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绍兴 > 绍兴年鉴 > 2001年绍兴年鉴 > 区·县·市

概况

发布日期:2005-06-08 11:52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绍兴县

  【概况】 2000年,全县辖20个镇,782个行政村,72个居委会,人口72.41万人,面积1255平方公里。在划出5个镇的情况下,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财政总收入14.01亿元,增长6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57亿元,增长76.6%;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472.23亿元,增长17.3%;自营出口5.14亿美元,增长17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5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入28.5亿元,增长3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3亿元,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5505元,增长3.2%,人均可支配收入5206元,增长4.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效益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农业结构得到较大幅度调整,农业效益有所提高。大田粮经面积比从87∶13调整到68∶32,产值比从47∶53调整到30∶70,大田亩产出从1740元增加到1853元,增长6.5%,全县农民因此增收4000多万元。土地使用权流转规模有了扩大,占行政村总数67.8%的村开展了土地使用权流转,流转面积达12.1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0.7%,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促进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势头强劲,全县已有65家企业投资效益农业,投资项目增加27个,投资额达4.22亿元,工商企业开始成为效益农业的主力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完成了25.1公里按百年一遇设计的标准海塘,建设质量得到省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平水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小舜江供水主干管网铺设等水利工程按计划推进,结合土地整理建成了3.88万亩标准农田,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与此同时,“八个万”优高农业基地的规划和实施、山区与海涂农业的开发、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拓宽和品牌培育等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改善,保持了利润增长高于销售增长,销售增长高于产值增长,外销增长高于内销增长的良好势头。技改投入再掀热潮。完成技改投入28.5亿元,增长34.6%,年初确定的33个重点技改项目全面动工,当年完成13个,并涌现了远东化纤、赐富醋酸丝等单体投入近10亿元的大项目。规模经济健康发展,淘汰和充实了“小型巨人”企业,加大了战略性引导和激励式扶持力度,“小型巨人”企业的示范效应和龙头作用进一步增强,18家“小型巨人”企业(不包括轻纺城股份有限公司)的销售和利润分别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25.5%、27.2%,比上年分别提高3.1和1.8个百分点。工业园区进展良好,先后设立了6个特色工业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共落实项目39个,投资3.64亿元,已有3个项目竣工投产。块状经济已显雏形,基本扭转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传统布局。在园区建设的推动下,个私经济发展加快,素质改善,涌现出天龙、振东等新的快速成长型企业。全年个私经济完成销售收入93.84亿元,利润5.85亿元,分别增长31.6%和46.2%,均高于面上的增速,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在抓好乡镇企业改制扫尾的同时,重点推进优势企业改组上市工作,通过组织培训、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县已组建规范化公司10家,进入券商辅导期企业6家,上市工作已成为众多企业的自觉行动,为“十五”期间实现上市目标、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素质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县属企业改制步伐加快,坚持“转分并举”的方针,采取落实责任、明确进度、财政扶持、跨所有制重组资产等措施,2000年新改制企业62家,分流职工7923人,改制面达95.8%,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同时,积极推进县直属工业、流通管理体制改革,撤销了物资、商业、协办和二轻公司,移交了计经委直属企业,建立了县直资产公司和县三产办,进一步促进了政企分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在县属企业大量分流人员的情况下,扩大乡镇企业的社会保障面,养老保险投保人数比上年净增4621人,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社会保障扩面任务。以“三铁”的要求全面推进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审批核准事项大幅度削减,审批服务中心如期投运,明显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密切了干群关系。综合配套改革顺利启动,在社会力量办学、筹建民营医院、经营性中介性事业单位改革等方面作了成功的探索。率先在全省实行了矿产权拍卖试点。
  “三外”经济攀上新台阶。外贸出口高速增长,全县紧紧围绕建设纺织品出口大基地的目标,加强服务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全年自营出口增幅在全省出口十强县中遥遥领先,在划出5个镇约1亿美元的情况下,总量仍从全省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新增自营出口企业80家,新增数相当于历年数量总和,并涌现了永通、天龙等一批超千万美元的出口大户。利用外资稳步增长。通过节会招商、委托招商、以外引外、亲商扶商等措施,全年合同利用外资6240万美元,增长8%,实到外资5050万美元,增长21%,并呈现出开发区为主、台资为主、独资为主的可喜特点。柯桥开发区合同利用外资、实到外资分别达4357万美元、2734.5万美元,占全县总量的68%和54.15%,真正成为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对外经济合作颇有起色,全县完成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730万美元,增长3.8倍;新办境外企业4家,外派劳务达233人,增长5.4倍。
