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县
【概况】 绍兴县位于绍兴市北部,北濒杭州湾,东界上虞,西和西北与萧山接壤,东南和西南分别与嵊州、诸暨为邻,腹部与越城区环接。东西最宽47.30公里,南北最长为60.50公里,面积1400平方公里。
绍兴是我国古代南方百越文化的中心和古籍记载中舜、禹活动的重要地区,也是春秋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越地置会稽郡,三十七年(前210)置山阴县。南朝陈永定年间(557—559),析山阴县东部地置会稽县,后时有废复。唐元和十年(815)后,设山阴、会稽,且同城而治,直到清末。民国元年(1912),并山会两县设绍兴县。新中国成立后,时县时市,时分时合。1982年2月,国务院批准绍兴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3年7月,撤地建市,恢复绍兴县建制。
县境南为会稽山,中部为河湖交叉的山会平原,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0米以上的低山丘陵占总面积的54.35%,4.5至10米的水网平原占45.65%,其中水面占15.2%。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丰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5℃,日照2005小时,无霜期237天,降水量1447毫米,并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量自北向南递增。受季风影响,灾害性天气较为频繁。
绍兴县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有30种80个矿点,主要有铁矿、铜矿及金、银、锌、钼、铅等金属矿藏和铌、含铌锐钛等稀有金属矿床,萤石、磷、高岭土、瓷石、叶蜡石、钾长石、云母、石墨等非金属矿藏和石英、白云石、石灰石、黑曜斑岩、珍珠岩、石料等建筑建材都颇丰富,动植物资源也种类繁多。
1999年全县辖25个镇,1002个行政村,86个居民委员会,人口97.29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成为全省第一个国内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的县(市)。其中一产为14.86亿元,增长13.9%,二产为131.05亿元,增长11.7%,三产为56.93亿元,增长10.3%;完成财政收入11.68亿元,增长1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78亿元,增长1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65亿元,其中工业性固定资产投入25.17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亿元,增长7.4%。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效益农业开局良好。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初步形成了平原、山区、海涂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格局。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加强,有农业企业392家,实现产值21.73亿元。农业科技应用有新的提高,农业适用技术推广面积比上年增加11.9%,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完成了9.7公里标准海塘等工程。
“双开”(开发产品、开拓市场)活动全面展开,工业经济质量明显改善。全县乡镇企业产销率、外销率、销利率分别提高0.89、1.13和0.55个百分点。建立了轻纺科技中心、科技园区,全县有12只项目列入国家级技改项目。轻纺城二次创业取得新进展,现已拥有东、中、西、北四大交易区、19个专业市场,建筑面积60.5万平方米,营业用房1.35万间,日客流量7万人次。1999年新设立进出口商品交易区,开通了“中国纺织网”,通过了创建三星级文明规范市场验收,成功举办了’99中国轻纺城纺织品博览会,全年成交各类化纤面料17.14亿米,成交额达1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7%和10.2%。
外贸出口显著增加,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全县自营出口企业达120家,其中新增加62家;完成自营出口2.26亿美元,增长44.5%;合同利用外资6339万美元,增长5%,成为全省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双十强”县。设立对外贸易窗口3家,5家建筑企业获境外工程承包权,拓展境外工程业务也有实质性进展。
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新机制初步建立。按照“现金股到位、债权债务落实、工商执照变更”的原则,全面、彻底推进乡镇企业改制,全县累计改制1851家,改制面达99%,其中90.1%的企业达到改制标准。个私经济进一步壮大,全年实现销售121.3亿元,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初步形成了统一的社会保险管理体系。
开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城市化步伐加快。《绍兴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通过评审,确定了四级城镇体系。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五路一桥”交通工程完成投资1.43亿元。建筑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实现建安产值68.5亿元,创建省级以上优质工程17项,其中“鲁班奖”3项,在全国县(市)中再次位列榜首。柯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柯西工业园区粗具规模,城镇面貌显著改观,被建设部授予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县称号。柯桥经济开发区进入省先进开发区行列。旅游业快速发展,柯岩风景区与香林花雨风景区成功实现强特联合,安昌古镇、东浦古镇的保护开发势头良好,初步形成了县境西部的鉴湖柯岩、东部的宋六陵吼山、中部的兰渚山、南部的会稽山(平水江)风景区等四大旅游区块,全年接待境外游客9620人次,国内游客1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96亿元。
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全面开展以“厕改”、“坟改”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整治活动,共清除露天粪坑22万只,新建公共厕所6000座,迁坟平坟9.6万穴,净增有效耕地3920亩。全境实行了遗体火化。环保工作进一步加强,“一控双达标”工作全面启动,成为首批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文化、教育、体育事业进一步繁荣,在全省第一个通过了教育强县试点验收,印山越国王陵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还先后获得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浙江省双拥模范县、浙江省体育先进县等称号。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11205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533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8%和5.1%。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2.75平方米。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35.56亿元,人均139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