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组织机构 > 市政府工作部门 > 市发改委(粮食物资局) > 发展规划

绍兴市“十一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08-08-13 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绍兴市“十一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绍兴市农业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为加快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绍兴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各地坚持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特色产业培育成效明显,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力度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走出去”战略深化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41.4亿元,农业增加值94.56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16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04元。我市已成为全省、全国农业生产最具活力和特色的地区之一。
  (一)农业结构趋于优化,生产效益显著提高
  近十年来,绍兴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75万吨左右的前提下,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资源的利用趋于合理,基本形成了名优茶、蔬菜、花木、畜禽、名优水产、干鲜水果等六大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带和特色区域农业块状,农业规模化生产初露端倪,农业经济效益得到较大地提高。全市特色农业面积达223万亩,其中“万字号”特色基地89个,面积100多万亩。茶叶、珍珠、绍鸭、长毛兔等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生产基地,其生产规模、产量、产值居全国第一。2005年特色优势农产品产值达118亿元。其中,水产占15.5%,畜牧占22.8%,茶叶占11.9%,蔬菜占22.3%,花木占10.2%。全市拥有500多个特色专业村、34个专业乡  (镇)、13个“全国特产之乡”。
  (二)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
  1、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全市已拥有各类农业企业1079家,2005年实现销售额167.4亿元,同比增长18.4%,实现利润11.7亿元,同比增长14.7%。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93家,其中亿元以上达35家。各类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合同、合作经营等形式,联结农户162.5万户,联结基地644.9万亩。
  2、农产品加工园区规模初具。全市正在建设1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面积1.1万亩,规划总投资24.9亿元,累计投入19.7亿元。入园企业达118家,建成投产的企业有87家,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我市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在全省处于领先。
  3、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全市共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325家,其中专业合作社198家,有国家级示范性农民合作组织1家,省级9家,市级28家。共有社员、会员1.5万户,带动农户20.1万户。2005年,合作社为农户推销农产品10亿元,带动当地农业产值20.58亿元。
  4、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成果显著。近几年,我市积极引导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到目前止,我市投资农业有一定规模的工商企业已达1000多家,投资额累计达到35多亿元,投资遍及种、养、加、销、研以及休闲观光农业等领域,其中以加工业为主的占60%左右。
  5、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共有各类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72家,2005年实现交易总额124.6亿元,同比增长6.7%,实现利润5.4亿元。交易额亿元以上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达22家。有各类农产品贩销人员近2万人,年贩销金额达74.4亿元。有500多家企业在全国设立4000多个农产品销售中心,有2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在日本、美国、摩洛哥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产销分公司。基本建成了以产地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农民购销队伍为补充,集贸型初级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三)开放农业蓬勃兴起,农业外向度进一步提升。积极实施“开放兴农”战略,大力发展跨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外建基地、外引资源、外向创汇、外拓市场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
  1、外拓基地初具规模。全市各地按照“有限区域,无限发展”的思路,积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全市已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新疆、吉林等地建立农产品基地650万亩,在市外基本形成了水产、茶叶、干果、蔬菜、粮食五大原料基地。每年从基地运入市内加工农产品近35万吨,加工产值约50亿元(包括黄酒来料加工),为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原料保障。
  2、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全市已有农业出口企业191家,其中自营出口农业企业175家。2005年农产品出口交货值达6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额达2.65亿美元,同比增长12.8%。茶叶自营出口6527.9万美元,同比增长35.5%;珍珠及制品自营出口10912万美元,同比增长15.1%。茶叶、珍珠自营出口分别占全市自营出口的24.6%和41.2%,出口额分别列居全省前茅。
  3、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同时,各地十分注重做好“引进来”文章,把招商引资作为提高农业外向度,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十五”期间全市共引进农业项目1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达1.16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4.26亿元。
  4、休闲观光农业方兴未艾。各地十分重视农业功能的开发,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发展新领域。据统计,全市农业观光园(包括规划或未建的)已达127个,其中已建成的61个,建设面积达11.73万亩,总投资达16.53亿元。2005年接待游客80万人,收入1.5亿元。
  (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1、绿色农业成果显著。全市已制修订农业标准 299 个,建设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2个,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36个,示范推广面积39万亩。全市累计创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60个,面积达到 72.5万亩。已认定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 203只,有机茶基地35个、面积近 2.3万亩,绿色食品、有机食品37只。农业龙头企业清洁化生产程度明显提高。全市有 61家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了ISO9001、ISO14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 5家通过了 HACCP、GMP 等管理体系认证,有68家企业、74只产品通过QS认证。