  技术创新成效显著。以电脑应用为重点,提升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在纺织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进一步普及。全年新增电脑应用企业78家,累计已达229家,日月集团等一批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产生了革命性的作用。以面料创新工程为载体,深化、优化产品开发,首批招标的10个纺织业共性技术难题科研攻关项目大部分完成,纺织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带动了纺织产业的整体升级。以“510工程”为抓手,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9家,其中国家级5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54.3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1.5%,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技术创新体系更趋完善。遵循“扶一家,带一片”的思路,以轻纺科技中心为主体,成立了国内首家民营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了轻纺科技园区和纺织技术市场,科技市场化服务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产生了更大的支撑作用,被中央和省、市领导、专家誉为“金昌模式”。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南方、精工等企业吸引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技术要素入股,扩大原有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期权股探索有了新进展,不少企业的研发机构得到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学研合作更加紧密,县政府与浙江大学签订了全方位科技合作的协议,建立了浙大博士后工作站,设立了浙大科技园区绍兴分园,成为全省第一个与浙大紧密合作的县。
  城市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遵循“迁县址,保强县,促发展”的工作方针,顺利地完成了市县行政区划调整、人财物划分和县行政中心迁址工作。规划工作得到加强,通过广泛听取意见,明确了建设“中国纺织中心、江南水乡名城”的城市性质和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定位,并按照“抓县城带农村”的方针,抓紧修编柯桥城市总体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并及时通过了评审,为细化规划和县城建设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城市基础建设步伐加快。年初确定的六大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有序推进:轻纺城东西环线等公路工程通过竣工验收;瓜渚湖保护与开发工程力度加大;柯桥“城中村”改造一期工程提前启动;轻纺城东区“城中村”改造顺利实施;30万吨污水处理厂已完成主体工程;县垃圾收集系统按期投入运行;城南环城河整治原绍兴县段如期完工。中心城镇建设定补项目完成27个,总投资4252万元,竣工小交通建设16项。城市管理体制得以完善,组建了城管办、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和柯北、柯西两个街道,加强了联托运管理办公室,基本建立起适应县城要求的城管新体制。配合迁址工作,全面开展了“双清”、“双创”,大张旗鼓地开展拆违试点和客运交通秩序整顿,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城市化的带动下,商贸、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有了新的发展。轻纺科技中心和会展中心成为新的亮点,轻纺市场再创新高,成交额达188亿元,增长13.5%,出现了量价同步的势头,交易的公司化、国际化、信息化进程加快。流通行业有新的变化,形成了以超市为龙头、个私商店为基础的新型商贸格局。旅游业形势喜人,成功举办了“安昌古镇腊月风情节”、“鉴湖之春旅游周”等节庆促销活动,印山越国王陵正式对外开放,扩大了绍兴县旅游业的知名度;柯岩风景区被国家评定为4A级旅游区,鉴湖景区建设正式启动。全年共接待境外游客15.5万人次,接待境内游客16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58亿元,分别增长56%、4.48%和7%。建筑、房地产业持续增长,实现建筑安装产值65亿元,增长30.5%,创省级以上优质工程13项,全县房地产投资和销售额快速增长。
  社会事业步伐加快,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坚持“两手抓”,以改革的思路,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建设全省最干净的农村为目标,广泛开展“双清”活动,共清理垃圾16.3万吨,河道砌88.6公里,并建成一大批垃圾箱,建立了保洁队,农村卫生环境进一步改善。土地整理有效地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得到省政府的高度评价。“一控双达标”通过了省、市的考核验收。教育事业成效显著,在全省率先通过教育强县考核,教育网点调整大步推进,社会力量办学迈出实质性步伐,鲁迅外国语学校如期开学。文化、体育事业有新进展,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兴起,《渔舍夜话》等获得全国和省、市奖项,通过考核,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农村大病医疗统筹制度得到调整完善。加快退伍安置市场化步伐,退伍军人自谋职业率从上年的31.8%提高到70.4%。认真组织开展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实现了普查一次成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51.84平方米。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17.2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7亿元。

(颜越虎)
信息来源:中国绍兴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