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县
发布日期:2008-06-06 11:19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概况】 绍兴县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面积1177平方公里,下辖4个街道、15个镇、302个行政村、70个居委会(社区),户籍人口70.47万人,外来人口30万人。县政府驻地柯桥。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县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浙江省首批命名的小康县之一,连续四年名列全国农村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前十位。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386.82亿元,同比增长15%,人均GDP6850美元;财政总收入42.32亿元,同比增长16.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13亿元,同比增长17.7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11亿元,同比增长2.30%,其中工业投入112.48亿元,同比增长12.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28元,同比增长13.10%;农民人均纯收入9241元,同比增长14.40%。
工业经济又快又好。拥有各类企业1069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66家,形成了以纺织业为主体产业,新型建材、石油化工、汽车配件、纺织机械、金银饰品、皮塑橡胶、金属加工、化工医药、电子电器、酿酒食品等为十大支柱产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完成工业总产值1403.48亿元,销售收入1363.25亿元,利润52.67亿元,分别增长24.50%、23.80%、0.60%。工业投入结构明显优化,自主创新方兴未艾,循环经济加快推进,被评为浙江省首批科技强县,拥有6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全国驰名商标、10个国家免检产品。园区经济势头强劲,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193家,比上年增加28家,其中超10亿元及以上的企业22家、超20亿元的企业5家、超60亿元的企业1家。拥有各类建筑企业95家,完成施工产值341亿元,增长23.50%。
现代农业势头趋好。拥有各类农业企业316家。农林牧渔总产值达24.37亿元,增长10.10%,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43万公顷,粮经产值比达21∶79。富民农业成效显著,形成了长毛兔养殖、富硒大米、山地蔬菜等特色农业。农庄经济发展迅速,建成“种养+休闲”的特色农庄20个,年接待游客16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近1亿元。加工农业扎实推进,销售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18家。
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4.71亿元,增长16.40%。中国轻纺城市场成交额达276.27亿元,钱清轻纺原料市场成交额达173.14亿元,轻纺城市场改造升级一期、国际贸易区一期建成开业。旅游业蓬勃发展,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87.03万人次,增长24.20%;实现旅游总收入23.36亿元,增长22.70%。农村消费安全建设成效显著,供销超市“放心店”实现村村全覆盖,建成村级“放心店”320家,学校“放心店”85家。
开放型经济稳中有进。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993家,产品出口到173个国家和地区。完成自营进出口45.35亿美元,增长6.40%,其中自营出口33.74亿美元,增长4.80%;加工贸易2.83亿美元,增长33.50%。合同外资5.09亿美元,增长12.10%,实到外资2.35亿美元。新设境外窗口企业16家,累计达113家,分布在37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3157万美元,同比增长23.30%。
城乡建设统筹发展。按照“国际纺织中心、江南水乡名城”的城市性质定位,推进“北工、中城、南闲”三大板块建设。城市化水平达到54.10%,城区人口接近20万,城区绿地率达35.70%。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实现了由江南集镇向新兴城市的跨越。坚持以城带乡,先后实现了村村通公交车、村村通信息网、城乡居民清洁饮用水全覆盖。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形象凸现,18个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被征地农民“三有一化”(有保障、有股份、有技能和村庄社区化)改革基本完成,覆盖率达94%。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100%,十二年教育普及率达96.50%。卫生事业不断深化,实现了“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0.30%。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大县建设,全面完成广播“村村响”工程。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先后成功创建省卫生城市、省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社会保障日益完善,率先实现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含工伤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三无”老人集中供养等四项社会保障全覆盖。致力打造“平安柯桥”,进一步健全打防控一体化体系,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加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7.60%。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19.23亿元,人均储蓄存款达到31423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6.80平方米和53.10平方米。每百户居民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14辆。居民消费向发展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在全省率先步入相对宽裕的小康社会。
