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组织机构 > 市政府工作部门 > 市发改委(粮食物资局) > 发展规划

绍兴市“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08-08-14 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绍兴市“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
绍兴市水利局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情况
  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钱塘江口以南,东连宁波市,南接台州和金华市,西邻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相望。南北长116千米,东西宽130千米。全市行政区域面积8256平方千米,下辖诸暨、上虞、嵊州三市,绍兴、新昌二县和越城区,市府所在地为越城区。2005年底全市总人口435.09万,其中农业人口308.38万。
  2、自然条件
  绍兴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市多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6-16.5℃。境内地势自南向北倾斜,山丘面积5447.39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66%;四明山、天台山、龙门山脉、会稽山脉四条山脉形成我市地形上的“山”字状骨架,“山”字的凹处,东为曹娥江,西为浦阳江,自南向北贯穿我市,分别流入杭州湾和钱塘江,各支流在我市中南部呈叶脉状分布,分别形成新嵊盆地,章镇盆地和诸暨通道式盆地;“山”字的北部为绍虞水网平原和海滨平原,是浙江省自然条件最优越地区之一。
  3、水利特性
  我市河流众多,主要分属两大水系,钱塘江水系和甬江水系。属钱塘江水系的主要有曹娥江、浦阳江和壶源江,属甬江水系的仅有姚江支河。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3.78亿立方米,人均1467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461.2毫米,多年平均降水总量120.67亿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1.62亿立方米。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其总体规律为:山区大,盆地平原小,南大于北,东西大,中间小;全年可分为3个雨季和2个少雨季。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曹娥江、浦阳江两岸的新嵊、章镇、诸暨三大盆地和上虞、绍兴北部平原,主要可分为梅雨洪涝和台风季洪涝,相对来说梅雨洪涝受灾几率大于台风季洪涝,但强度较小。其中梅雨洪涝以诸暨盆地和我市北部平原最为严重,台涝以曹娥江为最严重,浦阳江次之,遍及全市。干旱一般出现在春秋季,秋旱多于春旱。
  (二)社会经济概况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十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呈现出持续、稳定、快速、协调的发展势头。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440亿元,人均GDP达3.31万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0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16元,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大有改善。财政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50.56亿元;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水利建设取得新成就。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预测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13458”的战略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国民经济必将平稳健康发展。预计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将达到2400 亿元,年均递增11%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27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100亿元,人均GDP达到55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
  二、水利建设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一)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
  建国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市共兴建小(二)型以上水库552座,水闸245座,水利工程年可供水量达19.8亿立方米;建成标准堤防214.84千米,标准海塘167.23千米;已建小水电站353座,装机容量达13.26万千瓦;累计围垦滩涂面积达27194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7.26千公顷。尤其是“十五”期间,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加快了改革和建设发展的步伐,全市完成水利投资62亿元,年均水利投资超过10亿元,使我市水利事业达到了新的高潮,主要的成果有:
  1、工程建设成就显著
  小舜江供水工程的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绍虞平原160万人民的生活、生产用水;城市防洪工程在全省率先完成,受到省政府表彰,成为全省唯一实现“满堂红”的地市;曹娥江大闸工程的启动建设,不仅可有效减少曹娥江河口段的风暴潮灾害,提高两岸平原的防洪排涝能力,而且将极大地提高曹娥江流域水资源的利用率,有效地改善两岸河网的水环境;全市累计建成50~100年一遇标准海塘、干流堤防78.9千米;城市水环境整治工程成效显著,重现了蓝天碧水绿地的水城美景;“三千”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改善和解决了5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用水问题,对1000多座小型山塘以上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整治完成河道600多千米;其他面上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蓬勃开展。
  2、防灾减灾效果明显
  全市各级防汛水利部门认真做好各项抗旱应对工作,通过编制水利工程抗旱预案,科学调蓄,提高水利工程供水能力,战胜了2003年、2004年罕见的连续干旱,保障了群众生活、生产基本用水需要;及时做好水库、堤防等重点水利工程的安全防范工作,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防台效益,有效抵御了洪潮,大大减轻了台风灾害损失,夺取了连续多次抗台胜利。
