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绍兴 > 绍兴年鉴 > 2013年绍兴年鉴 > 水利

水 利

发布日期:2014-03-11 10:02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综 述
  【概况】 2012年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重要一年,按照省、市关于水利工作的决策部署,全市加大投入,加快改革,创先争优,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抵御了“6·18”梅雨洪水和11号台风“海葵”正面袭击。预警防范体系不断完善,完成农村三防基层信息化工程(一期)建设和小流域山洪灾害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等,获全省基层防汛防台体系管理优胜设区市,嵊州市、新昌县获基层防汛防台体系管理考核优秀县(市)。二是第二轮清水工程新三年计划圆满完成。切实抓好统筹协调和调研督查,开展专项整治和执法监管,进一步探索市区河道管理新机制,组织开展市区主要河道“河长制”管理和镇乡河道网格化管理试点,并全面推广试点经验。三是各项重点水利建设投资达33.67亿元。鉴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完成年度计划任务,浙东古运河环境治理皋埠段一期工程、市区段标准海塘除险加固工程等全面完工。新昌钦寸水库、诸暨永宁水库、绍兴县防洪排涝河道整治一期工程等县(市)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四是农村水利建设成效显著。扎实开展高标准旱涝保收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以及灌区配套改造等建设。五是依法治水管水体系不断健全。完成《绍兴市水利现代化规划》《绍兴市越城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报告》等编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6项,下放审批事项5项,推行重点建设项目跟踪审批服务制度;执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市本级、绍兴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红线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市本级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二期)建设任务;结合“3·22”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开展一系列专项活动加强对水法规宣传和水政执法工作。六是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组织开展以“创先争优、建功夺杯”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专题讲座、重点工作推进月、重点工程攻坚月等活动,增强队伍凝聚力。(市水利局办公室提供)
  【全市水利建设投资达33.67亿元】 年内,全市抢抓机遇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强塘”、清水、农田水利、水资源保障等工程项目,全市水利建设总投资达33.67亿元,比2011年增长35.8%。其中,市本级投资3.53亿元,占10.48%;绍兴县投资2.44亿元,占7.25%;上虞市投资4.81亿元,占14.29%;嵊州市投资3.91亿元,占11.61%;新昌县投资8.6亿元,占25.54%;诸暨市投资10.38亿元,占30.83%。
  在全市完成的水利建设投资中,中央投资1.71亿元,占5.08%;省级投资3亿元,占8.91%;市、县投资24.68亿元,占73.3%;乡镇自筹3.83万元,占11.37%;其他投资0.45亿元,占1.34%。在中央新增投资带动下,市、县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投入力度最大,投资总额达24.68亿元。其中,财政投入8.6亿元,占34.85%;水利建设基金3.65亿元,占14.79%;土地出让金0.83亿元,占3.36%;银行贷款6.37亿元,占25.81%;自筹5.23亿元,占21.19%。
  在全市完成的水利建设投入中,农村水利建设完成10.86亿元,占32.24%;防洪工程完成10.84亿元,占32.19%;水资源保障能力建设完成9.82亿元,占29.17%;滩涂围垦工程完成1.07亿元,占3.2%;行业能力建设完成0.73亿元,占2.2%;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工程0.35亿元,占1%。(市水利局规划计划处提供)
  【获省基层防汛防台体系管理优胜设区市】 年内,全市开展创建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示范县、镇乡(街道)、村(社区),明确考核内容、标准与程序,为全面建成“组织健全、责任落实、预案实用、预警及时、响应迅速、全民参与、救援有效、保障有力”的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充分发挥了示范作用。由此获年度全省基层防汛防台体系管理优胜设区市,嵊州市、新昌县获基层防汛防台体系管理考核优秀县(市、区)。(市防汛办提供)
  【获省河道保洁长效管理优胜单位一等奖】 近年来,市水利局按照“长效管理、科学清草、长效管理”的思路,认真履行市区河道清草保洁牵头、协调、监督职能,不断强化工作职责,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工作管理,创新工作举措,通过多年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区实际的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由市水利局直接负责的城市建成区河道基本实现“水清、流畅”管理目标。经年度考核,被省水利厅评为河道保洁长效管理优胜单位一等奖。(市河道管理站提供)
