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一般专项规划

绍兴市“十一五”开发区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08-08-15 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绍兴市“十一五”开发区发展规划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为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园区,下同)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水平,切实增强全市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开发区在我市实现经济强市中的主力军作用。根据《中共绍兴市委关于制定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特制定2006年至2010年绍兴市开发区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自1992年省政府批准设立我市第一个经济开发区——绍兴经济开发区后,绍兴县柯桥、上虞、诸暨和嵊州经济开发区相继设立。2000年前后,为加快融入杭州湾产业带和长三角“大都市连绵区”,袍江工业区、滨海工业区、杭州湾上虞新区等开发区又先后组建。全市开发区按照“工业园区化、产业高新化、布局专业化、园区城市化”的要求,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拓展规划空间和加快开发建设为基础,强力推进招商引资,重点扶持支柱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工业化进程。2003年7月以来,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开展了以清理整顿开发区为重点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2005年10月18日,省政府公布了包括我市12家开发区在内的拟向国家申报设立审核的111家省级及省级以下开发区名单(12个拟保留开发区基本情况如下表)。截至目前,已陆续有诸暨、嵊州经济开发区、新昌省级高新产业园区、绍兴袍江工业园区、绍兴县滨海工业园区、浙江杭州湾工业园区等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联合审核。
名         称 规划
面积 审核
面积 开发
面积 开发
投资额
绍兴市 绍兴袍江工业区(含绍兴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6620 3500 3500 501121
 浙江省绍兴经济开发区 956 824 824 290640
绍兴县 绍兴县滨海工业区 3670 1557 1557 371641
 浙江省绍兴柯桥经济开发区 2300 990 990 126822
诸暨市 浙江省诸暨经济开发区 4200 1422 645 192170
 诸暨山下湖珍珠产品加工园区 124 88 23.2 59801
上虞市 浙江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杭州湾上虞新区) 2100 1000 1000 181077
 浙江省上虞经济开发区(含上虞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3785 1650 1260 218530
嵊州市 浙江省嵊州经济开发区 3300 1910 1800 127617
新昌县 新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972 446 446 61140
 新昌轴承特色工业园区 350 269 140 16000
越城区 绍兴生态产业园 4300 300 31.5 22950
合    计 32677
13956
12216.7
2169509
单位:公顷、万元
  (二)主要成就
  经过“十五”期间的加速发展,我市开发区已逐步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对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
  1、经济总量快速增长。12个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销售、利润、税收和自营出口5个主要经济指标在“十五”期间保持了30%以上快速的增长,增幅明显超过全市增幅,总量占全市的比重基本达到40%以上(如下表)。在“十五”期间开发区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大企业大集团有力地发挥了带头拉动作用。“九五”期末开发区销售超亿元的企业仅为40家,“十五”期间增加了4.5倍,到2005年已超过220家。
主要指标 九五期
末  数 十五期
末  数 十五期间平均增长 十五期末占全市比重
工业总产值(亿元) 268.7 1386.9 38% 43.4%
工业销售收入(亿元) 256.8 1367.4 39% 43.9%
利润总额(亿元) 16.55 79.3 36% 49.8%
税金总额(亿元) 11.9 44.5 31% 49.5%
自营出口(万美元) 2.7 31.5 65% 38.7%
  2、运行质量明显提升。一是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全市12个开发区“十五”期间共引进项目达1900多个,其中外商投资项目1100多个,占到近60%;合同利用外资45亿多美元,实到外资超过23亿美元,其中注册资本超1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外商投资项目约150只,日本松下、日本伊藤忠等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开发区投资落户。二是非纺化程度的提高。12个开发区“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性投入730亿元,其中非纺产业投资占全部工业性投入的比重超过70%,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包装材料等产业在开发区集聚效应日益突现。三是高新化程度的提高。通过实施“科技强区”战略,大力提高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引进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余家,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10多个;有5个开发区基本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总孵化面积14.04万平方米,累计在孵企业已近200家。
  3、投资密度明显提高。经过宏观调控和清理整顿,强化了开发区集约用地的意识,通过清理闲置土地、建设标准厂房、鼓励增资扩股、提高入区门槛等,努力挖掘土地潜力,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利用。“十五”期末,全市12个开发区工业项目的平均投资强度为225.0万元/亩,是“九五”期末的2.5倍,单位面积产出数255.0万元/亩,是“九五”期末的3.75倍。
  4、城乡一体化加快进程。扎实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入区企业提供“八通一平”建设条件,全市开发区五年基础设施投入累计193.14亿元,平均每年投入近40亿元,年均增幅约37 %,开发面积12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8.8平方公里,城市功能不断完备,实现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同时注重了城乡统筹发展,涌现了袍江工业区“三转一提高(农民房转公寓房、农民转职工、农村组织转城市社区和提高人民生活保障水平)”、绍兴县“三有一化”(有保障、有股份、有技能和社区化)等颇具特色的新模式。“十五”期间全市开发区累计竣工安置房363.4万平方米,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累计达215556人,技能培训累计76215人,转移就业累计99144人。