  3、水利管理日趋规范
  进一步规范水行政执法程序,出台了《绍兴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办法》、《绍兴市城市河道保护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加强水行政审批工作,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严格审批监督;进一步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严格按照执法程序开展了水行政执法工作,严肃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严格实施了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有效保护水域水资源和水工程安全;进一步完善水利规划,编制完成了城市防洪及河道治理的一系列规划;进一步强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项目建设管理严格实行“四制”,全面加强水利工程质量及安全监督管理。
  4、水利改革逐步深化
  按照公益工程“政府领导、事业管理、市场运作”的思路,开展城市水利市场化筹资融资工作,多元筹集水利建设资金,促进城市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走出了城市水利建设新路子;实行管养分离政策,将工程的养护、维修管理全面推向市场,有效提高工程管理效益和水平,探索了城市水利管理新模式。
  (二)水利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对水的重要性认识日益增强,用水安全和用水观念的变化,促使水利使命的重大转变,对水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向城市集聚,使得洪涝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同步增长,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对防洪、排涝、防台等综合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总量在日益增长,对水质和水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着国家《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的实施,投融资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求水利适应改革,逐步完善水利投融资体制和国有水利资产管理体制,逐步探索建立包括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水权管理、洪水风险管理、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利工程管理等各方面的管理体制,提高水利管理水平,适应政府管理资源、管理社会的职能要求。
  与之相对应,现阶段水利发展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城市防洪建设任务仍较重,水利工程设施总体防洪能力仍需提高,防汛信息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较重;农村水利设施不足,老化严重,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水利工程管理相对薄弱,水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水利管理水平和执法力度亟待加强,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水平尚需提高,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急待深化。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八八战略”,紧紧围绕市委五届三次、四次全会提出的坚持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13458”战略部署,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讲求效益,继续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安全供给保障体系和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强化政府对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水利改革和管理,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水利发展要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实际要求出发,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经济发展用水、粮食生产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等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防止人类活动对水的侵害,减少或消除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产行为与消费方式,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综合兼顾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治水经验和治水理念,坚持科学治水,积极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水利改革力度,理顺体制,改革机制,不断增强水利发展的动力,促进水利事业全面发展。
  4、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
  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统筹流域和区域、城市和农村水利发展的特点和需求;统筹考虑水资源条件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合理确定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和重点。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强化政府对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拓宽水利服务领域,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水利的突出问题。
  5、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原则
