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绍兴 > 绍兴年鉴 > 2005年绍兴年鉴 > 附录

地方珍闻

发布日期:2009-05-31 11:10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金水方头发丝上刻生辰】 绍兴县富盛镇人金水方,1962年出生,是绍兴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金水方从五六年前开始尝试在蛋壳上刻字,他曾用15天时间,一口气把两万多字的《唐诗三百首》刻在一只鸵鸟蛋上。2004年,金水方不再满足于在蛋壳上刻字,葫芦、大米都成了他的创作材料。而激发他在头发上刻字,缘于一次偶遇。一次,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他在蛋壳上刻的《唐诗三百首》和《孙子兵法》后,赞不绝口,问他能不能在头发上刻字,如果可以,请他把自己的生辰八字刻上去,作为旅游纪念品带回美国。但当时金水方还未尝试过在头发上刻字,没有接单。
但越是困难的事情,金水方越想尝试。他对着镜子,拔下一根又一根头发,在40倍的显微镜下观察、雕刻。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春节,他在一根1.1厘米长的头发上成功地刻下“金水方,1962年生,浙江绍兴人。2004年刻于小辂山。”事实上,刻上唐诗或生辰八字等内容的头发,可作为纪念品收藏,具有较大的商机。(张显辉)

【新昌培育的鹩哥售价达4000元】 新昌县某珍禽繁育中心,2002年从外地引进了1000只小鹩哥,根据鹩哥比八哥和鹦鹉模仿人类语言更强的特点,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模仿人类语言的开发培育。他们备了10卷磁带,一卷一句话,都用小孩的声音录制,每天早上和傍晚各播放一次。鹩哥确实名不虚传,很快就能说会道了。大批量人工饲养鹩哥在全国实属罕见,用磁带教鹩哥说话更是首开先河。两年来,1000只引进的鹩哥在新昌经过养殖调教后,大部分都已会说六七句话,并已陆续被上海、江苏等地的客户高价成批购买,每只鹩哥最高价能卖到4000元左右。(张显辉)

【上虞一男孩16岁身高2.05米】  上虞市沥海镇前郭渎村的王泽铭是沥海镇中学初三(4)班学生,2004年16岁,身高2.05米,体重65千克,是校篮球队队员。王泽铭父亲身高1.76米,母亲身高1.68米,爷爷身高1.85米,曾祖父身高1.90米,他的堂兄弟身高大都在1.80米左右。王泽铭出生时就比一般小孩要高出约20厘米,上小学时就已“鹤立鸡群”,刚上初一时,身高就达到1.81米。他从小喜欢打篮球,技术不错,但是跑步速度不是很快。王泽铭说,父亲带他去测过骨龄,说他还会长。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早日拜师学艺。学校老师曾带他去过省体训队。专家说,要对王泽铭身体进行一次彻底检测,然后才能确定他是适合打篮球还是排球。(张显辉)

【上虞人金维新发明节电控制器】 金维新是上虞一家热流道有限公司的老板。2004年初,金维新因受上海电器研究所要他加工制作加热圈产品的启发,用了3个月的时间,经过多次试验,终于研制成功了有序用电控制器。这个宽30厘米、长45厘米,类似水表的装置只要装入配电箱中,设定允许用户最大用电负荷值及供电时段,对控制器进行编程,然后再对该用户实际用电情况和用电性质进行核准。这样,当实际用电负荷接近设定值时,控制器将会报警,提醒减荷;如果用户能减荷,仍能继续生产。金维新希望能遇上“伯乐”推广他的发明。(张显辉)

【嵊州一家族三代为国奉献一个班军人】 嵊州市崇仁镇升四村村民张金达一家,从全国解放至今,家族三代人中已有12人当过军人。最早参军的是张金达的岳父裘瑞荃和姑父裘林楚,在1950年入伍。参军离家最远的是张金达双胞胎儿子张磊和张斌,1999年入伍到了号称“西藏门户”的四川雅安,双双成为川藏线上的运输兵。参军后任职最高的是张金达的弟弟,1978年入伍,担任过通信员、军械员、文书、警卫参谋等职,如今已是师级干部。张金达家族成了嵊州名副其实的第一军人家族。(张显辉)

