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以治水为突破口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治水力度,倒逼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实现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目标,特制定本意见。
      一、重要意义
      (一)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是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绍兴境内河道、湖泊众多,水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绍兴因水而生,因水而名,水兴则城兴,水美则城美。国务院批准的《绍兴城市总体规划》,根据绍兴城市的优势和特点,提出了打造“文化名城、江南水乡、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远景规划建成沿曹娥江“一江两岸”、超200万人口的城市格局。这要求我们更大范围用足“水”优势,做好“水”文章,加快建设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
      (二)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是群众期盼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市以清水工程为载体,全面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对水环境的压力依然很大,破坏水生态、污染水资源的现象还比较突出,防洪减灾能力依然薄弱,水资源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这不仅离百姓的期盼与要求有着不小差距,也直接影响了城市品质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可以有效改善人居环境,还清流碧水于市民,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三)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是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绍兴地域空间不大,环境容量有限,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尽管这些年我市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了实质性成效,但纺织印染、医药化工等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仍占据相当分量,排放总量大,历史欠账多。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都是转型升级的范畴,两者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其中产业转型是基础,只有产业转型,才能促进城市提升,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化以人为本、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综合施策理念,推进源头治水、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全民治水,重抓“两江、十湖、一城”开发建设,全面改善水系、水面、水质、水岸整体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产城融合,把绍兴打造成为“水清岸绿、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宜居宜业宜游现代水城。
      (二)基本原则
      ——科学施策,规划先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制订水城规划及建设计划,把科学治水理念贯穿于重构产业、重建水城各个环节,细化落实水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任务。
      ——突出源头,重在治污。坚持“治水先治污”,着力解决当前影响水环境的问题,突出重点水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源头治理,促进产业提升与水城建设互动发展。
      ——项目推动,综合治理。深化“清水工程”和转型升级工作,综合运用水环境治理的新技术、新举措,加快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真正实现以项目推动治水、提升产业。
      ——市县联动,合力共建。建立健全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协调机制,强化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和社会监督,推进上下游、区域内外合力治水,加快形成水生态文明共建共享新格局。
      (三)主要目标
      到2017年,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水质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4︰51︰4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25%以上,实现由高排放、高能耗大户向清洁生产、节能低碳先进城市转变。
      ——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到四类标准以上,曹娥江、浦阳江、鉴湖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标准的比例大于70%,功能区水质实现“消灭五类水、确保四类水、力争三类水”目标。
      ——县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80%,城镇居民饮用水的水质与安全位居全国前列。
      ——市区和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6%和86%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80%,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45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30立方米以下。
      —— 湖、青甸湖、迪荡湖、日月湖(湖则畈、洋泾畈)、瓜渚湖、大小坂湖植物景观工程基本建成,旅游总收入突破900亿元,成为长三角水上旅游热点城市。
