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组织机构 > 市政府工作部门 > 市政府办公室(研究室、机关事务局)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索引号: 11330600002577014T/2021-20995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研究室、机关事务局) 公开日期: 2021-08-18
主题分类: 商贸综合类 发文字号: 绍政发〔2021〕25号
有效性: 有效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08-18 17:41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现将《绍兴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绍兴市人民政府

2021年8月16日




绍兴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实现率先走出“面向全国、走向全球”高效循环之路,全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城市,根据《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浙江省商务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市商务系统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商务运行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稳中提质,主要指标实现明显突破,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外贸总量再上新台阶。“十三五”时期,进出口规模达2578.28亿元,年均增长约3%,高于“十二五”时期0.96个百分点。外贸出口总额达2386.36亿元,外贸主体突破10000家,外贸出口占全国份额由12.3‰跃升到13.1‰。

(二)平台创建实现新突破。“十三五”时期,我市开放平台创建取得标志性突破,获批中国(绍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综合保税区、柯桥中国轻纺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3大国家平台。新昌经济开发区经省政府批复设立,实现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县域全覆盖;浙江(新昌)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成为全省首批境外并购产业园。开发区产业链“链长制”试点、美丽园区建设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三)消费促进取得新成效。2020年,我市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22.5亿元,较“十二五”末年均增长9.4%。高品质步行街建设有序推进,鲁迅故里步行街成为全省步行街改造提升样板。无人便利店等新零售不断涌现。夜间经济、数字生活新服务大力发展。应急保供成效显著,市场运行监测系统逐步健全,“11+1+N”应急保供机制日趋完善。

(四)外资引进得到新提升。“十三五”时期,我市利用外资规模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全市累计新批(含增资)外商投资项目1459个,比“十二五”时期增加655个;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分别为116.5亿美元和56.9亿美元(2020年以前为省商务厅口径,2020年为商务部口径,以下同)。新批或增资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累计467个。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共引进第二产业外资项目196个,实到外资18亿美元;第三产业外资项目1261个,实到外资38.9亿美元。

(五)对外经济合作取得新进展。“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境外投资项目261个,企业境外投资中方投资额38.4亿美元,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累计53个。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含港澳台地区)投资累计13.5亿美元。“义新欧”诸暨班列发挥通道作用。跨国公司培育走在全省前列,5家企业入选全省“20强”,居全省第二位。全市累计完成境外工程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

(六)经贸活动结出新成果。“十三五”时期,我市成功入围中国最具创新力会展目的地城市。统筹办好中日韩“一带一路”工商大会、中非经贸合作发展绍兴峰会两大国际性经贸活动,“非洲中心”浙江分中心等永久落户绍兴。圆满完成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各项工作,高质量办好“绍兴周”系列活动。

(七)营商环境持续新优化。“十三五”时期,我市商务系统实现“线下属地一窗受理、线上全程一网办理、后台纵横集成服务”政务服务;“订单+清单”预警监测系统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挥重要作用;全市重大外资项目全流程跟踪服务系统全面实施。外资企业实现登记备案“一放到底”、项目推进“一包到底”、外商服务“一卡到底”。在全省率先建成可监测、可分析、可演示、可集成的商务大脑一期工程,商务治理现代化水平加速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市商务发展取得较好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短板,主要体现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外贸“出口不快”和“进口失量”并存,外资“规模徘徊”和“质量不高”并存,消费“模式传统”和“需求外流”并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杭绍甬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加快实现“四个率先”,持续打好以“两业经”“双城计”“活力城”“软实力”“国际范”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发展组合拳,以高水平开放应对逆全球化,以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支撑内生发展,统筹内贸外贸、进口出口、货贸服贸、外经外资、线上线下协同发展,争当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为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市域发展之路、奋力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市域范例贡献商务力量。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将绍兴打造成高品质现代消费体验区、高能级新型贸易示范区、高质量外商投资集聚区、高水平国际合作样板区,建成更高层次开放强市,打造商贸流通强市,实现“三提升两倍增”目标。

