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制造业
【概况】 2005年,全市纺织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依靠科技进步,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纺织工业继续保持较快较好的发展势头。到年底,全市有规模以上的纺织工业企业1683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5.78%,从业人员39.19万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43.4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总量的48.01%,比2004年增长22.38%;完成销售收入1509.66亿元,同比增长22.66%;实现利税97.14亿元,同比增长12.78%,其中利润57.70亿元,同比增长25.74%。目前,全市纺织工业已形成了化纤、纺织、染整、纺机、服装服饰等门类齐全、产业链前后配套的产业群体,纺织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十分突出,其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均在国内名列前茅,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纺织制造业生产基地。 (陈 锤)
【年度纺织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2005年,全市纺织行业克服国际贸易磨擦不断、人民币汇率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快提升产业结构、加速技术创新,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行业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主要运行特点为:一是纺织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上游产品PTA项目建成投产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无纺布、家纺、服装等下游产品也快速发展,特别是服装行业发展速度创近五年最高;二是纺织各环节产业层次得到有效提升。在纺丝生产环节,企业更注重差别化纤维生产;在织造生产环节,以化纤面料生产为主的比重明显下降;在终端生产环节,家纺产品比重明显增加;三是纺织产品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企业通过加大科研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其中永通染织集团解决了多年未能突破的特阔幅染整技术难题,使产品附加值每米增加1元多,新增利润率达35%;四是品牌队伍发展壮大。“太子龙服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使全市纺织服装业拥有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数增加到8个。(陈 锤)
【纺织品出口值达58.40亿美元】 2005年,尽管国内纺织品出口遭受各种贸易壁垒和保护措施的干扰,但全市纺织企业紧紧抓住纺织品配额全面取消的机遇,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和实行灵活经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纺织品出口在前几年奠定的较高基数上,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全年纺织品出口值达58.40亿美元,占到出口总额的71.73%,所占比重与2004年相比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其中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42.67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3.76%;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5.73亿美元,同比增长35.96%。随着纺织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的不断提升,出口价格也相应提高。出口服装检验合格率比2004年提高50个百分点?熏出口服装单件价格比2004年提高0.24美元。领带出口额为16521万美元,同比增长35.80%,也呈现量增价涨的良性发展。(陈 锤)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正式成立】 3月18日,由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与市政府联合建立的科技创新载体——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在绍兴正式成立。江南分院以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为技术依托,立足绍兴、辐射长江三角洲,在染整工艺技术等纺织高新技术领域,广泛开展技术研发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等服务。分院在袍江工业区已建立面积为1200平方米的染整技术开发中心,拥有一批纺织、染整、化纤、化学等专业优秀的研发人员和专家。目前,中纺院江南分院染整技术开发中心已经开始运作,正在成为绍兴地区的纺织技术共性服务中心。(陈 锤)
【华联三鑫一期60万吨PTA装置成功投产】 3月31日,国内首套60万吨PTA装置在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一次性打通全流程,并顺利生产出合格的PTA产品。这套装置的投产,可大大缓解目前江浙地区乃至国内聚酯原料PTA供应紧张的状况,为延伸绍兴纺织产业链,提高下游聚酯企业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投资25亿元建设的60万吨PTA一期项目于2002年9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2003年3月10日正式动工。2005年12月21日,公司PTA二期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预计2006年12月投产成功后,公司的PTA年产量将达到200万吨,规模位居同行业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陈 锤)
