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绍兴 > 绍兴年鉴 > 2005年绍兴年鉴 > 特载

(2004年7月30日中国共产党绍兴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绍兴市委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 贯彻“八八战略”  推进率先发展 实现富民强市的决定

发布日期:2007-12-18 14:34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重大战略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省委提出的“八八战略”和“平安浙江”建设是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和具体体现,是浙江省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绍兴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省委“八八战略”,紧紧围绕市五届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总体发展战略,坚持以率先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优化创新、加快提升为主线,突出发展第一要务,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率先走出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路子,再创绍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结合绍兴发展实际,进一步拓展发展思路,采取发展举措,真正把科学发展观和“八八战略”落到实处。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加快“八个创新提升”:

  一、优化创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传统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提升

  发展理念的创新提升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加快优化创新发展理念。

  在重视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全面的发展观。

  在重视量的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质的提高,牢固树立集约的发展观。

  在重视当前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长远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在重视物质财富创造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人的素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在重视城市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发展,牢固树立统筹的发展观。

  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软硬件建设并举,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二、优化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推进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提升

  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提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内涵扩大再生产。继续以提高绍兴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为导向,以技术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培强育大工程和科技创新工程为载体,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推进投资结构转变。按照发展优势产业、稳定均势产业、淘汰劣势产业的要求,支持鼓励投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低能耗、无污染项目,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着力提高投资效益。

  推进产业结构转变。按照调优提效一产、调强提质二产、调大提速三产的要求,推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坚持粮食生产不放松,继续以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工业立市,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推进旅游大市建设,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

  推进产品结构转变。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深化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切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新产品开发,注重品牌培育和经营,争创一批国内知名品牌。

  推进市场结构转变。坚持产品开发与市场拓展并举,不断提高绍兴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出口,争取建立出口加工区,努力保持外贸出口快速增长。

  推进企业结构转变。大力发展科技型、出口型、环保型和效益型企业,努力形成一批成长性较好的创新提升型企业。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努力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推进发展空间结构转变。加快产业和发展空间的集聚,整合提高园区资源利用率,积极规划建设杭州湾绍兴产业带,逐步形成“一带多园”的发展格局。跳出绍兴发展绍兴。鼓励优势企业到中西部和境外投资办企业,实行产业梯度转移。发展跨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

  三、优化创新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化提升

  城乡结构的创新提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坚持以城市化为载体,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之路。制定并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积极推进城市建设“百项千亿”工程,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和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争创城乡统筹发展先发优势。

  加快大城市建设。积极实施绍兴大城市发展纲要,坚持合力建市,全面推进越城、柯桥、袍江、江滨组团建设,积极稳妥推进镜湖新区建设。按照“做精老城、拓展周边”的要求,继续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抓紧老城区的空间拓展,加强城郊结合部的规划建设。

  强化大城市功能培育。进一步完善大城市总体规划和功能布局。积极推进“一主一副两圈”的大城市商贸服务业布局,改造提升中国轻纺城,着力打造绍钢区块的商贸城。抓紧规划建设科教城。大力推进城市南闲区块和青甸湖、大滩、迪荡三大水系景观建设。

  切实加强城市管理。围绕洁化城市、绿化城市、序化城市和美化城市,加强城市环境整治。推进社区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强化依法管理,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大力推进县(市)城市和中心镇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形态,强化产业依托,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县(市)中心城市。合理布局,强化配套,努力形成一批产业、区位和人文特色鲜明的中心镇。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推进曹娥江大闸、钱塘江绍兴跨江大桥、绍诸高速、绍嘉高速、跨曹娥江大桥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不断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继续大力推进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改造,加快建设城市新社区。继续大力实施“百村小康示范、千村改造整治”、“千里清水河道”、“千里绿色林带”和乡村康庄工程,推进农村环境和道路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

