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 代 |
纪 年
(公元) |
建 置
(治) |
辖 领 |
隶 属
(治) |
说 明 |
秦 |
前221~前207 |
会稽郡
(吴) |
山阴 诸暨 上虞 余姚等 |
|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二十六年,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会稽郡先后置山阴、诸暨、上虞、余姚等20余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至钱塘,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
西汉
(前206~25) |
高祖六年
(前201)
|
刘 贾荆王国 |
山阴 诸暨 上虞 余姚等 |
|
《汉书·地理志》:“会稽郡,秦置,高帝六年为荆国,十二年更名吴。”领县二十六。 |
高祖十二年(前195) |
刘 濞吴王国 |
山阴 诸暨 上虞 余姚等 |
|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 |
会稽郡(吴) |
山阴 诸暨 上虞 余姚 剡 余暨等 |
|
是年诛吴王濞,平“七国之乱”,国除,复为会稽郡。 |
元封五年(前106) |
会稽郡(吴) |
山阴 诸暨 上虞 余姚 剡 余暨等 |
扬州刺史部 |
是年郡国之上“初置刺史部十三州”,简称“十三州”,为我国州制之始。见《汉书·武帝纪》。
|
新(王莽)(9~23)更始帝(23-25) |
会稽郡(吴) |
山阴 疏虏 余衍 会稽 余姚 尽忠等 |
扬州刺史部 |
《汉书·地理志》:“余暨,莽曰余衍”;“诸暨,莽曰疏虏”;“剡,莽曰尽忠”;“上虞,莽曰会稽”。 |
东汉(25~220) |
建武元年(25) |
会稽郡(吴) |
山阴 诸暨 上虞 余姚 剡 余暨等 |
扬州刺史部(历阳) |
嘉靖《浙江通志·地理志》:“世祖建武初,悉复莽所易县名。” |
永建四年(129) |
会稽郡(山阴) |
山阴 诸暨 上虞剡 余姚 余暨 ? 鄞 句章章安 永宁 乌伤大末 始宁 东冶 |
扬州刺史部(历阳) |
嘉泰《会稽志》:“后汉顺帝永建四年,分浙江以东十四县为会稽郡,治山阴。”又分剡县北乡、上虞南乡为始宁县。除东冶在今福建外,另十四县均在今浙江境内 |
中平五年(188) |
会稽郡(山阴) |
山阴 诸暨 上虞剡 余姚 余暨 ? 鄞 句章章安 永宁 乌伤大末 始宁 东冶 |
扬州(合肥) |
是年改刺史为州牧,令九卿出领州牧,掌管一州军政大权,实行州、郡(国)、县三级政区制。 |
三国·吴(222~280) |
吴太平二年(257) |
会稽郡(山阴) |
山阴 诸暨 上虞剡 余姚 永兴 ? 鄞 句章乌伤 始宁 东冶吴宁 丰安 长山平昌 新安 定阳建安 吴兴 昭武南平 东安 侯官永康 建平 大末 |
扬州(建业) |
《三国志·吴书》:太平二年,以“会稽东部为临海郡”。吴初孙权改余暨为永兴。 |
吴永安三年(260) |
会稽郡(山阴) |
山阴 诸暨 上虞剡 余姚 永兴 ? 鄞 句章 乌伤始宁 吴宁 丰安长山 平昌 新安定阳 大末 永康 |
扬州(建业) |
《三国志·吴书》云:永安三年“以会稽南部为建安郡”。 |
吴宝鼎元年(266) |
会稽郡(山阴) |
山阴 诸暨 上虞剡 余姚 句章永兴 鄞 ? 始宁 |
扬州(建业) |
《三国志·吴书》:“宝鼎元年,分会稽为东阳郡。” |
晋(265~420) |
太康二年(281) |
会稽郡(山阴) |
山阴 诸暨 上虞剡 余姚 句章永兴 鄞 ? 始宁 |
扬州(建业) |
《通典》:“晋为会稽国。”太康元年灭吴,二年以会稽地封孙秀,遂为公国。永宁元年复为郡,明帝太宁二年复为国。 |
永宁元年(301) |
会稽郡(山阴) |
太宁二年(324) |
会稽郡(山阴) |
山阴 诸暨 上虞剡 余姚 句章永兴 鄞 ? 始宁 |
扬州(建业) |
《晋书》:“咸和元年,琅邪王昱徙封会稽王,复为国。” |
咸和元年(326) |
会稽郡(山阴) |
太元元年(376) |
会稽郡(山阴) |
山阴 诸暨 上虞剡 余姚 句章永兴 鄞 ? 始宁 |
扬州(建康) |
会稽郡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 |