     二、机遇与挑战
  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有条件并可创造条件抓住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新机遇。
  1、从全球范围看:未来五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扩张态势,增强了国际资本加快向中国,特别是向开放度最大、投资环境最好的开发区投入的信心;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给开发区提供了更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平台;国际产业转移、科技研发及服务贸易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为开发区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有选择地承接转移和加快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提供了机遇;管理和人才的全球化为开发区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2、从国内范围看: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为开发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进一步扩大东部沿海开放程度,加快长三角经济建设的全面实施,为开发区新一轮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特别是绍兴融入长三角的条件更趋成熟,有利于推动开发区在“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从绍兴实际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区的地位作用,专门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坚持把开发区作为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把发展开发区经济作为建设“经济强市”的重大战略,为我市既快又好地推进开发区新一轮发展指明了工作方向。全市开发区经过清理整顿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将在促进国内发展和扩大内外开放、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推进城市化建设等方面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全市开发区在抢抓发展机遇的同时,更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将继续加强土地供应、资金信贷等方面的宏观调控,开发区在土地资源和信贷投资方面将会受到制约;二是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尚未形成先进制造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的集聚;三是招商引资鲜有亮点项目,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四是开发区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保护生态环境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在保护被征地农民利益,建立社区、物业管理组织和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等方面急需进行有益探索。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坚持“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产业区转变”的发展方针,大力实施“产业立区、科技强区、开放活区、环境兴区”战略,以经济集约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和谐发展为着力点,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谋求开发区更快更好地发展,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动力区、工业投入的重点区、招商引资的集聚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自主创新的示范区。
  (二)发展战略
  1、开放带动。以开发区相对优势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主导产业、特色集群、社会发展项目等方面向各类资本、人才、技术全方位开放,最大限度集聚优势资源,加快开发区发展。
  2、科技创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开发区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强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
  3、产业集聚。充分发挥我市制造业优势,加快集群化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产业特色,做好专业化协作配套分工,严把项目质量关,提高产业关联度,延伸和扩大具有带动性的区域特色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4、统筹发展。切实强化统筹发展观念,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产业协同推进,城市、农村全面进步,规模、效益同步增长,加快开发区统筹协调力度,形成整体优势,强化比较优势,形成发展合力。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市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主战场,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先行区;成为环杭州湾产业带先进制造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示范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及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地,实现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先导区;成为加快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推进政府创新服务的实践区。“十一五”期间,全市开发区要达到以下工作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引进工业项目超过2000只,其中外资项目1100只。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5—10个百分点。到“十一五”期末,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销售、利润、税收、自营出口分别达到3600亿元、3500亿元、140亿元、100亿元、60亿美元,分别为“十五”期末的2.77倍、2.69倍、1.95倍、2.33倍和2.0倍,超过全市总量的50%。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性投入1200亿元,是“十五”累计的1.7倍,总量占全市的50%以上。五年累计合同利用外资和实到外资分别达到65亿美元、40亿美元,为“十五”累计的1.44倍和1.82倍,占全市总量的80%左右。
