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绍兴 > 绍兴年鉴 > 2001年绍兴年鉴 > 专记

绍兴2000年公祭大禹陵

发布日期:2005-06-08 11:52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绍兴2000年公祭大禹陵】 4月20日上午9时50分,浙江省绍兴市在会稽山下隆重举行的2000年公祭大禹陵盛典正式开始。
 寓意大禹治平洪水定九州的9响铳声,威震长空;象征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34响鼓声,扣人心弦;
  代表12亿中华儿女的12响钟声,雄浑远扬。
  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国家水利部副部长朱登铨,国家文化部副部长潘震宙,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优贤,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程炜,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阙端麟,浙江省政府省长助理徐鸿道,以及中央部委代表,美国、日本、荷兰、韩国等国外来宾,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省市科技文化水利界代表、经贸旅游界代表,绍兴市各界代表共800余人参加了公祭盛典。深怀爱国之情的绍兴旅港同乡会、台北夏氏宗亲会、台北绍兴同乡联谊会、韩国禹氏花树专门组团前来参加典礼。
  大禹,中国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立国始祖,以光辉的业绩和坚忍的精神,赢得了炎黄子孙的崇敬和传颂。他那种忧民之忧,继父治水,“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勤察六邑,详脉地理,率领民众,“因水之力”,“疏川导滞”的科学创新精神;制定法律,告示民众,依法实行“恶无细而不诛,功无微而不赏”的严明治国精神;纳言听谏,举贤任能,主张“知人则哲,安民则惠”的为民造福精神;以“声为律”,以“身为度”,艰苦朴素,“不与物争”的以身作则精神,以及平息“三苗大乱”,开创“九州攸同”局面,主张安定统一、“施泽于民”的价值取向,都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故受到古今社会的普遍认同和赞颂。
  1995年5月15日,江泽民总书记来绍兴考察,为“大禹陵”牌坊题写坊额,其深刻含义就在于倡导学习和弘扬大禹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繁荣。四年后的1999年,绍兴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5.1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至4681元,分别比“八五”期末增长71.41%、27.75%、47.05%,现在正以坚实的步伐向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这次公祭大禹陵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激励市民爱国爱乡,艰苦奋斗,“致富思源,富而思进”,面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绍兴,祭禹活动始于禹之子启“立宗庙于南山(会稽山)之上”,“岁时春秋祭禹于越”。到夏朝六世帝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经守禹冢”,再到勾践“祭陵山于会稽”,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直至明清时期,历数千年而不绝。1947年4月,蒋介石夫妇也来绍兴亲谒禹庙。绍兴市举行的这次祭禹活动,是新中国诞生以后第二次恢复公祭。祭典开始后,参祭人员肃立致意,向大禹塑像三鞠躬,接着主祭人绍兴市市长冯顺桥宣读祭文,歌颂大禹业绩,表示继往开来、再创伟业的决心。随后,64名手执利锸绿枝、身着原始仿服的少男少女,敬献古朴粗犷、显示古越特色的祭舞。


(载香港《经济导报》特刊5月第2期,记者郑昀报道)


信息来源:中国绍兴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