绍兴市“十四五”商务发展主要目标

三提升

1.外贸实现总量、质量同提升:

总量提升,出口突破3000亿元;

质量提升,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到1/3以上。

2.消费实现规模、业态同提升:

规模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400亿元;

业态提升,网络零售总额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以上。

3.外资、外经实现位序同提升:

位序提升,争取全省第二方阵领军地位(其中外资累积达到60亿美元)。

两倍增

1.网络零售总额达到1700亿元以上,比2020年翻一番。

2.进口贸易总额达到400亿元以上,比2020年翻一番。

注:2020年基期数:外贸出口总额2386.3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2.5亿元,实到外资72141万美元,境外中方投资额15721.27万美元,网络零售总额747.3亿元,进口贸易总额191.92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新型消费促进工程。围绕培育和建设消费型中心城市,顺应消费潮流,从供需两端发力,破除制约消费的体制机制问题,以数字生活为牵引,建设国家级工贸联动的商贸流通节点城市、“进口超市”为特色的购物城市、商文旅互动的示范城市;全面推进商贸经济繁荣、品质高端、智慧共享,打造以“数字生活”为引领的高品质消费体验区。

1.建设数字“新基建”。构建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加快5G基站规划建设,支持新型消费的5G数据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镜湖5G试验区等城市核心区为引领,推动5G网络设施全市商贸区域全覆盖。加快城市核心商圈、高铁商圈、商贸综合体、未来社区的宽带、Wi-Fi网络和交通监控等数字化建设改造。制定实施“商圈大行动”方案,推动智慧商贸项目建设,加强城市数字基础设施与大中型商贸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耦合、与小微企业“一键接入”终端联接。优化城市智能配送终端和农村电商服务站布局,完善城乡一体化智能仓储配送体系。

2.推动数字“新流通”。围绕生产、采购、运输、仓储、批发、零售、配送各环节,建设畅通智慧的全域现代供应链体系。推动辐射范围广、标准化水平高、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商贸物流园区、专业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形成集交易、分拨、仓储、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流通服务中心。加快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改造,提升流通效率,打造一批数字化水平领先、便民惠利、具有引领效应的行业标杆。支持供销超市、上百集团、雄风新世界购物中心等流通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直营连锁、特许连锁等形式拓展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网络。支持中小企业特色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3.拓展数字“新场景”。制定出台夜间经济扶持政策,谋划打造夜间经济示范街和地标型夜市等,点亮城市“夜经济”。以柯桥区、上虞区成为省级夜间经济培育城市为契机,推动发展酷玩小镇和曹娥江“一江两岸”等一批集聚程度高、消费业态全、带动能力强的夜间经济集聚区。结合社区商业试点,开展杭州亚运会棒(垒)球未来社区等20个建设试点,新建和改造一批社区数字生活服务中心,打造一批社区15分钟优质便民生活圈。抓好鲁迅故里步行街等全市“1+6”高品质步行街创建工作。充分挖掘城市特色文化内涵,促进“传统文化”与“年轻潮流”、“老字号”与“新网红”互动融合,提升城市品位;加强数字生活新服务场景运用,打造一批夜经济IP和网红打卡地;加强商文、商旅、商娱、商体等联动互促发展,创新“商旅文娱体”深度融合的消费新场景。

4.培育数字“新消费”。全力挖掘消费潜力。持续办好越惠悦生活之“消费促进月”和“金秋购物节”等系列消费活动。创新和落实鼓励消费各项政策,拓展居民多层次、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积极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支持企业开展电商直播,打造网红直播基地,持续推动智能化超市和智慧商店建设,做大新零售。发展在线内容消费,做大动漫游戏、网络文学、数字演艺等内容产业。大力促进汽车、家电、电子产品、创意轻工等消费。谋划“一馆一院一街一角一店”“五个一”配套建设,传承推广越菜菜系,打响“绍兴特色小吃”品牌,扩大餐饮消费。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扩大农民消费。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加快建设完善农村商贸物流体系,提高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比例。