南朝·宋(420~479) |
永初二年(421) |
会稽郡(山阴) |
山阴 诸暨 上虞 余姚 句章永兴 鄞 ? 始宁 |
扬州(建康) |
嘉泰《会稽志》:“宋永初二年,罢会稽郡府,遂复为郡。” |
元嘉三十年(453) |
会稽郡(山阴) |
山阴 诸暨 上虞剡 余姚 句章永兴 鄞 ? 始宁 |
会州(山阴)扬州(建康) |
《通鉴》卷一百二十七:宋元嘉三十年三月,太子劭分浙东会稽等五郡为会州。寻劭诛,复扬州。 |
孝建元年(454) |
会稽郡(山阴) |
山阴 诸暨 上虞剡 余姚 句章永兴 鄞 ? 始宁 |
东扬州(山阴) |
《宋书·州郡志》:“孝建元年,分扬州之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为东扬州。” |
大明三年(459) |
会稽郡(山阴) |
山阴 诸暨 上虞剡 余姚 句章永兴 鄞 ? 始宁 |
扬州(山阴) |
《宋书·州郡志》:“大明三年罢州,以其地为王畿,……而东扬州直云扬州。” |
大明八年(464) |
会稽郡(山阴) |
山阴 诸暨 上虞剡 余姚 句章永兴 鄞 ? 始宁 |
东扬州(山阴) |
《宋书·州郡志》:“大明八年,罢王畿,复立扬州,扬州还为东扬州。” |
永光元年(465) |
会稽郡(山阴) |
山阴 诸暨 上虞剡 余姚 句章永兴 鄞 ? 始宁 |
扬州(山阴) |
《宋书·州郡志》:“永光元年,省东扬州,并扬州。” |
南朝·齐(479~502) |
|
会稽郡(山阴) |
山阴 诸暨 上虞剡 余姚 句章永兴 鄞 ? 始宁 |
扬州(建康) |
|
南朝·梁(502~557) |
普通五年(524) |
会稽郡(山阴) |
山阴 诸暨 上虞剡 余姚 句章永兴 鄞 ? 始宁 |
东扬州(建康) |
《梁书·武帝纪》:普通五年“分扬州、江州置东扬州。”东扬州辖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建安、晋安七郡。 |
太平元年(556) |
会稽郡(山阴) |
山阴 诸暨 上虞剡 余姚 句章永兴 鄞 ? 始宁 |
扬州(建康)东扬州(山阴) |
《梁书·敬帝纪》:太平元年“罢东扬州,还复会稽郡。”《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梁纪太平元年三月,罢东扬州。寻复。 |
南朝·陈(557~589) |
永定年间(557~559) |
会稽郡(山阴) |
山阴 会稽 诸暨上虞 剡 余姚句章 永兴 鄞 ? 始宁 |
扬州(建康) |
嘉泰《会稽志》:永定三年,“寻省东扬州,并属扬州。”析山阴县置会稽县。 |
天嘉三年(562) |
会稽郡(山阴) |
山阴 会稽 上虞 永兴 剡 始宁 余姚 鄞 句章 ? 诸暨 |
东扬州(山阴) |
《陈书·世祖纪》:天嘉三年六月,以“会稽、东阳、临海、永嘉、新安、新宁、晋安、建安八郡置东扬州”。 |
隋(581~616) |
开皇九年(589) |
吴州(会稽) |
会稽 句章 剡 诸暨 |
吴州总管府(会稽) |
《隋书·地理志》:“平陈,改曰吴州,置总管府。”
嘉泰《会稽志》:“隋平陈,废山阴、永兴、上虞、始宁为会稽县,并余姚、鄞、?入句章。” |
大业元年(605) |
越州(会稽) |
会稽 句章 剡 诸暨 |
|
《隋书·地理志》:“大业初,府废,置越州。” |
大业三年(607) |
会稽郡(会稽) |
会稽 句章 剡 诸暨 |
|
嘉泰《会稽志》:“大业三年四月壬辰改州为郡,越州曰会稽郡。” |
唐(618~907) |
武德四年(621) |
越州(会稽) |
会稽 诸暨 嵊州 剡城 姚州 鄞州 |
越州总管府(会稽) |
《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越州总管,管越、嵊、姚、鄞、浙、纲、衢、?、丽、严、婺十一州。”嘉泰《会稽志》:“武德四年,以剡置嵊州,并析置剡城县,析句章之余姚置姚州,析句章之鄞置鄞州。” |
武德七年(624) |
越州(山阴) |
会稽 山阴 诸暨 余姚 嵊州 剡城 鄞州 |
越州都督府(会稽) |
嘉泰《会稽志》:武德七年“改总管为都督府”。《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七年,改总管为都督,督越、婺、鄞、嵊、丽五州”。嘉泰《会稽志》:武德七年,“废姚州,以余姚县来属。析会稽立山阴县”。 |
武德八年(625) |
