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7走进绍兴/col/col1461896/index.html绍兴年鉴http://sz.sx.gov.cn/col/col1228990442/index.html2004年绍兴年鉴/col/col1462373/index.html专记/col/col1462375/index.html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纪实
发布日期:2005-06-08 11:53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卧龙山依然葱郁,环城河又生新绿,城市广场绿树成荫,绍三公路连接线绿带拥道,居民小区花木扶疏……从1999年至2002年,绍兴市区新增绿地300多万平方米,使市区绿化覆盖率达38.37%,建成区绿地率达34.0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22平方米。2003年,绍兴通过开展扎实的创建工作,已成为“稽山镜水添锦绣,山清水秀人更美”的国家园林城市。
规划好绿色 提出创建思路
环境是一种无形资产,更是一种生产力。到2002年,绍兴已先后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2003年,绍兴在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后,又瞄准了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目标。
绍兴园林资源得天独厚,“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写尽城市的园林特色:山、水、桥、街,城市精巧如盆景。近几年来,绍兴从规划入手,在增绿上下功夫,使这座水城绿树摇曳,碧绿荡漾。
紧紧抓住规划龙头,是绍兴市在绿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1998年,绍兴市委、市政府专门委托上海同济大学编制《绍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开始了建设“绿色绍兴”的畅想。在规划中,未来的绍兴中心城市将形成“一圈、两片、三环”的绿化大格局:依托稽山鉴水,在市区外围营造绿色生态圈和城市内部主要街道建成绿色通道,住宅小区见缝插绿,沿河两岸建成绿带,实施市区府山、蕺山、塔山三山绿化拓展,构建布局合理的山、水、河、路和空间绿地,建设点、线、面、环相衔接,乔、灌、花、草相得益彰的绿地系统。同时又编制完成了生物多样性规划,进一步完善了生态系统规划。在园林绿化设计方面,强调绿与美的结合,广泛征集和吸纳国内外先进的园林设计理念,每个设计方案都通过专家评审,使园林设计更具时代性和艺术性,凸现历史风貌和绍兴城市特色。
几年后,市中心修建了城市广场,环城河整治一新,公园、绿地大增。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市区绿化建设投入经费大幅攀升,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的30%以上。
2001年,一首嘹亮的绿色畅想曲在古城回响:获得省政府批准通过的《绍兴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古城绍兴“四大组团、绿色空间”的城市格局,一个近60平方公里的“绿色空间”———镜湖新区将成为未来绍兴大城市的生态之核、绿色之源。
广大市民普遍认为,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也是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200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跨越的步伐实施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战略,并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作为新一轮城市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着力打造“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水乡生态环境,在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把城市绿化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实抓好。
建设好绿色 重在创建特色
城市呼唤绿色空间,人们向往绿色环境。近年来,绍兴坚持把创建工作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环境保护,古城保护和旧城改造结合起来,系统考虑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浓墨重彩挥动绿化建设大手笔。
1998年下半年,市区投资5亿元,兴建占地11.8万平方米、绿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的城市广场,第一次在城市中大写“绿”字。两年后,城市广场已是满眼翠绿,喷泉飞珠溅玉,池河清流潺潺,名人墙、府城衢路雕刻图在浓浓绿意中传承着历史……
1999年,绍兴市委、市政府“顺民众之意,举社会之力”,用4000万元资金启动了总投资12亿元,集防洪、环保、城建、旅游、文化建设于一体的环城河综合整治工程。经过两年的建设,12公里长的环城河洗去了40万立方米的淤泥,拆去了两岸64万平方米的旧房,增加了54万平方米的绿地,在河边建设了充满古越风情的迎恩门、都泗门、西园、稽山园……环城河在一片葱郁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城市中心区绿化建设也高潮迭起,东街绿化广场、火车站广场、城雕广场等12个休闲广场在市区相继诞生,城区18条河道和84座桥梁得到了整治并严加保护,沿河建起了绿化带。市区府山、塔山、蕺山和沈园、儿童公园、东大池公园、罗门公园等,宛如绿海碧波中的明珠,在古城中荡开了一圈圈的涟漪。市区绍三线、绍甘线、104国道续建、云东路拓宽改造和环境整治,使门户地区新增绿地100多万平方米。2003年又投资数百万元实施了绿化提档计划,大量富有江南特色的乔、灌、草等绿色植物在绍兴扎根。
通过几年建设,一股来自小舜江水库的清泉滋润了绍虞平原130万父老乡亲。垃圾焚烧发电工程,为市区每天产生的400吨垃圾找到了出路;城市底下,一张污水处理网络和截污网络,净化了市区32.5平方公里内的所有污水,“三纵、两环、六线、八池”的河湖体系让江南水乡重现“舟楫不断,碧水长流”的迷人画卷。解放路、府山西路等古城街道的整治出新、“城中村”改造的深入推进,使城市街景更靓,环境更美。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城市公交、燃气的迅速发展,使城市功能更趋完善。
