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600002577313Q/2023-245948 | 主题分类: |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化 |
发布机构: | 绍兴市文广旅游局 | 公开日期: | 2023-07-26 |
主办单位: | 绍兴市文广旅游局 |
蔡晶委员:
您在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非遗文化进课堂”的建议》(第229号)收悉。经专题研究,并商有关部门,现答复如下:
自2003年,绍兴市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以来,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近年来,更是坚持以活态传承为目标,以非遗惠民为手段,以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为方向,突出“创新、发展、融合”的主题,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积累经验,推动了保护工作的新发展。
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6项、省级97项、市级26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34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65人。
关于“非遗进课堂”,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主要有:
一、开展非遗点单配送进社区、进校园活动。非遗保护传承单位优化点单配送服务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带入社区、校园。近两年,绍兴市非遗保护中心向市直单位共配送了手工技艺体验课60余课时,绍兴地方戏曲专场演出10余场,配送内容包括绍兴面塑、剪纸、陶艺、中国结艺术、绍兴莲花落、越剧、传统医药类等10多个项目,配送范围覆盖了绍兴市车恂如小学、绍兴市柯灵小学、绍兴市阳明小学、绍兴市秀水小学、柯灵幼儿园等20多个学校。
二、引入非遗课程。全市中小学面向社会公开引入校外优质资源(含非遗资源),不断丰富课后服务拓展课程,2022学年通过“准入审核、契约服务、过程考核、业绩评价、定期晾晒”校外资源引入机制,全市共引入课程1589门,教师1910人,其中非遗类课程461门。如柯灵小学世纪街校区就引进了10门具有越地风韵的非遗课程,有绍剧、绍兴摊簧等越音缭绕的戏剧曲艺,有乌篷船制作、会稽砖砚制作、铜雕、棕编等越地风物的象征符号;也有花雕工艺、艺兰等越地风俗的文化标识;还有绍兴菜烹饪、黄酒酿制等越地风味的杰出代表,囊括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涉及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五大门类。
三、建设非遗传承基地。2022年,市教育局、文广旅游局联合组织开展第三批非遗教学性传承基地申报认定工作,共有25所学校成功创建成了市级非遗教学性传承基地。目前,总共有65所学校有组织、有制度、有阵地、有师资、有活动、有品牌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活动。联合组织开展5批次的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申报认定工作,瓷源文化小镇、黄酒小镇、黄酒博物馆、天功坊、越剧小镇等19家基(营)地被认定为市级及以上的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全市中小学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去校外基(营)地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
另外,全市现有9家省级非遗教学性传承基地:绍兴市车恂如小学(绍兴平湖调)、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绍兴莲花落)、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黄酒酿制技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绍兴菜烹饪技艺)、柯桥区富盛镇中心小学(绍兴莲花落)、上虞区小越镇中心小学(剪纸)、上虞市上浦镇中学(越窑青瓷烧制技艺)、诸暨市浣纱小学(西施传说)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越剧)。
四、开展戏曲曲艺类非遗项目的学历教育。绍兴艺术学校开设了中专学历的绍剧、越剧传承教学班,嵊州艺术学校开设越剧中专班,柯桥区小百花艺术学校开设曲艺中专班,分别培养了一批批绍兴地方戏曲、曲艺人才,为我市培养戏曲曲艺的非遗传承人作了很大的努力。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丰富了同学们的文化生活,受到了广泛欢迎,对形成全社会了解非遗、关注非遗、共享非遗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感谢您对绍兴非遗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非遗处 孙小东
联系电话:89180855
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3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