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绍兴 > 绍兴年鉴 > 2005年绍兴年鉴 > 文物

文物保护

发布日期:2009-05-25 16:37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概况】  2004年,市文物局深入开展文物宣传和文物工作调研。通过将文物宣传挂图及《绍兴市关于开展打击盗掘、倒卖文物活动的通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分发至各乡镇、街道和主要村庄,举办文物法律法规咨询与古玩鉴定活动,到各县(市)文物部门展开文物调研,召开全市文物工作座谈会等活动,切实加强对文物管理保护和对各县(市)文物保护工作的业务指导。对市区各级文保单位现存状况进行实地调查,科学地做好文物保护项目经费“十一·五”规划编制;结合绍兴实际,做好《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调研工作,完成马太守庙、吕府的火灾隐患整改工作,配合省考古所完成大禹陵维修方案的编制工作,并做好吕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材料的准备工作。(徐 宏)

【加强地下文物和文物市场管理】  年内,市文物部门完成市区皋埠镇任家湾村茅家山战国木椁墓的抢救性发掘工作,与镜湖新区、袍江工业区的18家大型建设单位签订了地下文物保护合同;与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开展了打击盗掘、倒卖文物犯罪活动的专项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年市文物局共征集到各类文物100件。(徐 宏)

【完成20余个维修与保护工程】  年内,市文物局完成张马弄综合用房、白衙弄综合用房等鲁迅故里保护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建筑面积5439平方米、总投资6000万元的鲁迅纪念馆新馆于8月竣工开放;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投资1200万元的沈园黄  酒楼工程(沈园三期木莲坊项目)在年内竣工;列入市政府“608”重点工程项目的兰亭保护整治一期工程,共投入1144万元,其中之镇商贸区部分已在书法节前完成,二期碑林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吕府保护整治工程投入100万元,完成了保护规划修改方案的编制工作;投入395万元完成秋瑾故居后花园恢复及维修工程。同时,对所属各文物景点及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时做好维修、保护工作。全年共完成周恩来祖居、蔡元培故居、东湖景区、兰亭景区、博物馆等20个维修单项,合计投入维修金额约120万元。(徐 宏)

【做好文物“四有”工作】  年内,市文物局做好对吕府、八字桥、蔡元培故居、西施山遗址、袍谷遗址等文保单位的“四有”(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工作,完成了38处文保点保护标志的制作和安装;完成第五批国保单位“四有”记录档案验收;完成兰亭等6处史迹推荐为第六批国保单位的材料申报工作;承担由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研究所签订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相关标准”课题任务书》中大禹陵、秋瑾故居两处国保单位记录档案标准文本编制。(徐 宏)

【市文物工作座谈会】   5月31日,市文物工作座谈会举行。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有文物局局长鲍贤伦与会通报全省文物工作会议情况,并就今后如何贯彻落实全省文物工作座谈会精神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副市长谢卫星对当前文物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市文物局局长宣传中作总结发言,并就下一步全市文物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市区及各县(市)分管局长、文物部门负责人和市直属文博单位负责人出席会议,并就文物保护、文物安全与监管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会上,还听取了绍兴县文保所关于严厉打击盗掘古墓葬专项工作的情况介绍。(张 潜)

【整治和规范文物市场】  7月7日,绍兴市召开“开展打击盗掘、倒卖文物犯罪活动,整治和规范文物市场”协调会,文物、公安、工商、建设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副市长谢卫星与会作重要讲话。会议针对最近一个时期部分地区出现的盗掘、倒卖文物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和文物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落实开展打击活动作了具体部署。
7月至9月,市文物局会同市公安、工商部门对全市文物市场进行了全面检查,共收缴非法经营的各类出土文物77件,查处违法经营者13人;侦破盗掘古墓案三起,收缴随葬品17件,抓获盗掘古墓犯罪分子12人,其中5人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3至11年。目前,全市的盗掘、倒卖文物之风已得到有效遏止,文物市场经营秩序地明显好转。 (张 潜)

