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 州 市
发布日期:2008-06-06 11:29
浏览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
【概况】 嵊州市辖4个街道、11个镇、6个乡,1077个行政村、30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790平方公里,2005年末总人口73.38万。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26亿元,同比增长14.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88亿元,增长13.70%;财政总收入11.7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4亿元,分别增长14.30%和7.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85亿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50元,增长12.90%;农民人均纯收入6535元,增长9.20%。城镇登记失业率3.70%;人口自然增长率1.19‰。
农业经济有了新提升。实现农业总产值23.34亿元,同比增长7%,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加工农业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13.80%。外拓农业基地9000公顷,23家企业的农产品进入国内大型超市,农产品自营出口4518万美元,农业实际利用外资675万美元。实施土地整理项目29个,退宅还耕121.20公顷,建设中心粮库一期工程。促进农技人员从纯技术服务向市场服务转变,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1家。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新增受益人口6.50万人。疏浚河道50公里,完成天主堤生态型堤防一期工程和5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基本完成地质灾害移民避险安置工作,移民下山1043户。嵊州市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国家级无公害茶叶出口基地荣誉称号,市政府获得了“中国茶叶发展政府贡献奖”,还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外向型农业工作先进单位、集中供养先进单位、滩坑移民工作先进单位。
工业经济有了新飞跃。组织开展千家企业“创强争优”活动,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7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9.6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49.55亿元,增长28.30%,占全市工业产值的40.20%。开展“百家企业搞技改”活动,致力推进“装备革命”,完成工业性投入35.44亿元,增长9.40%。出台了一系列扶优扶强规模企业的政策措施,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13家、销售超亿元企业11家,累计分别达到425家和35家。新建个私工业集聚区71个,新办家庭个私企业1808家,企业质量和集约发展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功争创3个“中国名牌”,5个“国家免检产品”,获得“中国厨具之都”称号,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家,实施国家科技项目12个,申请专利178件,授权110件,涌现了广洋电子、绿环橡胶、天禾塑料、欣成达电子等一批前景看好的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3%,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5%,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0.30亿元,增长20%,创“钱江杯”3项。
外向型经济有了新推进。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实施“百家企业闯境外”活动。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36亿美元,实到外资1.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8.90%和102.30%,增幅列绍兴市第一位。实现进出口总额5.13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4.6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7.60%和40.04%。领带服饰行业出口继续保持优势,机电行业出口呈现较快上升势头。经济开发区以及五大中心镇、三江街道工业功能区累计集聚企业725家,当年投资、销售、税收,分别占到全市的96.70%、65.60%和62.30%。
现代服务业有了新突破。修编完善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一带六景一走廊”发展框架,推出“书圣归隐处、剡溪唐诗路、越剧诞生地”旅游品牌,建成王羲之故居核心景区并对外开放,实施百丈飞瀑景区二期工程,成功举办第二届国际书法朝圣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1.5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31亿元,分别增长32%和34.90%。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18.38亿元和82.85亿元,比年初增加16.65亿元和5.84亿元。全市实现消费品市场成交额55.69亿元,增长2.50%。
城乡面貌有了新改观。投入19.40亿元,推进嵊新污水处理工程、城区污水截流干管铺设工程以及城西中学、人民医院急诊住院楼等重点工程建设,横贯嵊州的甬金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改造600公里通村公路和140公里县乡道。动建五星级酒店和大型超市,开始实施锻压厂搬迁,规划商贸步行街区,完成城中路夜市迁移和江滨西路改造,规划动建艇湖森林公园等公共设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0.30平方公里,人口25.47万,城市化水平达47.40%。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共投入资金1.80亿元,拆旧8.50万平方米,建新36.50万平方米,基本完成25个示范村建设任务,新创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4个,累计达到7个,示范效应得到显现。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山”主题和“生态立山、特色建山、开放兴山、实干强山”的要求,加大财政对山区的扶持力度,山区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文化教育事业显著提高,特色经济较快发展,“百村千户扶贫攻坚计划”深入开展,山区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实施“碧水、蓝天、绿色、宁静、清洁”五大工程,严格执行环保准入制度,扎实开展“811”环境整治行动,重点加强新昌江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开展砂石资源整治,建立3.8万公顷重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机制,启动农村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完成9个乡镇(街道)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并逐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社会事业有了新发展。全面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甘霖镇、黄泽镇通过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达标验收,市职技校成为省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实施教育扶贫,有6791名学生享受教育券。成功举办市首届农民运动会和第七届老年人运动会。以越乡文化“六百工程”为抓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快农村文化阵地“八个一”建设,实现调频广播村村响,完成300个文化特色村创建,举办“越剧大巴”、广场电影和广场文艺500多场次,深受群众欢迎。建成艺术村,使之成为发展文化事业及产业的窗口和平台。完成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普查工作,越剧、吹打和竹编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精神病防治全面普及,血吸虫防治工作保持“三无”目标。获得人口与计生信息化建设全国先进。