  继续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节水为主,治污优先,把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作为水利的一项长期性任务,提高全社会节水防污意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6、坚持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状况,保持适度的水利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优化配置水利建设资金,合理安排水利建设项目,提高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的原则
  水利建设的投入和发展应以政府为主导,重视社会参与,引导和鼓励各方面增加对水利的投入,广辟资金来源,综合运用政府投资、社会融资、项目筹资等多种方法,多元化、多渠道增加水利投入,共同培育和发展水利建设市场。
  (三)规划依据
  1、依照《水法》、《防洪法》、《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防洪标准》、《河道管理条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规程规范;
  2、《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4、《绍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5、《绍兴市水资源综合规划》;
  6、《绍兴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
  7、《浙江省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
  8、《绍兴市水文事业发展规划》;
  9、其他各县(市、区)的发展规划等。
  四、规划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绍兴水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的基础上,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实现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转变,在防御洪水对人类危害的同时,规范人类活动,实现从单纯约束洪水的防洪目标向既要约束洪水,又要约束人类活动的综合防洪减灾目标转变;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加大节水力度,协调好生活、生态和生产用水,切实加强水域保护,以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为重点,加大治污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灌区节水改造、小流域综合整治、农村水电建设;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服务技术,建立和完善防汛抗旱指挥调度决策系统、水文信息采集及洪水预报系统、水资源信息服务系统、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
  (二)水利发展目标
  1、防洪排涝目标
  到2010年,全市主要干流堤防全面按规划达标。杭州湾标准海塘达到100年一遇,各县市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重要建制镇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绍兴平原、虞北平原排涝标准10~20年一遇,病险水库基本实行除险加固,完善防洪减灾社会保障制度。
  2、供水目标
  到2010年,规划和建立各县(市、区)及重要建制镇以上的饮用水备用水源地,并加强保护力度。水利工程年新增供水能力5亿方,使全市城镇安全供水普及率达到100%,供水水质基本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改变农村农民饮用水水质条件人口65.5万人,解困人口8万人,使农村生活用水条件大大改善,乡村供水普及率达到90%;
  3、节水目标
  到2010年,强化工业节水管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0%,万元GDP增加值耗水量降到100方以下;建立节水型现代农业,有效开展千万亩十亿方工程建设,基本完成现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田间工程配套率达到50%以上,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实现农业用水零增长;初步建立起城市生活节水体系,新建民用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达100%,供水管网损失率在12%以下,服务业用水定额管理率达95%。
  4、水环境和生态治理目标
  到2010年,全市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6%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0%。
  5、农村水利发展目标
  与标准农田、土地整理相结合,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农村水利保障体系。加大水库除险加固和标准化建设力度,加快农村标准堤防建设进程,结合水环境整治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开展小流域防洪避洪工程,确保农村防洪安全;加快农村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完善供水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并确保安全;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全市大中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在确保农业用水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用水负增长;开展清水河道建设工程,以改善农村河道水质,使农村整体水环境状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适应;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水电,结合小流域治理、河道整治,开发利用农村水电资源,加快老电站的技术更新改造,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
  6、滩涂围垦开发目标
  继续完成绍兴县口门治江围涂二期工程和上虞市世纪丘治江围涂工程,共计围垦面积4.8万亩。同时,根据《钱塘江河口综合规划》适时完成上虞市新增滩涂围垦面积2.54万亩。
  7、水利信息化建设目标
  到2010年,全面完成“135”工程,即“一项工程、三个平台、五大应用”。一项工程是指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三个平台是指水利数据中心、水资源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和水利政务公众服务平台;五大应用是指水资源水环境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水土保持监测和综合管理系统、水利项目综合管理系统、农村水利综合管理系统和水利电子政务系统。
  (三)水利管理和改革目标及任务
  1、洪水管理目标和任务