  2、农产品品牌建设硕果累累。通过制定规划、优化环境、培育主体、整合资源,促进了品牌农业的发展。到2005年底,全市农产品拥有中国农业名牌产品5个,省级著名商标33个,省级农业名牌30个,市级著名商标98个,市级农业名牌75个。2005年我市农业名牌产品实现销售32多亿元,实现利润近6.5亿元,为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3、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已建设农产品检测中心8家,其中市级1家,县级7家。有26家农业龙头企业设立了检测室,23家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了检测点,其中4家市场建立起市场准入制度,初步建立市、县有检测中心、产地有检测站、加工企业和市场有自我检测点的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体系。
  4、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全市各地大力推广农业综合配套技术和无害化技术,积极探索种养加等多层次、多序列的立体农业结构,大力推广太阳能、秸杆气化、沼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进一步规范农村水产、畜禽养殖,加大畜禽粪便处理和污染治理,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市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55.8%,超过了生态省建设的要求。
  (五)农业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得到创新,农业管理和服务手段更加科学
  1、农技服务形式进一步创新。嵊州市首创“农技大师”责任制,上虞市农技队伍建立“五个一”的制度,新昌县在创建“三位一体”新模式的基础上,2003年被农业部列为我省唯一的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县。积极鼓励发展民营农业科技,全市有各类民营科研组织90家,带动基地200万亩,连接农户25万户。通过农技体制改革,发展壮大民营科研组织,有近150家农业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姻,开发出了一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整合农技资源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2、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市紧紧围绕种子种苗、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农业示范体系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国家级农业科创中心1家,省级6家、市级10家。有3家企业被科技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星火计划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单位。通过这些创新体系建设,龙头带动作用明显,科技进步对农业贡献率达到58%。
  3、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市基本形成市、县、镇(乡)三级网络体系,农业信息员队伍有2500人,初步建成了覆盖市、县、乡、村的梯级农业信息员队伍。网站开通以来,已推荐800多家企业、大户、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上网,为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深入开展网上信息服务。全面实施农民信箱工程,全市发展注册用户1万户,积极构建网上农民社会。
  4、农业贷款担保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市6家农业担保公司,注册资本达到2.06亿元,累计已为240家单位提供担保,担保金额6.25亿元,为缓解农业企业资金起到积极作用。上虞市探索试行农业风险保护机制,对粮食及蔬菜加工业、特种水产养殖业、畜禽养殖业等4个行业发生的订单风险、新品种试种(养)风险、自然灾害、疫病灾害等实行风险保护。
  5、农机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农机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全市现有农机总动力达到190万千瓦以上(比80年代初增长1倍以上),拥有各种农机具和配套机械25万台,农业机械的装备结构明显改善,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机械不断装备于我市农业生产之中,基本实现了耕作、收割、运输的机械化。
  6、种子种苗经营服务体系更趋完善。重点建设珍珠、茶叶、绍鸭、长毛兔、香榧、糯稻、龟鳖、花卉、干鲜果等优势产业种子种苗工程,基本建成了中华鳖原种场、长毛兔原种场、绍鸭原种场等国家级原种场3个以及省级重点种子种苗繁育基地20个,特色农业的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小京生花生”、“大佛龙井”、“绍兴加饭酒”等3个产品通过了农产品原产地保护认证,“阮仕珍珠”、绍兴“咸亨”、“红玉”腐乳等3个产品通过了农产品原产地标记产品认证。越州产区龙井茶原产地域标志使用企业14家,年产茶叶4230吨,销售额达3.3亿元。
  (六)农村经营管理体制不断创新
  1、农村二轮土地承包责任制进一步稳定完善。全市开展了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工作,进一步落实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到2005年底,除一部分村因土地征用、移民安置等原因经批准暂缓外,全面完成了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工作,实行二轮土地承包的农户数103.13万户,落实二轮承包土地面积196.92万亩,新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02.91万户,占应发放权证数的100%。
  2、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近年来,全市各地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推进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据统计,到2005年底止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耕地)65万亩,流转面积占到总耕地承包土地面积的30%;全市10亩以上大户近2万户,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0万亩。
  3、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日趋完善。近年来,全市各地认真抓好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维护好集体经济和广大农民的利益,取得明显成效。到2005年底止,全市有117个乡(镇、街道)、4207个行政村全部实行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全市117个乡镇的村级财务全部实行电算化管理,实行电算化村数4156个,占98.7%。全市已实行财务公开的村为4198个,占总村数的99.8%。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创新,2005年全市96个村实行了集体资产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享受集体资产股份人数为113926人,2005年股金分红2347万元。
  我市现代农业建设虽然取得显著成绩,整体上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新阶段。但存在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自然资源紧缺,人均耕地面积0.58亩,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且后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人均年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460立方米,只有全省人均的69%,世界人均的15%。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仍显不足,一些农业设施老化、破旧、失修,物质技术装备相对滞后,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业产业化尚处初步阶段,农民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范围和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精深加工农产品少,农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农业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农业的增长方式以数量型、粗放型的较多,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农业综合效益有待提高。五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各种如土地、电力、资金等要素制约将进一步影响我市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
