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的今天,鲁迅故乡的人
发布日期:2005-06-08 11:52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鲁迅故乡的今天,鲁迅故乡的人】 上世纪初,诞生于古越绍兴的文化巨匠鲁迅,怀着改造国民性的崇高理想,扛起了新文化运动大旗,从而在黑暗和昏睡的旧中国点亮了引航的灯塔。
物换星移。今天,彻底告别封闭与贫苦的绍兴,秉承 鲁迅等当地众多文化先行者“文化启智、文化育人、文化兴邦”的理念,忱心于先进文化的倡导和锤凿,不仅使先进文化牢牢占领了人们的思想视野,而且,因此而凝聚的精神力量成了社会进步推动力的不竭源泉。科学的“拿来主义”:先进文化的理念
汲取了历史的精华
绍兴,以恢宏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骄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7000多年前,於越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舜植嘉谷、禹治洪水、句践建都、卧薪尝胆……蔚然成中华文明史人文精神的渊薮。无数英杰因此孕育:王充、王羲之、贺知章、陆游、王阳明、徐渭、秋瑾、蔡元培、鲁迅……
绍兴文理学院教授吴国群告诉记者,以越王句践“卧薪尝胆”为典型代表的“刚韧”精神是古越文化的核心特色。鲁迅的“硬骨头”是这种精神的延续。
专家指出,如果一个群体不是长期受到先进文化的洗涤而是长期受腐朽文化的禁锢,其精神世界中潜在的糟粕必将陈渣泛起。封建2000余年,古越人文精神中小富即安、自我安慰、瞻前顾后、大气不足、精于算计、缺乏合作的糟粕最后凸现出来。慷慨刚韧的绍兴人在上世纪初成为鲁迅笔下国民劣根性的“演示者”。“阿Q”至今依然使国人警醒。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绍兴紧扣崭新的时代脉搏,像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阐述的那样,用辩证科学的“拿来主义”方法,深挖历史文化传统中健康、积极和上进的“精华”,并使之光大。
在绍兴一直受到大力倡导并闻名遐迩的“四千精神” 就是经典的范例。改革开放后,渴望富裕的绍兴农民,率先全国洗脚上田,举办乡镇工业。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不懂市场,但是,他们“涉尽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创建并壮大了上万家企业。其中光轻纺工业就撑托起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中国轻纺城,走出了一条农民闯市场的悲壮之路。如今这种基于历史传统的“四千精神”在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倡导和强化后,成为绍兴各行各业的精神动力。绍兴这个农业小市,业已成为我国沿海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去年,全市国内总产值达到780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4982元,比浙江省平均水平整整高出700多元。
2000年,绍兴综合考虑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明确提出了“绍兴精神”的内涵: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崇尚科学、务实创新。这成为新时代绍兴先进文化的精神主脉。 “丰盛的文化大餐”:让神世界不再饥荒
权威的鲁迅研究专家指出,阿Q、祥林嫂等鲁迅笔下的人物的悲剧,是文化腐朽落后和极度贫瘠造成的精神悲剧。
新时代的绍兴,每年、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有一道道精美、健康、激情洋溢的“文化大餐”,让人们的精神“春风荡漾”。
经济持续发展的绍兴在文化上舍得“一掷千金”。去年5月,总投资5500多万元的图书馆向市民开放后,马上又投资3亿元,开工建设可同时容纳1400名观众的绍兴大剧院。据统计,近6年中,绍兴仅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就投资了7000万元,修复了陆游题写《钗头凤》的沈园、古纤道、大禹陵、周恩来故居等文物单位,新建了民俗、书法、越剧等6个专业或综合性博物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绍兴凭借独特的名人文化、戏曲文化、书法文化、酒文化,精心组织了祭奠大禹、周恩来纪念、书法节、黄酒节、水乡风情节等大型节会活动,还把“绍兴文化周”办到了上海、北京。