5.实施数字“新服务”。聚焦服务业数字化,通过数字景区、数字专业市场等形式,大力发展数字消费新业态,提供线上线下全域数字化服务体验。强化示范引领,争创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试点,打造面向全球消费者的长三角文商旅融合特色消费城市。积极争取在绍兴保税区打造进口消费品交易集散中心,开设进口商品免税店。利用我市背靠长三角经济发达区、高收入高净值人群多等优势,吸引长三角乃至全国中高端特色消费集聚。

专栏1:培育一批数字服务消费新业态

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

探索开展“新批发+新零售”“人工智能+教育”;

鼓励“虚拟养老院”“智慧养老”等“互联网+养老服务”;

支持“云办公”“远程办公”“共享员工”等模式;

完善“互联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

鼓励发展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社群电商等新模式。

(二)新型贸易壮大工程。以新兴业态为引擎,坚持创新发展新模式,壮大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为代表的外贸新业态,为稳外贸创造更多增量。加大进口商品力度,带动消费升级,构建“出口+进口”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把外贸“基本盘”稳得更牢,打造以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自由贸易为核心的高能级新型贸易示范区。

1.推动新型贸易高质量发展

(1)加快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以建设中国(绍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契机,构建主体培育、信息共享、智能物流、电商信用、统计监测、风险防控“六大体系”,以培育一批跨境电商示范企业、现代物流枢纽平台为抓手,加快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实现新兴产业和电子商务有机结合,推进上虞伞业、诸暨服饰业、嵊州服饰领带等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把传统贸易做大、做强、做优。加大对跨境电子商务产业扶持力度,着力引育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完善仓储物流配套,拓展O2O、C2B等电子商务模式,利用现代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建设集信息发布、交易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网上智慧交易市场。鼓励企业通过线上平台,采用自创、收购、合作等方式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加强品牌建设和输出。“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跨境电商企业2000家以上,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增速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2)做大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制定出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实施方案、综合管理办法、奖励办法及系列配套监管制度,抓好市场主体培育,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市场采购贸易,扩大市场采购试点范围,推动中国轻纺城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成为全市外贸新增长极。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模式创新,借鉴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经验,创新市场采购进口机制。探索推进全市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外贸经营者在市场采购集聚区内属地采购申报、异地通关放行的模式。以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为牵引,打造内外贸有效贯通的区域性市场枢纽。确保每年市场采购贸易出口20亿美元以上。

(3)重视外贸综合服务发展。招优育强外贸综合服务主体,吸引境内外优势企业来绍设立外贸综合服务平台,鼓励传统优势企业向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转型,培育一批辐射能力强、功能完善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构建集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认定、外贸培训、政策咨询为一体的外贸综合服务中心。

2.推动传统贸易高标准转型

(1)优化贸易产品结构。深入实施“品牌强贸”战略,聚焦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加大4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产业基地培育力度,推进纺织、服装、机电、轻工等传统优势出口产品向科技研发等价值链高端延伸,着力推动“两自一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新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集约化发展的外贸产业集群,增强基地对产业发展带动示范作用。

(2)加快外贸市场多元化转型。积极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利用RCEP减税条件,完善更新年度展会目录,助力企业开拓东盟、日韩等市场;大力开拓“一带一路”、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加大企业参展支持力度,积极参与广交会、华交会等重要展会,加强与国际知名展览企业合作,办好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境内外展会,扩大海外绍货影响力。

3.推动进口贸易高效率提升

(1)实行积极的进口政策,优化进口结构,扩大进口规模,促进生产消费升级。利用RCEP进口关税大幅减免条件,优化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增加优质消费品进口,鼓励贸易企业经营代理国外品牌,引导境外消费回流。适应消费升级和供给提质需要,支持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消费品、医药和康复、养老护理等设备进口。重点支持先进设备、先进技术进口,鼓励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

