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组织机构 > 市政府工作部门 > 市文广旅游局(文物局)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11330600002577313Q/2006-3188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文广旅游局 成文日期: 2006-12-31
主题分类: 文化 发文字号:

绍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二○○六年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06-12-31 21:10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文化强市建设目标和年初制订的岗位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活力,提升实力,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各项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为“十一五”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全市文化工作呈现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党委、政府合力共建“大文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强市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全面提升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和《绍兴市“十一五”文化强市建设规划(2006—2010年)》等文件,举社会之力,合力共建文化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二是新农村文化繁荣工程走在前列。召开了全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场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繁荣工程”的实施意见》,落实了有关政策措施,有力推进了基层文化建设;三是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成立绍兴市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筹备工作,按照母子公司治理结构的运作形式,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增强了开发文化资源、经营文化产品的能力和实力,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创造了条件。同时,基本完成市直三家试点单位改革任务;四是重大文化节会活动凸现亮点。2006年中国越剧艺术节,以前所未有的盛大规模、整体水平、创新机制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成为精品荟萃的越剧盛会、欢乐祥和的人民节日,在中国越剧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我市创作的《越女三章》和《天道正义》获越剧节金奖剧目,吴凤花、黄美菊、楼明迪等三名演员获越剧节“十佳演员”称号,张琳被评为越剧节“十佳新秀”。绍兴市文广局被省文化厅授予2006年中国越剧艺术节优秀组织奖;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斐然。全市有新昌调腔、大禹祭典等10个项目正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占全省1/4多,名列全国地级市前茅,使绍兴深厚的文化底蕴得到保护和发掘;六是文化产业市场拓展势头强劲。以演出市场、出版物市场繁荣为突破口,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第四届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再次成为全国十大演出盛事之一;成功举办首届越都书市,充分体现了“打造学习型城市、培育书业市场”的浓郁人文气息;七是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得到加强。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为主线,以各类专项整治为抓手,大力开展市场整治,拓展综合执法的管理领域,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档。全市已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运行模式。
  一、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基层文化建设态势良好
  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积极筹备召开全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场会。会前组织力量,深入调研,并结合我市实际,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繁荣工程”的实施意见》,组织做好交流材料的汇编及典型发言的落实工作。会议总结了近几年来我市基层文化工作所取得的成绩,部署了下阶段基层文化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全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总体目标、具体要求和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制定实施了以新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内容的《绍兴市2006年文化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加强对各县(市、区)文化行政部门的考核,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以承办2006年中国越剧艺术节为契机,改建和完善了相关演出场馆及设施。总投资500多万元、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藏书7万余册的绍兴图书馆少儿馆新馆,“六一”节正式对外开放。各县(市、区)都相继制订了“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绍兴县基本完成博物馆的布展工作,并启动了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扩建工程;诸暨市积极实施镇(乡、街)、村文化阵地建设;上虞市启用了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新馆和青少年宫;越城区重点加强乡街文化阵地建设;嵊州市重点筹建三江、浦口等文化中心和嵊州广电中心。