  【第二十三届水利系统运动会】 11月1日至2日,全市第二十三届水利系统运动会在诸暨市举行。运动会设立4×50米负重接力跑、钓鱼、野外冲高网、野外悬空网、双人手划船、龙舟竞赛等7个大项11个项目,共有10支代表队250人参加,是历届水利运动会参加代表队最多的一次。在项目设置上更结合水利行业特点,在竞技的安排上更体现了大众参与度。(市水利局办公室提供)
  防汛抗旱
  【汛期特点】 2012年,全市遭遇典型春汛、梅汛和多次台风侵袭或影响。春汛早,雨日、雨量多;梅雨降水集中,雨量大,北部平原地区发生严重灾情;台风影响大,造成较严重灾害;雷阵雨天气多,未发生旱情。
  一是汛情来得早,降水总体偏多。1至3月,全市出现持续降雨天气,平均降水量达475.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72.8%,其中3月份降雨量达230.4毫米,超历史同期最大值,曹娥江上游发生接近警戒水位的春汛。
  二是梅雨期降雨集中,内涝严重,局部损失大。6月17日入梅,6月29日出梅。其间全市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平均降雨量115.6毫米。绍兴平原24小时降水强度为20年一遇,12小时降水强度为60年一遇。南门站18日17时最高水位达4.95米,超警戒水位0.65米。虞北平原小越站18日19时最高水位达3.93米,超警戒水位0.83米。全市有绍兴县、上虞市、诸暨市、越城区的72个镇乡受灾,受灾人口达31.2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9.27亿元。
  三是台风来势凶猛,危害大,损失严重。年内影响全市的台风有9号“苏拉”、11号“海葵”、14号“天秤”和15号“布拉万”。其中“海葵”在象山登陆后,正面侵袭绍兴,受其强降雨影响,全市累计面雨量142.4毫米,其中嵊州牛团仓站445.5毫米。曹娥江支流黄泽江黄泽站、浦阳江街亭、诸暨、湄池站均超警戒水位,最高水位分别达28.5米、13.67米、11.38米、9.44米。绍兴平原南门站最高水位达4.57米,超警戒水位。全市118个镇乡(街道)有34.4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2.18亿元。
  四是雷阵雨天气多,无旱情发生。由于梅雨期降雨量大,7月至8月雷阵雨天气较多,有效地遏止了旱情,全市无明显旱情发生。绍兴平原河网得益于曹娥江引水工程正常引水运行,蓄水情况较好,基本在正常水位上运行。
  【完成农村三防基层信息化工程(一期)建设】 年内,加强对全市农村三防(防汛、防风、防旱)基层信息化工程(一期)建设,以“整合、补充、共享、服务”为指导思想,搭建防汛基础信息资源集中存储、管理与展示的信息共享平台,工程总投资430余万元,主要完成防汛数据中心、现有防汛系统整合、综合业务管理系统、防汛PDA应用子系统、防汛远程会商系统等建设。建成后,实现实时信息监测与预警作用,提升了水利防汛、远程会商等信息化水平,提高了防汛防台指挥决策水平。
  【全面完成小流域山洪灾害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 年内,针对全市山区共有75条小流域受山洪灾害威胁,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成为防汛工作重点,及所辖五县(市)被列入国家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任务的实际,在编制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实施方案基础上,积极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的划定、临界雨量和水位等预警指标的确定、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责任制组织体系建立、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宣传、培训和演练,均完成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并通过市级初验后投入试运行,在防御“6·18”梅雨洪水和11号台风“海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落实防汛抢险物资】 至年底,全市共储备防汛草包(麻袋、编织袋)199.73万条、救生衣7076件、橡皮船(含冲锋舟和防洪艇)44艘、土工布(编织布)3.4万平方米、发电机70台、块石(沙石料)15.01万立方米、应急灯(便携式工作灯和投光灯)2365只、柴油404.7吨。(市防汛办提供)
  水利工程建设
  【三年清水工程概况】 自2010年起,全市各地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入推进第二轮清水工程三年建设,并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引水活水网络不断完善。建成投运曹娥江引水工程,引入清水4.58亿立方米,完成市区罗门江畅流工程,绍兴县柯桥城区活水工程一期动工。二是截污治污工作有序实施。占绍兴县80%产能的96家印染企业签约集聚,开工建设10家,基本完成市区二环线内污染企业搬迁;完成市区29个(425幢)老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开展市区小餐饮等“六小行业”污水整治,建成全市镇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19个,开工建设16个;完成城南“五江”沿线农业养殖清理。三是河道清淤清污扎实开展,完成河道清淤1097.6万立方米。四是综合整治工作整体推进。鉴湖一期等水环境整治工程完工,并完成河道沟渠整治622.7千米;完成曹娥江三年采砂专项整治;全市共创建成功30个清水工程示范镇乡(街道)和越城区城南“五江”沿线12个示范村;市区主要河道“河长制”管理工作全面铺开,镇乡河道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初现成效;市区和绍兴县出台管理办法,规范建筑泥浆处置;市区环城河落实分时段、分航段、分吨位禁航。至年底,全市55个水质监测断面达标及基本达标率为74.5%。清水工程建设入选为《中国水利报》十大基层治水经验之一。
