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流觞】 作为修禊余兴的“曲水流觞”古已有之,魏晋以前,即有“引流引觞,递成曲水”的诗句描述其事。
然而,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会稽兰亭的“曲水流觞”却因其景美、人美、文美、书美而成就了千古“书圣”及“书法圣地”的美谈和美名,显得不同凡响,不仅使“上已修禊”一俗淡化了迷信色彩,集聚了智光才情,得以人性的张扬和精神的提升,而且为后世效慕相沿成风,成为文化史尤其是书法史上的一大雅事和一座丰碑。
王羲之自永和六年由护军将军出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在定居会稽的第三年上巳,与当时在绍名士谢安、郗昙、孙绰、李统、李充、许询、支遁及子侄共42人,在兰亭于“修禊”之后行“曲水流觞”之余兴,众人列坐曲水两侧,注酒于觞,浮觞于水,令觞停于前者饮而吟诗,共得佳作37首,由王羲之编为《兰亭序》,并乘酒兴写成序文。
尤为后世所重的是《兰亭集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法成就。这篇行书作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笔刀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王羲之将魏晋以前中国书法质朴古拙的线条艺术,推向流美妍妙的全新境界,“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创造了足以体现创作主体,审美个性的今体行书,被后世公推为“行书第一”,“为百世学书人立极”。
以上一俗,因有此兰亭雅集和美文墨宝而流芳千古,蔚为百代书界遗风,平添了光照万世的文化韵味,不仅为后世文人效慕追随,而且雅风流播,远及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