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一般专项规划

绍兴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绍兴市卫生计生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10-18 15:02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各区、县(市)卫生计生局,市级医疗卫生机构:

现将《绍兴市卫生计生科教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绍兴市卫生计生委

2017年5月3日

 



绍兴市卫生计生科教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发挥科技教育对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素质,根据《健康绍兴2030实施计划》、《绍兴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浙江省卫生计生科教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我市医改试点工作部署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与形势分析

(一)“十二五”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我市卫生系统广大医务工作者,紧紧围绕卫生科教总体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卫生计生科教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为提高全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撑。

1.卫生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五年来,全市医药卫生科研计划立项、获奖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幅度提升。据统计,全市立项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总数达418项,比“十一五”增长51.4%,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64项,省医药卫生(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182项,市科技计划项目167项。荣获各级科技奖励275项,比“十一五”增长25.5%,其中获省科学技术奖7项,省医药卫生(中医药)科学技术奖106项,市科学技术奖162项。我市连续多年在卫生科技计划立项及科技成果获奖方面均位列全省11个市前茅。

全市加强卫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市本级单位在“十二五”期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9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2项。出版医学专业著作40部,发表SCI论文148篇。

2.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市培育了一大批特色和优势明显,在省内、市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点学科,创建省级医学重点(扶植)学科3个,省市共建医学重点学科5个,省县级医学龙头学科11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14个,截止“十二五”期末,全市拥有省级医学重点(扶植)学科3个,省市共建医学重点学科5个,省县级医学龙头学科11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62个,另外还培育了一大批县(市)及院级重点学科。全市重点学科已经形成省-市-县-院四级阶梯向上、水平递增、良性互动的金字塔型结构。通过各级重点学科的创建、发展全面带动全市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

3.医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根据国家卫计委、省卫计委有关要求,我市于2012年9月起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制定出台一系列文件,并成功创建国家住培基地1家,后备基地3家,省级住培基地5家,中医住培基地8家,社区实践基地23家,公卫实践基地6家,助理全科基地6家。“十二五”期间。全市参加新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616人,市内基地培训学员1431人。

完成各类继续医学教育、学历升级人数累计达38000多人次,其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老模式)6212人次,初级卫技人员继教培训18377人次,全科继教培训3145人次,乡村医生注册培训8392人次。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岗位培训597人,社区护士岗位培训901人,基层专业岗位培训806人次,公共卫生人才、公卫骨干244人。我们还与国内各大医学院校加强合作,联合开展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在职培养临床医学、护理学研究生601人,开展各级各类医学继续教育项目,五年来组织举办了国家级继教76项,省级159项,市级1466项。

4.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加强

截止2015年底,我市有卫技人员33221人;编内卫技类人员本科及以上占68.03%,其中博士34人、硕士751人;中级职称及以上占41.68%。

截止2015年底,我市卫计人员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省特殊贡献专家1人, 省151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对象4人、第三层次培养对象3人,省卫生计生创新人才培养对象2人,省医坛新秀培养对象15人,市高级专家2人,市拔尖人才9人,市创新团队6个。

5.适宜技术推广稳步推进

“十二五”期间,我市实施省科技厅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成果转化工程,开展“双十双百”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推广实施工作。微创技术成果转化等8个转化项目在绍兴市人民医院、绍兴市妇保院、诸暨市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联合推广实施,项目惠及市、县、乡镇三级医疗机构。全市建成省级基层卫生适宜技术基地6个,列入省级基层卫生适宜技术基地建设计划6个,滚动6个,推广基层卫生适宜技术50余项。

(二)存在问题

“十二五”时期,我市卫生科教事业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创新驱动力不足。卫生科技领军型人才数量匮乏,高水平科研项目不多,在省内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重点学科不多,科技、教育、人才等资源有效整合的系统性创新体系尚未建立,主动创新发展态势尚未形成;二是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可直接转化为临床可用的技术和产品较少,对健康产业支撑不足。三是卫生人才数量不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少,梯队建设不尽合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四是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五是科教管理队伍自身素质有待加强。

(三)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全力打造健康绍兴的决胜阶段。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加快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于做好“十三五”时期我市卫生计生科教工作至关重要。

一是医学科技发展面临深刻变革。党中央和国务院把科技创新与卫生健康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指出科技创新要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要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确定了新时期卫生健康方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对卫生健康科技和人才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医学科技是提高人口健康水平的关键要素,也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当前,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之中,医学科技不断发展,催生出了转化医学、系统医学、精准医学、个体化医疗、智慧医疗等一系列新的医学思想和理念,医学新理论新技术已成为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医学科技与现代信息技术等的交叉融合正在改变疾病诊治模式,使得医学科技向个性化、精准化、微创化、智能化、集成化和远程化发展。

二是健康绍兴建设与医疗卫生改革为卫生计生科教事业带来新动力、提出新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健康绍兴2030实施计划的部署落实,提出要牢固树立“大健康”理念,对照“高质量、均衡性”要求,进一步拉高标杆,补齐短板,全力建设健康绍兴。同时,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为卫生计生科技和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十三五”期间,我市作为国家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市,国家城市公立医院改革重点联系市,对卫生计生科教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形势下,需要准确把握综合医改的目标要求,紧紧围绕群众健康需求,以问题为导向,找准制约健康绍兴建设的科技教育短板,切实加大科教工作对医改重点领域和重大环节的支撑力度,推动科教重心前移下移,研发疾病诊治关键技术、培育急需、紧缺、实用人才,加快构建和完善全市卫生计生科教创新体系,推动健康绍兴建设与医疗卫生改革。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全面推进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健康绍兴实施计划,持续技术创新、促进队伍建设、强化科教管理,为全力打造健康绍兴、构建大健康服务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二)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

