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天津大学绍兴研究院是周边不少化工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据地”。李建昌博士是该研究院化工过程强化创新团队负责人,经过近一年技术攻关,团队为上虞农药龙头企业欣禾生物解决了连续硝化反应难题,即将投入大规模生产。“不仅解决了安全问题,还能使生产成本降低30%至50%。”李建昌博士介绍,团队一共有8人,手头有好几个项目正在同时推进中。
抢占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制高点,拓宽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道,是绍兴科创走廊肩负的使命。这条“黄金廊道”上,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校地共建的研究院,正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不断刻下自己的印记。
把论文写在产品上,把成果转化在技术上,绍兴科创走廊为高端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在天津大学绍兴研究院,现有进站博士后8名。毕业于法国诺曼底大学的90后博士李康丽,在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已有1年,她所在的团队主要从事高端精细化学品精制结晶技术的开发,几个项目正在加快实现产业化。“这里离企业只有十几分钟车程,看到各种新技术新成果被企业认可,并得到快速推广,很有成就感。”李康丽说。
在绍兴滨海新区,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的微电子研究中心已经成了集成电路企业离不开的合作伙伴,不断有新产品被送到这里检测。“以前,新产品至少要花两周时间到上海或者苏州完成测试。”该中心的张斌博士说,现在企业把产品送到中心,一般两天就能完成测试,这样就可以让新产品更早进入市场。
今年1月,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已集聚各类人才百余人,下转第5版 上接第1版 其中硕士、博士占到8成左右,与绍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10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浙江大学博士毕业生李铮是该研究院首位进站博士后,目前正在进行石墨烯大健康方向的研究。“希望自己的技术能用在绍兴生物医药企业的产品上。”李铮说。
聚焦重点产业布局,一个产业引进建立一个研究院,绍兴走出了大院名校共建研究院的成功之路。目前,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大等30多家共建研究院,散布在绍兴科创走廊,铸就绍兴技术创新策源“发动机”,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市研究院累计引进重点产业领域人才1400多人。去年,全市研究院共获授权发明专利120件,与企业签订技术合同近1400项,总金额达2.2亿元。
筑通渠连校地,开窗放入大江来。11月4日,我市发布《绍兴科创走廊发展规划》,规划中明确了将一体化、集群式建设产业创新研究院、科技园、产业创新综合体等,打造区域创新新高地和高质量发展主引擎。绍兴科创走廊建设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众多的研究院必将汇聚成一股创新洪流,带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入融合,助推绍兴以更积极姿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