  四、优化创新区域文化,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向文化强市提升

  区域文化的创新提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坚持文化强市建设,充分发挥绍兴的人文优势,大力弘扬胆剑精神,积极推进科教兴市,全面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和教育现代化工程,努力提升绍兴区域文化的“软实力”。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业创新的胆剑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绍兴人文精神。深入开展“争做文明绍兴人、争创全国文明城”活动,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重视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加快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不断优化教育结构,构筑现代教育体系。加强学前教育和高中段教育,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引进外地知名高校来绍办学,努力办好文理学院等地方性高校,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积极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创作一部越王句践电视剧,撰写一部绍兴通史,编排一台精品戏曲,形成一个国内有影响的鲁迅研究中心,建设一座中国黄酒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扶持群众文化,争创特色文化。

  五、优化创新生产生活环境,加快推进“环境治理”向“生态建设”提升

  生产生活环境的创新提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以争创全国节水型城市、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奖和国家生态市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优化整治工程,积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努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生态绍兴。全面实施《绍兴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切实抓好生态“十个一批”示范项目。积极推进一批重大环保设施建设,重点整治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区和自然风景区建设,规划开发建设曹娥江流域。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口生态体系。

  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全面实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若干意见,深入开展节能、节水、节地活动,积极推广节能先进技术,扶持节能技术服务机构,促进节约型经济向节约型社会拓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并举,加强试点示范和政策引导,依靠技术进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促进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和绿色消费,推动经济发展从线性增长向循环增长转变。

  六、优化创新人民生活质量,加快推进温饱型小康向富裕型小康提升

  人民生活质量的创新提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为民谋利作为第一责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积极推进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工程,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依法巩固和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整体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加强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扩面工作,全面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积极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城乡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探索社会救助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努力构筑城乡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全面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体系。

  创建“平安绍兴”。深入开展“双创”活动。健全维稳工作平台,完善维稳工作机制,强化维稳工作保障。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积极开展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专项整治,加强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平安市”创建目标。

  积极实施民心实事工程。制定并实施为民办实事工作意见,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切实办好一批顺民意、解民忧、谋民利、得民心的实事、难事和好事,努力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七、优化创新人的技能素质,加快推进劳动经验型向知识技能型提升

  人的技能素质的创新提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环节。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社会活动。按照人才强市战略,制定并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切实加强公务员、企业家、专业人才和农民、职工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服务保障机制,构筑绍兴新世纪人才新高地。

  积极创建学习型社会。制定并实施创建学习型社会规划意见,全面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建设,率先把绍兴建成学习型城市。

  全面推进公务员、企业家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公务员教育培训,进一步增强服务基层、推进发展的本领。重视培育新生代企业经营者,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促进企业厂长经理向企业家转变。认真落实人才建设发展规划和各项政策,积极引进各类专业人才。

  加大农民和职工培训工作力度。全面实施农民培训转移工程,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推动农民实现自主就业或转移就业。加大在职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积极开展各种岗位技能竞赛活动,切实提高应用现代技术能力。

  八、优化创新经济体制,加快推进“初步建立”向“规范完善”提升

  区域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提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市场体系和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率先建立完善的区域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保持相对领先的体制和机制优势。

  强化企业机制创新。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深化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加大推进企业股票上市力度,着力做大做强“绍兴板块”。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鼓励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推进民营经济新飞跃。

  创建服务型政府。加强政府效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增强市场机制在社会事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积极培育各类要素市场,规范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努力打造“信用绍兴”。 

  深化城乡配套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和村改居改革,加快推进户籍、土地征用等制度改革,探索推进城乡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一体化改革,逐步改变城乡二元体制结构。

  进一步扩大内外开放。继续强化招商引资,拓展招商领域,充分发挥园区、大企业和特色产业群在招商引资中的重要带动作用,争取利用外资年年有新突破。全面实施接轨上海战略,加强与沪杭甬的联系与合作,积极推进空间接轨、市场接轨、产业接轨和要素接轨,加快融入长三角。

  市委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工作,切实贯彻省委“八八战略”,振奋精神,攻坚克难,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为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