绍兴是著名的“戏剧之乡”,宛若秦腔之于陕西,绍兴人对绍剧、越剧等地方戏剧的喜爱,也是“三天不听耳发痒,五天不唱口没味”。据绍兴市文化局长邵田田介绍,绍兴为满足群众的需要,几年来致力对传统戏剧的扶持、挖掘、治理和创新,去年5月,仅为了给曾经演出过《三打白骨精》的绍剧团解决排练问题,市政府就投资2800万元,建设了6000多平方米的绍剧艺术中心。古老的绍兴地方戏出现了“百花争艳”的绚丽局面。目前,全市有“民间” 和“官方”的越剧团100多个,绍剧团数十个,还有数十个歌舞、曲艺演出团体。演出剧目更是新品、精品迭出。近年来,继绍剧《大禹治水》和越剧《西施断缆》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大奖和文华奖后,又有《傻瓜闪光》、《陆文龙》、《将门之子》、《女儿红》、《少年闰土》等数十部戏曲、曲艺和舞蹈作品分别获得全国群星奖、全国戏曲梅花奖、文华奖等耀眼的大奖。
在绍兴著名的咸亨酒店,一位姓周的老人一边抿着黄酒,一边陶然自得地哼着越剧。他告诉记者,现在天天有戏听,而且好戏多,新戏多。戏院里有大剧团唱,小区里、城中心的广场上,大家自己组织学新戏、唱新戏。绍兴的文化大餐具有鲜明的“平民色彩”,先进文化给最大多数的人以精神滋养。
在城市,市民自发的腰鼓队、舞蹈队、读书会遍及各个社区。市中心的广场,几乎每天都是欢声笑语,每天都是“节日”。据统计,绍兴市中心广场,从去年到现在,有组织的大型文化活动就举办了100多场,观众达到30多万人。
在农村,各种文化专业村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绍兴下辖的县级市诸暨,237个文化“特色村”,遍及全境,分为篮球村、书画村、演唱村、科普村、工艺村、棋艺村、舞龙村、武术村等12大类。著名的“篮球村”山下湖镇广山村,去年,群众一下子捐了7万多元钱,建设了球场,轰轰烈烈举办了一届全市性的篮球邀请赛。老百姓说:“钱有了,不愁了,有点健康的文体活动,赌博少了,是非少了。”“与时俱进”:砥砺崭新的绍兴人
绍兴新近排演的一出新戏——《咫尺灵山》在当地引起极大的反响。戏文的内容大致是:孙悟空辅助师傅西天取经,经书在灵山上。由于一路来,孙大圣过关斩妖,屡破艰险,不免产生了骄傲情绪。于是马虎大意,结果在灵山咫尺之遥,着了妖怪的道,差点使取经大事功败垂成。最后,他痛定思痛,深刻反思,吸取教训,依旧严肃对待,才战胜了妖怪。
令绍兴人深深触动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的确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是,接下来是与时俱进还是停止不前?
“全球一体化就在眼前,绍兴面对的世界更加开阔。”绍兴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丁建萍说,“现在绍兴人越来越多地思考:如何以崭新的形象展示给世界”。
丁处长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有一群绍兴人到美国,去一个餐厅吃饭。刚坐下不久,餐厅服务员就礼貌地请他们到里面独立的包厢用餐。以为受到礼遇的他们急忙表示感谢。没想到,服务员说:“你们说话的声音实在太响了,在大厅里会影响别人吃饭!”
绍兴人近年来对类似的故事特别敏感。在发掘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充分吸纳外来的文化、现代文化的滋补,成为绍兴先进文化建设的必修之课。
新近全面推开的市民公德教育,标志着绍兴先进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从去年10月开始,30万张“公德卡”向市民发放。绍兴市63万人口中,几乎做到了每户家庭一张。这张三寸见方的“公德卡”印有“绍兴市市民文明守则”、“绍兴市七不规范”、“绍兴市市民公德五字歌”等。
“给爷爷奶奶念一遍,请爸爸妈妈看一遍,自己认真背一遍”,印有以上内容的这张率先发到学校的卡让不少家庭的几代人都受到了公德的“冲击”。数以万计的志愿者,活动在大街小巷。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已83岁。有17位骑着自行车的老人在美丽的环城河畔“你丢我捡”。成章小学一位学生家长深有体会地说:“我与女儿一起上街,随便将纸屑扔在了地上,不料女儿走过去捡起并丢进了垃圾桶,还提醒我要讲公德。这让我这个做妈的挺脸红的。” 许多家庭在“公德卡”的提醒下,将菜叶之类的东西扔进河道的“传统”习惯也改掉了。
自从“公德卡”发放以后,绍兴市的社会风气明显改善。东大池社区有300多棵梨树,以前每年夏季,幼果都被人摘走。今年夏天,东大池社区小分队主动出面劝阻他人摘果,迄今为止,还未有攀耍摘果的事发生。
一种自律和他律共同作用的道德营建机制就这样产生。如此这般的文化建设,不仅改变着绍兴人的生活习惯,而且还砥砺了他们深层的精神世界。文明、健康、积极、向上正成为精神世界中最耀眼的光环。
如果你是一个土地被征用、新近住进公寓楼而成为绍兴“城里人”的农民,某一天,你走在大街上,无意间想吐口痰或扔个烟盒,可能会被几个路过的人友善地“制止”;而你走进新家,居委会的干部或你在学校的孩子就会给你带来一张“公德卡”,而不久之后,你在大街上看到有人想吐痰或扔烟盒时,你不由自主会上前劝止……
(新华社2001年9月23日,记者彭红、潘海平、张乐报道)
信息来源:中国绍兴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