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绍兴 > 绍兴年鉴 > 2001年绍兴年鉴 > 区·县·市

概况

发布日期:2005-06-08 11:52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嵊州市

  【概况】 嵊州市总面积1784.43平方公里,辖18个镇、10个乡,1146个行政村,48个居委会,总人口73.99万人。
  2000年是嵊州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势头最好的一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1亿元,增长1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5亿元,增长15.6%;全社会出口产品交货值35.58亿元,增长35.5%;地方财政收入2.03亿元,增长35.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334元,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4353元,增长5.2%;完成财政总收入4.03亿元,增长33.7%;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58.57亿元,比年初增加5.7亿元,贷款余额为36.69亿元,比年初增加1.01亿元;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9.2%,其中工业用电增长8.9%;全社会客货周转量分别增长6.5%、18.2%;邮电业务总量增长29.0%。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油料、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面积大幅度增加,农产品品质进一步优化,特色产品迅速发展。全市“千斤粮、万元钱”的高效种植模式已达2万多亩,初步建成名茶、四季蔬菜、桃形李、竹笋、花木、花生等一批“万”字号农产品基地。完善发展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名茶市场等一批产地市场,争创出越乡龙井茶、白中王长毛兔、甘霖牌黄花梨等一大批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畜牧业生产止跌趋稳,生猪、兔、牛、羊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水产养殖以蟹、虾、蛙等高效产品为主。其中稻田养殖增幅较大。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取得新进展。
  工业生产和销售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9.27亿元,增长18.2%;实现利税5.58亿元,增长48.6%,其中实现利润3.11亿元,增长69.2%。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5.7%,列入考核的11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得分为192.3分。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领带绢丝、机械机电、家电厨房用具等产业在工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传统行业改造重组取得较大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化趋势明显,信息电子、医药化工、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主导产业发展较快。全市新增省区外高新技术企业1家,市机械厂和奥力电机获得国家技术创新基金资助,通过贯标认证企业13家,全年有5只产品被评为2000年省名牌产品,3只被评为绍兴市名牌产品。建筑业积极挺进西部地区,实现产值23.3亿元,增长14.8%。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加大。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推动下,全市各业投资明显增加。农业、水利投资大幅度增长。全年投资额在2亿元以上,特别是工商企业反哺农业势头强劲,全年直接参与农业投入资金达8600多万元。投资6500万元的中国长毛兔科技示范园区项目建议书已经省计委批准。认真组织实施城防堤二期、农防堤和’99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等建设,全面完成艇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投入土地治理资金95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3.1万亩。成功举办了2000年浙江嵊州农业投资贸易洽谈会,投资贸易达1.02亿元。工业技改投入力度加大。全市经批准实施的技改项目236个,同比多增27个,计划总投资13.4亿元,增长10.9%。全市有10个技改项目列入省以上计划盘子,其中列入国家重点技术改造“双高一优”项目导向计划3个,列入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个。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项目113个,占全部项目数的47.9%,完成投资额6.5亿元,占全部投资额的74.7%。领带、绢丝、家用电器行业投资增速较快,分别占投资额的21.2%、11.3%、16.6%。天乐集团的汽车音响零件生产线、新光药厂的固体制剂车间改造项目、迪贝机电集团的扩建年产30万台吸油烟机生产线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通过举办领带节,积极招商引资,扩大利用外资,全市新批和增资项目16个,协议利用外资405.1万美元。基础设施建设迈出较大步伐。嵊义线嵊州段、上三线嵊州段、南桥拓宽工程等一批项目建成并发挥效益,104国道艇湖至禹溪段改建工程、客运西站、西后街拆迁等项目进展顺利;市供水工程列入重点建设项目,第二水厂正在建造,曹娥江跨江桥前期工作已经展开;城乡建设得到加强,进一步改善了嵊州市的发展条件。
  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外贸出口主体多元化、市场多元化格局进一步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中小企业加快走向国际市场,全年外贸出口总额35.58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其中自营出口878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4.5%。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调整,机电、领带、绢丝等产品的出口比重有了新的提高。对外经济和技术交流继续扩大。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优化股权结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改制面达到95.1%。非公有制经济继续蓬勃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全年个私企业实现工业销售收入、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4.8%、72.7%。农村完成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养老和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达到4.8万人。以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政府职能转变等各项配套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经济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和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积极推进城市化,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制定城镇体系规划,研究探索推进城市化的有效途径,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嵊州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全市实施科技项目135项,其中36项被列入省以上重点项目,2项被列入国家火炬项目,争取上级科技贷款、拨款分别为4050万元和321.5万元,17项科技成果获省、绍兴市科技进步奖,骨干企业开始探索国际间的科技合作,小企业创新意识日益增强;大力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科技兴农步伐进一步加快,“三新”技术继续得到推广,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早稻品质改良科技产业工程示范点”在嵊州实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内首台350远红外线干燥机落户嵊州。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2000年撤并初中、小学61所,初中升高中比例达81.75%,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上线人数首次超过2000人;市区幼儿园全面转制为“国有民办”,社会办学资金累计已超4500万元,“三制”改革全面实施,大中专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首次实行“双向选择”,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教育综合实力日趋提高。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一控双达标”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重点治污企业基本完成治理任务。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基本结束。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城乡居民的吃、住、行等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通过各方面努力,一个切实可行,能够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充分调动全市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积极性的“十五”计划纲要已经形成。

(金午江)
信息来源:中国绍兴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