(2)积极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承接溢出效应,利用综合保税区、尚1051文化创意园等平台,加快建设进口商品展销中心,建设进口商品“世界超市”,满足高品质消费需求。争取设立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争取开设免税店,扩大免税品进口。大力培育和引进发展潜力大、经营业绩好、辐射能力强的进口贸易主体;鼓励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先进设备和技术进口主体。推动外商投资企业扩大进口。

4.推动数字贸易高水平跨越。以数字服务出口为导向,培育数字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推动数字贸易加快发展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集聚一批引领数字贸易发展、具备价值链整合能力的数字跨国公司,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独角兽”创新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数字贸易集聚区。探索建立绍兴数字服务贸易发展创新基金,加强跨境支付、物流仓储、贸易监管、消费者服务等数字贸易领域全产业链的配套和服务,实现生产销售、线上线下、内贸外贸一体发展。

专栏2: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工作举措

1.出台行动计划:以文创大走廊建设为契机,制订实施服务贸易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培育新产业新业态:聚焦文化创意、文化制造、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影视动漫、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

3.构建五大体系:加快构建服务贸易政策体系、统计体系、考核体系、项目体系、载体活动体系;

4.聚焦载体建设:推进3个省级服务贸易发展基地2.0版建设,引导服务贸易集聚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5.实现倍增目标:“十四五”期间服务贸易倍增目标累计完成300亿元。

(三)外资提质增量工程。发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主战场作用,围绕“双十双百”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创新招引模式,着力引进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大中型企业项目和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高标准建设外资“集聚地”,打造以集成电路、现代医药、高分子新材料为基础的高质量外资集聚区。

1.加快外资项目高质量集聚。着力引进高质量外资项目,以打造杭州湾南翼高质量外资集聚地为目标,注重引进技术含量高、占用资源少的项目和基地型、龙头型项目,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创新型企业、“独角兽”企业。以全球产业技术精准合作为重点,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进一步聚集重点产业、补齐链条短板、赋能智造升级、完善产业生态。大力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建链、补链、强链重大项目。瞄准全球前沿科技,聚焦新动能培育,突出产业链重要环节,构建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开放创新产业体系。着力集聚高端服务业外资项目,抓住国家开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机遇,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扩大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份额,在金融、医疗、教育、健康等重点领域加大开放力度,重点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财务、采购、销售、物流、结算等功能性机构和重大项目。“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外资份额达到全省第二方阵领军地位。

2.加快外资市场多元化布局。抓住欧美等发达国家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向外转移的契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的项目,设立研发中心,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能力提升。精准拓展“一带一路”市场。深化日韩外资引进,抓住“中日韩+X”经贸合作机制,举办年度中日韩工商合作峰会,主攻电子信息、精准农业、精密机械等高端制造业外资项目。“十四五”期间,全市来自日韩外资的数量和质量均取得突破。继续吸引港澳台外资,充分发挥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经贸合作,积极吸引港资在绍建立地区总部,主动承接台湾地区产业和技术转移,加强海峡两岸产业对接。

3.加快国际化合作园区建设。扶持浙江中丹(上虞)产业合作园做大做强。谋划建设中日、中乌、中俄国际产业合作园,强化园区规划与国际接轨,深度研究对接合作国家生产、生活特色,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加快集聚一批规模大、层次高、带动力强的外资制造业项目,建设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园区。重点推进浙江(新昌)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建设,加大对资源要素、研发创新、产业基金等支持力度,加快境外高端资源要素回归,推动高质量并购项目落地,培育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专栏3:高质量创建国际产业合作园

争创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绍兴联动创新区;

提升浙江(新昌)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

做大浙江中丹(上虞)产业合作园;

创建中俄国际产业合作园;