市区仓桥直街、书圣故里、鲁迅故里、西小路等历史街区保护工程相继完成,雕梁飞檐、乌漆台门,在绿色中令众多游人陶醉。2003年9月,仓桥直街历史街区保护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使绍兴的历史街区保护工作走向世界。
自然山水园中城,绿意盎然城中园,绍兴人对城市园林化的追求永无止境,2002年绍兴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绍兴大城市发展战略纲要》,让绍兴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又站在新起点上,一个包括公共绿地工程、防护绿地风景林地等在内的7大绿化工程已经启动;一个“以湖为心,以河为脉、以绿为体、以山为衬”的开敞空间,未来大城市生态调节核———镜湖新区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提出以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领导体制上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套班子共同抓: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在制度上落实责任,在政策上创造条件,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在具体工作中紧紧抓住绿地规划、绿化工程、执法管理等关键环节,使创建工作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书记冯顺桥和市长王永昌担任,副组长由常务副市长马忠担任,成员由越城区政府、绍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及20多个市级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按照《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制订了《绍兴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和《绍兴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任务职责分解表》,同时纳入部门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了全民动员、上下齐心、合力创建的良好局面。不仅建设部门把创建工作作为部门工作重点,各级部门和单位也都把创建工作作为份内事来抓。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创建工作,先后开展了绿地认养、种植纪念林等活动,市老干部志愿者服务宣传队多次深入社区、街道,自费为创建工作宣传演出。
维护好绿色 实现创建目标
建设一座园林城市并不能一蹴而就。
为让绿色长驻,绍兴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先后制定出台了《绍兴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绍兴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绍兴市城市绿地补偿收费标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城市绿化管理进一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为让绿色长驻,有关部门严格规定,严肃执法。在绿化用地上,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绿地系统规划,在源头上对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用地做出了规定:在建设规划审批时,要求新建居住区绿化占总用地面积比率不低于30%,城市主干道绿化面积占总用地比率不低于25%,单位附属绿地占总用地面积比率不低于30%,达不到要求的实行一票否决制。
为让绿色长驻,从2000年起,市区的公共绿地维养、行道树养护、鲜花摆放等项目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在绿化养护管理上摸索出了一套切实有效的办法。目前,市区已有10余家绿化企业获得了城市绿地的维养资格,市场化运作使绍兴街头树常青、花常开。住宅小区可游可赏,窗里窗外四季有花,绿色已渗透到每一户家庭、每一家单位,人们的爱绿之情也一次一次转化为植绿、造绿、护绿行动。
为让绿色长驻,市区树木草地实行认养。现在市区已有几十万平方米的绿地被单位和个人认种、认养、认管。企业更愿投巨资在庭院中布置园林小品、建垂直绿化,沿街单位破墙透绿,人们漫步在绍兴的大街小巷,移步换景,就像进了公园,享受着自然生态的乐趣。
为让绿色长驻,有关部门加大了绿化监察力度。对绿化迁移严格审批,对古树名木实行有效保护,加强重点地段巡查,及时严肃查处毁绿等行为,杜绝侵占绿地、乱砍树木等现象发生。至年底,绍兴市规划区内共有古树名木2187株,其中建成区40平方公里范围内有48株,这些古树名木都已落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11月22日至23日,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考核组一行,在城建司王天锡副司长的带领下,对绍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核。考核组认为,绍兴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特别注重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坚持科技兴绿,全民发动,加大投入,措施配套,整体推进,城市设施现代化、城市街景优美化、城市布局合理化、城市环境生态化、城市风貌个性化,呈现出“城在水中、水在绿中”的典型水城风貌,绍兴的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各项绿化指标快速增长,已达到和超过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12月30日,建设部专门颁发《关于命名国家园林城市的决定》(建城[2003]254号),命名绍兴市等17座城市为国家园林城市。
绍兴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不仅表明城市绿化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新台阶,进一步改善了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居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邬立明)
信息来源:中国绍兴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