      到2020年,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确立;曹娥江、浦阳江两大流域生态带功能有效体现, 湖、迪荡湖、鉴湖、瓜渚湖、东白湖、白塔湖、皂李湖、白马湖、剡湖、沃洲湖十大湖泊的生态、景观功能全面发挥;中心城区水域面积率确保在14%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水城旅游”目的地城市,初步形成水绕城走、城依水建的“中心城市核心水城”格局。
      三、重点任务
    (一)着力优化绍兴水城格局
      1.坚持整体推进。按照“文化名城、江南水乡、宜居城市”发展目标,全面建设曹娥江、浦阳江两大流域生态带,加强重要河湖的保护开发,实现源头碧水长流、河湖生态自然,充分展示“源丰塘固、河连路通、流畅水净、尘归气清、景美人亲”的江南水乡风貌。强化中心镇、中心村河湖及周边区域化治理,展现沿岸村景交融、水体清澈赏目的“清水绕乡村”美景。
      2.重塑水城形态。科学编制“绍兴水城”规划,合理划定滨河空间蓝线和绿线,控制水域周边建筑高度,按照以水为脉络、绍北一体、做精绿心的要求,加快绍兴大城市建设。推进滨海新城江滨区的滨海水城建设,加强曹娥江“一江两岸”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做足做美生态型、湿地型滨水景观。加快核心水城建设,镜湖新区形成以荷叶地景观为特色的现代水城形象,越城片区形成以古城路网与河网叠合的传统水城形象。
      3.强化项目建设。将水环境整治与旅游发展、城市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切实打响“绍兴水城”金名片。重点加快镜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鉴湖生态湿地保护区、东部生态湿地保护区建设,着力推进中心城市重点河湖整治开发、古城内河水质改善等一批项目建设,积极打造市民户外休闲的亲水河道、亲水河岸、休闲广场和滨河走廊,实现人水相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重抓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兴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生命健康、通用航空产业,深入实施十大重点产品及产业链培育工程,尽快形成核心竞争优势。根据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进一步完善产业空间布局、工业污染治理、资源配置倒逼、企业亲水价值等体系,力争产业结构有新优化,质量效益有新提升。
      2.重抓腾笼换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推广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低端产能转移。加大“机器换人”工作推进力度,促进企业减能增效、减员增效、减污增效。严格产业准入和项目把关,严控重污染、高能耗产业或项目的源头准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快印染企业“煤改气”进度,严格控制社会煤炭消耗总量。
      3.重抓城市经济,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实施服务业310工程建设,培育建设物流园区、创意产业园、总部基地、商贸综合体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社区服务、文化旅游、商贸商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力争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三)着力推进重点污染治理
      1.加强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按照“关停淘汰一批、整治提升一批、搬迁入园一批”原则,整治提升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重污染高能耗行业。加强执法检查,全力推进工业污水治理。加强工业污泥和危险废物的全流程监管,加快工业污泥、固废处理设施建设,努力做到主要功能区工业污泥处置全覆盖。完善建筑泥浆处置管理机制,加强泥浆产生、运输、消纳、处置等环节的规范管理,坚决杜绝泥浆入河。
      2.加强农业污染治理。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制度,推进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立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水产养殖污染整治,调整优化禁养限养区域,严格控制水库、湖泊和滩涂养殖规模。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大力推行立体生态种养殖模式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减少化肥施用强度和农药用量。
      3.加强城乡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城市老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管网建设,形成完善的城市骨干污水管网。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配套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污水处理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治理”原则,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置。健全“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制,提高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比例。
      4.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深入推进以“天蓝气清”为目标的蓝天工程。深化工业废气整治,完成热电、水泥熟料生产企业脱硫脱硝设施改建,推进全市印染企业定型机废气深度治理和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VOCs污染治理。深化扬尘整治,实现工地扬尘控制标准化、道路扬尘控制规范化、路面保洁科学合理化。深化汽车尾气整治,加快淘汰高污染车辆,有效削减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清洁能源替代改造和“无煤区”创建,力争五年内绍兴城市PM2.5年均浓度年均下降4%以上。
      (四)着力加强河湖综合整治
