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绍兴 > 绍兴年鉴 > 2006年绍兴年鉴 > 开发区(产业园)与新区(城)

绍兴县滨海工业区

发布日期:2008-06-06 14:38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概况】 2005年,滨海工业区面对宏观调控持续,要素供给紧张的严峻考验,围绕“坚定信心、统筹开发、好中求快、紧中求活”的工作主题,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稳健发展,以实施“招商引资年、投入产出年、功能配套年、管理服务年”活动为切入点,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开拓创新,负重奋进,使工业区经济社会发展逆势而上,亮点纷呈,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
全区实现工业产值250.10亿元,同比增长65.11%;工业销售237.30亿元,同比增长64.78%;完成基础设施投入7.85亿元,工业投入61.60亿元,同比增长60.63%。实现利润7.18亿元,同比增长76.60%,实缴税金3.20亿元,同比增长58.50%。实现自营出口29632万美元,其中加工贸易714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0.10%和139.30%(以上数据均含马鞍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凸现了滨海工业区“经济发展主战场,产业升级挑大梁”的作用,为绍兴县攻坚越坎做出了重要贡献。(绍兴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全年完成工业投入61.60亿元】 2005年,滨海工业区以“投入产出年”活动为抓手,以项目建设和企业管理为重点,全力推进经济工作,全年有26个项目开工建设,25个项目建成投产,完成工业投入61.60亿元,同比增长88.29%,在全县所占比重超过二分之一,成为工业经济快速拉升的强劲动力。实现工业产值130.30亿元,工业销售118.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98.13亿元和95.33亿元,在全县所占比重均超过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得到快速扩张。实现利润3.73元,比上年增加3.05亿元,实缴税金1.75亿元,比上年增加1.48亿元,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与此同时,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明显,非纺织经济快速发展。全年非纺织性工业投入达50.58亿元,非纺织工业产值达66.3亿元。(绍兴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招商引资呈现“四多一高”特点】 2005年,滨海工业区以“招商引资年”活动为切入点,突破要素紧缺制约,克服宏观调控影响,创新开展招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全年引进项目31个,总投资43.06亿元。其中外资项目11个,总投资15998万美元。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2个,总投资51636万美元。实现合同利用外资22777.3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1.70%,实际利用10129.50万美元,比上年略有增长。合同外资和实到外资在全县所占比重均在44%左右。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滨海工业区实施选商选资提高项目进区门槛,全年共回绝了6个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或污染较大的项目,总投资达7.30亿元。因此,引进的项目质量明显提高,呈现了“四多一高”的特点。一是外资项目多,11个外资项目投资额达1.898亿美元,占总投资的37%;二是市外项目多,内资项目中四分之三为市外项目,投资额18.87亿元,占内资项目总投资的43.82%;三是科技项目多,5个科技项目投资额为4.90亿元;四是非纺项目多,23个非纺织项目投资额达23.71亿,占55.06%。五是投资强度高,每公顷达3254.10万元,比上年增长72.17%。(绍兴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基础配套建设投资5.02亿元】 2005年,滨海工业区按照“功能配套年”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城市规划,强化城市功能,健全公共设施,提升城市形象。全年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投资5.02亿元,一期、二期63平方公里基础配套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市政工程建设主要抓了四个重点:一是继续完善道路设施,完成了2004年结转的兴滨路延伸线等5项工程,实施兴滨路延伸线二期等工程建设;二是加快了绿化建设,完成了滨海大道(镜海大道至新围路段)绿化景观工程,一期区块行道树(隔离带)绿化工程,兴滨路等4路退让地绿化工程和滨海大道(新围路至征海路段)30公顷苗圃式绿化工程;三是完善污水系统,完成了一期区块3项污水泵站及4.80公里配套污水压力管线工程。重大经营性基础配套进一步健全,日处理10万吨滨海工业水厂二期工程、天马热电厂二期工程、远东热电厂等3个配套项目相继建成投运,二期南侧区块工业(生活)给水管网基本建成,一期区块电信模块局完工,11万伏东进变建成投运。(绍兴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完成商贸开发投资2.5亿元】 2005年,滨海工业区加大商贸开发力度,健全行政商贸功能,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加快中心商贸区建设,营造良好商贸发展氛围,全年累计完成商贸开发投资2.50亿元。中心商贸区初步形成规模。滨海工业区行政综合服务中心、滨海小学、滨海财税分局等工程建成投用,滨海派出所、交巡警中队办公用房基本建成,滨海工商所办公用房动工建设,镜海嘉苑安置小区基本建成,部分住户入住,综合市场、公交客运中心、消防中队等一批项目进入施工准备阶段。滨海旺角商贸配套服务区商业氛围渐浓,旺角一期房产热销,租赁红火,旺角二期基本建成。金融、餐饮、零售、农贸以及休闲娱乐等三产服务业发展迅速,滨海旺角成为工业区一期23平方公里商贸服务集聚点。  (绍兴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健全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 2005年,滨海工业区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完善城市设施,健全城市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三有一化”改革进一步推进。至年底,累计有9850名被征地农民参加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1.62亿元集体资产量化到人,10127人被征地农民拥有集体股份,享受年底分红,3716名农民参加了各种技能培训,3028人转岗就业,转岗就业率达81.46%;二是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重点开展了道路保洁、马路市场整治、违章建筑、违章广告等的查处,会同滨海交警中队开展“双超治理”。全年共查处各类违章行为900余起,拆除违章建筑23处;三是交通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了建成道路交通标线以及路牌的设置,主要道路交叉口安装了4只电子监控装置,新建了30个公交候车亭;四是公共设施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加强了对道路、路灯等公共设施的巡查监管,切实做好检修,维护好公共设施。同时严肃查处破坏公共设施各种行为,全年共查处20多起,赔款40多万元。(绍兴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查处环保违法企业8家】 2005年,滨海工业区以“铁拳”和“重典”推进环保整治,成效明显。这一年,相继制定出台环保包干、保证金、巡查、报告、举报、分片管理、信息公开、日报等多项制度,聘请4名社会环保监督员进行24小时巡查,开展了每月定期不定期抽查和重大节日进行全面排查,设立了定点监测点加强水样抽检,严格实施监管和查处,全年共查处污水乱排放违法企业8家。此外,工业区还全面加强了安全生产监管,消除环境安全隐患,提高环境的安全性。
