2247
走进绍兴
/col/col1461896/index.html
绍兴年鉴
http://sz.sx.gov.cn/col/col1228990442/index.html
2001年绍兴年鉴
/col/col1462503/index.html
规范性文件选编
/col/col1462536/index.html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绍兴
>
绍兴年鉴
>
2001年绍兴年鉴
>
规范性文件选编
语言播报
关于建设旅游大市的实施意见
发布日期:2005-06-08 11:52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分享:
关于建设旅游大市的实施意见
(市委〔2000〕4号文件 中共绍兴市委、绍兴市人民政府2000年5月31日公布实施)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四届一次党代会精神,努力把绍兴建设成为旅游大市,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 建设旅游大市的总体要求
1. 总体目标
经过5到10年的努力,使旅游业发展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把绍兴建设成为以历史文化为特色,景观和谐诱人、文化丰富深厚、环境清洁优美、服务优质高效,具有浓郁江南山水、越地人文风貌和强大辐射能力、国内外闻名的综合性旅游城市。具体达到以下标准:
——旅游产品丰富。争取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级文保单位8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处。主要旅游产品成熟度高,个性鲜明,成为所处时代国内旅游领域的代表区域。
——对外开放度较高。具有相当的国际化程度,国际游客大幅度增加;成为国内人流和文化流的主要辐射源和交汇点之一。
——旅游环境优美。交通和接待设施完善,旅游功能齐全,行业服务优质,环境整洁优美,社会秩序优良,道德风尚良好,市民文明程度较高。
——旅游业带动作用明显。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全市第三产业的龙头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 基本格局
按照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立足于大旅游、大绍兴、大产业,合理配置旅游资源,在全市形成“一个中心,八方相衬”的大旅游格局。一个中心,即以绍兴古城为中心。八方,即古城、会稽山、兰亭、鉴湖、五泄、曹娥江、南山湖、大佛寺旅游区。
——绍兴古城旅游区,重点开发府山越国遗址,建成越文化风情村;保护和利用八字桥水乡风光带,建成全国典型的江南水乡游览区;保护和整修明代大型民居建筑群吕府,建成江南一流的建筑博物馆和电影拍摄基地;保护鲁迅笔下风情园、书圣故里文化保护区和西小路水乡风貌“一河一路”格局、红旗路河“一河无路”格局,呈现中国历史名城的文化风貌,力争把绍兴古城及周围地区建成中国越文化中心。
——会稽山旅游区包括以会稽山度假区为主体的绍兴东南部所有地域,重点开发大禹陵、香炉峰、宛委山、吼山、宋六陵、平江度假村和南部山区景点,建成以远古文化为特色,以山水文化为依托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鉴湖旅游区,重点开发柯岩、香林花雨、湖塘、东浦、羊山、孙端、安昌、柯桥等景区,力争建成以江南水乡景观为特色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兰亭旅游区,重点开发兰亭、兰亭国家森林公园、印山大墓、王阳明墓、徐渭墓和漓渚花市,建成与会稽山和鉴湖相呼应,以书法文化和山野自然风光相映衬的文化旅游区。
——五泄旅游区,重点开发五泄、西施殿、斗岩、汤江岩和陈蔡水库、千柱屋、西岩等景区,力争在近期内建成以流水和山地相结合的自然风光为特色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曹娥江旅游区,重点开发曹娥庙、凤鸣山、祝家庄、丰山道场、东山、王充墓、白马湖等景点,依托传统文化、古典建筑和历史典故,建成具有虞舜文化特色的旅游风景区。
——南山湖旅游区,重点开发南山湖、金庭观、瞻山、百丈岩、城隍山、马寅初故居等景区,努力发展成为观光疗养胜地。
——大佛寺旅游区,重点开发大佛寺、穿岩十九峰、沃洲湖等三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力争在近期建成以佛教文化为主,集山水风光、古典园林为一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 指导原则
——坚持把改革作为建设旅游大市的原动力。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理顺旅游体制,切实抓好投融资机制的改革,加快旅游企业的改制转制工作,适应全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
——坚持把弘扬特色作为建设旅游大市的主要方向。适应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着力营造绍兴历史文化、山水风光的特色品牌,不断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坚持把产业化作为建设旅游大市的主要途径。切实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通过政府支持、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培育壮大旅游业的市场主体,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
——坚持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为建设旅游大市的基本工作准则。把建设旅游大市作为当前和今后几年工作的重点,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关系,科学规划,有序开发,保证我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二、 建设旅游大市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1. 实施精品工程,开发绍兴旅游品牌