      1.提升排涝防洪能力。积极完善城镇排涝设施,加快瓜渚湖直江、富盛江等平原河网排涝河道建设。全面推进钦寸水库、高湖滞洪区改造等流域控制性工程建设,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曹娥江、浦阳江、杭州湾标准江堤、海塘建设,开展中小河流治理,逐步提高防洪御潮能力。加快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每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平方千米。
      2.实施河道环境整治。建立河道清淤常态机制,以城市主要河道和集镇、农村河道为重点,有序推进河道轮疏,有效消除水体内源污染。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清水工程示范镇村创建,全面覆盖、成片连村地推进乡村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清理沿河沿湖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打捞沉船,清理船屋, 加强河湖日常清草保洁。加强河道采砂管理,及时取缔各类非法采砂行为,巩固提升曹娥江、浦阳江采砂整治成效。
      3.深化畅流活水工程。挖掘曹娥江引水工程潜力,发挥浙东引水综合效益,推进柯桥城区活水工程,研究开展袍江片区、东关片区活水工程建设。统筹规划、科学推进支流汊港、断头河浜整治,加强古城内河、环河沟通,促进水体流动。加快推进河道生物修复,改善水生态系统,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五)着力发展绍兴水城旅游
      1.优化水城旅游布局。立足得天独厚的河网水系资源优势,整合水陆资源,加快黄酒文化园、镜湖旅游综合体、中国兰亭景区二期等旅游重点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构建“一核两圈四区”(“一核”即8.3平方千米古城;“两圈”即环城河休闲旅游圈、外环河旅游辐射圈;“四区”即古鉴湖文化旅游区、中心城区“六湖”生态景观区、古运河遗产保护区、曹娥江休闲运动区)的水城空间布局,全力打响“老绍兴、最(醉)江南”旅游品牌。
      2.规划开发水上游线。充分利用古城内河部分河道、鉴湖人文自然景观、镜湖新城生态河道、曹娥江下游宽阔水域等优质旅游资源,提升江南古城水乡风情游、镜湖湿地生态养生游等精品水上游线,开发鉴湖文化休闲游、滨海水上运动体验游、“唐诗之路”和“运河遗产”古风水韵游等休闲水上游线,展现绍兴水城特有的水生态、水文化和江南风情。
      3.打造滨河旅游商圈。将绍兴特有的历史名人文化、戏曲文化、黄酒文化、美食文化、石桥文化等融入水城旅游中,深化开拓水上餐饮、滨河娱乐、特色住宿等休闲旅游项目,开设绍兴风情商铺、特色水街,有效延长产业链。在现代水城核心区域、大型水域周边,规划开发各类经济型产业,沿河布局各类商业商务建筑,形成各种依托水环境的经济圈、文化圈。
      (六)着力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1.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带头实行“包河治水”,全市市级、县级、镇(乡)级河道实现“河长制”全覆盖,各级河长负责牵头组织开展包干河道水质和污染源现状调查、制定水环境治理实施方案、推动落实重点工程项目、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做好督促检查。深化“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河道管理中的监管劝导作用。
      2.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制定曹娥江、浦阳江和鉴湖水系水量分配方案,建立覆盖全市的取用水总量指标体系和相应管理办法。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核定取用水户计划用水量,加强对重点行业和用水大户的监督管理,逐步淘汰不符合现有节水标准的用水产品和设备。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总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组织开展纳污控制红线试点工作。加强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全面建立水质评价体系和监测体系。
      3.实行最严格的饮用水源保护机制。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严格落实饮用水源保护制度,全面排除水源地环保安全隐患,确保饮用水源环境安全。加快规划建设水源地及备用水源地,构建区域水源联网联调大格局。进一步加大乡镇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的长效管理力度,加大投入,有效保障农村群众饮用水安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市领导任副组长,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和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开发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任主任,具体负责协调指挥、任务分解、督查考核等工作。
      (二)做优做深规划。坚持谋划与规划两手抓,做实前期,高起点、高标准组织开展绍兴水城规划工作。规划要突出水城的亲水性、特色性,与曹娥江“一江两岸”等区域规划和水城文化旅游等专项规划充分结合。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要坚持规划引领,具体抓好规划实施和计划安排工作。
      (三)明确职责分工。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见,各司其职,精心设计载体,细化分解责任,密切配合、协调作战,合力抓好任务落实。各县(市、区)和开发区要强化责任,落实好辖区内的治水任务。建立完善相应的考核办法,严格督查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县(市、区)、市直开发区和市级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激励争先创优。
      (四)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深入开展有关专题宣传活动,特别要引导市民告别沿河洗涤、沿河抛洒的“陈年陋习”,养成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充分发挥社区、社会团体、志愿服务者的作用,积极开展节水、爱水、护水活动,努力营造人人参与治水、人人共建水城的浓厚氛围。


                         中共绍兴市委 绍兴市人民政府
                           2013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