【嵊州长乐镇石砩村走出6位郭姓将军】 嵊州长乐镇石砩村,郭姓约占了全村人口的一半。令石砩村人非常自豪的是,石砩村在近现代竟然出了6位郭姓将军,其中郭家台门就有3人,他们分别是1903年出生的少将郭定远;1936年出生的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博士生导师郭友池少将;1919年出生的郭爱棠,民国时期曾任陆军上校,后以少将衔退休。石砩村的另三位将军分别为:郭持平,1930年升任中将参谋长,解放后曾任嵊县首届政协委员;中将郭友和,1988年已移居美国;少将郭荣泉,民国时期曾任陆军后方医院院长,退伍后定居石砩,以行医为本。(张显辉)

【八哥会吹哨,喜鹊会叼钱】 诸暨市水上建设工程公司的门卫王福泰是个养鸟爱好者,家中养有不少的鸟。其中有一只3年前从花鸟市场买来的八哥,经过调教和强化训练,会说“老板你好”、“恭喜发财”、“讨厌,不理你了”等话,更绝的是会吹《我是一个兵》、《还珠格格》等歌曲。这只八哥还像闹钟一样,每天早晨6点钟就拼命叫人起床,连双休日也不放过。
王福泰养的另一只喜鹊同样不一般,它的杂耍水平在同类中是首屈一指的,最善长的是叼钱。一角钱的硬币无论从哪个角度扔向喜鹊,它都能用嘴非常准确地接住,而且屡试不爽。(张显辉)

【福全镇有一家庭21人当教师】  绍兴县福全镇秋瑾中学教师钱百平一家,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先后有21人从事教师职业。钱百平的爷爷当过教师,已去世。父亲在学校一直干到校长,现已81岁高龄,是家中健在的年龄最大的教师。钱百平的二伯父、姑父、姑父的女儿、大舅、大舅母、大舅的女儿、小舅、小舅母、小姨、堂舅、堂舅的儿子和媳妇、弟弟、弟媳、堂兄、表兄、妻子的弟弟、妻子的堂兄等全都是教师。女儿2004年已是浙江师范大学大二学生了,算上她,就会有22位教师了。(张显辉)

【3年建造7座风雨亭】 诸暨市枫桥镇大溪村66岁的唐祥林老人,身患严重心脏病,心跳快时每分钟达200多次。可就是这位带着心脏起博器的老人,凭着一股不要命的劲,从2001年初起,自己出资并组建了一支由村里60岁以上老人组成的特殊建筑队,先后在村民们上山干活、外出串门走亲戚要经过的山麓上建造了7座崭新的小凉亭,方便村民,在当地传为佳话。 (张显辉)

【江南首座王羲之书迹碑廊落成】 1月上旬,江南首座王羲之书迹碑廊和绍兴王羲之纪念馆在绍兴县杨汛桥镇中王村落成。王羲之书迹碑廊名为“书圣后裔村——刻石里”,由著名书法家沈定庵题写。碑廊内立有《姨母帖》、《快雪时晴帖》、《孔侍中帖》等15种王羲之的书迹碑,还有20块当代名家题字碑。王羲之纪念馆内陈列有分别以竹、木、铜、丝绸等为载体的《兰亭序》,王羲之家族世系图表,历代著名书法家字帖及王羲之和他的31世裔孙、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状元王佐的壁刻画像等。(张显辉)

【4名小学生写出14万字小说】 3月25日,绍兴市蕺山中心小学方舟、章婷、吴惠芬、王芳婷4名年仅13岁的女生,用半年时间创作的一部长达14万字的长篇小说《微笑的星星雨》,被收进该校特刊里。学校已联系出版社准备出版。据学校老师介绍,这4名学生平时都爱好文学,尤其喜欢作家秦文君写的儿童文学。2003年暑期,她们萌生了写一部关于校园生活题材长篇小说的想法。大家动手撰拟提纲,分头创作。由于思路笔法不一样,4位好友在创作中还有过“小别扭”,不过事后又被创作激情感染,聚到一起继续写。从构思到最后完成,这部小说全部由4位女生独立创作。
该校副校长俞学志说,这部长篇小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字率真、朴实,故事题材取于学校的真人真事,情节感人。(张显辉)