  建立全社会的洪水风险管理制度。通过制定主要江河的洪水风险图,建立以洪水风险管理和洪水保险为基础的防洪减灾社会化保障制度,建立主要江河洪水调度管理制度。体现在以下四点:第一,建立曹娥江、浦阳江等流域超标准洪水的防范机制。第二,建立水库安全和小流域洪灾避险防范机制。第三,提高全社会防洪防台综合能力的机制。第四,探索洪水保险机制。
  2、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目标及任务
  全面实行取水许可证制度,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探索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以水资源水功能区为基础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和管理制度,规划和建立各县(市、区)及重要建制镇以上的饮用水备用水源地,并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和保护力度,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确定河流的纳污能力,对入河排污总量进行控制,将排污总量指标进行分配,规范入河排污口管理,建立入河排污口登记制度和审批制度。
  3、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理目标及任务
  开展以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作,主要以预防保护和有效监督为主,做好小流域防洪避洪规划,加快小流域治理,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有效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同时加大对矿山、山塘开采的管理,配以生态修复等措施,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4、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和任务
  在农业节水方面,建立先进的灌溉用水制度,促进灌区改造、推广节水技术和改革管理体制相结合;在城市和工业节水方面,完善城市规划、经济布局、重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形成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发展布局,发展节水减污产业。在生活节水方面,大力推广节水器具,形成以城市为重点,逐步向乡镇全面推进的节水格局。
  运用市场化的机制,采取水价调控、水权交易、水市场监管等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在全社会形成节水收益、浪费受损的节水机制,建立促进全面节水的用水管理体制。
  5、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和任务
  根据水利工程管理的特点,借鉴有关行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提高效益,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到2010年,初步建立符合绍兴市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成大、中型水工程管理单位的工程管理性质划定,确定人员、岗位等的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允许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以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进行产权流转,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进一步明确全市范围内的水库、饮水工程、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等的管理主体,理顺管理体制。严格推行水管单位的分类管理,落实管护经费,推进管养分离,精简管理机构,提高维修养护水平,建立工程管理和维护的投入机制。推广民间协会管理、乡村物业管理、民营股份管理等自主管理模式,调动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6、水利投融资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和任务
  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事权,明确各类水利工程的性质和投资主体,建立起一套适合于各种性质的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筹集的投入体制。
  对水利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加强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对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水利国有资产,探索建立事业管理、授权经营、权责明确、补偿合理、收支分列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其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
  采取“政府融资、政府投资、银行贷款、社会筹资、个人捐款、利用外资”的方法,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水利投资体制。对纯公益性水利工程,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提高其比重,增强水利资金调控能力;对准公益性水利工程,制定政策、措施,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实行项目法人招标,由项目法人进行项目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对经营性的水利工程,应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投资建设的力度;不断完善“财政投入为导向、乡村农户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新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机制;改革围垦投资体制,建立投资建设和经营围垦滚动发展的新机制。
  五、规划总体布局和发展重点
  (一)防洪减灾
  曹娥江流域:继续做好流域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外,实施钦寸水库和上俞水库工程,做好镜岭水库、甘霖水库、隐潭水库、下管水库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加强对流域洪水的控制能力。建设流域防汛指挥决策系统,加强对已建大中型水库的科学调度,增加其防洪能力;加快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进程,消除隐患。流域中下游进行标准堤防建设,确保流域内城市和重要集镇的防洪安全。
  浦阳江流域:兴建枫桥江防洪控制性工程永宁水库;继续进行浦阳江河道整治及标准堤建设工程,其中诸暨城区段按五十年一遇标准,其他河段按二十年一遇标准。同时加快流域内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