【完成第六批国保单位申报工作】  年内,全市文物部门组织力量开展第六批国保单位的申报工作。在对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全面遴选后,结合文保单位的价值和保存现状,筛选出绍兴市的兰亭、大通学堂、徐锡麟故居、秋瑾烈士纪念碑、青藤书屋、徐渭墓,上虞市的小仙坛瓷窑遗址,新昌县的大佛寺石弥勒像(含千佛岩石窟造像),嵊州市的马寅初故居及墓、崇仁村镇建筑,诸暨市的斯氏古民居建筑群等史迹为第六批国保单位推荐名单,并按照申报要求编制申报文本上报省文物局。
(谢海民)

【兰亭景区保护整治一期工程竣工】  年内,投资5000万元、征地16.68公顷的兰亭保护整治工程已完成一期工程的建设。该工程主要包括之镇商贸区、书苑里和生态停车场,沿用了兰亭景区主体建筑秀致的建筑美学,与兰亭静、雅的风貌相协调。 (史春霞)

【秋瑾故居重新开放】 10月1日,市文物局投资390多万元维修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秋瑾故居重新开放。开放面积由原来的600多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920平方米,由五进正屋、东厢房以及后花园组成。第一进为秋瑾故居门厅;第二进为秋瑾当年从事革命活动和生活之处;第三、第四进为秋瑾家人的生活场所,恢复了秋瑾父母卧室、兄嫂卧室、书房及家塾等;第五进为秋家厨房。收回后的故居后花园整修恢复成秋瑾读书、击剑处,花园内亭台楼榭、假山湖石、香樟翠竹相映成辉。此外,秋瑾纪念馆还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手迹、文献等,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了秋瑾短暂而壮烈的一生。(徐 宏)

【青藤书屋重新开放】   11月28日,经过一个月的全面恢复和维修,“青藤画派”鼻祖徐渭故居——青藤书屋正式对外开放。修复后的青藤书屋对陈列室的原有布局进行了调整,重点突出了徐渭在书画上的成就,并添置了著名书法家甘稼泥撰写的对联:“牵萝补屋王玉瑛,因树作堂陈老莲”,在陈列室两侧又重新放置了《白燕诗》和《杂花图卷》,使整体布局更加合理。 (赵华萌)
              
【完成吕府消防隐患整改及保护方案】  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吕府由于保护范围面积大,居住人员情况复杂,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接乱装等违章现象比较普遍,在消防安全上存在极大的隐患。为此,市文物局会同相关部门对吕府的消防隐患进行实地踏勘和检查,投入资金50余万元,到9月底全面完成整改工作。此外,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建筑测绘等工作,11月,《绍兴吕府保护规划方案》初稿已由上海交通大学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编制完成,吕府保护整治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王 强)

【跨龙桥修复竣工】  跨龙桥位于市区东湖镇则水牌村,系市级文保单位,是目前市区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廊桥,因年久失修,桥东侧山墙严重破损。8月,市考古所经过一周的施工,修复了东侧山墙。(钟剑华)

【新昌、绍兴两县做好民间传世、出土文物的征集工作】   为减少传世、出土文物的流失或损坏,新昌县文管会把征集传世文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年共征集到包括汉、晋时期的陶瓷器在内的具有较高艺术、历史价值的传世文物43件。3月23日,绍兴县文保所在平水镇下灶村一村民家征集到4件出土的汉代文物,其中铁剑一件、方印一枚、弦纹双耳陶罐两件。铁剑虽已锈蚀、残损,但尚保留着部分剑格、剑鞘;方印的印面保存完好,制作精湛,是一枚不可多得的汉代印章。  (赵菊芹  陈关根)