【《双蝴蝶传全本》佐证梁、祝是绍兴人】 嵊州市长乐镇的赵剑清老汉有一本珍藏了六七十年的“梁祝”手抄本,书名为《双蝴蝶传全本》,内容和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基本一致。手抄本是赵剑清于20世纪60年代在嵊县街边的一个旧书摊上买的。当时摊主告诉他,这是从废纸堆里拣出来的。由于正值“文革”,赵剑清拿回家就将其藏了起来,一藏就是40年。后来赵剑清得知此书的抄写者是同村的一个文人,1945年前后,在名为“的笃班”的戏班内做抄写工作,跟随戏班子四处演戏,沿途将一些艺人的说唱记录下来,经修改,便有了这本手抄本。赵剑清还听本地的一些老人说,当时在嵊县演出的“梁祝”故事,就是以此手抄本为蓝本的。“文革”开始后,这位文人的妻子怕惹来麻烦,瞒着丈夫将其当废纸卖了。
手抄本上写道:梁山伯祖籍绍兴府诸暨县,爹娘单生一子,年才一十七岁;祝英台乃越州杏花村人氏,单生姐妹两人,年才一十六岁。赵剑清告诉记者,除了这些直接证明外,还有一些情节与对话也能证明梁、祝两人是绍兴人。赵剑清老汉对前段时间讨论梁、祝到底是否绍兴人的问题很关注,他希望此书内容可作为梁、祝确系绍兴人的一个佐证。(张显辉)

【东浦发现清朝一酒坊仿单牌印】 5月上旬,东浦镇67岁的老人陈元德,从汤源元酒坊的后人汤阿成处发现一枚清光绪年间的东浦汤源元兴记绍酒坊仿单牌印。据陈元德介绍,这枚仿单牌印制作于清光绪年间,用栲木雕刻而成,牌印重300克,长17.7厘米,宽14厘米,厚2.2厘米。牌印上书“东浦汤源元兴记绍酒坊谨启”等字,仿单牌印上书有233字,内容为:“本坊不惜重资聘请名师精工制造加酿绍酒一物,有色香味三绝之称,蓄陈至今更于卫生有利,近因各省仿吾业假名图利,同号同牌技派亦繁,其货高低不一……本坊定置商标葫芦为记,以免鱼目混珠,希鉴察是荷”。仿单牌印写有其酒坊酿出酒的特色,提醒客户注意的事项,上还画有葫芦图案,并注有该坊设在外阜酒栈的地址。仿单是当时酒坊的商标,泥封在成品坛装绍酒的坛口盖之上,以供客户鉴别真伪。
东浦是绍兴黄酒的发祥地,东浦汤源元绍酒坊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兴记绍酒坊是汤源元的后裔,开设于光绪年间,年酿绍酒千余缸,当年在汉口、上海、杭州等地均开有酒店、酒行或酒栈,其酒远销南洋、日本等地。
陈元德老人说,此前,东浦已发现了清康熙年间的孝贞酒“孝贞”堂匾,咸丰年间的酒仙神诞演庆碑,仿单牌印已是东浦酒文化的第三宝。(张显辉)

【诸暨草塔镇一水井变成了“油井”】  5月11日,《绍兴晚报》记者杜史敏闻讯赶往诸暨草塔镇都府村,见识了一口冒“油水”的奇井。井主人是都府村村民赵友水,据他介绍,此井是他家在六七十年前打的,一直清水脉脉,全家和附近村民的生活用水都取自此井。然而在4月26日,赵友水从井里打了一桶水,经过过滤后居然还可以点燃。为印证赵友水的说法,现场一村民从水井里打了一桶水,拿出一张纸在水里浸湿后,用打火机一点,居然“呼”地一声,火苗窜老高。同时,闻到了一股类似柴油的气味。
据了解,赵家的井里冒油后,许多村民都拿着油桶来打油。几天来,村民们已从他家取走了10多千克油,有的用来清洗织袜机,有的甚至给发电机用。当然村民再也不敢喝此井中的水了。而赵友水家又在离此井不到5米远的地方重新打了一口深井,新井的水非常清澈。村民们讲,全村也只有赵友水家的这口老井会冒 “油”。(张显辉)

