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绍兴动态 > 热点专题 > 历史专题 > 2010年公祭大禹陵 > 人文传承

重读大禹:靠近一位带着神话印迹的凡间英雄

发布日期:2010-04-19 11:21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你的脚步已经远去,却分明在眼前,万水千山都有你的足迹印遍;你的背景已经远去,却分明在眼前,九州归一都因为你的心血相连……”

  大禹,姒姓,又称夏禹,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他一生的最大贡献有两个,一是治水,二是立国。

  古代治水英雄

  先说治水。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都没法过日子了。于是,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问题,四方部落首领都推荐了禹的父亲鲧去治理洪水。但鲧花了九年时间也没有办法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替尧当部落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给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吸取父亲治水的教训后,禹改变了治水方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带头挖土、挑土。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历经千辛万苦,禹终于制服了洪水,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为大禹。

  华夏立国之祖

  再说立国。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于是,舜一死,禹就很自然地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这个时候,已经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外,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便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了氏族中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与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而由于在治水中的功绩,禹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并慢慢地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国王。他推行新的立国方略和举措,以一系列战争征服天下,将领域划分为九州,奠定了夏朝立国的疆土范围。

  禹死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没有实行禅让制度,而是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选举制度就正式被废除了,代之以王位世袭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一次过家门,他听见妻子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第二次过家门,他听见妻子与儿子的笑声……第三次过家门,他听见妻子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

  在大禹广为流传的故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名气最大。而根据史书记载,大禹确实是一位不辞辛劳、废寝忘食的人。

  在治水过程中,他在野外受风吹雨打,在泥水中摸爬滚打,手掌和脚掌因劳动、走路都磨出了硬茧,长期拼命苦干,大禹得了一种全身性的风湿性关节炎,“步不相过”的“禹步”是最明显的表征,说的是大禹在行走的时候,后脚向前不能超越前脚的位置。

  传说,由于一心扑在事业上,大禹在三十岁时才完婚成家。婚后仅四天,又离家出门治水去了。后来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启,这是大禹留下的名字。大禹临行前对妻子说:“如果我走后你生了孩子,就取名叫‘启’。”启,就是启行,是纪念他们婚后几天,大禹为了平治洪水就登程上路的意思。

  后来在治水的十三年中,大禹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都没有进去看一看。据说,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妻子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妻子,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妻子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绕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妻子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细说大禹与会稽山的“缘分”

  在这里他娶了绍兴美女女娇;杀了“开会迟到”的防风氏;最终葬在了会稽山

  查阅《墨子》、《史记》等古籍,发现有三次大禹到过绍兴的明确记载。

  第一次是为治水而来,大禹在茅山(今会稽山)召集各路诸侯,商议治水,并结识了一位名叫女娇的绍兴姑娘。女娇仪容秀美,生性娴雅,是当地有名的美女,身边的追求者很多,但都被她拒绝了,因为她在内心早就爱上了大禹。大禹看到女娇不仅长得漂亮,人也很能干,外会种田、捕鱼、打猎,内能料理家务,心里也很喜欢她,但由于治水工作紧迫,大禹又到别处巡视灾情。女娇思慕大禹,便写了一首情诗《候人兮猗》,并高声吟唱:“等候人啊,多么的长久哟!”据说,这是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首南方的情诗,从这首情诗,可见女娇对大禹的倾心,大禹知道后非常感动,就和女娇成婚了。这就是“禹得涂山女,而通于台桑”的故事。

  第二次在治水成功之后,大禹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一名叫防风氏的诸侯因开会迟到,被执法森严的大禹诛戮示众,法场就在绍兴的型塘。据说,一两千年之后,吴王夫差在攻打越国的时候,曾在会稽山里挖出一个骨头,分辨不出是什么骨头,就拿着去找孔子。孔子看了以后说,这是防风氏的头骨。