【参与制订《阻燃织物》国家标准】 9月,由浙江阻燃控股集团参与制订的纺织品国家标准——《阻燃织物》通过了国家纺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专家评审。《阻燃织物》标准是代替现行的国家标准《阻燃机织物》,并将适用范围由原来的机织物扩大为机织物和针织物。浙江阻燃控股集团是一家专业生产阻燃纺织面料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此次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企业参与制订《阻燃织物》国家标准,使公司在阻燃产品领域更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国内阻燃织物行业的领头羊,也实现了绍兴县企业参与制订纺织品国家标准零的突破。 (陈 锤)
【富润控股集团公司获“2005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称号】 12月19日,富润控股集团公司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2005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称号,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赵林中获“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建设杰出人物”称号。多年来,富润集团以“实施名牌战略、争创一流品牌文化”为目标,以“求实、先进、博爱、奉献”为文化核心,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体系,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创牌之路。2003年“富润”牌精纺呢绒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2004年“富润”牌真丝绸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中国高档丝绸标志使用产品,2005年“富润”牌桑蚕绢丝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真丝绸列为国家免检产品,“富润”牌出口产品被列为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陈 锤)
【国际名牌“史努比SNOOPY”落户“洁丽雅”】 4月22日,浙江洁丽雅集团有限公司与“SNOOPY”品牌中国负责人就有关合作事项达成一致意向:授权“洁丽雅”对“SNOOPY”毛巾系列的设计和生产,及中国国内的独家销售权。自此,洁丽雅毛巾有限公司成为国内“SNOOPY”毛巾系列的唯一生产、销售企业。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它对洁丽雅市场空间的扩展,提高“洁丽雅”的国际知名度,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陈 锤)
【8家企业列全国纺织五个行业竞争力前10位】 8月9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人民大会堂公布了“2004~2005年度中国纺织各行业竞争力排名”。全市8家纺织企业分别在印染、化纤、麻纺、针织、服装行业中列入竞争力前10位。8家纺织企业分别是:印染行业——浙江大和纺织印染服装(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天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绍兴华宇印染纺织有限公司、浙江稽山印染有限公司;麻纺行业——浙江绍兴新三江印染有限公司;针织行业——浙江加佰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服装行业——浙江太子龙服饰有限公司;丝绸行业——浙江巴贝领带织造有限公司。(陈 锤)
【3个项目荣获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11月28日,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公布的“200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嵊州市好运来印染公司与苏州大学合作开发的“功能性(改性)真丝”项目荣获三等奖;绍兴亿祥毛纺织有限公司与绍兴文理学院合作开发的“兔毛仿羊绒纺织品的研制”项目和富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七彩闪光绢丝的开发和应用”项目荣获四等奖。(陈 锤)
【2家企业被认定为年度纺织科技型企业】 为促进纺织行业科技进步,提高纺织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从2005年起在全行业内开展“纺织科技型企业”认定工作。11月28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公布了全国49家纺织企业为2005年度纺织科技型企业,绍兴县轻纺科技中心有限公司和浙江稽山企业集团榜上有名。(陈 锤)
【提出首份氨纶产品产业损害预警报告】 2月,绍兴龙山氨纶有限公司等3家氨纶生产企业向商务部提交了反倾销调查申请,请求对原产于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和台湾地区的进口氨纶进行反倾销调查。4月中旬,商务部发布公告,启动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立案调查。对此,市经贸委对目前国内市场情况现状及全市氨纶生产情况进行了调研,在掌握氨纶行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市首份氨纶产品产业损害预警报告,并提出了规范氨纶行业自律、及时发布产业发展信息、加快推进产业投资预警、避免过度投资和树立品牌意识等意见和建议。(陈 锤)
【中国轻纺城销售再创新高】 2005年,尽管遭遇欧美特保、设限和产品急需升级等困难,中国轻纺城成交额仍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全年各类纺织品成交27.34亿米,成交额276.27亿元,分别比2003年上升6.78%和7%。其中内销总额为197亿元,比2004年增加25%;外销总额为79亿元,比2004年下降20%。在销售形式上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出口渠道呈多元化趋势。现货交易份额明显减少,订购期货交易明显增多;二是交易方式的改变。挂样订购成主流趋势,订单式期货交易受推崇,网上交易成功率大幅提高,全年网上交易额已达11200万元,比2004年增长93.10%。在销售产品上呈现两大亮点:一是产品附加值高、加工工艺先进、高科技产品成为市场销售抢手货;二是产业用布、工业用布和家纺用布的比例不断上升,改变了以传统服装用布为主导产品的纺织品销售格局。(陈 锤)