  绍虞平原及海涂地区:平原地区以加快河道整治步伐,拓浚主要排涝骨干河道,提高河道的行洪排涝及调蓄能力为建设重点。新建滨海排涝闸,形成柯桥至滨海的排涝快速通道,完成各城市新城区的防洪工程建设。海涂地区以续建上虞市世纪丘围涂工程、绍兴县口门治江围涂工程为主,结合标准海塘建设,构筑杭州湾绍兴工业新城区高标准防洪御潮封闭圈。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
  根据我市水资源总量和分布状况,“十一五”时期,我市水资源配置和开发利用的重点为:一是加大开发利用的力度,确保我市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生活、生态、生产用水,以水资源的有效供给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加大建设节水型城市的力度,确保建立节水型社会目标的实现;三是根据产业发展的布局,合理安排好水资源的供给量,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使其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同时协调好与相关地区的引调水问题。通过钦寸水库、上俞水库、永宁水库的建设和“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的推进,初步解决城市和农村的用水问题。通过对城市供水管网的更新改造、节水器具的普及使用和农田水利“千万亩十亿方”工程的实施达到建立节水型社会目标。全面建成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浙东引水工程(上虞段),实现跨流域调水。
  (三)水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十一五”期间,根据我市水功能区和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通过实施“千里清水河道”、浙东引水工程、绍虞平原活水工程、绍兴大环河整治等工程,保护和改善水环境;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以加强工程项目本身的水土保持力度和小流域综合整治为重点,开展小流域防洪避洪规划工作,逐步对全市小流域地质灾害实施监测预警,通过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我市湿润多雨和生态自然修复能力强的特点,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服务。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重点为继续加大“千库保安”和水库标准化建设的实施力度,对143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建设标准化水库200座,加强中小河流堤防工程建设,建成十年一遇以上标准化堤防50多千米,制定小流域防洪避洪规划,确保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因地制宜分片或联网供水,以新建小型水源工程、改扩建饮用水厂为主要工作,基本解决60多万饮用水困难人口和改善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实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为突破口,对全市的大中型灌区及重点小型灌区的骨干渠道和泵站装机进行改造;开展小康村的水环境示范工程建设,实施清水河道工程,整治河道总长850千米;适当建造小型水电站,着重对已建小水电进行技术更新改造,提高水电站自动化管理水平,提高电站经济效益。
  六、“十一五”水利工程项目规划
  (一)规划实施项目
  为实现我市“十一五”水利发展目标,根据水利发展总体布局和发展重点,规划在防洪排涝、供水和水资源配置、“千万亩,十亿方”农 业节水、水环境整治和水土保持生态、水电建设和滩涂围垦、水利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共投资151.35亿元,用地规模为3046公顷。
  1、水库枢纽工程
  (1)永宁水库工程:浦阳江流域支流枫桥江防洪控制性工程,总库容2640万立方米,水库以防洪为主,结合供水、灌溉、发电,投资3亿元。
  (2)钦寸水库工程:位于曹娥江流域的黄泽江上,集水面积316平方千米,总库容2.44亿立方米,以供水为主,年均可供水1.728亿立方米,兼有防洪、灌溉、发电功能,投资19.69亿元。
  (3)上俞水库工程:上俞水库是梓溪流域水资源配置规划中的第三级水库,总库容994万立方米,以供水为主,年可供水能力为162万立方米,投资0.93亿元。
  2、标准堤防、海塘工程建设
  (1)绍兴县标准海塘建设工程:结合围涂,新建百年一遇标准海塘7.13千米,海塘部分投资1.3亿元。
  (2)浦阳江河道整治及标准堤建设工程:整治河道10千米,加固钱塘江干堤4千米,建设湖区标准堤5千米,投资1.9亿元。
  (3)新昌县澄潭江堤防建设工程:建设二十年一遇标准堤15.77千米,投资3亿元。
  (4)嵊州市标准堤防建设工程:新建和改建十至二十年一遇标准堤47.7千米,投资1.04亿元。
  (5)嵊州市湛头滞洪区改造工程:建设二十年一遇标准堤8.4千米,总投资6.6亿元。
  (6)上虞市曹娥江标准堤建设工程:新建二十年一遇标准堤28千米,投资0.92亿元。
  (7)其他中小河流堤防工程建设:包括五十年一遇堤防21.85千米,二十年一遇堤防18.13千米,十年一遇堤防8.5千米,投资3.49亿元。
  3、城市新城区的防洪排涝工程
  (1)绍兴新城区防洪工程:对城市东北、西北区块的迪荡、青甸湖、大滩等湖泊进行综合整治,投资15.05亿元。
  (2)绍兴县柯桥至滨海排涝快速通道工程:拓浚整治河道全长35千米,排涝标准20年一遇,投资5亿元。
  (3)上虞市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中百保江塘、王公沙塘、梁湖沙塘百年一遇防洪堤12.95千米,投资1.84亿元。
  (4)嵊州经济开发区下中西排涝闸站工程:排涝标准二十年一遇,设计流量32立方米/秒,装机6×400千瓦,投资0.54亿元。
  (5)嵊州经济开发区水利配套工程:新建屠家埠排涝站,相应配套排涝渠共计20千米,排涝标准20年一遇,防洪标准50年一遇,投资1.64亿元。
  4、水库除险加固及标准化建设工程
  继续完成石壁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外,还将对包括前岩、丰潭、南山等水库在内的其他143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另外还将完成其他山塘水库除险加固439座,建设标准化水库200座,整个工程投资6.48亿元。
  5、“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
  计划改善饮用水人口65.5万人,解困人口8万人,使全市农村饮用安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投入资金5.31亿元,力争在2007年底前完成此项工程。
  6、水资源配置工程
  (1)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和闸前大桥工程:大闸枢纽工程实施时间为2003.10~2008年,主要工程内容包括挡潮泄洪闸28孔,总净宽560米,堵坝长785米,导流堤坝516米等,工程总投资12.8亿元。闸前大桥工程位于曹娥江大闸上游约1千米处,实施时间为2004.4~2007年,大桥全长3000米,主要工程内容包括主桥、引桥及引道三部分,工程总投资5.05亿元。