【市区一金桂树上结满桂子】 5月13日,在市劳教所大院内,越城区检察院的桑先生发现其中的一颗桂花树上竟挂满了像美国提子的桂子。有人摘尝后说:“酸酸的,甜甜的,比葡萄要好吃。”这棵桂花树,高约3米,枝繁叶茂,树枝上挂满了灰蓝色、紫罗蓝色和青绿色的果子,果子长约1厘米,直径约0.5厘米。据载,桂花树极少结果,其果实为紫黑色核果,俗称桂子。桂子除用以播种繁殖外,还具有治心痛、暖胃、平肝、益肾、散寒等功能。
市花卉协会专家孙蔡江看后也连连称奇。他说,这可能与绍兴连续4年出现“暖冬”气候有关,据了解,这棵结满桂子的桂花树在全国也很罕见。(张显辉)

【新昌发现一种吃石头、发绿光的奇虫】 6月5日晚,新昌县城关镇万石坑村村民张庆仁,在从朋友家回来的路上,看到远处发出一道耀眼的亮光,跑过去一看,是一条虫子爬在石头上,全身发光,头在动,好像在啃石头。旁边还有一条,大半个身子钻在青苔里。张庆仁折来一根柴枝夹起虫子,裹在枝叶里带回家中。这种虫似蚕宝宝,呈黄色,有6条腿,全长在前面,如果伸直身躯,长约7厘米。虫子白天一般不发光,到了晚上浑身透亮。为养活虫子,张庆仁将青苔和石头搬回家,让虫子睡在湿润的青苔上,把石头碾碎放在一边,虫子吃得津津有味。
据新昌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冯忠民说,从虫的形状和特性分析,此虫可能是发荧光的鳞翅目昆虫,其荧光素经提取后可用于生化分析,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张显辉)

【市区环城河全程游第一人】 6月11日,市海峡旅游公司董事长陈龙平,以4小时20分50秒的成绩,畅游了12.5千米长的市区环城河,成为畅游整治后环城河的第一人,也创下了全市全程游的首个纪录。陈龙平是地道的绍兴人,多年来一直有畅游环城河的梦想,在市文体局和《绍兴晚报》的牵头组织下,在市河道办、市航运处、水上派出所等单位的支持下,终于梦想成真。(张显辉)

【英台故里长出连理枝】 上虞洪山湖畔曾孕育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动人的爱情故事。6月中旬,负责祝家庄风景旅游区开发的工作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一棵“夫妻树”。这棵“夫妻树”高约10米,胸径30厘米,树龄有待考证。远远望去是两棵,走近一看,才发现它们在离地1米左右的地方连在一起。据当地老百姓介绍,此树名叫“枫香树”,一到秋天,红叶似火。(张显辉)

【10年收养遗弃孤儿40名】  上虞市百官街道叶家埭村的翁亚君老妈妈,2004年已64岁;其丈夫金坤祥也已74岁,且双目失明。从1993年起,翁妈妈陆续收养了40名遗弃孤儿。至今还有8人生活在他们家,其中年龄最大的26岁,是聋哑人;最小的是个脑瘫女孩,才11个月。在他们收养的孤儿中,大多数孩子身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每个孩子除得到政府资助的150元生活费外,其余都要靠翁妈妈自己设法解决。多年来,翁妈妈和她的家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还遭受着不被理解的眼光和旁人的冷嘲热讽,但他们此心此情不改,与孤儿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翁妈妈的事迹已被当地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理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为孩子们捐款捐物。7月,上虞市首个儿童福利院已将这8个孩子全部收养。(张显辉)