  2、统筹发展目标。全市开发区“十一五”期间拆迁农民房420万平方米,建造安置房380万平方米,被拆迁农民全部得到妥善安置。积极实施“区中村”改造和“村改居”工作任务,有条件的开发区推进“撤镇乡建街道”工作。全市开发区8万名被征地农民免费技能培训,9万名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6.5万名农民转移就业。
  3、集约发展目标。进入开发区的工业项目投资强度要超过省控标准20%,公建、住宅、工业用地绿地率分别控制在35%、30%和20%以下,企业内部配套设施用地面积控制在7%以下;工业项目投资密度和年单位面积产出数都要超过250万元/亩,较大规模的开发区要达到300万元/亩。
  (二)具体目标
  1、扩大一批开发区规划面积。到“十一五”期末,开发区已开发面积从目前的122.17平方公里争取超过23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从目前的68.8平方公里争取超过120平方公里(如下表)。较大规模开发区要加大新城基础设施投入,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功能相对完备的中心商住区,如袍江工业区11平方公里的中心商住区、滨海工业区11.7平方公里的中心商贸区、诸暨城西工业新城6平方公里的商务区以及上虞、嵊州等开发区的中心商贸区。
名    称 已开发面积 十一五期间待开发面积 建成区面积 十一五期末建成区面积
袍江工业区 35 8 8.45 17.9
绍兴经济开发区 8.24 5.78 7.61 10.5
滨海工业区 15.57 30 7.37 16.5
柯桥经济开发区 9.9 1.56 4.42 6.1
诸暨经济开发区 6.45 10 8.18 11.5
山下湖珍珠加工园 0.23 0.42 0.23 0.4
杭州湾上虞新区 10 2 8.3 18.6
上虞经济开发区 12.6 15 12.12 17.1
嵊州经济开发区 18 20 8 15.3
新昌省级高新园区 4.46 10 3.6 9.6
新昌轴承工业园 1.4 5 0.33 1.5
生态产业园 0.32 2.1 0.15 1.8
合计 122.17
109.86
68.76
126.8
注:(1)已开发面积和建成区面积为清理整顿时省政府审核数;(2)十一五期末建成区面积根据平均增长率推算;(3)单位:KM2
  2、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十一五”期间开发区要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30亿元,重点建成跨曹娥江四座大桥、杭州湾新区工业水厂、袍江工业区排污工程二期、滨海工业区二期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和绍北50万伏变电所,滨海4台30万千瓦蓄能电站等能源保障网建设,积极配合做好绍嘉高速通道、杭绍甬高速建设和上虞新港启动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3、建成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十一五”期间全市开发区要完成工业性投入1200亿元,重点建成远东化纤的聚脂等纺织项目,华联三鑫PTA扩建、欧亚薄膜二期、三圆石化等化工项目,日发控股集团的纺纱装备等机械项目,浙江医药的抗肿瘤新药等生物医药项目,中成集团的有机硅等新型材料项目。推进开发区各类要素向重点工业项目倾斜,促进开发区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和经济运行质量的迅速提高。
  4、培育引进一批优势企业。引进重大外资企业上有突破,“十一五”期间,引进合同外资超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0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只;加快培育大集团大企业,争取到“十一五”期末,至少3家企业销售超100亿元,15家企业销售50-100亿元;加快培育品牌企业,争取到“十一五”期末,有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投资项目20只,新增15只品牌和产品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五年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500家(其中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0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0家),创办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00家。
  5、创建一批“国字号”基地。袍江工业区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袍江工业区、滨海工业区、杭州湾上虞新区等三个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出口加工园区;有条件的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创建国家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全市开发区全面完成生态化改造,一半以上开发区创建省级以上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三)空间布局
  根据全市开发区区域空间发展框架和产业发展特点,把全市开发区划分为三个空间区域:即沿湾(杭州湾)、沿江(曹娥江)、沿路(杭金衢高速公路)开发区带,通过“十一五”期间五年的努力,在三个开发区带中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
  1、沿湾开发区带。包括沿杭州湾的袍江工业区、滨海工业区、杭州湾上虞新区以及延伸区域绍兴经济开发区、生态产业园和柯桥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现代纺织、精细化工等二大标志性传统优势产业和电子信息等成长性产业,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纺织业的独特优势,引导原料规模化、化纤差别化、织造印染品质化、布料服装品牌化,打造纺织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加快新型材料、食品加工、服装服饰、汽车零部件等比较优势产业。
     袍江工业区要着重实施传统产业高新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发展轻纺升级、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塑料包装、电子机械等产业,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滨海工业区是纺织业提升质量、拉长产业链项目的重点区域,重点发展现代纺织制造业和石油化工等纺织业的上游产品,打造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同时,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如机械、新材料、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电子设备制造等产品。