  二、“十一五”期间绍兴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八八战略”,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和“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科技提升农业、统筹强化农业,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工作目标
  按照《绍兴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以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为目标,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特色农业、加工农业、开放农业、城市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不断提高绍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到2010年,全市农业产值达17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0元以上,农产品加工率提高到60%,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农产品自营出口达到7.5亿元,外建基地面积稳定在700万亩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65%以上,农产品无公害达标率100%,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75%以上,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工作重点
  1、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在确保全市粮食生产能力175万吨以上,粮食自给率达到45%以上的前提下,通过市、县、镇三级联动,整体推进,争取到2010年,全市初步构筑10条跨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带。着力建设和培育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先进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使绍兴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达标率在95%以上。建立和完善水产、蔬菜、花卉、禽畜等特色优势产业的种子种苗管理、繁育和经营体系,特色产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2、百龙工程建设。按照“扶大、扶特、扶优、扶强”的原则,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重点培育30家符合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到2010年,建成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加工型、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100家以上,其中超亿元以上50家;力争有3-5家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争取有1家年销售收入在20亿元以上,争取有1家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进一步深化茶叶、珍珠、香榧、花卉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创牌工作,力争创建中国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农产品10只以上,名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市销售收入50%以上。
  3、外拓农产品基地建设。立足现有外拓基地的基础,坚持市场化运作、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到2010年,争取全市外拓基地面积稳定在700万亩以上,外拓农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基本建成以福建、江西、安徽、湖北等地为主的茶叶基地;以湖南、江苏、江西、新疆等地为主的水产、珍珠养殖基地;以东北三省为重点的粮食生产基地;以江西、安徽等地为主的蔬菜基地;以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地为主的干果原料供应基地,形成“两头在外、中间在内”跨区域产业化经营格局。
  4、农业出口创汇。加大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重点培育30家外向型骨干龙头企业,使年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0家以上。农产品自营出口达7.5亿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
  5、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全市建成30个规模型集垂钓、休闲、游乐、园林绿化和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农业园区,大力发展农庄经济及其产业。
  6、农业标准化及信息体系建设。坚持引用、修订与制定相结合,到2010年,全市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00项左右,建成若干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示范区;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展HACCP、ISO14000、ISO9001、QS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逐步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积极实施“农民信箱工程”,加强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到2008年底前,在全市范围内建立10.3万户“农民信箱”注册用户,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综合服务机制。
  7、农业生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集约循环持续农业,注重水、土、光、热等资源的集约利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加大畜禽养殖污染和水产养殖污染的整治力度,加强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开发研究,加快推行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培育一大批绿色农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专业合作组织,加大农业保护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到2010年,全市争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达100%,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75%以上。
  8、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一是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注重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运行机制。二是健全农业投入机制。重点包括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和落实农业资源利用补偿机制、完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和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等。三是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增强农业科研的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四)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按照《绍兴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确定的“一心、二层、三带、四区”的现代农业发展产业空间布局,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立体调整,着力推进“打造绿色茶都”等“7+1”工作体系建设,做到稳定粮油,做优生猪产业,做大做强珍珠产业,提升蔬菜、茶叶、香榧、板栗、竹笋、竹木制品、花卉苗木等产业。二是加快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气候优势,进一步加强对规模总量、发展方向、产业动态、研究重点和开发领域等方面宏观调控管理,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优势产品向主产区集中,形成区域优势、规模优势和集聚优势。三是大力发展种子种苗业。要依托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种子种苗产业,重点抓好种子种苗的繁育、引进、推广一体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水产、蔬菜、花卉、畜禽等为主的种子种苗管理、繁育和经营体系,努力把我市培育成全省和全国重要的特色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供应中心。四是大力发展生态立体种养模式。积极探索和建立多层次、多序列的立体农业结构,积极推广稻鸭共育技术、水产立体养殖、畜牧生态小区等多种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全面实现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尿的资源化利用。
