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60000257717X4/2022-22959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绍兴市统计局 | 成文日期: | 2022-07-20 |
主题分类: | 政务公开 | 发文字号: |
今年以来,市统计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年度重点工作清单,全力做好统计监测、分析、预警和服务工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统计保障。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抓服务,强保障。一是精准服务决策。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网络大城市、打造共同富裕地、现代化先行等决策部署,加强与发改、经信、商务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和专业互动,实行数据生产期间“一日一监测一汇总一分析”机制。特别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环境,3次组织经济形势调研,及时提出高质量对策建议。目前,已报送两办信息166条,撰写统计信息11篇、统计分析31篇、统计专报4篇,1篇信息被国办录用并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2篇分析被国家统计局全文刊载,5篇信息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二是有效服务中心。紧扣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范例等中心工作,配合市发改委做好“五个率先”指标体系设计,提出多项意见建议,充实完善指标体系;配合市委改革办开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课题研究,积极提供思路建议和数据支撑;配合市委宣传部抓好文化产业监测,统筹做好统计核算和数据分析工作。三是主动服务基层。实施“送服务下基层”计划,在市委党校举办领导干部统计工作专题培训班,近200名县、乡和相关部门领导干部参加集中培训,帮助换届后常务线和乡镇(街道)新任领导干部尽快充实理论、厘清思路、提升能力。四是倾心服务企业。利用“三服务”契机,发动各专业骨干组成“帮扶团”,深入基层开展“体检式”服务,帮助统计对象规范统计流程,完善“一项目一档案”,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统计难题。
(二)抓基层,强基础。一是抓牢“五个维度”。针对基础统计工作机构不全、力量不足、队伍不稳等现状,组织专题调研组,深入县级统计局、乡镇(街道)、多家“四上”企业和台州、宁波等地走访调研,起草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五个一”举措,反复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以市委办、市府办名义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管理创新、考核评价、工作保障等方面加以规范和明确。特别对乡镇(街道)统计机构设置、统计人员配备、“以奖代补”扩面等提出量化要求。市里文件印发后,大力推动各项制度落实落地,通过制定一张任务清单、召开一次部署会议、落实一批推进措施、上报一个专题报告、开展一次专项督查等“五个一”举措,确保取得实效。二是建立“四个体系”。扎实推进基层统计网格智治,成立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绍兴市基层统计网格智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基层统计网格智治工作的指导意见》,逐项明确时间表、任务图、责任人。截至6月底,各区、县(市)初步建成基层统计网格智治组织体系、责任体系、运行体系、保障体系和县、乡、企(村、社区)三级网格架构,基层统计网格覆盖率达100%。三是开展“三大行动”。在工业、投资、服务业贸易三大专业开展应统尽统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工业领域聚焦新建项目、达规企业、无票销售三个重点;投资领域抓牢查漏补缺、督促指导、全程跟踪、考核监督四个环节;服务业贸易领域紧盯电商纳统、主辅分离、限下(规下)培育、分公司纳统四个方面,强化工作举措,确保颗粒归仓。
(三)抓改革,强赋能。一是数字化引领。稳步推进统计数字化改革,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数字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季通报、月例会、周会商”制度,发动各区、县(市)按照“小切口、大场景”的思路,因地制宜谋划多跨协同项目,以“项目化、专班制、清单式”推动落实落地。目前,“农数惠”“共同富裕”和“限下贸易抽样调查”项目已列入全省试点,平台开发进展顺利;浙企“最多报一次”“统计单位全生命周期管理”“一体化统计监督”等十大应用全域推广成效明显,部分应用贯通率、注册率、活跃率居全省前列。二是信息化驱动。依托CATI系统和“12340热线”,开展教育“双减”政策落实成效感知度、“‘两会’你最关心什么?”、地铁乘客满意度等7项自主调查。与市级相关部门合作,开展垃圾分类满意度、绿色的产品市场占有率等委托调查,为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积极利用“浙江民调在线”平台拓展网络调查应用环境,先后开展“共同富裕”群众关注度、俄乌局势对纺织产业影响等网络调查,已有4篇调查报告获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三是多元化谋划。合力做好“数据浙江”平台运维,累计加载报表395份,发布数据7.8万余个。积极完善党政整体智治系统“现代化先行”模块,及时充实数据信息和分析材料,为市领导决策提供统计服务。充分利用信访和互联网平台,积极回应群众呼声,及时共享经济数据,有效提高统计数据的透明度和共享率。