【绍兴县开展“染整革命”】 面对绍兴县印染行业产能过剩、效益走低、技术落后、营销粗放的现状,年初,绍兴县委、县政府做出一项重要决策,开展一场印染行业的“染整革命”,运用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在印染行业实行“退出一批、重组一批、提升一批”策略,达到印染产业减量、提质、增效的目标。为落实“染整革命”各项工作措施,年内,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染整革命”的若干意见》,县财政从当年重点项目贴息专项资金中列出100万元,专项用于开展活动。通过强势推进,“染整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效。一些效益差、污染严重的小规模印染企业退出;一些企业通过外资嫁接、借梯上楼,实现了产业升级。如江龙印染有限公司与韩国大洋公司合作投资1100万美元,成立浙江大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品逐渐由中低档向中高档转变。(陈 锤)
【嵊州打造国际领带技术平台】 由巴贝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麦地郎领带服饰有限公司和意大利纺织面料后整理专家查帕·朱尼先生合资组建的嵊州科墨后整理有限公司2005年生产的高档领带面料达300多万米,保证了领带面料质地始终领先国际市场。意大利科墨市云集了世界上一流的设计和技术人员,尤其是领带后整理工艺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嵊州领带企业与意大利科墨人创办的公司为解决国内领带产业面料后整理关键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领带品牌。“巴贝”牌、“麦地郎”牌领带获2005年中国名牌称号。 (陈 锤)
【举办中国袜业发展高层论坛】 10月19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主办,诸暨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袜业发展高层论坛在诸暨市举行。论坛的主题是“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竞争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等5位专家、学者作了《宏观经济走势与产业发展机遇》、《提升产业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国际政治与国际贸易》、《纺织品贸易形势分析及应对策略》等讲座,从不同角度,客观辩证地分析了当前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提出了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有效策略及袜业产业发展的科学思路,对全市实现袜业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陈 锤)
【无纺海岛短纤仿皮新产品问世】 年内,绍兴县梅盛布业有限公司采用一项染整新技术——海岛超细织物高效低能染整新技术生产出无纺海岛短纤仿皮新产品,这种国内领先的高科技产品一面市,就受到国外服饰、皮革生产厂家的青睐。无纺海岛短纤的纤维直径约是普通织物直径的1/37,要使这么细的纤维制成的布染色,用原来的染整设备面临消耗大、生产效率低、着色不均等3个难题。而海岛超细织物高效低能染整新技术,采用双布染色工艺,提高了每只染缸的容布量,达到了提高生产效率、节能节水的目的;采用自动配色、自动称料、自动滴液系统,解决了原来人工方法计量不准的误差,使产品的色牢度大大提高。这一新工艺投入到新产品无纺海岛短纤仿皮的生产中,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陈 锤)
【27家纺织企业进入全国纺织各行业销售收入50强】 8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05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竞争力发布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公布了2004~2005年度中国纺织分行业销售收入百强企业名单。全市共有27家企业进入全国纺织各行业销售收入50强。在纺织印染行业,绍兴企业占明显优势,共有11家企业进入销售50强;在麻纺行业,全市2家企业首次进入销售50强排名
【“恒美实业”自主开发竹纤维产品】 年内,浙江恒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自行研制开发生产出“竹纤维数码家纺产品”。这种以毛竹为原材料,运用数码科技合成的全新家纺系列产品,一般先由纯毛竹的竹桨通过浸润成为纤维,然后提炼纺纱,最后运用数码技术针织而成,可广泛运用于床毯、被单、毛巾等制作,还能作为纪念品和装饰品。竹纤维面料与其他普通面料相比,具有透气性好、抗静电、环保等特点。产品一经问世,就受到欧美及新加坡等地客商的争相追捧。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恒美公司还通过深层次的研究和创新,借助数码技术,将真丝按各种图形″描绘″到竹纤维家纺产品上,实现了产品的再升级。公司还运用远红外、负离子等功能性材料,研发出竹纤维数码家纺产品的抗菌和保暖等功能,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文化内涵?熏而且还比普通家纺产品增加了40%的附加值。(陈 锤)
【海峡两岸纺织科技与品牌经营研讨会召开】 10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台湾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中国纺织报》社和市政府主办的海峡两岸纺织科技与品牌经营研讨会在绍兴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150多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加本次研讨会。研讨会以“纺织业——新科技、新契机、新战略、新思维”为主题,海峡两岸的专家就纺织服装行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纺织面料的设计与开发、染整技术与纺织材料等当今纺织业极为关注的12个课题作了专题报告,还在会上推出近年来投入巨资研究的纺织新型材料、新型面料等10余只科研成果和产品,并为全市纺织行业“问诊把脉”。本次会议是两岸纺织科研机构第一次在内地联合举办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的研讨会,也是全市第一次举办全国性的纺织科技研讨会议。对加强海峡两岸纺织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对提升全市纺织行业科技水平与品牌经营水平,推动海峡两岸纺织产业的共同发展,意义非同寻常。(陈 锤)
信息来源:中国绍兴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