【安昌惊现清代“奉天诰命”】 7月上旬,绍兴县安昌镇在开展村落文化挖掘活动中,在西扆村村民王雪帆老人家中发现了一件清道光皇帝的“奉天诰命”。此诰命距今160多年,保存完好。经专家坚定,确属真迹。诰命系蚕丝织锦制成,长约1.7米,宽约0.3米,锦面颜色从右至左依次为灰色、老黄色、浅黄色、白色和红色。左右两端双龙图纹之间均镶有“奉天诰命”四字,中间为诰命内容。字体的前半部分为汉文、后半部分为满文。内容是道光皇帝诰封当时的捐职布政司理问加二级王炘的双亲的,嘉奖他们教子有方,为朝廷培养了有用之材,并封王炘的父亲为“奉直大夫”。遗憾的是在“文革”中,诰命的主人为了不让红卫兵看清字迹,避免诰命在被抄家时遭到破坏,把诰命洗了下,以致诰命织锦背面的衬纸被洗掉了,字迹和印章也很模糊暗淡了。但专家表示,尽管文物价值受到影响,但还是具有资料和研究价值的。(张显辉)

【退休教师梅雪芳9年资助河南姑娘上学】 河南省新野县农村姑娘王晓宇,父亲早逝,母亲改嫁,9岁时被人拐卖,后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得以自救。1997年,王晓宇自救回家的故事见报后,被善良的梅雪芳老师看到,从此他便与王晓宇结成助学对子,9年来从未间断。王晓宇自有了梅老师的经济资助,从小学念到初中,最终考上了大学。王晓宇一直盼见梅老师一面,7月14日,她来到绍兴,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梅老师,泪流满面,激动不已地说:“没有伯伯就没有我今天。”而梅老师则只是简单地重复着多年前的一句承诺,“只要伯伯在,晓宇你就不会失学。”(张显辉)

【新昌潘天福在京举办微雕展】 新昌县城关镇人潘天福,6岁随父学书法,后在名家指点下,书法日渐长进。他于1968年入伍,在嵊泗列岛当兵,3年军旅生活中,一直坚持钻研书法。复员回新昌后,依然如此,他的各类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和省、市书法大赛中获奖。与此同时,他还爱上了象牙微雕。自1991年起,已有近百件微雕作品被日本、美国、新加坡、德国及香港、台湾等1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书法家、微雕收藏家和领导人所收藏。潘天福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精微艺术家协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7月中旬,他在北京举办了“潘天福微雕展”,展出了象牙扇面微雕唐诗800首、毛泽东诗词50首和微雕漫画等作品。(张显辉)

【诸暨惊现“朝元匾”】 7月19日,《绍兴晚报》记者钱峰在诸暨人石裕堂的家中见到了全国罕见的科举朝元匾。此匾长2.01米,宽0.89米,中间书写“朝元”两大字,匾左边写有“礼部为”3字,右边则写着“光绪癸卯优贡正取第二名甲辰朝考一等第一名寿鹏飞立”的字样,意即清朝礼部为新“朝元”寿鹏飞而立。寿鹏飞乃三味书屋原主人寿镜吾先生的次子,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方志学家。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庆贺当时执掌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70寿辰,清政府决定增加一次全国会考,寿鹏飞在保和殿举行的全国优贡会考中,一举夺魁,获甲辰科朝考一等第一名。而早在1891年,寿鹏飞就以县试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即在杭州由禀生考取了癸卯科浙江优贡,因按照科举制度,每3年举行一次全国会考,状元要3年才出一个,而这次属优贡特试,故称“朝元”,而不叫“状元”。(张显辉)

【绍兴有了越王“者旨於赐”复制剑】 8月中旬,省博物馆负责人专程从杭州将“者旨於赐”复制剑送到绍兴,赠送给市文物管理局收藏。这柄复制剑,剑身长52.4厘米,最宽处4.1厘米,剑格上铸有错金鸟虫书铭文8个字,正面为“戊(越)王戊(越)王”,反面为“者旨於赐”,铸造工艺参照原物。
者旨於赐剑与越王句践剑并列为越剑双绝,系国宝。1995年,省博物馆在香港市场收购原物时,因财力困难求助于社会,当时绍兴一企业家闻讯愿出巨资希望此剑能回家乡,然省有关部门出于多方考虑,决定由杭钢集团出资120万元买下此剑,并收藏于省博物馆,另据了解,最近几年中,越王剑被陆续发现的已有句践、者旨於赐、不寿、州句等,分别被湖北、浙江和台湾的博物馆及个人收藏。(张显辉)