——构筑名人考察旅游产品。保护、整修名人故居,完善、丰富名人史迹。重点是鲁迅故居、秋瑾故居、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徐锡麟故居、兰亭、青藤书屋(徐渭故居)、沈园(陆游纪念馆)、戒珠寺(王羲之故居)以及陶成章、范文澜、邵力子、陈半丁、董希文、许钦文、刘大白、陈伯平、许寿裳、马寅初、竺可桢等名人故居,构成名人故地、名人生平考察旅游产品。
——培育以鲁迅为主题的旅游拳头产品。建设“鲁迅故园景区”,把鲁迅路改造成为具有绍兴风俗民情的鲁迅文化一条街;在青甸湖和东浦分别开发成以鉴湖和鲁镇为内容的“鲁迅笔下风情园”;在安桥头、皇甫庄、小皋埠开发“鲁迅外婆家”。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使之成为二日游、三日游的鲁迅文化的拳头产品。
——开发府山越国遗址。结合城市广场建设和府横街、红旗路、府直街的旧城改造,开发府山,把府山及四周建设成为大型古越民俗风情村。
——完善五泄、大佛寺等旅游产品。五泄景区要突出自然生态保护,利用幽雅的环境,开辟适合海内外游客需要的旅游项目。大佛寺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重点与天台国清寺、舟山普陀山形成佛教游网络。继续推进穿岩十九峰建设。
——开发建设印山大墓、百丈岩、凤鸣山等景区景点。印山大墓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切实搞好规划,并与周边的兰亭景区、王阳明墓等联动开发,形成规模效应。加快建设百丈岩瀑布景点,使之成为有一定规模和分量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凤鸣山的自然风光,深度开发凤鸣山的宗教旅游资源。
2. 加强旅游网络包装,适时推出特色旅游项目
——水乡风情游。保护和发掘东双桥、八字桥、广宁桥一带典型的江南水乡格局和风貌,建成市区重点水上游览区。同时,注重与环城河以及整个鉴湖水系的连接,与东浦、柯桥等水乡古镇的组合,以“水”为主线,以民俗为主题,形成一条有较高知名度的水乡风情游线。
——书法之旅。完善以兰亭、戒珠寺、金庭观为主体的书法修学之旅,形成以兰亭为中心,串联王冕故居、陈洪绶故居、徐渭故居(青藤书屋)等景点的书法旅游线。利用书法圣地特有的文化艺术氛围,发展书法艺术教育,建设书法艺术品市场,吸引国内外书法爱好者来兰亭观赏、学习、交流。
——唐诗之旅。通过对沿途绍兴、上虞、嵊州、新昌留下的400多位唐代诗人诗作与景点的合理编组,形成一条有内涵、有影响的游线。
——越女风采之旅。做好孝女曹娥、美女西施、才女唐琬、侠女秋瑾等“越女”故事的物化工作,兴建有史可查或有传说可依的有关风景区(点),开辟“越女”旅游专线。
——市场购物、农业观光、工业考察游。利用绍兴专业市场优势,把绍兴轻纺市场、诸暨珍珠市场、嵊州领带市场等纳入旅游线,开辟购物旅游项目。依托绍兴开发农业,结合兰花节、葡萄节、曹娥江观潮等形式,推出符合现代游客心理的农业观光乡村游。根据绍兴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的特色,精心设计和组织工业考察的新游线。
此外,还可根据绍兴实际,开辟和完善名士故里游、石文化之旅、辛亥革命在绍兴、传统建筑观赏游、宗教朝觐游和百越族寻根访祖游等专线。
3. 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增强绍兴的吸引力
拓展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国际市场继续稳固日本和港澳客源,积极拓展欧、美市场;国内市场在稳定提高上海客源的同时,大力拓展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等省的客源市场。完善宣传促销的网络和方式,积极开展旅游产品促销活动,注重发展观光旅游、商务旅游、修学旅游、度假旅游、会议旅游,不断扩大绍兴旅游产品市场覆盖面。
办好旅游节庆活动。继续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节庆,重点办好鲁迅故乡风情节、祭大禹、书法节、黄酒节、越剧艺术节等地方节会。加强探索节庆形式,筹办国际越文化节,塑造绍兴在国内外的良好形象。
加强横向合作。积极发展和密切与杭州、宁波、舟山等旅游中心城市的网络合作和联系,实行“内部合作、资源互补、市场共有、利益共享”,营造“旅游共同体区域”,构建旅游区域大环境,提高绍兴知名度。
4. 改善旅游基础条件,营造清洁优美的旅游环境
完善旅游交通设施。绍兴市主要景区(点)的道路要与104国道、329国道和杭甬高速公路相连接。加快建设铁路绍兴新客站,保持市公路客运中心良好的设施和环境。抓紧组建车辆充足、装备完好的旅游汽车公司,构建辐射全市各景点的旅游汽车营运线路。同时,进一步改善城市路网,加快城市门户地带改造,加强水环境治理。
强化城市现代综合功能。兴建符合规格的国际会议中心、国际展览中心以及旅游咨询中心、旅游一条街、风味美食街和有地方特色的夜公园、风情园。
改进食宿条件。饭店建设在适当控制数量和规模的同时,把重点放在提高档次、调整结构、增加功能、完善服务上。根据客源市场的需求,形成一、二、三星级为主,四星级为辅,五星级点缀的旅游饭店格局。加强对餐饮业的管理,重视旅行社的发展,争取有2~3家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行列。
治理环境卫生。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文明城镇活动,提高居民的城市意识、卫生意识和文明意识。加强对违章建设的处理,改造城区和主要风景区的公共卫生设施和环保设施,重视整治城区各门头和风景区周围的环境卫生,制止和清除乱设摊、乱张贴、乱停车及兜售、乞讨现象,切实保护自然和人文景观。
提高服务质量。严格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要求,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各项工作。广泛开展“岗位成才”、“岗位练兵”活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旅游质量监督,取缔和惩处一切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