人民生活有了新改善。加强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帮助2600多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农民技能培训3.70万余人,转移就业1万多人。企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52万人、5.62万人和3.50万人,全年支付三项资金2.52亿元。市财政拨出1000多万元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48.30万人,全年报销医药费共计1376万元。开展爱心捐款活动,募集资金980多万元。推出首批经济适用房。创建农村放心示范店663家,放心超市18家,校园放心店52家,实现市区生猪机械化定点屠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实现事故次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数“零增长”目标。(李 江)
【获“中国茶叶发展政府贡献奖”】 嵊州市是全国产茶大县(市)之一,从2000年以来,嵊州市每年出台扶持政策,仅扶持茶叶生产发展的资金年均就达500万元以上,主要用于良种茶发展、无公害茶培育、有机茶基地建设、品牌建设、展示展销、对外宣传以及对龙头企业和购销大户的奖励等。2005年,嵊州茶叶企业在福建、四川、贵州、湖北等地收购、承包粗制茶厂12家,承包茶园0.5万公顷,全市130多家茶厂茶叶加工出口量达6000万公斤。国家级龙头企业华发茶业被评为全国百家优秀农业龙头企业,大鹏茶业以2596万元成功收购百年名牌“祁门红茶”,实现了农产品品牌经营的突破。全年全市茶叶自营出口额达到3994万美元,其中珠茶出口额已占全国的65%以上。经中国茶叶学会、农民日报社评选,嵊州市政府成为全国20个“中国茶叶发展政府贡献奖”获奖单位之一。(李 江)
【被授予“中国厨具之都”称号】 厨具是嵊州继领带之后的又一特色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已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且发展潜力巨大。全市现有厨具生产及配套企业近300家,年产吸油烟机150万台、燃气灶200万台、消毒碗柜80万台,产品已形成15个系列、80多个品种,占全国总产量的30%左右。全行业销售收入在50亿元左右,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有6家。已建成国内厨具行业最先进的厨具检测中心,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大影响力、拥有一定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的品牌。其中,“普田”牌吸油烟机2005年顺利通过“国家免检产品”复评,并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9月,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正式授予嵊州市“中国厨具之都”称号,这是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李 江)
【小黄山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小黄山遗址位于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遗址面积50000多平方米。3月至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嵊州小黄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示大量储藏坑等遗迹,出土石器、陶器等器物数百件。经国内知名权威人士认定,嵊州小黄山遗址为目前长江下游发现的同一时代中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其年代早于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及跨湖桥文化,是目前发现的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命名为一种考古学文化——“小黄山文化”。小黄山遗址的发掘,对探索浙江省乃至长江下游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成功入选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李 江)
【“企业服务年”经验在全省推广】 按照“月月有主题”的总体部署,2005年,市政府组织开展了技改投入服务月、个私经济发展月、标准厂房建设月、规模企业培育扶持月和产业升级月等活动;开展以“千名干部进企业、齐心协力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联企连心”活动,为78家企业、7个标准厂房落实了联系部门;建立企业急难问题反馈落实制度和重点技改项目管理服务制度,每月两次收集上报企业要求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并对27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实行跟踪管理服务;多次召开技改投入现场协调会,千方百计为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嵊州市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的经验做法,在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上作了典型介绍。(李 江)
【农民“三学一创”教育活动创出特色】 2005年,嵊州市有关部门以“学政策、学技能、学法律,创业致富”为主题,在剡湖街道开展农民教学活动试点,并在此基础上,在全市农民中推广。活动期间,共组织市级新闻单位整体策划推出5个专题栏目,共刊播320多期,下发各类宣传学习资料10万余份,开展各类大型文艺活动100多场次;成立“三团三员”队伍,在10多个部门中抽调100多人成立形势政策宣讲团、劳动技能培训团、法律法规服务团等三大宣讲团,为广大农民提供菜单式服务,共计宣讲5187场次;指导各乡镇街道建立由党员干部和驻村指导员等3000多人组成的“三员”队伍(形势政策宣传员、技能培训指导员和法律咨询服务员),同时还建立健全舆情民意畅通机制、创业致富动力机制、农民技能培训机制等三大机制。嵊州农民“三学一创”教育活动在全省提升文明素质工程工作会议上进行了典型经验交流。(李 江)
【民营职业剧团产业化做法被树为全国典型】 近年来,嵊州市出台政策,积极扶持民营职业剧团加快发展,使之逐渐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文化产业。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l12个民营职业剧团活跃在广大农村舞台,有从业人员4200余人,全年演出35800场左右,年收入8000万元。2005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省委书记习近平、省委宣传部部长陈敏尔等领导相继对嵊州民营职业剧团产业化发展的典型做法作出重要批示。(李 江)
【建成嵊州市艺术村】 嵊州市利用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积极挖掘、整合民间工艺资源,将一废旧厂区改建成为嵊州市艺术村,11月正式落成。艺术村占地2.66公顷,建筑面积2.20万平方米,设有美术馆、竹编馆、民间工艺馆、茶艺馆、古玩馆、奇石馆及根雕、泥塑、竹编、紫砂等工艺大师创作室,集窗口展示、创作交流、产品交易、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嵊州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越乡文化名市建设的重要阵地。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敏尔批示肯定嵊州市艺术村“在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中很有典型意义”,要求有关部门总结推广其经验做法。(李 江)
信息来源:中国绍兴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