1.总体目标

到“十三五”期末,构建和完善全市卫生计生科教创新体系。提升我市卫生计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使全市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适应健康绍兴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口政策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为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具体目标

(1)积极参与全省重大疾病诊治技术研究中心和精准医学中心建设,新增国家级、省部共建重大(重点)项目5项以上,获省级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以上。

(2)以领先学科建设为重点构建全市医学重点学科体系,继续建设好九大卫生科技创新平台,每年实施“321”卫生计生科技创新工程,培育推广新技术和基层卫生适宜技术。

(3)按照卫生人才的行业需求和发展规律,构建以高层次、基层和紧缺专业为重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卫生计生“1515”人才工程,进一步改革完善继续医学教育,扎实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精细化管理。

(三)重点计划任务

1.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技术辐射能力

以疾病研究和技术创新为重点,组织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疑难疾病的攻关活动。实施全市卫生计生“321”科技创新工程:每年联合市科技局对30项科技创新研究计划项目,20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0项适宜技术成果转化计划项目予以立项。支持我市基础较好、特色优势明显、协同作用较强的学科领域开展协同创新研究,鼓励各医疗卫生单位参与省重大疾病诊疗技术研究(发)中心与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十三五”期间,力争填补省部共建重大项目的空白,并新增国家级、省部共建重大(重点)项目立项5项以上,获市厅级项目立项600项以上,获省级二等奖科技奖励3项以上,获市级一等奖奖励12项以上,获其他各级各类科技奖励300项以上。

围绕医药卫生科技重点发展领域,按照“增量提质、淘汰落后”的原则与工作次序,构建新的市级重点学科体系,修订完善《市级医学重点学科管理办法》与“市级医学重点学科指标评价体系”。“十三五”期间争取在省级支撑学科与省级创新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并新建省市共建学科5个,省级县级医学龙头学科8个;同时计划创建市级医学重点学科25个左右(领先学科15个左右,重点学科与创新学科10个左右),市级医学重点学科总数达到70个。继续组织开展学科年审,并将年审结果充分运用在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

进一步扩大卫生计生科技教育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提升我市与浙江大学第二轮医学合作的内涵,继续做好院士工作站、知名专家工作站。名医工作室等具体合作载体的建设工作,积极借鉴先进经验,不断促进我市卫生计生医教研协调快速发展。

完善市县乡三级新技术和适宜技术推广网络,形成市级医院牵头、县级医院推广、基层单位应用的推广网络体系,并切实发挥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中技术纽带作用。

2.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提升科研支撑平台建设利用度。围绕我市医药卫生科技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继续建设好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医学实验动物实验室、医学形态学实验室、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医学传染病实验室、生殖遗传实验室、公共卫生检测平台等卫生科技创新平台,并完成肿瘤综合生物样本资源中心与中医药研究中心的验收工作,优化各个平台的资源配置,提高平台的综合利用度、服务效率与开放水平,使各类平台充分利用,服务共享。着力强化实验室生物安全、医学伦理、干细胞管理,加强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明确职责、落实分工,推进相关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3.加快培养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以提升创新能力和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为核心,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设创新团队,大力培育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在“十三五”期间,实施“1515”人才工程,选拔培养绍兴市卫生计生领军人才10名、卫生计生学术技术带头人50名、医坛新秀100名、复合型管理人才50名。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首席科学家、优秀学科带头人、青年创新人才与医院管理人才。

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计生人才培养。贯彻落实“双下沉、两提升”部署,适应分级诊疗要求,加强基层人才培养培训,继续实施基层卫生定向培养计划,定向培养基层卫生人员400名。有针对性的开展全科医师培养培训,通过加强全科住培基地建设并组织转岗培训,培养全科医师和助理全科医师250名。继续加强乡村医师注册培训。加大卫生计生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儿科、妇产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人才的招聘力度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模。

持续提升毕业后医学教育与继续医学教育质量。进一步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精细化管理,修订完善管理制度,落实培训待遇,提高师资水平,强化培训质量,加强绩效评价,并新增1家国家级基地。以职业综合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为核心,指导适合各级单位不同人员需求的分层分类培训。加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质量,充分运用开放的在线教育、移动通信终端等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提升继续医学教育服务供给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健康绍兴”建设要求,切实履行好科教工作的领导职责。各卫生计生单位作为规划任务的实施单位,要主动担当、认真部署,做好与规划发展目标的衔接,共同推进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二)落实经费保障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科教投入,完善卫生计生科教经费保障机制。各卫生行政部门要每年划拨科教专款;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成为科教经费投入的主体,不断加大科教经费的投入比例,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每年对科教的投入一般不少于业务总收入的3%。各地要积极拓宽经费投入渠道,采取合理形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卫生计生科教领域。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卫生人才培养等科教工作,并逐年保持递增,为单位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激励体制,面向市场,以需求为导向,加强政策引导,扩大卫生科技教育与社会的联合协作,建立协作共享机制。

(三)完善机制建设

完善促进卫生计生科技创新的政策机制,突出主攻方向、培育创新主体、建立目标明确、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与重点学科管理体系,完善科技投入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完善卫生科技转化应用产出机制,提高产出效率,推进科技与经济有效融合。

完善需求为导向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根据行业需求和医学人才培养规律,及时掌握医学高层次人才、基层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现状和培养需求。探索建立高效、合理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健全适应行业特点和需求的医学人才培养制度,科学定制医学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着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四)提升管理水平

完善创新治理体制,提高科教管理的科学性,公开性与透明度,实现科教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加强科教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市内外科教交流合作,推动科研诚信、科研伦理、尊师重教和创新文化建设。深化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效整合、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教育和人才各类优势资源,着力推动医教研、产学研、事业产业的资源整合和协同联动。对规划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


信息来源:市卫生健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