【新昌元岙村地下挖出了“宰相祖先”】  9月上旬,新昌县元岙村在建老年活动室挖地基时挖出两块明嘉靖年间的石碑。其中一块石碑特别精致,碑上雕有两枝牡丹花,栩栩如生,还有根须,象浮雕似的兀凸出来,石碑中间有“追远”两个大字,右边有几行依稀可辨的小字,记载此碑为明朝嘉靖年间建造。另一块碑已被村民抬至山顶,石碑上刻有“宋左仆射张公家庙”几个字,可惜的是,此碑已断成两截,村民说挖出来时就已断裂。新昌县文物馆工作人员经过鉴定后说,据有关史料记载,张浚是宋左仆射,其后代在新昌元岙村定居,明朝时,张浚后裔建造了仆射祠以纪念张浚。据了解,在元岙村还曾挖出过明代石狮子等一些古物。(张显辉)

【上虞老人许玉泉坚持70年记气象日记】 上虞市章镇张村78岁的许玉泉老人,从9岁起记气象日记。许玉泉老人开始时并不识字,所以只好用自创的符号记载,识字后记载的内容就很详细了。他每天早晨4时30分左右起床,披衣出门去离家不远的田畈上,一呆就是两个时辰,看天观云。到了晚上,他就对天气现象作记录。日积月累,已成当地的气象通,被十里八乡的人称为“去过天上的人”。一位村民说,市场经济下,气象预报已成为商品,拨打“121”气象信息台查询,只能知道全市天气走势的大致情况,而老许的免费“天气预报”,才是准确的当地气象。
9月中旬,《绍兴晚报》记者和中央电视台记者联合采访了这位难以割舍气象情结的老人。(张显辉)
【新昌又现恐龙化石】   10月10日,新昌县南岩石马山三花美墅工地又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是继7月,新昌县一位叫王德阳的老农一脚“踢”出恐龙化石后的又一发现。这次发现的恐龙化石是“镶嵌”在一块大岩石中间的,呈淡白颜色,其骨胳化石主要有腿骨、胸骨、肋骨等,已挖出的腿骨长45厘米,肋骨长达65厘米。从出土的状况看,腿骨压在肋骨上,估计是地壳运动时发生冲撞所致。
据高级工程师俞仲辉介绍,这次挖出的恐龙化石与上次挖出的属于同一具蜥脚类恐龙。(张显辉)

【绍兴5人荣登“中国内地百富榜”】   10月12日,由英国人胡润编纂的2004年“中国内地百富榜”在上海揭晓,在此次入围中国内地百富榜的富豪中,有13位浙江籍人(全国排名第二)。绍兴籍的共有5人荣登百富榜,其中陈天桥以88亿元列第2位,张志祥以21亿元列36位,吴良定、陈爱莲夫妇以18亿元列54位,宋卫平以16亿元列第61位,冯光成以13.5亿元列第91位。以上5人中,只有吴良定、陈爱莲夫妇和冯光成所办企业的总部设在绍兴。(张显辉)

【诸暨一彩民独中2500万】 10月15日晚,体育彩票第04089期6+1开奖,其中一注号码409628+3开出了5注特等奖。据机房检索,这5注特等奖号码出自同一张彩票,显然是一人独中5注特等奖,即2500万元,这在全国极为罕见。这张幸运的6+1彩票是在诸暨市鹏程电脑商店门口的32014网点出售的,打票时间为10月15日下午2时44分51秒,这注409628+3被重复打了5遍。(张显辉)

【诸暨农民寿心产的棕编工艺作品获奖】  10月15日至18日,在杭州举行的2004年中国民间绝艺大赛上,来自全国17个省、自治区,涉及50个以上门类的60位民间艺人现场表演了拿手绝活,诸暨市同山镇唐仁村55岁的寿心产以25千克上好棕丝编制了一只惟妙惟肖的“棕狮”,令现场见多识广的组委会专家惊叹不已,被评为优胜奖。(张显辉)