5. 发展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促进旅游购物
加快开发特色旅游商品。选择一批旅游商品生产厂家作为旅游商品定点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充分利用绍兴名人优势,大力挖掘绍兴文化内涵,着重在可携带、易保存、有纪念意义、有文化品位、有地方特色和价格适中、老少皆宜上下功夫。珍珠要突破项链为主的单一格局,研制生产珍珠营养品和美容保健用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黄酒要继续完善包装,着重发展高档次和便携式商品。
加强旅游商品促销工作。倡导生产企业与风景区实行互惠互利连锁经营。重视旅游商场的建设,市区和各县(市)都应开设富有本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综合商场和特色商场。
三、 切实加强对建设旅游大市工作的领导
1. 加强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确保旅游大市建设有序进行
旅游开发建设要实行全市一盘棋,统一规划、有序开发。要着眼跨世纪发展,进一步完善、制定全市旅游发展规划。各县、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完善本县、市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同时,要严格规划管理,加大监督实施力度。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有效保护”的要求,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区分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 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旅游业发展的自身活力
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加快推进旅游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引导一些有条件的旅游企业,以旅游产品和资本为纽带,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企业集团,成为发展旅游业的龙头。鼓励国有、集体中小旅游企业通过多种形式,转换经营机制,增强竞争能力,逐步使旅游企业的运行机制与国际惯例接轨。同时,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改革,理顺管理关系,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旅游管理体制,保障旅游业的顺利发展。
3. 拓宽路子,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重点项目建设,更好地发挥政府对投资的引导作用。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景点景区开发建设。在主要景点景区投资旅游项目,给予土地批租优惠和享受其他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客商投资办旅游。
建立政府扶持、全社会共办、内外资并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拓展间接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际金融机构、国外政府和其他优惠贷款。对部分重点扶持项目,通过政府贴息,争取银行信贷投入。扩大直接融资渠道,使之成为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方针,广开财路,提供优惠,搞好服务,为市内外、境内外的一切投资者创造良好的环境。
4. 积极培养旅游人才,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认真办好市旅游培训中心、旅游定点学校和各类旅游专业(班),培养供需对路的旅游人才,形成结构合理、数量充足、适应需求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技能,做到持证上岗、竞争上岗。通过各种途径,有计划地输送一部分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到市外、境外进行培训,并把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旅游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
5. 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形成合力
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的认识,把建设旅游大市放到重要议事日程。各地、各部门党政主要领导要把建设旅游大市工作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亲自过问旅游工作。要充分发挥市和县级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及时研究、协调和解决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旅游职能部门要依法对旅游业实行行业管理。各新闻单位要加强宣传发动,营造“处处都是旅游资源,人人都是旅游环境”的氛围。其他部门要从旅游业发展的大局出发,重视、关心、支持和参与旅游业的发展。建立完善建设旅游大市工作的责任机制,把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各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
信息来源:中国绍兴政府门户网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