  第三次是大禹晚年的时候,因为巡视九州,大禹来到绍兴,不幸因病亡死,于是就葬在会稽山。他的儿子启即位后,每年春秋派人来祭奠,并在南山上建了宗庙。禹的五世孙少康即位时,还派庶子无馀到会稽守禹冢,并建祠定居。现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姒姓族人,就是禹的后代,如今已传至146世。

  “禹”说链接:

  大禹精神归纳起来有五点每一点如今看来都有现实意义

  重读大禹,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扬大禹精神。大禹精神,可归纳为“公而忘私、勤政为民的奉献精神”,“革故鼎新、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谦虚谨慎、廉洁奉公的自律精神”,“依法治国、和谐发展的民本精神”,“实事求是、因势利导的精神”,“知人善任、尚贤使能的人本精神”。

  听说三个大禹的传说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是也不是

  禹从父亲的肚子里跳出来

  传说,禹的父亲鲧是神形为白马的悲剧治水英雄,他为了治水,从天帝那里偷得神土息壤(息壤是天庭中一种生长不息的土壤,取一点投向大地,就能积成山、堆成堤。),被天帝发现杀死。但他的精魂不死,尸体三年不腐。天帝知道后怕鲧将来变成精怪来和自己捣乱,便派一天神,带了一把“吴刀”的宝刀下去,把鲧的尸体剖开。这时更大的奇事发生了,从鲧被剖开的肚子里,忽然跳出了一条虬龙,这就是禹。大禹出生后,鲧的尸体化为一条黄龙,永远沉入了水底深渊。禹继承父亲的遗志,决心治理滔天的洪水。

  治水三件宝

  大禹治水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剑划到哪里,水就流到哪里;斧子劈到哪里,哪里就开出河道。而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

  大禹会“变身术”

  有一天,大禹来到东越(今新昌县城西十五里处)治水,遇到一座岩山挡住去路。这座山高百余丈,周围足有十五里方圆,山上怪石嶙峋,山岩陡险,形同一道天然高墙挡住了洪水的宣泄,激起冲天巨浪,发出雷鸣般声响。大禹深知这是一道难关,就下令叫众人退后安营暂住。入夜,众人因连日劳累,都沉沉入睡。大禹悄悄地走出营地,来到岩石脚下,就地一滚,变成一头巨大的黑熊。只见他龇牙咧嘴,伸出四只铁爪朝山下奋力挖去。一时间,泥浆石屑纷飞,水面旋转不已,少顷,岩山下就挖出了个洞窟。随之,大禹又变成一头硕大的穿山甲,蠕动着光滑坚硬的身躯,一股劲地往洞窟深处钻凿进去,待东方发白、天将破晓时,大禹已将这洞窟凿到了东海之滨,洪水也就顺着这个洞倾泻下去。天亮,众人纷纷起身出营,惊喜地发现洪水在一夜之间消失,群起欢呼雀跃不止。

  这些地方都因“禹”得名

  大禹在绍兴治水的时候,留下了很多足迹,如今依然有迹可循。

  会稽山 原名茅山,后来因为大禹治水成功后,登茅山,朝四方群臣,会稽治国之道,才将茅山改名为会稽山。

  宛委山 相传,大禹在此得到“金简玉字书”,获得疏通治水的道理。

  阳明洞 治水成功后,大禹将“金简玉字书”藏于此洞中,仅有一线缝隙。

  涂 山 大禹在涂山娶女娇为妻。

  诸侯江、禹会桥 后人为缅怀“禹会诸侯”而命名。

  夏 履 相传大禹治水经过这里,他的一只履被洪水冲走,老百姓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在他失履的地方造了一座桥,名曰“夏履桥”。

  型 塘 大禹为严明法纪,在此斩杀防风氏。

  夏盖山 早在后晋时,因大禹治水驻夏盖山,建见明寺以作纪念,南宋时又建夏盖夫人庙,祀大禹妃子涂山氏。

  百 官 相传大禹会诸侯百官,曾聚于此。

  了 溪 位于嵊州剡溪,相传是大禹治水宣告成功的地方。


信息来源:中国绍兴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