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绍兴 > 绍兴年鉴 > 2001年绍兴年鉴 > 专记

信息化:化传统为现代

发布日期:2005-06-08 11:52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信息化:化传统为现代】 中国轻纺城档案:全国最早获准以“中国”冠名的专业市场,全国首家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组建股份公司并将股票上市的企业,全国纺织行业CAD应用示范区,亚洲最大的纺织品与信息集散中心。
  绍兴县纺织业档案:2.2万余台先进无梭织机及配套印染后整理设备,年产布匹20亿米,印染加工能力36亿米,可供全国人均缝制一件衣服。
  靠一根丝、一块布形成了一个大市场。这是绍兴县柯桥中国轻纺城昨天的辉煌。11月23日,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这里的纺织品依然五彩缤纷,各地客商仍然川流不息,人、车、布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但使来访者眼睛一亮的是——摊位里的一台台电脑正在忙碌着设计打样、上网交易,一块块醒目的公司式招牌取代了过去的摊点布行,一张张银行支票取代了一扎扎现金,一批批不同肤色的外商也挤在人群中……信息化正使轻纺城悄悄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正如绍兴县当年运用市场运作手段培育发展轻纺市场一样,如今的轻纺城也在运用市场机制驶入信息化“高速公路”。
  坐落在轻纺城的绍兴县轻纺科技中心,是该县按“股份制形式、集约化开发、市场化服务”运作的纺织“硅谷”。科技中心董事长丁遐原是一家纺织企业的技术科长。1995年,她与丈夫一起筹集了90万元资金,在轻纺城里用电脑为用户进行面料的花样描稿,结束了用手工传统描稿的历史,也改变了一厂一个设计室的不合理资源配置。现在,该中心能随时为用户提供国内外最新潮流的产品分析、小样制作等服务。过去轻纺市场里的运行以“天”为计数单位:“3天出小样、5天成批量、7天上市场”,现在是以“时”甚至“分”为计数单位:“5分钟出小样、24小时成批量、48小时上市场”。中心目前承担着本地纺织企业80%的面料花样设计分色制版量,同时还为周边地区及江苏、广东等省和东南亚地区提供技术服务。据统计,近几年来,绍兴县仅70多家厂办纺织科研机构开发出的省、市和国家级的新产品就有千余只。
  现在,轻纺城日上市的本地面料新品已达到万余只,名列全国之首。同时,由于绍兴印花面料整体质量的提高,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以平均每米面料至少增加0.5元的附加值计算,可年创市场直接效益近5亿元。该县轻纺城因此成为全国纺织行业CAD/CAM技术应用的示范区,科技中心也由此成为我省惟一的一家全国纺织行业CAD应用示范企业。
  信息化为绍兴县纺织大市场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宽广的道路。在一些地方纺织业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绍兴县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建立网站并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制造、管理的纺织企业已达200多家,重点企业的应用面已达85%以上。轻纺城股份发展公司还联合浙江大学和浙江迪佛博信息发展公司共同组建轻纺城网络有限公司,启动了“环球纺织网”,建立了亚洲最大的纺织业在线数据库,至今访问量已逾360万人次。
  化传统为现代,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轻纺城在网站平台上广泛开展BTB电子商务,打开了接轨全球的网上纺织交易大市场,激活了轻纺城内一个个经营户。专营装饰用品、人称“窗帘大王”的魏中华,是个在轻纺城里泡了10多年的钱清镇农民。今年初,他通过网络助销等渠道,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如今,他在柯西个私园区投入3000万元的大众装饰品有限公司项目已开始运行,每月都有货柜发往美国、法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4个专职翻译,10多个外销员天天围着他的意图转。据统计,绍兴县目前已拥有156家自营出口企业,产品已从国内市场销往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今年1至10月,全县以纺织品为主的自营进出口额已达4.17亿美元,同比增长204%,位居全省重点县市之首。全县工业销售也已完成363亿元,增幅保持在60%以上,其中纺织业占60%。
  记者感言:早在唐代就有“日出华舍万丈绸”美誉的纺织之乡绍兴县,今天正在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化传统纺织产业为现代“朝阳产业”;“小桥流水人家”的柯桥古镇,今天正在当年鲁迅笔下“闰土”的后代手中,化市场为城市。再造一个新柯桥,再建一个“网上轻纺城”,如今已成为绍兴县人民的新追求。


(载《浙江日报》11月29日1版,记者蒋鑫富报道)
信息来源:中国绍兴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