(绍兴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启动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6月,省环保局正式批复同意在滨海工业区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8月,由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编制的《绍兴县滨海工业区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通过省环保局及有关专家评审。10月,滨海工业区召开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动员大会,标志着工业区创建工作启动。12月,省环保局、绍兴县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绍兴县滨海工业区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根据建设规划,滨海工业区将通过2至3年创建,通过省环保局的考核,力求用10到15年左右时间率先在全省建成生态工业建设和循环经济实践的示范园区。(绍兴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3家航母级企业实现工业产值80.67亿元】  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绍兴滨海石化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欧亚薄膜材料有限公司是落户滨海工业区的三家航母级重点企业,领航着滨海工业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2005年,三家企业均顺利启航,实现工业产值80.67亿元,销售71.41亿元,占全区的近三分之一。此外,工业区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还有16家。
(绍兴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引进人才319人】 2005年,滨海工业区积极实施科技发展战略,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激励和成立科技创业中心等措施,使企业创新意识明显增强,科研成果不断增多。一是实施信息化建设,华联三鑫、欧亚薄膜、新发印染、润通印染等4家企业实施了信息化管理,创建了数字化、网络化的管理平台;二是科研新产品不断涌现,新发印染的亚光弹力色丁等3个新产品列入省2005年度第二批新产品试制计划,江龙印染“CTATEX”吸湿速干聚脂纤维面料被列入2005年度绍兴县纺织共性技术和非纺产业技术创新科技攻关计划;三是品牌建设日益重视,10多家企业注册了商标,其中江龙被评为市级名牌产品;四是科研合作得到加强,3家企业与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江龙”印染与韩国合作成立了研发中心;五是科研技术人才不断引进,35家企业引进了各级各类人才319人,包括境外人才22人,高级职称74人,中级职称223人。其中博士生2人、研究生14人;六是科技运行不断增加,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企业中,各种技术、措施不断推陈出新,广泛应用。如中水回用、淡碱回收、安装变频器等等。(绍兴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15家企业建立党组织】 滨海工业区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在扎实抓好先进性教育活动各项任务的同时,深入基层积极开展党建工作,特别是基层企业的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年内,滨海工业区机关党总支获得了市县两级“五好”基层党组织称号,有15家进区企业建立了基层党组织。(绍兴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两块土地拍出高价】 年内,滨海工业区两块国有土地使用权以总价6280万元的成交价成功拍卖。其中,一块土地规划性质为商业用地,面积1.13公顷,最终以每公顷1407万元成交,创出滨海工业区土地拍卖最高纪录,成交价为1600万元,高出起拍价920万元。另一块住商用地面积8.89公顷,主要为安置房建设,成交价为4680万元。这两块土地高价成功拍出,充分说明了发展的良好前景。(绍兴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项目平均投资达每公顷3254.10万元】 滨海工业区鉴于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现实,坚持土地集约利用为原则,加强土地市场和项目履约管理。2005年,工业区通过调整项目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等有关规划指标,使项目平均投资强度提到了每公顷3254.10万元,最高则在4500万元/公顷以上,从而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通过加强对项目的履约管理,对圈而未用土地严格开展清理整顿,共收回土地86.60公顷,并及时落实了新的项目。通过申报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争取项目用地指标,共有5个项目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获取戴帽指标95.70公顷,其中耕地71.20公顷。(绍兴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全年实现农业产值6.30亿元】 鉴于农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的现实,2005年,滨海工业区2005年积极调整农业发展思路,内调结构增效益,外拓基地求发展,开创了滨海农业的特色,全年共实现农业产值6.30亿元,销售收入5.80亿元?熏均比上年度增加一倍多。
  农业企业迅速成长。浙江中大饲料有限公司投资1.30亿元的中大绿色环保饲料生产线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二期工程预计到2006年3月建成。同时,公司成功拓展了油脂加工业,投资8000万元的大豆、油菜籽深加工项目于3月建成投产。由于用副产品豆粕作为饲料生产原料,拉长了产业链,成为农产品加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新地园林绿化工程公司顺利晋升园林绿化三级资质,并积极参与滨海绿化工程建设,实现了企业由单一式苗圃生产向生产与承接绿化工程相结合的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绿源水产开发有限公司12吨甲鱼远销日本,不仅实现了绍兴县农业企业鲜活水产品出口零的突破,而且给企业增收近三分之一。天天养殖公司南美白对虾养殖形势喜人,每公顷平均纯收入达67500元以上。中大畜牧公司成功收购兰溪六洞山养殖场,外拓畜牧基地2.90公顷。(绍兴县政府办公室提供)
信息来源:中国绍兴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