(四)抓法治,强机制。一是加大统计监督力度。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更加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的意见》,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议专题学习,完成我市实施方案初稿起草工作。积极与市委巡察办联系沟通,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市委巡察机构与市统计局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有效拓展统计监督覆盖面。二是加大统计执法力度。推行“1+X”执法模式,建立市县联动办案机制,抽调越城、上虞、诸暨8名执法人员参与市县联动执法,利用“互联网+监管”和“掌上执法”开展统计执法“双随机”。全市已对166家单位进行执法检查,承办统计违法案件17件,办结案件13件,罚款总额18.95万元。三是加大普法宣传力度。落实统计法进党校机制,在转业军官任职培训班讲授《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防惩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课程,不断提高培训实效。组织撰写国家统计执法监督局成立五周年专栏文章——《锻造执法铁军 护航良法善治》,目前已进入全国第一轮审核名单。
(五)抓制度,强管理。一是优化内部管理。加强局党组自身建设,完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从议题酝酿、会前准备、会中讨论、会后督查各环节加以全面规范,做到事事有决策、件件有责任、工作有落实。强化内部管理,完善日常管理、公文流转、信息考核、财务管理、政府采购等近40项规章制度,坚持刚性执行、量化考核,使机关运行有章可循、透明高效。二是强化数据管控。健全数据源头采集和质量管控体系,完善工业、投资、建筑业、服务业、贸易等数据审核“三级预警”办法,动态调整预警标准,分类落实派单查询、电话核实、现场走访等措施,对数据采集、汇总、报送、核算等环节实行全流程管控。三是深化廉政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第一责任和一岗双责,制定“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五张责任清单”,层层签订《廉政承诺书》。特别是结合统计特点,摸排梳理岗位风险点34个,逐项制定防范举措和监督检查路径,构建面、线、块、点“四位一体”防控体系。
(六)抓队伍,强活力。一是建立上挂下派机制。建立统计干部“上挂下派”双向历练机制,选派3名年轻干部到省统计局、市级重点项目专班和乡镇(街道)实践锻炼,4名区、县(市)统计干部到市局跟班学习,通过双向历练提高统计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二是注重专业力量建设。积极与市编办沟通协商,增加3名下属单位事业编制,进一步充实专业力量,有效解决统计专业人员人手紧缺现状,特别是碳排放统计监测、“三新”统计等力量不足问题,三是打通干部转任通道。针对事业人员发展受限、精神不振问题,想方设法争取组织、人社等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完成2名同志事业转参公、参公转行政转(调)任工作,激发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
二、下半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当好改革发展“智囊团”。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为主线,围绕防疫情、稳经济、保民生等决策部署,深入开展经济形势调研和统计数据分析,加强畅循环稳工业、扩投资优结构、稳外贸稳外资等领域的科学分析和深度研究,进一步提高统计预测、研判、分析和服务水平,为促进经济企稳回升、稳进提质提供坚实可靠的数据保障。
(二)织密数据源头“管控网”。按照应统尽统和依法统计“两手抓”的思路,深化推进工业、投资、服务业贸易“三大专业”应统尽统提质增效行动,想方设法抓入库、抓达规、抓新建,最大限度把经济增量挖掘出来、统计上来,做大经济“蛋糕”。
(三)压实数据质量“责任弦”。根据国家统计局和省统计局部署,认真开展统计造假不收手不收敛问题自查自纠工作,全面查摆我市各专业数据质量薄弱环节,及时纠治一批短板弱项,确保7月底前高质量完成自查自纠任务。深化“三级预警”“四位一体”工作机制,针对性落实工作举措,从源头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四)筑牢基层基础“压仓石”。联合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对《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若干意见》18条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见效。督促指导各区、县(市)有效落实基层统计网格智治相关工作,对照三级网格职责任务清单,优化网格划分和活动开展,推动重点乡镇(街道)积极创造条件,设立“统计之家”。
(五)夯实法治建设“主阵地”。加大“双随机”抽查力度,加强对执法薄弱地区的监督指导,完成全年460个执法任务。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完善领导干部应知应会统计法律法规清单,结合“统计开放日”“统计法颁布纪念日”等重要时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宣教活动,让统计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形成自觉。
(六)当好改革创新“急先锋”。抓牢统计数字化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加强内外协调和上下对接,确保早日落地见效,为全省创造经验亮点。抓紧全省统计十大数字化改革项目的推广应用,不断深化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力争全省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