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组织机构 > 市政府工作部门 > 市政府办公室(研究室、机关事务局)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索引号: 11330600002577014T/2022-22523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研究室、机关事务局) 公开日期: 2022-04-02
主题分类: 科技 发文字号: 绍政办发〔2022〕7号
有效性: 有效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04-02 16:58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绍兴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2—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31日



 

绍兴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2—2025年)



为扎实推进我市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1〕9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浙政办发〔2021〕6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突出科学精神引领,坚持系统协同推进,完善共建共享机制,着力打造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区域化合作的科学素质建设生态,为加快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地提供支撑。到2025年,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8.5%,各区域、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科学素质建设长效协同机制不断完善,科普设施建设、科普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


二、重点任务

(一)整体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着力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开展“百名科学家进中小学课堂”课程建设。加强探究式教学,激发科学兴趣,提升科学教育水平。完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对有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支持中小学举办各类科普活动,建设“未来教室”、创新实验室。建立校内外资源融合的科技教育体系,深化馆校合作。发挥科普教育基地联盟作用,开展“双百”(百家基地拓研学、百名专家进校园)助力“双减”行动,助推学校提高课后服务特色和能力。加强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青少年在线科学教育平台。加强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加大科学教育活动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团市委、市科协牵头,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广泛提升农民科学素质。积极开展各类主题科普活动,引导农民反对迷信、抵制邪教、移风易俗,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科普阵地设施建设。依托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农民培训学校、乡镇(街道)农函大辅导站等平台开展教育培训,每年培训农民8万人次,其中农村实用人才1万名以上。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展科技示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深度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围绕技术创新、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等主题开展职工科技周、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加强企业科协等组织建设,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实施新时代绍兴工匠培育工程和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推动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科学素质提升,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到2025年,累计培训超50万人次。开展安全生产科普专项行动,开展10万员工安全大培训,推广职工心理帮助计划。(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总工会、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大力提升老年人科学素质。加强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开展“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专项行动,到2025年,全市开展老年人智能手机应用培训20万人次以上。开展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科普宣传,增强防范意识。加强健康科普服务,推动老年人健康科普进社区、进乡村、进机构、进家庭。开展健康大讲堂、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开发面向老年人的科普资源,加强科技志愿服务。(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科协牵头,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全面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将提升科学素质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基础工作,把数字化改革、碳达峰碳中和等纳入培训内容,在各级各类课程中增加科学素质教育内容权重。利用干部网络学院、科学大讲堂等各类平台,满足多样化科学素质学习需求。开展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评估。(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牵头,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扎实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鼓励支持重点科研项目科普工作,加大对科普类奖项的申报支持,将科普成效纳入科技计划实施和科技创新基地等考核。探索“产业+科普”模式,推动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发展。及时组织科技成果科普发布活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高新企业等加大科普资源开发和开放力度。以竺可桢、徐光宪等绍兴籍科学家故居(旧居)、纪念馆为基础,打造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建功立业,争做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科协牵头,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积极推动科普数字化赋能。结合科普数字化改革,强化需求感知、用户分层、情景应用理念,推动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营服务等创新升级,积极打造数字化平台。着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科学与文化艺术融合,打造科普“网红”打卡地,增强科学性、融合度,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利用数字化手段,生产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优质原创科普资源。鼓励发展科幻产业,繁荣科普创作。(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游局、市科协牵头,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着力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快柯桥区、诸暨市、嵊州市等县级科技馆建设,规划建设特色科技馆或专题科普馆。开展已建科技馆升级改造,提升服务功能,推进免费开放。加强数字科技馆、专题科普馆、校园科技馆等建设,推动科技馆与博物馆、文化馆等资源融合共享。建立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社区)服务中心(站)、农村文化礼堂等为主要阵地,志愿服务为重要手段,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强化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科普画廊等资源共享。加强各类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发挥基地联盟作用,探索规范化发展。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建立特色科普基地。到2025年,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科普基地达到150个以上。(责任单位:市科协、市发改委、市科技局牵头,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切实提高基层科普能力。坚持平战结合、协同联动,建立横向纵向融通、线上线下互动的应急科普宣教机制,建立市、县、乡三级应急科普平台。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自救等主题科普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发展壮大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加强服务平台共建共享,推进科技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到2025年,全市科技志愿服务队超50支,科技(科普)志愿者超5万人。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积极发展基层科普组织,深入开展各类科普主题活动,大力推动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围绕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地,开展科普先行专项行动。开展全域科普,每年全市科普活动不少于500场次。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设立科普岗位,激励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普工作,开展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试点。组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导入科技小院、博士创新站等优质资源项目,开展共同富裕科普助力行动。(责任单位:市科协牵头,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加速推进科学素质合作促进。依托海内外科学家资源,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人文交流、科普项目合作、科普活动等。依托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等主体,搭建区域合作交流平台,推广展示我市优秀科普产品和资源,促进科学素质建设区域合作。(责任单位:市科协牵头,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完善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机制,发挥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各成员单位要将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加强配合,形成合力。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各区、县(市)要定期研究全民科学素质工作。

(二)完善机制保障。健全市、县共建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完善奖励机制,将科普人才列入人才奖励和资助计划。完善示范牵动机制,打造工作品牌和亮点。完善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开展调查,科学客观反映建设情况。完善督查机制,注重工作实效,确保任务目标实现。

(三)加大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将科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年提高投入水平。各成员单位要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大力提倡和鼓励社会组织、企业、个人设立科普基金、资助科普项目,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研究室、机关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