  文化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组织开展“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市文化示范镇乡、社区“文化角”等各类创建活动,通过报纸公示、检查、考核、验收等方式,新创建市文化示范镇乡18个、社区“文化角”15个。绍兴县各镇乡开展“文化村里的文化月”、“文化村里的文化周”活动;诸暨市开展西施文化节系列活动;上虞市注重文化特色村建设;嵊州市紧紧抓住越剧百年这一有利时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弘扬越剧艺术;新昌县进一步完善“星期三文化下乡”活动,不断创新节目内容,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越城区重点打造社区文化特色,实现每个社区有支歌、每个社区设专网、每个社区通共享。
  文化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县(市、区)积极创造条件,筹措经费,添置设备,变“三下乡”为“常下乡”。据统计,全市共组织100余支文化小分队,开展文化活动700多次,下乡队伍7000多人次,送图书近12万册,协助建立和完善村级文化活动室1000多个,送戏下乡800多场,放映电影8000多场次,观众人数达300多万;培训农村文化干部700多名,直接受益群众100余万人次;全市累计开展各类广场文化活动1600多次,观众250万多人次,投入活动经费近1000万元。绍兴县 “鉴湖之春”文化月、上虞市“娥江之春”音乐会、新昌县“阳光文化进广场”等已成为广场文化活动品牌;绍兴影业集团公司组织全市27家放映单位,开展“优秀电影进社区”活动,放映影片1200场次,观众人数达18万人次;浙江绍剧团赴外地演出149场,同时还举办了首次“水乡社戏”绍剧展演月活动,并开通了绍剧网站;绍兴艺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艺术教学和艺术表演紧密结合的新路子,成立了绍兴市青年艺术团,填补了我市没有综合艺术表演团体的空白;市群艺馆精心推出了“公益性文化套餐”系列活动,并形成制度,开展“欢乐社区行”活动,每个星期日晚上在越城区社区巡回演出;绍兴图书馆组织了“创建学习型城市”系列讲座等18次,听讲人数达到6000人次。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读者达85万多人次,积极延伸馆外服务网,馆外建立的图书流通站达到18个。
  农村电影改革试点工作起步良好。我市作为全省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的综合试点市,建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的绍兴市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绍兴市农村电影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由绍兴影业集团公司控股、各县(市)六家电影放映公司联合出资的绍兴市新世纪农村数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已注册成立,44套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已购买到位,全市农村数字电影普及推广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一步推进。切实做好市级分中心资源库建设,加强对基层中心的业务指导。深入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社区、村试点工作,扩大文化信息资源的服务覆盖面。越城区60个社区做到文化共享工程全覆盖,做到了每个社区有支歌、每个社区通共享、每个社区有专网。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来我市调研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听取绍兴县、上虞市、越城区情况汇报,并到绍兴县、越城区实地检查,充分肯定我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所取得的成绩,认为领导重视,工作规范扎实,已具备了很好的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组织力量开展民俗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使大批蕴藏于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得到整理发掘,全市共普查收集的民俗民间艺术资源项目有3358项,其中民间文学2304项,音乐236项、舞蹈159项、戏剧51项、曲艺109项、杂技与竞技29项、美术101项、手工技艺78项、传统医药15项、民俗276项,并通过了省文化厅组织的专家验收。拟定了80个市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传承基地。有10个项目正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提升了绍兴文化的影响力。精心组织开展“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大力宣传、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在2005年启动“绍兴再造古籍珍本工程”和“《绍兴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拓片精萃》出版工程”的基础上,完成了《绍兴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碑拓选》、《越绝书》、《吴越春秋》、《三不朽图赞》等书籍的出版工作。
  二、以创新运作机制为着力点,重大节会文化活动凸现亮点