     绍兴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产业,做强做大光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等制造业,打造“电子信息岛”,建成国内重要的显示器件和电光源产品集聚区。
     柯桥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纺织服装、机械、新型材料、机电一体化、信息电子等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化国际纺织品工贸新城。
     杭州湾上虞新区(精细化工园区)是发展精细化工产业的重点区域,以多样化、环保化、系列化、高性能化为方向,发展新型染料、助剂、有机硅等产品;西区重点发展机电机械、轻纺轻工及临港化工等行业。
生态产业园积极倡导生态工业理念,重点发展先进机械制造业、电器制造业和轻纺升级产业。
  2、沿江开发区带。包括沿曹娥江的上虞经济开发区、嵊州经济开发区和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以及延伸区域新昌轴承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环保节能、汽车配件、纺机轴承、领带服饰等产业。
     上虞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环保节能、机电一体化等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升级项目。
     嵊州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领带服饰、家电器具、电机制造业,着重提升领带生产加工水平,扩大厨具、电声器材等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发展纺织机械、医药化工、制冷配件和汽车零部件等产业。
新昌轴承特色工业园在依托现有的块状经济特色,做强做大轴承生产加工企业,努力成为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轴承产业生产基地。
  3、沿路开发区带。包括沿杭金衢高速公路的诸暨经济开发区和山下湖珍珠加工园。重点发展环保设备、纺织机械、服装服饰、珠宝加工等产业。
     诸暨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轻纺产品制造业和环保、纺机设备制造业,充分依靠自主创新,提升新型环保设备产品和袜业加工制造水平,整体提升现有产业水平。
     山下湖珍珠加工园要做强做特珍珠产品加工业,发展珍珠贸易、珍珠首饰及其制品的深加工、珍珠保健品开发、珍珠在服饰产品中的应用,努力打造国际珠宝生产、加工、销售中心。
  五、主要任务
  (一)提升招商引资水平,推进经济国际化
  1、推动招商引资模式转型。突出招商引资在开发区建设中的龙头地位,形成能激发招商部门引资活力、增强社会引资合力、调动企业引资动力的招商引资政策体系。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机制,加强专业化招商团队建设,主攻产业招商、主题招商和集约招商,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完善并启动项目预算机制,坚持供地与投资强度、产业强度、税收强度挂钩,实现有限土地资源向大项目、好项目、成熟度高的项目倾斜。根据项目大小、产业类别和客商知名度选商择资,整合资源优势,鼓励企业利用现有空间增资扩产。加快对商贸服务类企业鼓励政策的宣传力度,拓展三产招商领域。
  2、抓好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招商。围绕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改造升级和培育支柱产业的方向和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和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项目,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和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着力引进国内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项目;着力引进国际国内技术创新的重要成果、研发机构和领军人物,增强园区的产业竞争力。
  3、鼓励和促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争取国家出口加工区的申报设立工作,发展加工贸易出口。抓好重点出口企业的引进,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积极扶持和鼓励区内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建立出口骨干企业队伍,力争“十一五”期末,出口超5000万美元以上企业达到20家以上。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发展
  1、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企业。结合开发区科技、产业、人才、资源状况,制定好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规划。发挥区内企业在科技投入、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注重提高引进项目的科技含量,致力于在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争取“十一五”期末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
  2、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是构筑企业共享技术平台,抓好中纺院江南分院、浙江纺织研究院的引进和建设工作,根据开发区产业特点,建设一批纺织新材料检测中心、染整技术中心、软件和网络测试中心等技术检测平台,形成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开放运行的公共技术支撑体系。二是构筑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平台,加强开发区科技孵化器建设,做实现有绍兴市科创中心、浙大技术转移中心、中纺院产业化基地和浙大科技园产业化平台,发挥各类园区产业示范基地和孵化区的集聚效应、辐射带动和孵化功能,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构筑中介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等科技创新中介机构,构建“创业投资—孵化—科技中介”于一体的创业支撑服务体系。