(绍兴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实施“清水河道”建设】 全县上下创新理念,确保质量,扎实推进“清淤、清面、清水、护岸”为重点的“清水河道”建设。共投放河道整治资金1.30亿元,其中县财政用于面上的奖励资金达3500万元;实施河道砌坎188.30公里,实现5446.60公顷水面的河道清草保洁,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在建设过程中,围绕把“清水河道”工程建成科学工程、长效工程、优质工程和精品工程的目标,将河道清淤与土地整理、绿化造景、加工制砖及环境改造等结合起来,探索出了“薄施肥田”、“堆土回用”等许多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河道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得到健全,齐抓共管氛围日渐浓厚,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得以再现。(绍兴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新农村建设20个试点村基本建成】 绍兴县编制完成新一轮村庄规划,2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基本建成。村庄环境整治初见成效,18个县、镇两级直抓整治村全部完成任务并通过考核验收。(上虞市政府办公室提供)
【高标准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在乡镇机构改革方面,完善“四办两中心”模式,规范机构人员配置;探索实行委托授权;对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用工、城建监察等职能,因镇制宜进行委托授权;撤销实体事业单位。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设立乡镇教育管理委员会,健全以县财政投入为主、镇财政匹配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加快网点调整。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建立名优教师培养制度,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以县成教中心、区域性成教中心、乡镇成人文化技校、村(企)培训点为主体的四级成教体系的建设,实施农民素质工程。在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框架方面,实行“镇财县理”,建立县对镇财政预算的预审机制,完善镇财政性资金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健全镇财政收支执行情况报告制度;规范乡镇行政事业人员工资奖金,适度开展公益性基础性建设;建立镇级重大建设项目政府财力偿还风险评估机制。在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方面,加强管理和教育,完善村民自治;对村民直接受益的村内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确保村级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发展村级经济,转变村级经济的经营业态,走以资源开发、物业经营为主的路子,推广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绍兴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形成以古镇、休闲农庄和风景区一体的旅游产业】 鉴湖—柯岩旅游区按照“大旅游、新社区、越文化、真山水”的定位,两年来共投入资金3亿元,被省旅游局和世界休闲博览会杭州执委会等部门评定为全市唯一的省十大最佳休闲度假胜地。柯岩风景区成为全市首家、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全市游客接待量和门票收入连年居第一位的旅游景区;年游客量突破100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3000万元,进入全省十大骨干景点行列。鲁镇景区利用名士文化和越地风情,将鲁迅作品有形化,打造了全国首个鲁迅文化主题公园。建成18洞72杆的国际锦标级鉴湖高尔夫体育公园。安昌古镇旅游区开发布置了当铺、钱庄、风情馆、石雕馆和绍兴师爷馆等内容,并举办了六届腊月风情节,已成为颇具个性的江南古镇。羊山石佛风景区、印山越国王陵、兰亭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也都利用和展示了绍兴县丰富的山水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王坛香雪梅海、富盛生态史林等农庄型的乡村休闲旅游基地开发势头正猛,建成的休闲农庄37家共接待游客16万人次,销售农产品6000多万元,生产经营产值近亿元。(绍兴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2005中国最发达县域经济论坛在柯桥举行】 9月17日至18日,以“创新、发展、和谐”为主题的2005中国最发达县域经济论坛,在绍兴县柯桥举行。全国百强县(市、区)领导人和知名企业家聚会一堂,共同探讨县域经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壮大发展县域经济的途径,共同分享最发达县域经济的创新举措、成功经验和新颖思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对论坛的举行作出批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到会讲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为论坛发来贺信。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主持开幕式并作主题报告。论坛内容主要包括开幕式、主题报告会、强县论坛、民企峰会等,并发表《柯桥宣言》。(绍兴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矿山复绿50万平方米】 “因山制宜”治理废弃矿山,做到宜绿则绿、宜用则用、宜耕则耕、宜景则景,探索出了一条景观再造、生态复绿、深度开发、灾害治理、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矿山综合整治之路。实施矿山复绿50万平方米,新增建设用地近133.33公顷,累计复垦土地66.66公顷,建成了柯岩风景区、齐贤羊山风景区两大风景区。(绍兴县府办公室提供)
【运用“五法”兴办文化事业】 县政府运用“五法”,创新机制,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民建公管法,即以个人出资并拥有所有权,由集体管理,无偿使用,为居民服务,共吸引社会资金1800多万元,建成村级文化中心35个,新增图书10多万册以及价值200多万元的文化设施。冠名权法,即政府通过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冠名权出让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和管理文化设施,兴办文化活动。近三年来,共吸收社会资金2000多万元。企业出资建设法,即由企业出资参与文化设施建设,企业参与所有权分配,但不参与使用权和收益的分配,共吸引社会资金3000多万元建设文化设施,建成多个集镇广场、农民公园、文化中心和企业文化博物馆。结对共建法,即在城区文明创建中?熏结对社区的部门和单位无偿出资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两年来,城区100多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出资100多万元帮助社区建设了一批文化设施。放宽准入法,共吸引社会资金3亿多元,参与文化产业发展。
信息来源:中国绍兴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