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绍兴动态 > 热点专题 > 历史专题 > 2015年两会 > 工作报告
 
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绍兴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15年2月4日在绍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信息来源:中国绍兴政府门户网站 日期:2015-02-16 浏览次数: 字号:[ ]

  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绍兴全市上下大力实施市委、市政府“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基本完成(见附表一)。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全市经济实现平稳增长,虽然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265.8亿元,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4.2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2213.5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1858.1亿元,增长8.3%。实现财政总收入546.3亿元,增长8.8%,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17.3亿元,增长8.3%。

  重抓有效投资,开展“项目推进年”系列活动,建立完善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项目推进考核机制和常态化的督查机制,制订项目流转和企业迁移办法。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04.7亿元,增长15.1%,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0.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8.6%,房地产投资增长14.2%。重抓越商回归,出台进一步促进越商回归工作的政策意见,开展在外越商“集中走访周”活动,越商回归实到资金192.1亿元。

  全面落实各项出口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帮助企业拓展内外需市场,出口、消费保持稳步增长。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346.8亿美元,增长3.9%,其中出口297.5亿美元,增长6.6%。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7.1亿元,增长12.8%,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网络零售额达到165亿元,增长65.5%。市场物价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增长2.1%。

  坚持把深化企业服务、强化企业支持力度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工作来抓,召开全市经济发展大会,积极开展金融支持经济“百日服务”活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25.7亿元,增长11.1%,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7个百分点。积极防范和应对企业风险,提出分类帮扶处置危机企业的政策措施,落实市领导牵头帮扶重点风险企业制度和主办银行牵头协商制度,建立7.4亿元应急转贷基金,帮助企业转贷123.7亿元。

  (二)转型升级扎实推进

  工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业产值增长8.5%,快于规上工业产值增长2.9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30.1%;新兴产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分别达到40.5%和81.6%,较上年提高1.1个和8.2个百分点。大力推进“三名工程”建设,全市产值超亿元、十亿元、百亿元的工业企业数量分别较上年增加60家、8家、1家。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全面完成制革、造纸行业整治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2%。

  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占GDP比重提高到43.6%。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310”工程,突出发展文化旅游、现代金融、创意设计、现代物流等重点服务业。服务业投资增势强劲,完成投资1182.5亿元,增长19.8%,高于工业投资9.2个百分点;服务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16.3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19.2%,金帝银泰城、诸暨国际商贸城、新昌世贸广场建成开业,金沙东方山水等重点项目即将完工。旅游业发展加快,加大“老绍兴、醉江南”品牌宣传力度,实现旅游总收入652.1亿元,增长11.6%,接待入境游客70.2万人次。

图一:2014年全市服务业比重提高情况

  

  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新增园区建设资金6.2亿元,建成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8个、粮食生产功能区11.7万亩,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农房所有权确权登记,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实现全覆盖。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八倍增、两提高”工作目标,扎实推进科技领航行动,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2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01家,新建省级企业研发机构6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9%,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1.8%,占比达到31%,较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三)改革创新持续深化

  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大力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市级部门行政权力从8781项减少到4045项。开展行政审批事项“归零清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从843项减少到506项;同步推进市县扁平化改革,向各区、县(市)及市直开发区连续下放三批行政审批和管理事项。积极推广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试点经验,稳步推进柯桥区和滨海新城的核准目录外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试点工作。全面搭建“中介超市”平台,市级及各区、县(市)“中介超市”挂牌运行。

  深化“亩产论英雄”理念,探索开展企业综合评价分类管理工作。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考评体系,消化批而未供土地3万亩,盘活存量用地1万亩,深化城镇土地使用税改革试点,减免税收1.8亿元。加快完善环境资源市场化配套政策,累计完成排污权交易741笔。金融信贷总体平稳,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666.7亿元和6006.7亿元;直接融资势头良好,实现直接融资384亿元,获准发行企业债券7只86亿元。

  深入开展各项改革试点。全面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新登记有限公司16272家,注册资本484亿元,分别增长58.9%和24.4%。全面推进“营改增”试点,首次公开部门“三公”经费预算。积极参与杭州都市经济圈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编制三年实施计划。顺利实施市级机关公务用车改革,扎实推进旅游经营管理体制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

