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绍兴 > 绍兴年鉴 > 2001年绍兴年鉴 > 专记

打工者温馨的港湾——孙陈村有个外居楼

发布日期:2005-06-08 11:52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打工者温馨的港湾——孙陈村有个外居楼】 已是万家灯火,浙江省诸暨市大侣湖畈淡出了白天的喧嚣,变得格外静谧。驱车驶向东郊,眨眼间的工夫就把我们送到了全国著名的“手提灯专业村”孙陈村,戛然停在村外居楼前。呈“L”形结构的两层楼群,灯火通明,扇扇敞开的窗户不时传出悠扬的音乐,还有南腔北调的欢声笑语,这里220多位居民来自全国8个省市。

沙垛头诸暨冒出个“深圳”
  人们说孙陈村是诸暨的“深圳”,了解底细的人都知道,其实,诸暨的这个“深圳”是从沙垛头里蹦出来的,“深圳”人的致富梦是从一只“魔盒”中释放出来的。
  就是在80年代间,孙陈——这个诸暨市东郊小村的田野房舍四周,还随处可见个个形似坟包的沙堆,当地人称之为“沙垛头”。拉黄沙成为孙陈农民养家糊口的饭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村里的人相继外出打工,口袋里有了一些钱。这时,孙陈村有的农户家里有了电视机,电视机给村里开了眼界。然而,当时农村停电成了家常便饭,何不设计生产一只更为轻巧灵便的充电产品,既可看电视,也可用来照明!于是这个村的农民便成了诸暨充电灯特色产品的“开山祖师”。已经无沙垛可挖、正蓄足着精力的孙陈人,呼呼啦啦围上了这只藏着神火的小盒子,全村一下子冒出了20多家充电灯厂,几乎全村所有的农民都从事这个行业。这还不够,操着不同口音的打工仔、打工妹也纷至沓来。不善夸口的孙陈人不无幽默地说自己的这盏充电灯,照亮了全国角角落落,还射出了国界,投射到俄罗斯、泰国、越南。到去年,全村工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
  同深圳一样,诸暨这个“深圳”也成了外来人口密度极高之地。这里聚集着山东、陕西、贵州、江西等十多个省市的2000多名打工仔。孙陈村不但要管理好这批外来人,为他们开创发展自己的空间,还要为他们建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于是,设计蓝图很快出来了:两层楼的建筑,回廊式的结构,屋顶有露天晒台,楼内卫生、住宿、娱乐、管理等设施一应俱全。
  在60万元巨大资金缺口的情况下,外居楼工程还是如期动工了。到1998年2月,这幢总投资120万元,号称为“全国第一楼”的打工者之家,在好事多磨中竣工。200多名外来工结束居无定所的生活,成了外居楼里首批居民。
外居楼好大的一个家
  窗外夜色正浓,室内一片宁静。我们叩开了一户又一户外居户的房门,吃过晚饭,休息在家的外来工,正静静地收看电视节目,有的躺在床上读书看报。室内陈设简陋,倒也收拾得干净整洁。
  陪同我们采访的外居楼“管家”、管委会主任杨月高说,在管理外来工和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上,我们也制定了一些措施,如打工人员定期集中进行法制、政治、文化学习;每当生产进入淡季,外居楼总会从当地的公安、司法、文化等单位邀请干部上课,开办夜校,学制度、学法律、学文化、学政治,教育外来人员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为“第二故乡”建功立业。
  秦江海是来自安徽的第一批住户,在过去的十多年打工生涯中,他几乎跑遍了半个中国,浪迹于湖南、山东等地。直到三年前,他来到了诸暨“深圳”孙陈村打工,才有了一种船到港湾的感觉。在外居楼里,他是个大户,租下了两间屋子,年前把表哥、外甥女、表侄女、表姐一齐带了过来。“打工、挣钱、住宿,还有村里的关心,在这里真是没话可说的。”秦江海竖起拇指连声夸。
  “说出来不好意思,我们在老家住的是窑洞。打工住洋房,真想不到!”从黄土高坡安康县跑来的青年林复平,把这里的住宿条件写信告诉村里的伙伴们,一下子招来了十多个小伙子。以前,他租过民房,晾晒着的衣服经常丢失,稍有不慎还会招来左邻右舍的口角。自从搬入外居楼,小伙子腰板都挺直多了,买来个大彩电准备长期住下去。

(载《农民日报》6月10日1版,通讯员赵卫明、何超群、周仕荣报道)
信息来源:中国绍兴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