   (2)浙东引水工程(上虞段):工程内容包括引水闸、引水河道、相应配套闸、桥梁拆改建等。工程总投资2.91亿元,至今年底完成0.1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2.81亿元。
  7、“千万亩,十亿方”农业节水工程
  对上浦闸灌区、陈石灌区、安华水库灌区、平水江灌区、巧英灌区、前丁灌区等重点灌区的灌排骨干工程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同时实施水闸除险加固工程。计划改善农田灌溉120万亩,新建和衬砌、加固维修渠道600千米,增加泵站装机7000千瓦、年节约用水1.5亿方;除险加固水闸62座,其中大(二)型1座、中型11座、小型50座。工程总投资4.57亿元。
  8、水环境整治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
  (1)绍虞平原活水工程:从曹娥江引水至绍虞平原,线路全长16千米,设计引水流量为28立方米/秒,年引水总量为2.5亿立方米,投资3.0亿元。
  (2)绍兴市区大环河水环境整治若耶溪工程:整治河道1.72千米,新开挖湖泊总库容为716万立方米,并建设周边43.3万平方米的景点配套设施,总投资3.6亿元,至2005年底完成投资0.5亿元,“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3.1亿。
  (3)西南片清水河道工程:对市区西南片的大环河、直塘江等八条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治理河道总长17.5千米,总投资5.5亿元,至2005年底完成投资0.81亿元,“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4.69亿。
  (4)浙东古运河市区段二期综合整治工程:东起西郭门迎恩桥,西至钟家湾喜临门,河道长2.7千米,砌坎5.07千米,绿化面积12万平米,拆迁面积1.62万平米,工程总投资1.93亿元,至2005年底完成投资0.4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1.53亿元。
  (5)绍兴县城区河道治理工程:河道治理长度16.5千米,防洪标准百年一遇,工程总投资3.25亿元,预计至2005年底完成投资0.25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3亿元。
  (6)绍兴县平水若耶溪综合整治工程:综合整治河道19.52千米,改善河道水环境,投资3.32亿元。
  (7)诸暨城西工业新城引水及水环境整治工程:对工业新城内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及沿岸绿化,总投资2.7亿元,至2005年底完成投资0.5亿元,“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2.2亿。
  (8)其他面上清水河道工程建设:整治河道总长850千米,疏浚土方970万方,砌坎1500千米,绿化面积200万平方米,投资16.37亿元。
  (9)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小流域80条,整治河道长度500千米,治理流失面积400平方千米。计划总投资5.85亿元。
  9、水电建设和滩涂围垦工程
  (1)小水电建设工程:新建水电站15座,增加装机19800千瓦,技改小水电站25座,总装机为19250千瓦。计划投资1.31亿元。
  (2)上虞市世纪丘围涂及南股槽整治工程。续建世纪丘围涂4.38万亩,另南股槽整治工程新增围涂2.54万亩,合计围涂6.92万亩,工程总投资14.92亿元, “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12.72亿元。
  (3)绍兴县口门治江围涂二期工程:围成滩涂0.42万亩,工程总投资1.9亿元。
  10、水利信息化建设工程
  “十一五”期间,我市水利信息化建设工程主要包括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水利业务平台建设工程、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工程、防汛水利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等四部分。工程总投资1.28亿元。
  (二)规划储备项目
  在完成实施项目的基础上,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情况,在政策、项目前期工作、土地指标、资金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拟安排一批储备项目(总投资 70.26亿元,用地规模为56046亩)。
  1、隐潭水库:总库容0.734亿立方米,可为绍兴平原及姚北平原生活及工农业用水提供保证,总投资5.5亿元。
  2、浙溪(甘霖)水库:总库容4490万立方米,总投资4.7亿元,建设用地486公顷。
  3、下管水库:总库容1.15亿立方米,水库以供水为主,结合防洪、灌溉、发电,建成后作为章镇平原的防洪工程及滨海平原的供水水源,总投资11亿元。
  4、镜岭水库工程:总库容2.83亿立方米,水库以防洪为主,结合供水和发电,年可供水2.08亿立方米,总投资20亿元。
  5、下南田分洪区改造工程:面积535公顷,在不影响城市防洪压力的前提下,提高区域防洪能力。总投资5亿,建设用地517公顷。
  6、高湖滞洪区改造工程:对高湖滞洪区改造进行充分论证,对库区进行堤防分隔建设,一级滞洪区农田征用,进行生态改造,总投资3亿元。
  7、浦阳江排涝站更新改造工程:规划后的排涝站,总设计排涝流量从255.58立方米每秒提高到362立方米每秒,排涝标准从3-5年一遇提高到10-20年一遇标准,总投资2.56亿元。
  8、镜湖新区南北湖拓浚工程:北湖拓浚150万立方米,南湖拓浚60万立方米,总投资8亿元。
  9、大环河北河工程:对9千米长的大环河北河进行综合整治,总投资4亿元。
  10、三湖连通工程:通过一河串联迪荡、青甸湖、大滩等三湖,对该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投资5亿元。
  11、月塘湖河道整治工程:晚浦到下赵7.4千米河道整治,标准堤建设。降低上游水位,保障月塘湖和连七湖等的安全,投资1.5亿元。
  七、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和法规保障
  1、加强水利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水利投入、市场建设、工程建设、工程管理、资源管理、行业标准等水利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监督机制和水利突发性应急机制,明确规划的法律地位,同时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的水忧患意识和水法治意识。
  2、完善水利规划的配套政策体系
  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现代水利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研究有关保障防洪、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促进水利生态建设、推进水利产业化改革等方面一系列的政策,出台有关水利建设的土地利用、移民安置、生态保护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的投融资机制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保障体系建设。
  3、强化依法行政
