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十一五”建筑业改革与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08-08-15 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绍兴市“十一五”建筑业改革与发展规划
绍兴市建筑业管理局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实现建筑大市向建筑强市转变的关键时期。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建筑业实际,特制定《绍兴市建筑业改革与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面临的主要形势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建筑业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建筑强市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建筑业面临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绍兴建筑业经过“十五”期间的高速发展,已经在很高的平台上运作。“十一五”期间,绍兴建筑业将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机遇,正视困难,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促进全市建筑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筑业发展面临新机遇。从国际形势来看,“十一五”期间,全球市场商机无限,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率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工程承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东南亚、南亚、中东地区建筑市场正在急速升温,今后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民用房屋建设将创下历史罕见的规模。
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上看:尽管宏观调控的影响在进一步显现,但我国正在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据专家预计,十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目前为41%)将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需每年投入1200多亿元建设相应的城镇基础配套设施,对市场的拉动直接而且明显。还有,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对建筑业而言,这些都是利好的商机。
从我市经济发展趋势上看: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面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兴市、文化强市、合力建市战略,掀起新一轮建设发展新高潮。预计全市每年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亿左右,增长幅度为15%左右。这些都为我们建筑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从长远来看,今后的三五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时期,无论怎样宏观调控,我国一个时期内建设的规模不会有大的变化,城市道路桥梁、基础设施建设等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据世界银行估计,我国在今后10年,基础设施所需资金将高达2700亿美元以上。
(二)“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筑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这些年,我市建筑业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来了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由于“僧多粥少”,加上进入世贸组织后,一些国外优秀建筑企业逐步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市建筑企业的挑战在加大;二是不规范、不诚信的建筑市场秩序,对我们企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三是我市建筑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防范风险的管理体系、劳务分包体系比较薄弱等;四是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承接“高、大、难、新、尖”工程的能力不够强,具有全国影响和世界影响的标志性工程不多等;五是结构不合理,建筑业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面临更大挑战。
二、“十一五”期间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
绍兴市建筑业“十一五”期间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开拓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规范和整顿建筑市场秩序为抓手,以提高人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努力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水平,提高建筑业的营利能力,推动绍兴建筑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基本实现建筑强市目标。
绍兴建筑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前,基本实现建筑强市目标,全市建筑业产值达到1668亿,增加值达到299亿,上缴税金达到50亿,更好地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作用,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突出:
(一)经济总量:建筑业总量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以2004年产值758亿元为基数,年递增14%,到2010年建筑业产值达到1668亿,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二)经济效益: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持续提高,建筑业营利能力不断增强。建筑业增加值以2004年169亿元为基数,年递增10%,到2010年达到299亿,占全市GDP的12%以上。上缴税金,以2004年30.8亿元为基数,到2010年达到58亿。
(三)企业规模:特级企业达到15家,一级企业达到75家。全市年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2家,年产值超60亿元的3家,年产值超30亿元的15家,超15亿元的25家。
(四)市场规模:以上海市场为基点,形成10亿以上区域性市场12个,形成20亿以上区域性市场5个,形成50亿以上区域性市场3个,形成100亿以上区域性市场2个。
(五)结构调整:继续坚持“经营建筑”理念,积极实施“建筑业带动建材业”战略,实施“建筑业和房地产互动”战略,积极引导企业涉足今后国家投资热点、发展热点,如能源、矿产、交通等施工领域;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如钢结构、市政、装饰等其他专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结构越来越合理。
(六)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防止拖欠工程款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行业诚信状况明显好转,招投标市场不断规范。工程报建率100%,工程招投标率100%。
(七)科技进步:全省建筑业总体技术水平达到省内一流,全行业技术开发投入、技术装备率、动力装备率、机械化施工水平大幅度提升。“十一五”期间,争取省级科研项目5项,科技示范工程12只,到2010年,人均装备达2.8万元/人。
(八)人才培养: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高素质的技术及管理专家和能工巧匠,执业资格人员等关键岗位和特殊工种持证上岗率基本符合行业发展需要。到2010年,争取一级建造师达1800人,二级建造师达3500人,教育培训各类人员1.5万人。
(九)工程质量:建设工程质量保持全省先进水平,基本消灭影响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的质量通病,建筑工程质量合格率100%,每年创省部级优质工程项目不少于25只,保持全省领先。
(十)施工安全。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生产重大质量安全事故防范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全行业施工安全状况实现明显好转,建筑施工百亿元产值死亡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以市场开拓为主题,着力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要做大做强国内市场。要进一步加大收购兼并拓市场、小额投资拓市场、地区推介拓市场、资本运作拓市场和企业品牌拓市场等市场开拓的力度,以沿海、沿江、沿边新兴城市和中西部地区以及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拓展外地市场。老基地抓辐射延伸,新市场抓启动巩固,并力求在一些地区取得新的突破,从而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上海市场为主的多元化市场格局。
要加快进军海外市场。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发挥自身技术和管理优势,进一步加大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已有外经权的企业要用足用好这一优势,加快进军国际市场开拓的步伐,扩大亚洲市场,拓展非洲市场;要趁国外资本大幅进入国内建筑市场的这一契机,努力寻求稳定的协作伙伴,一方面可以扩大国际工程承包与合作,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到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从而提升企业整个实力。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提高企业综合实力