  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加强对高端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积极引进和培育品牌企业,扩大品牌的市场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1、依法集约利用土地。积极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切实保障开发区未来发展建设用地空间,统筹安排开发区所辖范围内建设用地,用地指标尽可能向开发区倾斜。根据“十一五”期间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投资项目评价体系,坚持供地量与投资额、产出效益、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等指标挂钩,推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逐步推行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加大闲置土地的处理力度,注重盘活土地存量,把盘活土地优先安排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用地省、效益好的项目,让有限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2、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及时做好开发区的产业发展规划调整工作,使开发区产业发展与各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有机衔接,按国家产业政策有序供地。按照“用地集约、产业集聚、规划集中”的要求,鼓励“块状经济”特色产业向开发区集中,促进其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和可持续发展。结合各地实际,突出区域特色,搞好产业定位,适度差异化发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强引进项目的筛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发展投资少、产出大、污染小的产业和项目,加快推进技术含量高、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的项目建设。注重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工业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产业配套和支撑条件。
  3、注重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开发区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推广生态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理念。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小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认真贯彻技术、质量、环保等准入标准,依法加大对开发区项目的环保监管力度,及时控制环境污染源头,不断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环境保护机制和长效监管机制。
  (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和谐开发区
  1、不断加强对开发区的规划管理。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开发区发展规模,做好开发区的扩容准备,进一步拓展开发区的发展空间。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合理把握节奏,有序推进建设开发区的基础设施配套,为开发区的发展和招商引资提供必要保障,为开发区的城市化奠定扎实基础。加强建成区的管理,认真开展以“社区管理、清违拆违、市容市貌”为重点的城市管理,积极探索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环境卫生清洁化、交通秩序有序化、建设配套系统化,要特别重视拆迁安置小区的物业管理,提高区内居民城市意识,加快实现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2、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全市开发区要切实抓好“区中村”改造,全力推进“撤村建居”和“撤镇(乡)建街”工作,加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特别要重视“区中村”改造后农民的安置房建设,千方百计落实安置房用地指标和建设资金,加强安置房建设的质量管理和公平分配,确保平稳实施。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的管理,继续引导村集体资金投向收益比较稳定可靠的标准厂房建设等投资项目,不断提高保值增值水平,提高被征地农民的收入水平。
  3、不断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始终把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利益看成是开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不断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切实组织实施被征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积极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保障,通过培训,积极引导和扶持被征地农民从事二产和餐饮服务、商业零售等三产服务业,努力实现被征地农民工作有着落、生活有保障、发展有希望。深入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必须做到即征即保。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大病和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体系,使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助,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五)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开发区综合环境
  1、创新投融资体制。进一步理顺开发区财政体制,加大对开发区财政的扶持力度。探索多种形式使用外资参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对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的贷款。加强开发区财务管理,开发区建设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养护要实行公开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制度,节约工程费用,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开发建设中。
  2、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亲商意识,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管理成本,通过制定规划、完善政策、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优化综合投资环境,创新开发区人事管理体制,努力建设好高素质开发建设队伍。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努力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商务运营环境。
  3、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通过加快与高校院所的联系与合作、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建立留学出国人员创业园等方式集聚开发区高素质人才。完善人才培训激励机制,挖掘现有人才潜力,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考核,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加快开发区人才市场建设,进一步强化开发区人才服务功能,建立开发区人才资源信息库,为开发区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