  2、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扶大扶强农业龙头企业。要把培育、催生农业龙头企业与“扶大、扶强、扶优、扶特”结合起来,重点对产品竞争力强、带动农户多、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龙头企业予以支持。鼓励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途径,提高企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水平。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工商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业,走发展非农产业扶助农业的路子,培育产加销相衔接、贸工农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二要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按照“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清洁化生产、高效能管理”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下一步着重要按照规划要求,加大实施力度,优化基础设施配套,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到加工园区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关联度大的项目,促进绍兴农产品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发展,使农产品加工园区真正成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新平台、农业招商引资的主阵地、科技兴农的孵化器。三要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加工企业带动效应。各级各部门要重视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户和农业生产的带动效应,在优势农产品集中产区,集中扶持和发展一批高起点、高标准、关联度大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长期稳固的产销关系,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规范、具有法律效力收购保护价的产销合同,增强相互之间履约观念,提高订单履约率,以保证加工企业有足够的原料来源,同时发挥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3、深入实施“开放兴农”战略,进一步提高农业外向度。深入实施“开放兴农”战略,要努力冲破地域和资源的束缚,进一步深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跨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外建农产品原料基地。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外建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加强对外建基地的管理和建设,实现外建基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绿色化和优质化,提高基地的产出能力,逐步形成“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格局,即市场、基地在外,加工龙头在内的格局。二是扩大农产品出口。要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出口农产品原料基地的建设,在巩固传统优势出口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产品,走多元化发展战略。要积极拓宽出口渠道和市场,重点开发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充分利用其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逐步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拓展,扩大农产品出口份额。三是积极开拓市场。要重视农产品产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在现有市场配套完善和扩大辐射带动能力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牵动全省、辐射全国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要积极发展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大力培育和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引进代理、配送、拍卖、期货和电子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推进现代农业物流业发展。要继续通过“政府抓展销,企业搞联销,大户搞贩销”的办法,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贩销大户到大中城市开设销售窗口和销售中心,到境外开辟市场,逐步形成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
  4、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一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与市场连接起来。有效解决农产品市场销售问题,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同时使农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实现良性互动,取得“双赢”。二是通过组建合作社联动,以劳动联合、资源联合、资本联合为重点,把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科研单位等有机地组织起来,建立互利互惠的利益均衡机制,达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使参与各方都得到合理的收益。三是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把分散零星的土地从千家万户置换出来,集中连片开发,实行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另外,通过成立行业协会促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经营行为,增强市场竞争力,保护同行的经济利益。