【安昌发现清乾隆摹刻淳化阁帖】  绍兴县安昌镇新桥居委会居民包昌荣家收藏有一册祖传帖,10月下旬,市文物局的专家对其进行鉴定,确定该帖系清乾隆三十年(1769年)重刻印的淳化阁帖,距今已有236年的历史。
淳化阁帖系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下旨翰林院从宫庭内庭秘阁所藏的历代名家书法中挑出精品,经双易描摹后,镌刻在枣板上,拓印编成一套10本,从而形成了中国最早的一部书帖,该帖将宋朝以前的历代帝王、名臣和书法家共103人的420多篇书法作品汇集成册,并且行、楷、草、隶、篆体书法一应俱全。包昌荣所藏的淳化阁帖,系摹淳化三年版本,再重刻在木板上的印本。据载,当时这重印刻本共400部,每部有10册,而包家所收藏的是一部中的第9册。该册共有陈朝至唐朝名臣名家书法数十篇,具有较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张显辉)

【市区挖出一座汪精卫被绑石质跪像】 11月9日下午,位于市区四马路旁边的建筑工地上,建筑工人在挖下水管道时挖出一座石像。这座石质跪像底座长与宽均为0.5米左右,跪像高1.3米。石像中的人物双手被绳子缚住,头很大,与身体不成比例,面容简单很丑,底座正面阴刻有“汪逆精卫”4个醒目的繁写楷体大字。可惜头已被挖断。该座石像已被送到文物管理部门,详情有待进一步考证。(张显辉)

【一株蕃薯60千克】   11月中旬,诸暨市草塔镇顾家小学农科园内,师生种植的4株高产蕃薯喜获丰收,其中最大的一株蕃薯产量达60千克,最小的一株蕃薯产量也有42千克,平均每株产量45千克,实属罕见。 (张显辉)

【美籍华人冯奎安获绍兴首张“绿卡”】  12月3日,绍兴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发出了全市第一张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居住在诸暨市的美籍华人冯奎安先生成为全市第一位拿到“绿卡”的外籍人士。据悉,现年71岁的冯先生于1997年向省公安厅申请在绍兴定居,并在2001年获准。9月1日,公安部正式推出“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权”制度后,冯先生于10月12日向市公安局申请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冯奎安先生是作为对中国有重大、突出贡献以及国家特别需要人员而获此证的,证件有效期为10年,凭此证可以免办出入国境的签证,同时可作为其在中国境内居留的合法身份证。 (张显辉)

【香炉峰下出土徐渭题字石碑】   12月11日,一些村民在香炉峰山脚下清理土地时,挖掘出一些大石碑碎块。市文物局工作人员将这些石碑碎块拼起来后,发现碑上为“深秀”两个大字,旁边还有一行“徐渭题”3个小字。据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介绍,香炉峰脚下原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南镇庙,庙内立有两块石碑,其中有一块就是由徐渭题写的“深秀”碑。“文革”中,庙毁,石碑也不知去向。文物部门曾找过好几次都没找到。据推测,徐渭的题词石碑很有可能被用作了火葬场烟囱的地基,因而被人为地切割成了一块块。 (张显辉)

【稽东发现三百年前的老匾】   12月中旬,绍兴县稽东镇东头村发现一块清雍正年间的匾。此匾长2.1米、宽0.36米,银杏木质,该匾记载有李显忠大败金兵的事迹,以及他遭受秦桧迫害的经历,字迹依稀可辨,落款为清雍正蒋衡书。
据村民介绍,东头村一半以上村民姓李,“文革”前,村中曾有“忠襄公祠堂”(忠襄为李显忠谥号)。另据史书记载,李显忠原是陕西人,与岳飞为同一时代的人,最后“归老于会稽”。车头村李姓可能是其后代,为纪念李显忠就刻有此匾。而蒋衡是清朝时绍兴有名的书法家。另外,据编写《稽东镇志》的78岁老人蒋和璞说,李显忠在当地确有很多传说故事。(张显辉)

信息来源:中国绍兴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