【《绍兴印山越国王陵原址保护工程可行性方案》通过论证】   5月12日,浙江省文物局、绍兴县政府组织邀请文物科技以及工程、地质、材料学科的专家对《绍兴印山越国王陵原址保护工程可行性方案》进行论证。与会专家考察了印山越国王陵保护现场,认为该方案科学、可行。同时,专家就生土层边坡的开裂加剧,墓室结构的稳定性受到威胁等问题提出建议。
7月23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原则同意印山越国王陵原址保护可行性方案。目前,《浙江绍兴印山越国王陵原址保护工程设计方案》与《防渗漏铺盖和排水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已经省文物局审核后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陆菊仙)

【绍兴县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活动】 3月30日,绍兴县政府在平水镇召开打击盗掘古墓葬和倒卖文物犯罪专项工作现场会。4月21日,发布《关于打击盗掘和倒卖文物犯罪活动的通告》。各有关职能部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加强宣传,采取行之有效的打防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绍兴县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活动的经验,在全市文物工作座谈会上作了专题交流,受到省文物局和市政府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并在《浙江文物》2004年第3期上专题介绍。(周燕儿)

【绍兴县王化庙二期整修全面竣工】 10月10日,位于绍兴县平水镇王化村的县级文保点王化庙二期工程修缮完毕。
王化庙由山门、大殿、戏台及东、西厢房组成,布局严谨,雕刻精美,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该庙山门、戏台2003年已予整修,而尚未修缮的东、西厢房则破烂不堪。为使庙宇整齐统一,确保文物安全,在当地村委的大力支持下,文物部门在做好对厢房进行测绘、照相等的基础上,组织施工队伍进行原真性修缮。整个修缮过程历时3个月,投入维修经费近10万元。(陆菊仙)

【斯氏古民居建筑群维修工程启动】  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斯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诸暨市东白湖镇,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该建筑群规模大,三处建筑占地1.30余万平方米,工艺精致。其中华国公别墅和斯盛居一期(中路建筑)维修工程分别于7月和8月开工,工程预计投入资金100余万元。目前,斯盛居一期维修工程已于12月10完工,华国公别墅维修工程预计在2005年1月底竣工。(毛桂舟)

【岭北崇孝楼维修工程开工】  诸暨市崇孝楼系市级文保单位,位于岭北镇高台门村,初建于宋,现存建筑为清末重建。其双层重檐歇山顶,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为更好地保护这处历史文化遗产,11月10日,在诸暨市文化局和岭北镇政府的支持下,修缮工程开工,预计在2005年1月底竣工。(毛桂舟)

【嵊州市抢修求氏宗祠】 求氏宗祠系嵊州市市级文保单位,座落于嵊州市甘霖镇求家坎村,其建筑风格、木雕构件和古戏台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因年久失修,又受白蚁危害,部分建筑构件霉烂、损毁严重,戏台局部倒塌,正厅倾斜,急需修缮。2月至10月,嵊州市文管处拨款18万元,求家坎村自筹8万元,对求氏宗祠进行了抢救性修缮。(尹志红)

【竹溪村列为嵊州市市级历史文化名村】 3月31日,嵊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竹溪乡竹溪村为市级历史文化名村。竹溪乡竹溪村始建于南宋淳熙四年(1177),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古民居建筑颇具规模,其中旗杆台门规模最大,有房66间,占地5000平方米,是嵊州市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民居之一,并尚存一定数量的老台门与之呼应成群。该村保留了《竹溪钱氏族谱》,具有古村环境风貌和传统文化内涵。(尹志红)

【嵊州市公布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5月25日,嵊州市公布长乐镇晏公庙,仙岩镇鲍氏宗祠,崇仁镇袁公家庙,谷来镇天成桥,黄泽镇红佛字题刻、石鼓台门,雅璜乡三进台门、老屋台门、新屋台门等9处文物古迹为嵊州市第三批文保点。 (尹志红)

【越剧诞生地整修完工】  越剧诞生地东王村香火堂前系清代建筑,1906年3月27日(农历三月初三),东王村李世泉等十余名唱书艺人首次在香火堂前搭台演戏,成为越剧诞生的标志。香火堂前于1990年被公布为嵊州市文保点。2004年8月,嵊州市重建香火堂前,在堂内布置早期越剧史展版,整修香火堂前天井及周围民宅外墙,并树立了保护标志及越剧诞生地简介石碑。(尹志红)