  强化依法行政,规范行政决策、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规费征收、行政强制和行政复议等行政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水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以促进执法队伍提高其素质,加强其行政管理和执法能力。
  (二)组织与体制保障
  1、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规划要求,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及时组织力量进行协调和解决。
  2、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对使用政府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应加强政府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四制”规范水利建设市场。
  完成水管单位的改革任务,实行管养分离。推行水管单位的分类管理,精简管理机构,建立工程管理投入机制,落实管理经费。加强水利工程经营管理,不断提高经营收入,增强维修养护水平,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内部运行机制。
  推进农村水利改革。因地制宜进行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健全基层水利组织,提高基层水利组织的素质和服务水平,推广民间协会管理、乡村物业管理、民营股份管理等自主管理模式,调动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3、推进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对水利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加强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对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水利国有资产,探索建立事业管理、授权经营、权责明确、补偿合理、收支分列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其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
  4、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
  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事权,明确各类水利工程的性质和投资主体。公共财政要重点保障纯公益性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并提高其比重;准公益性项目要制定政策措施,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经营性项目要利用市场机制,依靠市场来筹措资金。
  (三)资金投入保障
  1、继续加强政府资金的投入
  明确政府投入是水利投资的主渠道,将水利建设资金纳入国民经济预算中,保障水利建设资金的稳步增长。严格监督现有水利专项资金的使用,确保其充分有效地用于水利建设;调整水利投资内部结构,按“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原则,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加大投资力度,对农民建设农田水利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合理安排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抽取一定比例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采取奖励和补贴的办法,对河道保洁清於、农民饮用水设施建设等专项水利建设进行扶持。
  2、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的加入
  鼓励企业、经济组织出资进行水利建设,创一条“民办水利”的新路子。对供水工程等有收益的项目,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进市场机制,采取利益共享机制,考虑企业化运营模式;对河道整治、防止污染等项目,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污染企业自行出资治理;对水利工程设施的经营项目,实行“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租赁、承包、拍买等形式,吸引民资积极参与投资和运营。
  3、充分调动受益用户的参与
  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完善和推广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等多种措施,充分调动群众投资的积极性。按照水利建设“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由受益区人民群众集资捐款,筹措一定比例的项目建设资金。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承包、租赁、转让等方式,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调动受益农户投入和管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
  (四)科技创新与人才保障
  1、加强水利科技创新
  加强技术创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实现水利信息化。增加水利科技投入,加强水利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推广,重点做好江河防洪、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城市供水与排水、城市及农业节水、水土保持等领域以及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加大建设项目的试验资金投入力度,确保项目技术过关,试验成果可靠,为其他类似工程积累和提供宝贵的经验。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水利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水利信息化网络,加快办公自动化的进程,制定和完善水利信息化的政策和技术标准,推进水利行业的技术优化升级,提高水利行业的管理水平。
  2、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培养
  大力实施和推进水利人才战略,以水利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在创新实践中培育人才、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凝聚人才、在工作生活中关爱人才,使得人才在岗位中成长、在岗位中奉献,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建立一支与现代化水利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