  【26个镇乡(街道)及村清水工程获市政府表彰】 年内,全市各地积极贯彻市政府关于开展清水工程示范(达标)镇乡(街道)、村创建活动的决策部署,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类污染治理,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等措施,着力推进各项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经各地申报、逐级考核审查、实地检查验收,绍兴县夏履镇等19个镇乡(街道),越城区城南“五江”沿线谢墅村等7个村分别被市政府授予“绍兴市清水工程示范乡镇(街道)”和“绍兴市清水工程示范村”称号。
  【启动市区河道“河长制”管理工作】 为进一步理顺市区河道管理体制,深入推进清水工程建设,探索建立城市河道“共管、共享”机制,促进市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提升,10月12日,市政府下发《关于在绍兴市区主要河道实施河长制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市区二环线以内49条主要河道,按照分级负责制要求,全面落实河长管理。越城区32条河道率先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其中西小路社区在实践中形成的“八个一”工作机制(一支队伍、一套工作制度、一份公开信、一批责任状、一批标识标牌、一批宣传窗、一条绿化带、一首西小河之歌),作为试点推广。
  【完成河道清淤(污)455.83万立方米】 全年,全市共完成河道清淤(污)455.83万立方米,其中市区主要河道清淤(污)66万立方米、44个村农村河道清淤(污)67.53万立方米。市区农村河道清淤补助统一提高为每立方米7元,主要河道清淤方式逐步由环保绞吸式替代抓斗式。绍兴县积极探索淤泥出路问题,按照“统一收集、中转、处置”思路,建成柯桥城区淤泥中转站和滨海容量分别为88万立方米、68万立方米的排泥场并投运,有效解决城区及周边区域淤泥堆放难题。(市河道管理站提供)
  【鉴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二期完成60%】 该工程东起市区偏门大桥、西至壶觞大桥,全长5.35千米,通过水系整治、文化遗迹保护、景观和周边配套设施建设等,以保护鉴湖水域、强化防洪排涝、改善鉴湖周边生态环境、凸现水乡特色。工程总投资97309万元,一期工程已顺利完工,二期工程全面启动。至年底,二期工程的3处建筑单体已结顶,15处建筑单体完成基础施工,3000平方米地下车库完成浇筑,水陆码头完成水下部分施工,马太守庙完成厢房及戏台修缮,直塘江桥完成桩基施工,房屋修缮完成25户。全年投资9840万元,已完成工程量的60%。
  【马海和马山标准海塘除险加固工程完工】 该工程位于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曹娥江下游段左侧,西起新三江闸右岸盘头,东至马山围堤与萧绍海塘交接处(宣港村),全长5300米,其中马海段3000米、马山段2300米。通过堤脚防冲加固、防汛抢险道路加固、管理区改造、增设必要运行辅助设施及设备、护塘河整治及绿化提档等,达到海塘工程1级设防标准,使其成为百年一遇标准海塘,工程概算9300万元,于2011年11月底开工,2012年底全面完工。
  【浙东古运河(皋埠段)整治工程一期完工】 该工程主要是对市区东湖风景区至西鲁村段2600米河道按照大运河申遗要求,修复原河坎,整治周边环境,工程概算1815.06万元,6月中旬开工,至年底基本完工。(市河道投资公司提供)
  【农村水利建设取得三方面成效】 全年,全市农村水利建设三方面成效是:一是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稳步开展。完成新增旱涝保收面积5000公顷,扩大灌溉面积5200公顷,新增固定式微喷灌面积2032公顷,整治1万~10万立方米的山塘255座,改造灌区渠道723.54千米,其中含3333.33公顷以上干、支渠沟51.96千米。二是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扎实推进。改善农村饮用水人口19.27万人,其中中央项目完成13.17万人,超额46.3%。嵊州市被评为浙江省农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达标县。三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明显。完成绍兴县第一批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县2009~2010年市级验收;完成诸暨市2011年度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市级验收;嵊州市、新昌县入围全国第四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此外,按期完成市、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修编工作;农村水利改革工作深入推进,新昌县入选全省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试点县,嵊州市入选全省小型水利工程区域化集中管理试点县。(市农村水利站提供)
  【绍兴县防洪排涝河道整治一期工程扎实推进】 绍兴县防洪排涝河道整治一期工程是浙江省重点建设A类项目。根据工程分期实施计划,长虹闸至滨海节制闸段工程为先期实施项目,总投资1.6336亿元,整治河道长度为11.2千米。至年底,完成工程竣工决算审计、财务决算、档案验收等工作,档案验收被评定为优秀等级。完成了姚家埠闸至长虹闸段4710米河道治理工程标底编制、审核,在浙江省重大工程交易中心进行三个施工标和一个监理标的招标,并积极做好工程政策处理及拆迁配合工作。(绍兴县水利水电局提供)