培育中德、中非、中柬等国际产业合作园。

4.加快招引方式优化提升。创新引进外资方式,注重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招商选智转变,突破以“绿地”投资为主的招商模式,以外引外,直接引资与间接引资并重,有效促进跨国并购等方式吸引外资。借道资本市场引进外资,把外资并购、海外上市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盘活现有资产的重要途径,推动国企、民企到海外证券市场上市,多渠道利用外资。坚持“民、外、贸、侨”引资,传承和发挥好“以民引外、以外引外、以贸引外、以侨引外”优势,加强民营经济、贸易合作伙伴、华侨华人招商引资,打好营商牌、亲情牌、合作牌,拓展吸收外资新空间。开展市场化招商,探索从自主招商、综合性招商逐步向市场化招商转变,借助各类中介组织和会展活动,开展委托招商和商业招商,对重大项目赴境外进行对口招商、精准招商。探索利用“互联网+招商”模式,建立健全项目库、客商库、招商地图、产业和平台分布图等信息系统和数据归集。建立健全外资重大项目全流程跟踪工作机制,密切跟踪项目情况,加快项目落地进程。

(四)外经合作共赢工程。以产业安全为基础,聚焦产业链安全,有序有度引导企业布局全球市场,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打造“搬不走”的产业链。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指导管理,规避减少境外投资风险。构筑企业“走出去、带回来”平台载体,推进国际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回归,打造高水平国际经贸合作样板区。

1.着力打造区域跨国公司集聚地。提升对外投资营销网络建设能力,支持优势产业、骨干外贸企业在境外建立各类销售机构、区域性营销中心和仓储配送、售后服务基地,完善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增强产品在重点销售市场的定价权,扩大绍兴制造在全球市场份额。鼓励和支持绍兴企业建立实体展示和销售、配送、服务一体化的海外O2O体系,鼓励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布局海外仓、海外营销网络、海外国际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供应链上下游资源整合,争取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基地。提升优势产业梯度转移能力,发挥绍兴纺织、印染、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遵循产业国际转移规律和市场布局要求,在全球目标市场布点建设生产基地,以产促销,做大做强。坚持研发设计、核心制造等高附加值环节留在本土,实现市内研发、制造,全球组装、销售。提升国际研发和人才合作能力,支持有条件企业通过境外直接投资设立、参股收购各类科技研发机构,抢占全球技术研发制高点,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先进技术专利回归,提高本土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加强对海外高技术研发项目创业投资和孵化、设立科技研发平台。

2.着力打造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推动开展跨国并购,支持企业在境外直接投资参股、控股或全资收购境外企业。坚持以技术、品牌、市场为导向,鼓励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同业并购,通过跨国并购完成补链、强链,实现绍兴优势产业国际价值链高端跃升。增强全球资源统筹利用能力,补齐绍兴市场大市、资源小市的短板,支持企业扩大境外资源合作开发,拓宽资源供给渠道和合作领域。做强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立足海亮龙江等现有境外工业园区,发挥绍兴加工制造业配套、集聚发展的优势,依靠工业园区、龙头企业“走出去”带动形成示范效应,鼓励产业链集群在海外抱团发展,建立和发展以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为主的境外经贸合作区。鼓励和扶持境外工业园区开展组团式、集群式招商,尽快形成产业集聚,更好更快发挥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的经济效益。

3.着力打造对外工程承包新优势。发挥建筑大市优势,鼓励有资质的对外承包工程经营主体开拓境外重点承包工程市场。支持本土建筑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工程招投标、境外工程分包,争取参与国家援外项目建设。充分利用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鼓励企业与有实力的中央企业、外省市企业、国外著名承包商组成联合体,共同投标承包境外大中型工程项目,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工程项目。创新对外工程合作,大力发展EPC和BOT、PPP项目,鼓励运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探索开展“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商业模式创新。以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联合央企“借船”出海,发挥本土企业承建沙特国王塔、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体育场等地标性项目示范效应,拓宽境外工程承包区域。

4.着力打造国际展会目的地。加快打造会展业产业平台,加快推进国际会展中心建设,谋划成立全市展览业协会,加强与国际知名展览企业合作,引进若干行业影响力强、带动效应显著的国际知名品牌展会。组织好传统市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国际性展会。依托布料、袜业、领带等产业的全球市场优势,做精、做专、做优柯桥国际纺织品博览会、诸暨大唐国际袜业博览会等特色产业展会,推动黄酒节提档升级。加强与知名国际体育、会展组织和跨国公司合作,高水平举办一批体育和会展项目。高质量办好CEFCO2022(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将绍兴打造成为国际会展目的地城市。