  (四)新型城市化步伐加快

  全力促进中心城市融合发展,编制实施绍兴市城市发展战略纲要,做深做细11个专题研究,出台进一步加快市级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越城区行政区域内各功能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融合步伐不断加快。诸暨中心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嵊新区域融合发展不断深化。积极优化提升产业平台,高新区梅龙湖工程基本完成,袍江“两湖”开发建设扎实推进,滨海新城产城融合进程加快。强化小城市分类培育,实施进一步加快小城市培育试点的政策意见,上虞区崧厦镇增列为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四级联创”,创建美丽农家1.83万户。制定接轨上海及对接自贸区的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做好对口支援、山海协作等工作。

  城市环境持续优化。“五水共治”成效显著,基本实现“河长制”管理全覆盖,整治黑臭河199条、238公里,基本消灭垃圾河。扎实推进“五气合治”,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3.4万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67.4%。全力推进“三改一拆”,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和城中村882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1506万平方米。继续加强交通治堵力度,实施道路差别化停车收费,新增停车位11533个、公共自行车10090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完成“双百双千”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258.9亿元。镜湖新区“三中心”全面投运,越城区至上虞区公交、BRT5号线开通,杭长客专投入运营;市区“一环六横八纵”快速路网项目启动实施,绍诸高速诸暨延伸线开工建设,31省道北延工程基本建成;镜湖旅游综合体、黄酒文化园、104国道柯桥段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杭绍台高速、绍三线北延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基本形成。

  (五)民生工作全面加强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新增城镇就业11.48万人,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6%。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举办各类招聘会498场,达成就业意向13.5万人次;扎实开展就业援助,发放就业社保补贴2.4亿元;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制定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措施。

图二:2014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16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539元,分别增长9.1%和10.5%。扎实推进十方面民生实事,投入民生资金260亿元,增长14%,占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的74.9%。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增强,新增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职工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0.1万人、9.5万人、11.8万人、8.2万人和7.7万人。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9536套,改造农房1.1万户。

  坚持不懈抓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市民素质和社会风气向善向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新绍兴一中启动建设,绍兴大学创建工作力度加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全国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工作有序展开,预约诊疗服务平台正式启用。出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新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成功承办第十五届省运会,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绍兴人免费游绍兴”正式实施,免费接待市民180.3万人次。优生促进工作提质扩面,单独两孩政策得到落实。“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加大食品违法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开展智慧居家养老标准化试点,获得全国慈善七星级城市的最高荣誉。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宏观环境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生产总值、外贸出口增长低于预期目标,企业风险不断显现;转型升级仍处攻坚期,传统产业发展困难,新兴产业增长乏力,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大城市融合发展任务繁重;生态环境治理压力增大,教育医疗、城市交通、食品安全等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法治绍兴建设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根据市委总体要求、“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和《政府工作报告》总体安排,建议2015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以上;外贸出口增长7%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调控目标与省保持一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29%。以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节能减排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见附表二)。

  相关指标说明(略)。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深处着力推改革。一是启动杭州都市经济圈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在产业布局、界河治理、基础设施对接、社会服务共享等方面实施一批实实在在的改革项目。二是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建立完善“四张清单一张网”;总结推广核准目录外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试点,开展部分基础设施项目不再环评试点,实行企业“零地”项目不再审批等制度。三是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改革。推广诸暨市“扩大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试点经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完善工商注册制度改革。四是开展企业综合评价分类管理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对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制定实施企业综合评价分类管理实施意见和相关专项政策意见。五是着力深化农村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农房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和乡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六是实施价格领域改革,更大程度让市场定价。加快各类省级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国企改革,有序平稳深化车改工作,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开足马力扩投资。一是突出重点领域抓投资。抓大城市建设,统一规划建设中心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抓水城建设,扎实推进“双百双千工程”建设。抓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绍兴高新区、袍江开发区等四个国家级开发区和滨海新城省级产业集聚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二是突出重点企业抓投资。区、县(市)和开发区要对龙头骨干企业开展经常性走访,对企业和项目进行“一对一”服务。落实好项目流转利益共享机制,鼓励龙头骨干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三是突出重大项目抓投资。加强责任落实,对项目推进计划进行分解落实,明确责任人。加强督查协调,进一步完善各项考核、联系和推进制度,加强项目分类分级协调。加强通报考核,按月进行排名通报,加大重大项目建设考核力度。抓好重大项目谋划,建立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机制和项目库。四是突出要素保障抓投资。开展重大项目与金融对接活动,探索推行PPP等投融资模式。积极争取列入省重点项目和省重大产业项目,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严格项目环保准入要求,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环境容量需求。