越州(会稽) |
会稽 诸暨 余姚 剡 ? |
越州都督府(会稽) |
《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八年,废鄞州为县,嵊州及剡城为剡县来属”。“省山阴县。越、婺二州。” |
贞观元年(627) |
越州(会稽) |
会稽 诸暨 余姚 剡 |
越州都督府(会稽) |
嘉泰《会稽志》: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越州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隶江南道”。 |
景云二年(711) |
越州(山阴) |
会稽 山阴 诸暨 剡 永兴 ? 余姚 |
越州中都督府(山阴) |
嘉泰《会稽志》:“景云二年,分天下为二十四都督府,以统其属州,越州所督不满十州,定为中都督府。”隶江南道。“垂拱二年复置山阴县,仪凤二年复置永兴县。” |
开元二十一年(733) |
越州(山阴) |
会稽 山阴 诸暨 剡 永兴 ? 余姚 |
越州中都督府(山阴) |
《旧唐书·地理志》,分天下为十五道,江南道分为江南东、西两道,越州隶江南东道。 |
开元二十六年(738) |
越州(山阴) |
会稽 山阴 诸暨 永兴 剡 余姚 |
越州中都督府(山阴) |
《旧唐书·地理志》:“开元二十六年,于越州?县置明州。” |
天宝元年(742) |
会稽郡(山阴) |
会稽 山阴 诸暨 剡 萧山 |
越州中都督府(山阴) |
嘉泰《会稽志》:天宝元年“改越州为会稽郡”。隶江南东道。“改永兴县为萧山县。” |
乾元元年(758) |
越州(山阴) |
会稽 山阴 诸暨 余姚 剡 萧山 |
浙江东道(越州) |
乾元元年,复会稽郡为越州。《新唐书·方镇表》:“置浙江东道节度使。领越、睦、衢、婺、台、明、处、温八州。” |
大历十四年(779) |
越州(山阴) |
会稽 山阴 诸暨 余姚 剡 萧山 |
江南东道(苏州) |
嘉泰《会稽志》:“大历十四年,废浙江东道。”辖属江南东道。 |
建中元年(780) |
越州(山阴) |
会稽 山阴 诸暨 余姚 剡 萧山 |
浙江东道(越州) |
嘉泰《会稽志》:浙江东道于“建中元年复置”。辖越、睦、衢、婺、台、明、处、温八州。 |
建中二年(781) |
越州(山阴) |
会稽 山阴 诸暨 余姚 剡 萧山 |
江南东道(苏州) |
嘉泰《会稽志》,建中二年复废浙江东道。 |
贞元三年(787) |
越州(山阴) |
会稽 山阴 诸暨 余姚 上虞 剡 萧山 |
浙江东道(越州) |
嘉泰《会稽志》:“贞元三年,复置浙江东道,领越、婺、台、明、衢、处、温七州。”贞元元年复置上虞县。光启年间,改诸暨为暨阳。 |
五代(907~960) |
梁开平二年吴越天宝元年(908) |
越州(东府) |
会稽 山阴 诸暨余姚 上虞 新昌萧山 赡 |
越州大都督府(越州) |
《十国春秋》:“梁敕升越州为大都督府。”后梁开平二年,吴越划剡东十三乡置新昌县,属越州。吴越改剡县为赡县。吴越天宝三年复暨阳为诸暨。 |
宋(960~1279) |
至道三年(997) |
越州(山阴) |
会稽 山阴 诸暨 萧山 余姚 上虞剡 新昌 |
两浙路(杭州) |
太平兴国三年复赡县为剡县。《宋史·地理志》:“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 |
熙宁七年(1074) |
越州(山阴) |
会稽 山阴 诸暨 萧山 余姚 上虞 剡 新昌 |
两浙东路(越州) |
《宋史·地理志》:“熙宁七年分为两路,寻合为一,九年复分,十年复合。”两浙东路辖越、婺、衢、明、台、处、温七州 |
熙宁十年(1077) |
越州(山阴) |
会稽 山阴 诸暨 萧山 余姚 上虞 剡 新昌 |
两浙路(杭州) |
《宋史·地理志》,熙宁十年置两浙路。大观元年升越州为帅府。 |
建炎三年(1129) |
越州(山阴) |
会稽 山阴 诸暨 余姚 上虞 嵊县 新昌 萧山 |
两浙东路(越州) |
宣和三年,改剡县为嵊县。《宋史·地理志》,南渡后,两浙路复分两浙东路、两浙西路。 |
绍兴元年(1131) |
绍兴府(山阴) |
会稽 山阴 诸暨 余姚 上虞 嵊县 新昌 |
两浙东路(越州) |
嘉泰《会稽志》:建炎“四年四月癸末,御舟自温台回,驻跸越州。明年正月一日改元绍兴。越州官吏军民僧道上表乞赐府额。昔唐德宗以兴元元年巡幸梁州,改梁州为兴元府。于是朝廷用‘兴元’故事,改越州为绍兴府”。时,两浙东路辖绍兴、庆元、瑞安三府及婺、台、处、衢四州。又于乾道八年析诸暨枫桥镇置义安县,淳熙元年仍省入诸暨县。 |