【嵊州市抢修女子越剧诞生地八卦台门】  市级文保单位八卦台门系女子越剧诞生地,位于甘霖镇施家岙村。因年久失修,部分构件霉烂,损毁严重,屋面渗漏,墙体破损倾斜,面临倒塌危险。10月,当地镇政府和嵊州市文管处投资11万元,对八卦台门作了为期两个月的全面抢修。 (尹志红)

【上虞越窑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5月中旬,上虞市政府函报省政府,申请将位于上虞市小仙坛一带的越窑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单。
上虞越窑遗址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被中科院确认为世界瓷器发源地。目前,上虞市共发现东汉时期的越窑遗址38处,主要分布在上浦、梁湖等地,其尤以小仙坛窑址为最,其中,14处遗址被列为文保单位,这些遗址保存完好。3月份,上虞市文保部门选取其中7处具有代表性的窑址,以“上虞越窑”的名义,通过上虞市政府和省政府向国务院推荐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单。(张显辉)

【上虞市文保单位已达47处】  8月,上虞市考古所会同相关部门,划定了2003年公布的小陆岙窑址等15处文保单位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并提请市政府正式公布。同时,为配合梁祝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将“祝氏祖堂”公布为第八批市级文保单位。至此,上虞市的文保单位已达47处。(王晓红)

【上虞市完成九狮桥维修前期准备工作】  九狮桥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上虞市境内现存年代最早、保存完好的石桥。由于该桥出现基础下沉、拱圈墙体严重开裂等情况,上虞市开展了围堰打探的前期工作,取得地层资料后,及时编制维修设计方案,并报省文物局审批,工程于12月正式开工。(王晓红)

【新昌县落实文物工作“五纳入”】  8月,新昌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落实文物工作“五纳入”。主要措施包括:编制“十一·五”全县文物保护规划、重点文物保护与利用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区及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规划等;县财政每年拨专款用于文物保护,文保单位所在地的乡镇落实相应的配套资金;成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的文物保护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本乡镇内各级文保单位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加强文物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把文物执法纳入综合性文化行政执法,加强文物执法力量等。(赵菊芹)

【新昌县编制完成钦寸水库淹没区文物保护评估方案】  新昌县钦寸水库是浙东引水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规划库区涉及新林、城关、大市聚等三个乡镇,也是该县文物分布较为密集地区,有胡大宗祠、新昌乡主庙、梁柏台故居、飞黄木牌坊、白竹岭摩崖题刻等文保单位和文保点,且文物价值较高。2003年11月至2004年4月,新昌县文管会组织人员对水库淹没区内的文物进行全面调查,编制完成了水库淹没区文物保护评估方案,经省文物局先后两次组织专家评审后通过,为指导新昌县钦寸水库库区文物保护提供了有力依据。(赵菊芹)

【新昌县公布第四批文物保护点】  7月,新昌县文管会在多方收集历史资料和历史文化遗产普查的基础上,经过实地调查考证后,确定并公布了城关镇古城墙(明)、杨家祠堂(清)、明德庙(清)、孟仓庙(清)、章家祠堂(晚清)、坑西桥(明)、斋堂遗址(清)、灵鹤桥、永春桥(清)、皇渡桥大桥庙遗址(清)等(其中皇渡桥大桥遗址列入皇渡桥保护范围)为第四批县级文保点。至此,新昌县文物保护点由原来的25处增至34处。(赵菊芹)

【吉安桥加固维修】 新昌县吉安桥系大型石拱桥,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1999年11月被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由于年久失修,桥亭面临倒塌,桥身伏石也已外移。为保护这一古建筑,6月,新昌县文管会拨专款对该桥的桥亭及桥身进行了加固维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整后的吉安桥基本保持古桥风貌。(赵菊芹)
信息来源:中国绍兴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