(五)开放平台提升工程。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开放能级,加快国家综合保税区、中国(绍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建设;推动开发区优化整合提升,实现开发区产业链“链长制”和美丽园区全覆盖;构建高水平现代化开放平台体系,打造全市高能级开放主阵地。

1.打造综合保税区高能级开放平台。围绕建设具有长三角区域竞争力的加工制造、跨境电商、研发设计等中心,发挥好“保税+”叠加效应和功能,将综合保税区建成绍兴对外开放先行区。重点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四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国际化、智能化、信息化高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产业,集保税物流、进口产品展示、跨境电商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现代纺织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制造枢纽。

2.打造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平台。中国(绍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聚焦“产业集群+跨境电商”“专业市场+跨境电商”两大特色,通过“四平台、六体系、八机制”建设,强化“十大领域”提升,加快形成跨境电子商务全产业链“闭环生态圈”,强化公共海外仓布局,引导海外仓提升境外仓储配送、境外全渠道分销、境外商务服务能力,提升海外仓与境内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互联互通。把跨境电子商务打造成为开放型经济新业态、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把中国(绍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成培育新模式新业态的区域性商业变革枢纽。

专栏4:建设三大国家级试点开放平台

1.国家综合保税区:规划建设口岸作业区、加工制造区、研发设计区、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区、现代智慧物流区、综合功能配套区等区块,促进装备制造、保税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国际化产业链。

2.中国(绍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充分利用RCEP等自贸协定,主动对接浙江全球数字贸易中心建设,强化跨境电子商务业务推广、园区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培训、公共海外仓建设、平台引进、服务商发展、跨境物流、跨境新零售发展、重大项目招引“十大领域”提升,加快形成跨境电子商务全产业链“闭环生态圈”。

3.中国轻纺城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打开纺织、服装、珍珠、袜业、伞具、领带、五金汽配、水暖管材等特色产品出口便捷通道,推动各类市场国际化发展,积极推动平台为绍兴进口贸易服务,构建“买全球、卖全球”的绍兴模式。

3.打造对日韩和非洲经贸合作平台。绍兴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城市,高质量办好中日韩工商大会、中非经贸合作发展绍兴峰会等重大经贸活动,积极深化与日韩和非洲的经贸合作,创新推进中日韩、中非经贸文化交流合作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与日韩国家实施全面合作新路径,谋划构建面向日韩开放的新平台,加强对外经贸合作,发展新兴产业,实现各方合作能级跃升,打造全省对非、对日韩经贸合作主平台,加快将绍兴打造成为中日韩和中非经贸合作重要枢纽城市。

4.打造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平台。坚持经济开发区高端发展战略取向,充分发挥省级以上开发区开放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聚力系统性重构、创新性变革,围绕整合提升、平台创建两大路径,突出改革赋能、提升聚能、环境优能三大重点,打造功能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集约高效、产城深度融合、特色错位竞争的开发区(园区)“2+7+N”平台体系。“十四五”期间,力争全市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开发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超过70%,创建3个以上“千亿级规模、百亿级税收”的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创建联动创新区,重点选择产业集聚、要素集中、开放能级较高的经济开发区创建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绍兴联动创新区,争取列入自由贸易试验区增设的新片区,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专栏5:“2+7+N”开发区(园区)平台体系

“2”:做强绍兴滨海新区、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两大高能级引领型重大平台;

“7”:做优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上虞曹娥江经济开发区、诸暨经济开发区、诸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嵊州经济开发区、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7个开发区(园区)高质量骨干平台;