要做好企业结构调整。要按照市场需要、优势互补、企业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培育组建一批资本雄厚、技术密集、管理一流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加大资本运作,通过投资、收购、兼并、上市、合资、合作等多种资本运作方式,实行跨专业、跨地区重组,形成一批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等能力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引导小而全、小而散的企业向“专、精、特、大、高、难”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劳务分包企业,使劳务分包市场走上正规化、法制化轨道。
要做好经营结构调整。坚持“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思路,进一步深化“经营建筑”的理念,积极实施“建筑业带动建材业”战略,实施“建筑业和房地产互动”战略,加快促使企业由单一经营向多元经营转变。积极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原始积累,开展资本运作,抢先涉足能源、矿产、道路(铁路)交通等今后国家投资热点和发展热点的领域。
要做好专业结构调整。按照“稳土建、壮市政、强装饰、兴公路、扩园林、拓水利”的专业结构调整思路,积极拓展地基基础、市政路桥、水电通信、设备安装、装饰装潢、园林绿化、钢结构等专业施工领域,走出多层次、专业化的发展之路。
(三)以品牌建设为导向,着力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要进一步增强质量安全意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继续组织好“一法两条例”的宣贯工作,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健全体系、保证安全,建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三位一体的质量和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确保全市建筑质量和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确保全市建筑质量和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
要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以质量为中心,从立项、报建、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造价结算等一系列过程中突出质量第一的思想。坚持质量一票否决制,建立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品牌战略,切实提高我市企业建筑工程的质量品位。
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以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为抓手,落实安全生产投入,改进安全生产条件,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广泛开展安全标准化活动,指导企业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和各种安全管理网络,提高建筑企业安全生产保证能力。
要进一步创新监管机制。结合我市建筑质量安全生产管理的实际,转变思想,完善机制,进一步充实、优化、整合监管资源,改变单一的监管模式,转变为集中督查、平时督查和单项督查等相结合的方式,来有效控制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要进一步完善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制度。完善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配套措施,确保一旦发生问题,能立即启动预案,保证人员、责任、职责、经费、装备到位,使事故得到妥善处理。
要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对起重机械安拆,建立登记制度,统一编号,强化检测、验收、安装、拆除、使用的过程管理。抓好设备租赁单位的管理工作。加强模板工程、深基坑开挖、整体脚手架(高触坠落)的重点监督检查,防止坍塌事故的发生。
(四)以科技人才为核心,着力提高生产力水平
要加快科技进步,以科技进步求发展。大力推广应用“四新”,建立“四新”科技信息库;加强科研、设计、产学研三方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找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项目的最佳结合点,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鼓励三方加强交流合作;通过技术参股,走产、学、研结合和组织技术攻关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建筑业技术水平。
要增强人才意识,以聚集科技人才求发展。人才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积极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强化建筑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要进一步加强管理,练好内功,提升经营和管理层次。要创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吸取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聚集人才。要推进项目经理培训、关键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严格落实关键岗位和现场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进一步提高我市建筑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要不断加大投入,以更新技术装备求发展。先进的技术装备不但可以提高施工效率、改进工程质量,而且也是企业施工能力、综合实力的象征。要进一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设计能力、独创能力和现代施工技术能力,通过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大力提高建筑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机械化施工能力。要结合重点市场、重点工程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淘汰落后装备,逐步形成施工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体系。要以贯彻落实《绍兴市区建筑节能工作实施意见》为契机,引进和发展高品质的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大力发展节能建筑,提高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质量和档次。
(五)以市场监管为抓手,着力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解决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推行和完善工程担保制度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完善工程结算和支付管理制度,建立预防拖欠信用评估和失信约束机制。
要严格履行工程建设法定程序,强化建筑市场准入清出管理机制,严格执行施工许可制度,进一步强化监理行业、招标代理机构的管理,促进中介咨询机构的健康发展。
要进一步抓好招标投标的监督管理工作。从源头抓起,重点整顿施工企业串通投标,招标过程暗箱操作,黑白合同等违规行为,实现建筑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继续推行规范招投标行为的各项制度,大力倡导工程造价招标,严格控制方案招标定额。
要进一步完善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努力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吸引各方交易主体进入有形市场,继续加强网络数据库建设,推动 电子政务,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政府和企业的决策提供数据信息服务,推进网上投标、评标和公示机制,切实增加招标投标的透明度,实现阳光交易。
要进一步加强装饰装修行业的管理。进一步完善装饰装修管理制度和有关规定,研究制定行业发展战略,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加大装饰市场监管力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整顿规范装饰市场秩序检查。培育引导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成为行业龙头,带动行业健康发展。
要进一步完善工程标准造价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不断适应新形势和发展要求,逐步完善属地化工程建设标准体系。
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法制宣传,坚持依法行政,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
(六)以优质服务为目标,着力提升服务水平
“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注重监管效能,更要提供优质服务,服务于企业,服务于行业发展,为打造建筑强市而努力。要积极研究行业发展深层次问题,做到站得高、看得远、抓得深,努力促进建筑业进一步发展。要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和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完善管理方式,及时为建筑企业在资质资格升级、招标投标、建筑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积极为企业开拓市场牵线搭桥。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执法水平,积极培植诚实可信的信用体系,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搭建良好的市场平台。加强行业协会建设,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主导和管理作用,加强行业内部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按照市场化的原则,逐步建立符合行业规律和特点的自律约束机制。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