元(1271~1368) |
至元十三年(1276) |
绍兴路(山阴) |
录事司 山阴 会稽 诸暨 余姚 上虞 嵊县 新昌萧山 |
江淮行省(扬州) |
《元史·地理志》:“元至元十三年,改绍兴路。” |
至元二十一年(1284) |
绍兴路(山阴) |
录事司 山阴会稽 诸暨 余姚上虞 嵊县 新昌萧山 |
江浙行省(杭州)浙东道宣慰司(婺州路) |
《元史·地理志》:至元“二十一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来治于杭,改曰江浙行省”。省与路之间设道宣慰司。 |
元贞元年(1295) |
绍兴路(山阴) |
录事司 山阴会稽 萧山 上虞嵊县 新昌 诸暨余姚 |
江浙行省(杭州)浙东道宣慰司(初治婺州,大德六年移治庆元) |
《元史·地理志》:余姚、诸暨“元贞元年升州”。至正十九年,改诸暨州为诸全州。 |
明(1368~1644) |
太祖丙午年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 |
绍兴府(山阴) |
山阴 会稽 上虞 萧山 嵊县 新昌诸暨 余姚 |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杭州) |
《明史·地理志》:“太祖丙午年十二月为府。”诸暨州,“太祖己亥年正月改诸全州。丙午年十二月降为诸暨县”。 |
洪武九年(1376) |
绍兴府(山阴) |
山阴 会稽 上虞 萧山 嵊县 新昌诸暨 余姚 |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宁绍道(绍兴,后移宁波) |
《明史·地理志》:洪武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明代浙江布政司下尚设杭严、宁绍、嘉湖、金衢、温处五道,分辖各府。洪武初,降余姚州为县。 |
清(1644~1911) |
|
绍兴府(山阴) |
山阴 会稽 上虞 萧山 嵊县 新昌诸暨 余姚 |
浙江省(杭州)宁绍台道(宁波) |
清代于浙江省下设杭嘉湖、宁绍台、金衢严、温处四道,分辖各府。见《清史稿·地理志》。宣统三年八月,并山阴、会稽二县为绍兴县。 |
中华民国(1912~1949) |
民国元年(1912) |
|
|
浙江省军政府(杭州) |
是年,民国成立,废府、州、厅制,原绍兴府辖各县均直属于省。 |
民国3年(1914) |
|
|
浙江省(杭州)会稽道(鄞县) |
是年,袁世凯当政,复清制,于浙江设钱塘、会稽、金华、瓯海四道。原绍兴府属八县属会稽道。 |
民国16年(1927) |
|
|
浙江省(杭州) |
是年取消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原绍兴府辖各县均直属于省。 |
民国24年(1935)6月 |
浙江省绍兴行政督察区(绍兴) |
绍兴 萧山 诸暨 余姚 上虞 嵊县 新昌 |
浙江省(杭州) |
是年,于省、县间增设行政督察区,原绍兴府境为绍兴行政督察区。 |
民国25年(1936)4月 |
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区(绍兴) |
绍兴 萧山 诸暨 余姚 上虞 嵊县 新昌 |
浙江省(杭州) |
全省各行政督察区冠以序数,绍兴行政督察区为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
民国27年(1938)10月 |
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区(绍兴) |
绍兴 萧山 诸暨 富阳 余姚 上虞嵊县 新昌 海宁海盐 平湖 |
浙江省(杭州) |
以日军侵华,抗战爆发,重划各区辖县。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增辖富阳、海宁、海盐、平湖四县。 |
民国28年(1939)冬 |
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区(绍兴) |
绍兴 萧山 诸暨 余姚 上虞 嵊县新昌 |
浙江省(杭州) |
恢复第三区原辖县。 |