  5、加快农业标准制订和品牌培育,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要加快农业标准制订,特别是主导产业如茶叶、珍珠、蔬菜、水产等优势出口农产品,要按国际市场标准的要求,制定发布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形成健全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使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可循。二是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认证制度。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积极应用GMP、HACCP、ISO9000、ISO14000和QS认证,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借鉴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经验,加强“档案”农业建设,建立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的档案,使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三是要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要充分发挥好绍兴市农产品检验测试中心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市、县有检测中心、产地有检测站、加工企业和市场有自我检测点的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体系。积极开展生产环境、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投入品的检测,实行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控制。四是要加大品牌培育和宣传力度。农业龙头企业要树立质量观念,增强品牌意识,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标准推广实施为手段,把注册商标、创立品牌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来抓,积极争创著名商标、名牌产品。要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做好品牌的整合工作,进一步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绍兴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设施化水平。一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和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加大地力培育,提高土壤地力水平。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基本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渠相通、路相连、林成行的建设要求。二是加强农业生产的设施化。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和工业化生产方式,加快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大力引进与推广国内外先进的温室大棚、灌溉节水、节能工程和畜禽渔养殖设施,努力实现种植养殖业设施的现代化。三是提高农业机械配套能力。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加强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工业技术进一步结合,大力推广农作物耕作、种植、收获机械,提高机耕、机播、机收率。大力开发畜牧水产养殖以及农业后续产业需要的各种新机具、新技术,加速农产品加工配套机械的引进与创新应用,逐步实现主要农作物尤其是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全程机械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7、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一是深化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要按照“重组基层推广体系、鼓励技术资本合作,发展民营科研组织”的要求,加快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创建农技推广新模式,使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主动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力度。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工商资本、社会资金和企业及个人投资农业科技领域,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创办农业研发机构,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开发平台,承担农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产业化项目示范;支持农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合作,把企业培育成科技型企业,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鼓励和吸引具有市场经济知识、懂技术、善营销的开拓型人才创办或领办各类科技服务实体,以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成果转让等方式,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促进成果转化。三是全面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素质。进一步创新与完善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培训的模式与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及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技校、农广校、农村职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联合,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能力。在充分发挥现有农技培训资源作用的基础上,建成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培训基地或中心。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培训与推广功能,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等参与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科技素质。
  8、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投入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主导、农户参与”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建设的政策激励和扶持体系,制定积极的金融支农政策措施,完善农业信贷担保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农业投资的主体渠道,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社会民间资金投向现代农业建设,尤其要加大政府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新增财政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二是要完善土地出让金支农制度,将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15%用于标准农田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种子储备基金和种子基地建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以及粮食科技投入等。三是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全市科技三项经费的三分之一支持农业科技研发,重点向种子、设施农业、科技推广、特色基地等一些基础性、公共性和关键性的农业技术倾斜。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农业信贷担保机制,推进担保公司的市场化运作,创新农业的融资和信贷机制,探索农业投入新途径,切实解决农业企业和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9、加强农业保护体系建设,不断健全现代农业发展支撑体系。一是健全动植物防疫体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动植物防疫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及虫害控制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动植物疫情迅速反应与及时处置能力,健全和完善动植物防疫体系。二是推进农业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依法执法能力。全面推进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执法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执法监督。建立健全农业法规与普法、农资质量预警和农资企业信用等三大体系,完善农业行政执法领导机制、生产事故应急处理机制、执法联动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三是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积极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协调、相互监督方面的作用,积极引导以协会、合作社牵头组织互助合作保险的形式,建立健全由国家、集体、农户三方共同承担的农业保险机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