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绍兴 > 绍兴年鉴 > 2001年绍兴年鉴 > 专记

一个大禹子孙的愿望

发布日期:2005-06-08 11:52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一个大禹子孙的愿望】 64岁的姒美秋牵着十岁半的孙子姒承霖的手,肃立在祖先——大禹的宗庙前。为了一个隆重的节日,她和孙子几天前专程从台湾赶到了绍兴。
  姒美秋说,这次她是专程带小孙子回故乡参加祖先的公祭典礼的。她希望,今天的祭典场景在孙子的脑海中能铭记一辈子。“我要让他永远牢记,他是大禹的子孙!”鸣铳9响,寓禹定九州。击鼓34响,寓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撞钟12响,寓全国12亿炎黄子孙。奏乐、献酒、敬酒、读祭文……按“礼”(古代最高礼祭规格)进行的一项项公祭仪式,对于姒美秋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姒美秋的祖先,世世代代生活在大禹陵旁的一个小村庄——禹陵村,守护着祖先的陵墓和宗庙。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祭祀大禹活动不仅仅是姒姓宗族的活动。4000多年来,历朝历代的帝王公祭禹陵的壮观场面,在不少历史传记以及姒姓的家谱中均有翔实的记载。作为大禹的直系后裔,姒美秋对这些记载已烂熟于胸。
  54年前,姒美秋随着哥哥,离开了祖先世代居住的村庄,举家搬迁到了台湾。长长的50余年,姒美秋的一家7口在台湾扎下了根。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大禹的像端端正正地摆在住宅的厅堂,对于祖先的思念,以及记忆中遥远的祭祀场面,隔着弯弯的海峡,成了总也圆不了的梦。
  1995年,绍兴市举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型祭禹活动,姒美秋终于有机会回家乡看看,并亲自参加了隆重的祭祀活动。“我们的身体里流动的是祖先的血液,无论我们身在哪里,受着什么样的教育,这一点须臾不能忘记。”
  姒美秋发誓,下次一定要带小孙子来,让出生在台湾的他,有机会了解自己的祖先。姒美秋终于带着小孙子踏上了故土。在她曾经生活过的小村庄,亲戚们还依然健在。在这个760多人的小村子里,还有31户、131人姓姒。大禹的子孙在这里已传至第146代。与五十几年前她离开时相比,这里的人依然朴素、勤劳、开朗。房屋楼宇、穿着打扮、室内摆设,却分明与她在台湾的亲人们一样时髦而整洁。
  谷雨良辰,对这位中国古代著名的治水英雄、中国第一个王朝开创者的纪念,从清晨一直持续到黄昏。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黄帝和大禹,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中不可忘却的伟大人物。
  望着庄严祭拜的白发和童颜,姒美秋深情地说:“大禹的血脉永远断不了,子孙对祖先的思念也永远断不了。”


(新华社4月20日通稿,记者张乐报道)
信息来源:中国绍兴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