  成功承办了2006年中国越剧艺术节的重大文化活动。越剧节前后,我市共组织开展了20多项文化类活动,来自全国越剧界最具有影响力的20多个专业越剧艺术表演团体和国(境)内外民营表演团体4000名演职人员参加了越剧节展示和交流演出,5000余名中外来宾参加了越剧节活动,10余万人次共享了越剧节成果,整个绍兴成了精品荟萃的大舞台,群众文化活动的大展台,全民欢乐喜庆的大戏台,充分体现了越剧节越剧艺术盛会,人民大众节日的宗旨,充分体现了越剧艺术的精湛性、广泛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在中国越剧发展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节前活动精彩纷呈。“百年越剧万里行”成为展示百年越剧辉煌的亮点。历时2个多月,邀请了56名国家一级演员、21名戏剧梅花奖越剧演员担纲主演,先后赴杭州、武汉、北京、上海等地和复旦大学演出11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第四届“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再次成为中国演出“十大盛事”之一,受到广泛好评,“百年越剧大舞台”活动成为群众喜爱的戏曲盛宴,绍兴市演出公司被省文化厅授予2006年中国越剧艺术节优秀推展奖。中国民间越剧擂台赛让民营剧团首次登上大雅之堂。嵊州市的3个民营越剧团获得2个金奖,1个铜奖。此外还举办了中国越剧艺术节纪念碑落成仪式、中国越剧艺术节倒计时100天、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讲座、《中国越剧大典》和《百年越剧概览》首发仪式等系列纪念活动。开闭幕式美轮美奂。开幕式晚会《姹紫嫣红—中国越剧名家名段百年盛典》,以中国越剧百年名家名段为主线,全面展示了越剧的各个流派唱腔,汇集600多名演职人员,集中中国越剧艺术名家和当代越坛戏剧“梅花奖”得主,充分展示了百年越剧的辉煌成就和艺术魅力,荣获2006年中国越剧艺术节特别奖。《越女三章》,以崭新的姿容亮相于中国越剧节闭幕式,给2006年中国越剧艺术节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越剧节交流演出异彩纷呈,全国共有20个剧目参加越剧节展演,并评出了2006金奖剧目8台、银奖剧目6台、铜奖剧目6台、“十佳演员”和“十佳新秀”各10名。举办了青年越剧演员折子戏大赛, 15个国家三级演员以上的越剧新生代演员参加的“越女争艳”专场晚会成为整个越剧节的一大亮点。群众性文化活动掀起了高潮。举办了百个古戏台图片展、百年越剧回顾展、中国戏曲音像巡回展、中国戏曲网(越剧篇)开通等展示活动。举办了社区文化大舞台系列活动,有600余名演员参加表演。举办了首届越都书市,有30余家出版社参展,展销图书10万余种,销售图书近10万册,实际销售额138万多元,有10万人次的市民参与。“越剧大巴”大巡演活动,把越剧送到了农村社区。这些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使越剧节成了人民参与、人民享受、人民满意的盛会。
  成功举办了公祭大禹陵文化系列活动。倾全力办好2006年公祭大禹陵典礼活动,举办了《华夏情·大禹风》大型主题文艺晚会,将主题性、原创性、地域性融为一体,热情讴歌了大禹为民精神,展现了文化绍兴的魅力。祭舞活动形式新颖,场面壮观,获得好评。组织开展了群众文化大舞台活动,10余个社区在文化角开展了16场群众性演出活动,烘托了祭禹氛围。依托新创建的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利用本土人才资源,创排《舜水之情》综艺晚会,丰富了祭禹期间的文艺舞台。
  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强。充分发挥绍兴文化的魅力和文化人才资源的优势,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绍兴艺术学校与奥地利柯伦纽堡音乐学校结成国际友好学校,并组团访问奥地利柯伦纽堡音乐学校,考察了奥地利艺术教学的情况,举办了一场中西合璧的音乐会,中央电视台《华人世界》栏目对此作了详细报道。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参加在香港举行的“绍兴县经济文化周”活动,献演了《梁祝》等传统经典剧目,再次掀起了“小百花热”。绍兴图书馆组团赴丹麦欧登塞中心图书馆进行交流访问,进一步加强了两馆之间的交流合作,扩大绍兴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绍兴市演出公司积极做好国外演出团体到绍兴演出的引进工作,前后有法国巴黎交响乐团、维也纳青年交响乐团、俄罗斯国立芭蕾舞、印度之星歌舞团等5个演出团体到绍兴演出,全年累计演出25场,提升了绍兴演出市场的品位和档次,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三、以冲刺大奖为目标,文艺精品创作上了新台阶
  以承办中国越剧艺术节为契机,大力推动文艺精品创作。举办了市第十届戏剧节,为2006年中国越剧艺术节进行大练兵,全市6个专业剧团,精心创作排演了8台优秀剧目,悉数登台亮相,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全市专业剧团的最新创作成果。选拔《越女三章》、《天道正义》,《蔡文姬》、《白兔记》等4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精品剧目,作为越剧节的参评剧目,参加中国越剧艺术节。《越女三章》和《天道正义》获2006年中国越剧艺术节金奖,《蔡文姬》获银奖,《白兔记》获铜奖,吴凤花、黄美菊、楼明迪被评为越剧节“十佳演员”,我市在“十佳演员”中占了30%的份额,张琳荣获越剧节“十佳新秀”称号。这一系列成绩的获得,充分展示了绍兴戏曲之乡的创作实力和文化魅力。特别是市文广局与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联合打造的《越女三章》,经过三年磨砺,十余次易稿,成为一台展示越剧、越女、越地风情为内涵的情感精品大戏,成为越乡人民奉献给越剧艺术盛会的一道精美大餐。
围绕备战“八艺节”,创作了一批书法、歌曲、舞蹈、曲艺类作品,其中歌曲《又见白鹭》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嵊州市的裘赛林等三位小朋友荣获省小梅花金奖;绍兴县选送的书法作品获“首届翰墨养生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金奖;作品《救爹》在全国廉政曲艺有奖征文中获最佳作品奖;莲花落小戏《一只红木箱》获省“平安浙江”文艺汇演一等奖;承办全省第十七届戏剧小品大赛,我市选送的《马路插曲》获得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人与人之间》获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