  3.齐心协力促融合。一是加快三区融合步伐。全面落实绍兴市城市发展战略纲要,制定出台促进三区融合发展政策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优化中心城市产业布局,更好统筹教育、社保、卫生等领域政策。开展市直经济发展考核,激发市直经济发展活力动力。二是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解放路南延、嵊州剡溪江沿线综合整治等工程,加快推进绍诸高速诸暨延伸线、03省道东复线诸暨段、36省道江拔线新昌段改建等工程,建成柯桥综合客运枢纽、上虞世纪新丘围垦、越兴路南延等项目。做好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金甬铁路绍兴段、杭温铁路绍兴段等项目前期工作。继续优质高效推进杭绍台高速各项工作,确保项目如期动工。三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开展诸暨省级美丽县城建设试点,推进嵊新区域融合发展。加大店口、钱清、崧厦等17个小城市培育力度,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四级联创”。四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大力整治城市乱象,强势推进“三改一拆”,积极实施交通治堵。

  4.全员合力强招商。一是突出招商引资重点。以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经济等为重点,组织召开专场推介活动,招引“实大高新”项目。继续加强与世界500强、央企、军企、民企500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对接,争取实到外资8亿美元以上,确保越商回归实到资金200亿元以上。二是完善招商引资机制。把招商引资作为开发区的首要任务,开展项目和投资意向专人负责办法,明确责任部门负责专门联系。健全市领导联系重大招商和回归项目制度,按月跟踪建设进度,完善回归工作督办协调机制。三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开展产业招商、专业招商、情感招商等,继续探索中介专业机构合作招商模式。组织招商联络员队伍,建立招商联席会议制度,畅通信息双向流通渠道。四是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强化情感维系,促进市领导联系异地商会和知名越商制度常态化,组织开展“十大优秀招商员”、“十大招商热心人”评选活动。

  5.保持定力调结构。一是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及重点产品。用好省扶持发展七大产业的政策机遇,做大高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高端纺织、信息经济、文化旅游等五大产业,加快培育十大重点产品产业链。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坚决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端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推进服务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集聚区建设。深入推广“老绍兴、醉江南”旅游形象品牌。三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农业园区建设力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218万亩以上。四是加快打造规模化企业集群。以培育超千亿“旗舰型”企业和超百亿“五型”企业(总部型、上市型、高新技术型、品牌型和行标国标制定者)为重点,加快形成规模化企业群体梯队。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壮大资本市场“绍兴板块”。五是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严格清理涉企收费,大力帮扶困难企业,治理恶意逃废债行为。

  6.激活动力抓创新。一是重抓创新主体培育,深化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开展新昌县省级科技体制改革试点,提升各类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重点培育科技领军企业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省级科技型企业500家。二是重抓高新园区建设,培育发展区域性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引导各类高新区转型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三是重抓产学研合作,按照“一个产业建一个研究院”的思路,加快建立“引进一个专家团队、结对一所重点院所、建立一个研发中心、开展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的工作模式。四是重抓孵化器建设,深化科技金融结合,推进支持科技人员创业、民间资本投资科技领域创业、创业资本与科技成果相结合创业的“三创业”。

  7.挖掘潜力拓市场。一是努力稳外需。指导企业用好用足各项外贸政策,组织引导企业积极参展,加快完善外贸服务平台,启动海关特殊监管区申报。适当调整外贸市场结构,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鼓励企业进口先进设备、关键原材料及高端生产性服务。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收购、整合知名品牌、先进技术和营销渠道。积极把握“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深化接轨上海、对接自贸区、与北京西城区合作交流的体制机制,做好山海协作和对口支援等工作。二是大力扩内需。深度挖掘消费需求和消费潜力,把握不断涌现和日益扩展的民生需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扩大信息消费,促进绿色消费,稳定住房消费,升级旅游休闲消费,提升教育文体消费,鼓励养老健康家政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加快消费配套设施建设,引导传统消费业态转型升级。

  8.尽心竭力惠民生。一是全力抓好民生实事。切实落实好2015年民生实事工作,确保完成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任务。二是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深入推进“五水共治”,继续加强水环境治理;围绕“五气合治”,加快推进脱硫脱硝改造、黄标车淘汰;推广工业污泥、建筑泥浆、建筑渣土“五统一”管理制度;全面开展“四边三化”,推动 “森林绍兴”、“花卉绍兴”建设。三是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及最低工资、低保、养老金等联动增长机制,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四是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各类创业就业政策,保持城乡就业稳定。加快社保扩面提质,健全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五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新绍兴一中建设,全面启动分级诊疗试点,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办好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做好群众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各位代表,做好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全面落实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善谋善为,为顺利完成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