民国32年(1943)5月 |
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天台、新昌) |
绍兴 萧山 诸暨 余姚 上虞 嵊县新昌 东阳 义乌磐安 |
浙江省浙东行署 |
是年以对日作战需要,重新调整各区辖县,第三行政督察区增辖东阳、义乌、磐安三县。专署驻地先迁天台,后辗转迁徙至新昌。同年9月设浙东行署,34年11月撤销。 |
民国35年(1946)1月1日 |
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区(绍兴) |
绍兴 萧山 诸暨 余姚 上虞 嵊县新昌 |
浙江省(杭州) |
抗战胜利,恢复第三区原辖县。 |
民国36年(1947)2月 |
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区(绍兴) |
绍兴 萧山 诸暨 余姚 上虞 嵊县 新昌 鄞县 慈溪定海 镇海 奉化象山 |
浙江省(杭州) |
撤销第六区,将原第六区辖县宁海除外改隶第三区。 |
民国36年(1947)6月1日 |
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余姚) |
绍兴 余姚 上虞 嵊县 新昌 鄞县慈溪 定海 奉化象山 镇海 |
浙江省(杭州) |
按民政部规定:各区专署均驻辖区内位置适中,交通便利之地方。三区署移驻余姚。原辖县诸暨、萧山改省直辖。 |
民国37年(1948)4月1日 |
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余姚) |
绍兴 余姚 诸暨上虞 嵊县 新昌鄞县 慈溪 定海镇海 奉化 象山 |
浙江省(杭州) |
第一区属县改为省直辖而撤销,第三区改为第二区。诸暨县由省辖复归第二区。 |
民国37年(1948)10月6日 |
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余姚) |
绍兴 余姚 诸暨上虞 四明 嵊县新昌 鄞县 慈溪象山 定海 镇海奉化 宁海 |
浙江省(杭州) |
是年7月31日,宁海县划归第二区。10月6日,析余姚、上虞、嵊县、慈溪、鄞县置四明县。第二行政督察区增辖宁海、四明2县。 |
民国38年(1949)4月26日 |
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余姚) |
绍兴 余姚 诸暨上虞 四明 嵊县新昌 鄞县 慈溪象山 定海 镇海奉化 宁海 |
浙江省 |
是年4月26日,再设浙东行署,辖第二区等。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浙江,未实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5月~ ) |
1949年6月中旬 |
第十专区(绍兴) |
绍兴 萧山 上虞嵊县 新昌 诸暨 |
浙江省(杭州) |
(据1949年6月21日,中共萧绍诸杭工委给杭州市军管会的信。) |
1949年10月10日 |
绍兴专区(绍兴市①) |
绍兴市① 绍兴 会稽 萧山 上虞 嵊县 新昌 诸暨 |
浙江省(杭州) |
1949年10月1日,绍兴市①成立。10月7日,分绍兴县设会稽县(1950年6月10日撤销)。10月10日,第十专区改为绍兴专区。 |
1952年1月26日 |
|
|
浙江省(杭州) |
撤销绍兴专区,原专区辖县萧山、诸暨、绍兴县及绍兴市①划归省直辖;上虞、嵊县、新昌县划归宁波专区。 |
1964年9月22日 |
绍兴专区(绍兴) |
绍兴 上虞 嵊县 新昌 诸暨 |
浙江省(杭州) |
恢复绍兴专区,辖绍兴等5县。 |
1968年5月19日 |
绍兴地区革命委员会(绍兴) |
绍兴 上虞 嵊县 新昌 诸暨 |
浙江省(杭州) |
绍兴地区革委会于1968年5月19日成立。 |
1981年1月14日 |
绍兴地区(绍兴市②) |
绍兴市② 上虞 嵊县 新昌 诸暨 |
浙江省(杭州) |
1981年1月14日绍兴县改设绍兴市②,属绍兴地区。 |
1983年7月27日 |
绍兴市(越城区) |
越城区 绍兴 上虞 嵊县 新昌 诸暨县 |
浙江省(杭州) |
撤销绍兴地区,设绍兴市(省辖),实行市管县体制。1989年9月27日,诸暨撤县设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