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洛阳:伊阙龙门大禹威

日期:2017-04-20 浏览次数: 字号:[ ]


伊阙

龙门石窟全景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华夏大地上流传甚广,在河南省就有不少大禹遗迹和传说,如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州市有禹王锁蛟井、三门峡市有“马蹄窝”、开封市区有禹王台、登封市有古阳城遗址、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之传说。

  洛阳市文物管理局研究员徐金星告诉记者,洛阳有关大禹的传说和遗迹有不少,大禹劈伊阙、禹宿谷堆、大禹导洛处等,禹宫阳城遗址现在属登封市,原来属于洛阳市范围。三门峡市的中流砥柱,传说是大禹开出的,这里原来也属于洛阳市。

  大禹凿开伊阙通龙门

  “龙门山色”被列为洛阳八景之首。

  “城连伊水禹门近”“万世神功禹削凿”,洛阳的龙门,便是伊阙了。据《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越绝书》载:“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

  传说,伊河大禹时代大洪水时期受阻于伊阙之北,洛河受阻于神堤,两个咽喉形成了两大陆地水患。要使两处水患消退,就要先疏通两水患的咽喉部位。阻伊水的是石质峡谷,神堤是土质沟谷,大禹先治洛后治伊。他率众北掘沟挖谷,拓宽疏通神堤水道,洛川之水泻入黄河。此后,大禹又劈伊阙。但要疏通岩石峡谷,在坚硬的石山上开凿龙门,何其难也。大禹后来发现伊阙山下有许多溶洞,排列在峡谷底部。这些溶洞岩石质地松脆,一经重击,便成碎石。大禹立即调动人马,石锤、铜钎打击溶洞,然后搬运碎石,清理谷底。这成为中华民族与自然奋战的英雄史诗。终于狭窄的伊阙开阔了,久积的湖水消退了,伊川肥壤沃土为民所用,伊河从此如玉带一般从伊川盆地缠绕着洛阳盆地。

  “凿龙山断开天阙,导洛波回载羽觞”,司马光曾这样感叹大禹劈伊阙之功。“山断似存神禹迹,天晴犹见洛阳城”,人们每每这样感叹伊阙,怀念大禹治水之功。

  禹宿谷堆:大禹传说很神奇

  禹凿穿龙门后,形成了石窟。北魏之时,人们在此凿成石像,形成了今天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时,凿穿龙门口,疏通水泉口时,夜宿其山,大禹躺下就睡着了。夜深了,洪水上涨,将这个土丘围住了。眼看大水就要淹没大禹,可奇迹发生了:水涨一尺,土丘也跟着长一尺;水涨一丈,土丘也跟着涨一丈。洪水无论怎样涨都淹不着大禹。后来,洪水退去,江河归位,这个土丘就留下来了,人们称之为禹宿谷堆。

  禹宿谷堆现在就在洛阳市,在龙门石窟和著名的万安山水泉石窟之间。徐金星说,禹宿谷堆真实的名字是委粟山,它是北魏祭神的天坛。

  至今,在洛阳伊水岸边还有禹王泉,泉水清澈,水温四季差异极小;泉水涌出处还有块禹石,高约3米,相传为大禹治理伊水时的镇水之石。

  徐金星说,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分天下为九州,并相应地铸造了九鼎,河南为豫州,豫州的中心就是洛阳,鲧之封国在嵩国就是洛阳的嵩县,大禹孙子的都城就在洛阳偃师二里头,而商代、周代的都城也都在洛阳市。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