  四、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文化产业得到新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制定实施《市直文化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绍兴市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筹建工作进展顺利,公司实行集团化管理、母子公司治理结构。由绍兴市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出资对目前绍兴影业集团公司、绍兴市演出公司、绍兴文物公司等三家单位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新的绍兴市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绍兴大剧院管理经营公司、绍兴市演出公司、绍兴市文物公司,把国有文化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建成为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新型文化市场主体。绍兴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试点单位,积极实施内部体制与机制改革,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了内部关系,完善了考核激励机制,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召开了全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重点,落实了财政扶持、税收优惠、融资投资等多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市演出业、电影业、图书销售、艺术培训、文化娱乐、文物销售等文化产业发展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举行了绍兴首届文化产业推介会,共有文化旅游、现代传媒、文化产品制造、影视演艺等46个产业事业项目参加推介,有8个项目当场签约,总投资超过1亿元。市演出公司在全力做好“越剧万里行”等活动的同时,积极拓展演出市场,全年各类演出活动达200多场次;绍兴影业集团实现以电影放映为主的经营性收入1500多万元;市新华书店全年销售4600多万元,实现利润200多万元;市文物公司积极拓展收购区域和收购渠道,实现文物收购540万元,销售750万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绍兴图书馆全年培训学员近11000人次;绍兴群艺馆开设了19个艺术培训班,培训学员700余人次,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同时,积极扶持民营、民办文化,评选表彰全市“十佳文化经营单位”和“十佳文化经营者”,促进了民办文化、艺术及研究团体和民营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五、以强化行业管理为重点,广电新闻出版工作进一步加强
  根据文广体制改革后的实际情况,出台、完善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开展评奖等活动加强服务,继续实施一季一次的全市广播电视局、台长例会制度,促进相互沟通,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的行业管理。同时,积极做好广播电视监测中心筹建的准备工作;做好广播电视的村村通工作,全市除新昌外,其他县市都已完成规定任务;根据省局要求,积极做好卫星电视整治等工作,全年共查处擅自安装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143起,行政处罚10件,收缴卫星电视接收器件53件,有力地打击了擅自安装和使用地面卫星接收设施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了报刊阅评制度,改善内部刊物只批不管的状况,加强了公开出版物和内部资料出版物的日常监管;加强对著作权的保护,牵头开展政府软件正版化工作,4月份顺利通过省政府联合检查组的验收;通过法规梳理、年检年审和业务培训等,强化对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和印刷行政许可委托项目管理;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类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工作的意见》,积极鼓励文化类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积极引导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成立了企业报协会,提高了行业的自律意识。
  六、以强化依法行政为重点,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的领导工作进一步加强。组织召开了全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会议,部署全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重点。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听取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汇报,并深入实地检查,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局党委根据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建立后的新情况,两次听取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专题汇报,对行政执法工作思路、工作重点、专项经费筹措、重大活动开展、领导班子配备和执法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提出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