  【永宁水库工程完成前期工作】 诸暨市枫桥镇永宁水库被列入《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和浙江省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项目,设计总库容2308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028万立方米。建成后,能使下游直接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可保护耕地面积2.71万公顷、保护人口33.5万人。2月18日,基础工程动工。至年底,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主体工程、移民安置房工程正式启动,其中已动迁移民558户,占总户数的99.3%;主体工程招投标完成,施工单位已进场施工;已完成移民安置房建设的地质勘探和初步设计,安置点内涉及的堤防移位和道路降坡工作正在协调之中,总体进展顺利。
  【诸暨市开展全国第三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 诸暨市计划通过三年建设第三批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作,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33.33公顷、节水灌溉面积1.43万公顷;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到43.53万吨。总投资27716万元,其中专项资金7716万元、整合资金2亿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整治山塘55座、新增高效节水工程7处283.33公顷、改造灌区泵站3座、改造渠道95.5千米;整合资金主要用于:修建渠系450千米、修建机埠348处、改造低洼田666.67公顷、改造高效节水田2280公顷、整治塘坝40座。诸暨市政府制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和年度任务,规范建设管理。至年底,前两年的年度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其中2011年任务通过省级验收,2012年度任务进入市级自验阶段。(诸暨市水利水电局提供)
  【嵊州市两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通过蓄水验收】 10月30日至31日,嵊州市丰潭、坂头两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通过蓄水阶段验收,可恢复正常蓄水。该两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为省“强塘”工程2011年第三批实施计划,工程合计概算7758万元,其中丰潭水库投资3600万元,主要完成大坝坝体和坝基防渗处理、泄洪闸及发电引水建筑物加固、防汛公路改建、新建观测和监测设施;坂头水库投资4158万元,主要完成主坝和副坝加固、溢洪道改造、输水隧洞及泄洪渠加固、防汛公路改建、电气和金属结构更新改造。工程均于2011年10月动工,经一年多建设,累计投资7480万元,主体工程全部完成。(嵊州市水利水电局提供)
  【新昌钦寸水库建设扎实推进】 钦寸水库工程进入攻坚之年。一是大坝枢纽工程开始施工。12月30日,施工队伍进场,开展边坡开挖、清场等工作。二是输水隧洞加快掘进。输水隧洞二、三标段掘进顺利,三标段倪家岙下游至亭下出口段对接贯通,两个标段全年掘进10.82千米,完成年度计划的108.2%,累计掘进20.7千米,完成年度计划的103.5%。输水隧洞一标段钦寸进水口和导流洞工程突破各种阻力于12月6日动工。三是配套工程进展顺利。管理中心一期工程综合楼、职工接待楼、森林管理中心楼和餐饮楼已全部结顶,并完成内外墙砌筑、门窗和瓦片安装;坝区对外连接公路完成西山至管理区段、枫家潭至坝址段工程建设;江拔线公路改建一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政策处理工作基本结束,新林特大桥建设启动。(新昌县水利水电局提供)
  【嵊州和新昌入围第四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 嵊州市计划投资12705万元,通过三年建设,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013.33公顷,其中低压管道灌溉面积1846.67公顷,微喷灌面积2166.67公顷。年内,投资4250万元,完成南山水库灌区东干渠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一期、南山水库灌区东干渠微喷灌工程一期、黄泽镇明山茶场园地喷灌工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33.33公顷,其中新建管灌666.67公顷、微喷灌500.67公顷、喷灌166公顷。
  新昌县计划投资10780万元,通过三年建设,完成105座山塘整治、灌区渠系改造灌溉面积3000公顷、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0公顷。年内,投资3600万元,完成40座山塘整治、灌区渠系改造灌溉面积1266.67公顷、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4.4公顷。(嵊州市、新昌县水利水电局提供)
  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概况】 2012年,全市平均年雨量1926.9毫米,折合降水量159.10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120.81亿立方米偏多31.7%。
  全市总水资源量102.23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63.78亿立方米偏多60.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99.5亿立方米,占总水资源量的97.3%。产水系数0.64,产水模数123.8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全市共有大中型水库17座,年末蓄水量4.82亿立方米,比2011年末(4.91亿立方米)减少1.8%。
