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绍兴日报:隔不断的爱和信心

发布时间: 2020- 02- 05 浏览次数: 字体:[ ] 打印
分享:

沾满水渍和灰尘的窗玻璃后,两个身穿防护服、戴着口罩的医护人员,一会儿背朝窗户伸腰抬手舒展身体,一会儿面对窗户擎起双手扮鬼脸作加油状……透过几乎遮住整张脸的口罩,仿佛能看到她们脸上的疲惫和眼中的光芒。

昨天,3张模糊而温情的照片,在记者的朋友圈和工作群中被刷屏。照片的拍摄者是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新闻综合频道记者潘涛。

在这战“疫”的特殊时期,朋友圈经常会被医护人员的战“疫”照片刷屏,但这3张照片又有所不同,因为这既不是抢救现场的照片,也不是休息场景的照片,但照片又处处透出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的紧张和感动。

为了探究背后的故事,记者找到了同事潘涛。“昨天,越城区一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痊愈了,我和同事俞晓鸣来到医院隔离病区采访,远远看到两位护士在隔离病区走廊处理污物垃圾。当时,她们的防护服上写着‘加油’,画着爱心,隔着厚厚的玻璃,那一瞬间我感到特别温暖,虽然是阴天,但仿佛一下子有一缕阳光照进来,于是我就拿起手机记录下了这一瞬间。”

每一个隔离病区都是战场。记者又产生了一种冲动,一定要找到照片中的主人公。

几经辗转,记者得知照片中的两位护士,分别是该院肿瘤内科主管护师吴玲燕和心胸外科护师杨琳巧。该院设置隔离病区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以来,她们第一时间报名投入战“疫”一线。吴玲燕是有着23年护理经验的资深护士,作为党员和该院应急小分队队员,她参与了隔离病区从病房整理到收治患者的全过程。因为长时间佩戴护目镜和口罩,她的脸颊过敏红肿,鼻子磨出了血。杨琳巧是90后,她说,隔离病房原则上是4小时一班,但由于人手紧张,加上防护服也紧张,她们常常超时工作,能多做就多做,像为患者解决生活用品、清理垃圾等工作,她们也都抢着做——“为患者多做一点,就能让他们多感受一点温暖,这是我们的精神动力。”

照片刷屏,是媒体人向坚守工作岗位的医护人员的致敬,也牵动着医护人员家人的心。昨晚,吴玲燕收到了14岁儿子发来的一段文字,写的是他对母亲的理解和尊敬。

“清晨,被一阵急促的铃声催醒,迷糊间只听见母亲一次次的应和。双眼忽然瞥见床头有几只橘子,沐浴在冬日的暖阳下,显得分外金黄。晚上,我与母亲通了电话,她的声音疲惫不堪,但仍然充满了希冀、充满了决心。防护服下,是藏不住的活力和对胜利的向往。我的母亲,是一名护士。”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记者 范 强



信息来源: 市卫生健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