  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以贯彻国务院新出台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和《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为契机,规范行政许可。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进一步梳理了文化市场经营项目的审核、审批程序,制订了相应的行政许可制度,规范了文化市场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核、审批行为,坚持实行政务公开,公布办事指南,汇编办事手册,进一步树立了“依法、高效、便民”的政府形象。以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为抓手,层层落实执法责任。以举报投诉为重点,完善市场监督体系,形成了以12345市长热线电话、12318文化市场投诉举报电话、新闻媒体为主要载体、以信访、来访、暗访、领导批示、督办等为辅助的举报投诉监督体系。今年以来,市本级共受理领导批示、信访投诉16件,市长公开电话交办单49件,办结率100%。以义务监督员为代表,加强了社会监督。以行业协会为龙头,强化了行业自律。
  文化市场的监管工作进一步强化。与省新闻出版局联合举办浙江省2006年出版物市场“扫黄打非”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文化市场集中执法季行动”、音像市场“阳光行动”、“反盗版百日行动”、“校园周边文化环境专项整治”及以查缴、抵制盗版教材教辅读物为主要内容的秋季出版物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全年共出动检查4905人次,检查经营单位4354 家次,查处违规经营单位892家次。取缔非法经营摊点和场所403个,办结行政处罚案件73件。加强对文化市场从业人员的法规培训和教育,会同公安部门对全市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进行专题法规培训,加强对全市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的管理,使未成年人禁入、营业时间规定等相关要求得到基本落实。加大处罚力度。加强对歌舞娱乐、网吧等公众集聚场所的安全管理。会同消防部门实施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畅通工程”。重点监控演出市场。开展演出市场专项检查,对重点场所及涉外、组台、搭台等营业性演出实行实时现场监管,对违规演出依法处罚;坚决取缔大棚演出等非法演出团体和演出活动,确保了我市演出市场安全、健康、有序。
  七、以强化自身建设为载体,努力打造高素质文化工作队伍
  切实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严格执行学习制度,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开展“八荣八耻”及《江泽民文选》学习教育活动,开展“学党章、知荣辱、铭告诫、算好账”为主要内容的专项警示教育活动。特别是针对本系统个别干部被查处的违法违纪行为,局领导班子态度鲜明,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查处工作,并以此为警示,主要领导面向全体机关干部和局管干部进行廉政集体谈话。领导干部作出廉政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对各单位执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报告制度、基建工程招投标制度、物品采购制度、用工管理制度、政务(企务)公开制度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及时整改存在问题,切实规范权力运行机制。组织全系统领导干部赴警示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廉洁自律意识、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全系统职工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等得到进一步改善。
  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贯彻落实“人才兴文”战略,扎实推进“助理工程”、“补桶工程”、“扩展工程”为核心内容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加强人才规划培养工作,努力优化人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干部队伍管理得到新加强,完成部分单位领导班子的考察调整工作,进一步充实局管后备干部队伍。专业文化人才管理拓展新领域,制定《市直文广系统优秀文化专业技术人才评选暂行办法》,评选表彰了首批市直系统8名优秀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并实行目标管理。加强政策引导,把提高全员职工大专以上比例作为对下属单位年度目标考核的内容之一,把大专学历作为申报艺术系列中高级职称评审的前置条件,全系统在职学历提升工作推进迅速,正在参加自考、函授、网络教育各种形式学历教育人数达40多人。在首届绍兴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评比中,绍兴艺校吴樟华等3人分别荣获 “五个一批”文艺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称号。
  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总结表彰“十五”先进工作。精心编印《绍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十五”成就概览》,全面总结了我市“十五”期间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召开全市文化工作先进表彰大会。隆重表彰 “十五”期间涌现出来的全市32个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和48名文化工作先进工作者。市四套班子领导出席了表彰大会,市委副书记顾秋麟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充分肯定了“十五”期间我市文化建设取得的可喜成就和全市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工作,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文化工作的目标任务,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建设文化强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dc)
信息来源:市文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