  全市总供水量为17.20亿立方米,比2011年(19.04亿立方米)减少9.7%,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6.98亿立方米,占98.7%。
  全市总用水量为18.78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占35%,林牧渔畜用水量占9.1%,工业用水量占25.7%,城镇公共、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量占30.2%。
  全市总耗水量10.17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57.7%。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4.85亿立方米,占47.7%;林牧渔畜耗水量1.40亿立方米,占13.8%;工业耗水量1.58亿立方米,占15.5%;城镇公共、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耗水量2.33亿立方米,占23%。(市水文站提供)
  【完成市本级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年内,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取用水实时监控体系建设,按照省水利厅要求,对年取水量10万立方米以上的取水户安装取水实时监控装置。市本级计划安装取水实时监控终端44处,实际安装28处并接入省中心平台,其余16处由于企业搬迁等原因取消安装。该系统的完成,加强了对取水户的监管,提高了水资源费征收精确度,减少了与企业之间的纠纷,并实现省内信息共享。(市水利局水政水资源处提供)
  【完成全市第一次水利普查任务】 3月底,完成水利普查数据系统录入,经各县(市、区)和市级集中审核后上报省水普办预审;5月至6月,完成对省预审的意见修改;6月底,上报正式普查数据,同时完成普查表格填报和各专项成果分析,共计21864个普查对象、约30万个指标数据;7月起,进行水利普查国家级审核意见修改,同时完成全市经济社会用水成果汇总分析;10月至12月,开展水利普查档案整理验收;11月,市本级档案成果通过省级验收审核,评定为优良。(市水普办提供)
  【完成《绍兴市水利现代化规划》编制】 2011年10月,市水利局成立了《绍兴市水利现代化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并与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联合成立规划编制小组。12月,完成规划编制大纲。2012年2月完成规划初稿。3月26日,水利部会同浙江省水利厅在北京主持召开审查会通过审查。该规划是在《绍兴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相关规划基础上,对全市水利现代化建设进行的顶层设计,提出以“水惠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推进防洪减灾保障、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水管理服务、水利智能化和水文化景观六大体系建设,力争通过五至十年努力,构建以绍虞平原现代化水网以及曹娥江、浦阳江水安全为核心的“一网两江”现代化水利格局,基本实现洪涝可控、饮水无忧、山明水秀、乐水宜居的愿景,重点实施“十大工程”和“八项改革”,估算总投资约500亿元。该规划将作为指导“十二五”时期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市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据。
  【《越城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通过市评审】 4月,《越城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通过市水利局专家评审。该规划对越城区近远期(规划近远期水平年分别为2015年和2020年)工程建设标准、总体布局及分区发展重点、主要建设内容、重点工程等做出了具体规划,明确小型水源工程、灌溉系统配套改造工程、排水工程配套改造工程作为农田水利建设主要内容,工程总投资4.9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投资3.4亿元。(市水利局规划计划处提供)
  【开展市区河道泥浆污染专项整治】 3月至5月,市水利局组织开展对市区河道泥浆污染集中整治活动,加大对泥浆码头、运输船只、弃置场地的监管力度和对夜间泥浆偷排行为的打击力度。至年底,共组织巡查236人次,监管泥浆承运船1432次,监控泥浆运输船只去向94船次,监管泥浆弃置点30处,监测市区河道水域水质浊度906次,查处各类泥浆偷排案12起,确保了市区南门泵站取水口平均浊度长期稳定在10NTU(散射浊度)左右,并推动了市区建筑泥浆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
  【开展全市沿河环境整治】 4月至6月,市政府部署开展全市沿河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包括河道环境清理、河道违法查处、河道生态建设。至年底,共清理河道729条,打捞水草及各类垃圾14215吨,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1480处6.06万平方米;开展河道整治44.7千米,植绿4万平方米;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198起。(市水政监察支队提供)
  【开展绍虞平原河网清草保洁突击整治】 11月8日至17日,全市开展绍虞平原河网清草保洁突击整治活动,以全面清理残枯水葫芦为重点、治理河溇叉港等死角为突破点,集中对区域内水草、垃圾和漂浮物开展清理和整治。整治结束后,还邀请市人大领导进行专项督查,取得良好效果。(市河道管理站提供)

 

信息来源:中国绍兴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