“N”:做精一批小微企业园、创业创新园、特色小镇等“专、精、特、新”特色化基础平台。

5.打造“两廊”国际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绍兴科创大走廊,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加快镜湖科技城、滨海科技城等国际化创新区块建设。鼓励全球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绍合作建设科研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国际研发机构,构建技术转移全球交易服务“云平台”。“十四五”期间,建设国际合作基地、海外研发中心、海外创新孵化中心、外国专家海外联络站、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20家以上。实施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持续提升国际专利申请量。高水平建设绍兴文创大走廊,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创企业和文创团队,构建辐射全球的文化创意产业链群,加快建设全国文化金融改革示范区。

(六)商贸环境优化工程。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按照“整体智治”理念,把营商“最优市”塑得更优。对标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商务大脑”信息集成和应用,为企业提供全流程高效服务,加快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以“商务大脑”为依托的全省商务治理现代化先行区。

1.提升国际化商务营商环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为契机,树立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理念,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行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单一窗口、单一表格”受理新模式。加快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上下对接和部门协同,加快实现跨境、涉外事项数据共享和外资企业年报“多报合一”。大力推进“一站式”集成服务体系建设,全方位覆盖政策咨询、法律服务、风险管控以及企业注册、财税事务、海关申报、物流服务等内容。

2.提升数字化商务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商务大脑”。建立符合绍兴特色、有权威性的贸易投资监测体系,完善“订单+清单”预警监测体系。形成和完善消费市场统计监测体系,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和信息引导,增强市场调控、应急保供工作的预见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完善外资项目全流程数字化跟踪系统等功能,推动系统在政策制定、项目引进、企业帮扶等领域应用。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积极参与口岸跨部门、跨关区一体化通关协作,推动加快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口岸开放新格局。全面推进通关各环节全程无纸化作业,加快建成国内领先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高货物贸易提前申报率,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

3.提升专业化国际服务能力。全面实施稳外贸新政,强化外贸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对外投资风险预警地图。加强国际化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发布高质量的多语种绍兴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全面生动推介绍兴营商环境、投资政策和投资信息空间布局。对标世界银行标准,主动学习借鉴上海、苏州等营商环境建设经验,绘制外资落地综合配套服务清单图,健全外籍人员教育、健康、环境配套、商贸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大通关建设和出入境等综合配套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发展合力。提升制定发展战略、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能力,提高重大商务问题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推动规划实施的协调联动机制,推动各部门分工协作、信息共享、监测联动,形成促进商务发展合力。

(二)强化规划实施。围绕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实施年度发展计划,明确进度要求,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制。加强规划各项指标衔接,确保商务工作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空间布局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通过加强过程管理,与绩效考核挂钩等方式,确保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三)强化机制建设。健全国际贸易摩擦预警防范和应对机制,打好预警监测、政策扶持、主体培育、能力建设等“组合拳”。强化外贸预警体系建设,依托全市10个省级外贸预警点,深入推进“订单+清单”预警监测工作。推进贸易摩擦应对工作总体协调和部门合作,强化“四体联动”贸易摩擦有效应对机制,支持企业积极应对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完善涉外法律服务保障体系。加强“走出去”风险预警和应急援助机制,加强对企业境外风险防范的指导,引导企业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处置境外突发事件能力。

(四)强化人才保障。抓好本土人才培育,打造具有全球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推进国际化发展能力强的干部队伍和企业家队伍,鼓励涉外企业与高校探索人才合作新模式,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施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引进高端商务人才。探索引进高层次人才新路径,建立广泛的引才网络平台和渠道,不断引进适应现代商务发展、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服务外包人才,以及熟悉国际经贸法规和经济运行规律的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五)强化政策支撑。完善政策举措,加强用地、社保、创新等要素保障,促使企业减负降本。加强财政、金融、人才等政策扶持,抓好各类经贸政策的宣传和兑现,督促各类政策及时落地。集成外向型经济“政策工具箱”,抓好政策兑现和储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企业信贷支持,强化商贸流通体系和供应链金融服务。扩大出口企业信保覆盖面,降低信保费率,丰富信保品种。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研究室、机关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