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2007年,绍兴市粮食工作以稳定粮食生产,促进粮食流通,确保粮食平衡为重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市6家国有粮食收储公司盈亏轧抵实现利润56万元,收购订单粮食5.7万吨,外购粮食3.4万吨,绍兴县、上虞市被评为全省粮食系统粮食收购先进县(市)。全市“一符四无”粮库达95%以上,绍兴县、诸暨市继续保持三星级中心粮库荣誉,上虞、嵊州市三星级粮库创建成功,绍兴市粮食收储公司库外熏蒸技术通过绍兴市科技局、省粮食局专家鉴定。(朱晓平)
【发放粮食预购定金275.28万元】 全市共与12029户种粮农户签订早稻订单5.25万吨,晚稻订单1.56万吨。与上年比较,户数增加1712户,早稻数量增加6400吨,晚稻数量增加8415吨。今年各地继续实行订单收购保护价、政府价外补贴政策。为鼓励大户及时完成订单合同,提高订单履约率,各地对完成订单合同的农户每50公斤给予2—5元不等的奖励。全市继续扩大粮食预购定金发放面,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支持力度,解决粮农资金不足困难。全市共发放粮食预购定金275.28万元,受益农户133户,户均可减少利息支出346元,发放金额比去年增加19.25万元。(朱晓平)
【粮食系统创新为农服务方式】 2月下旬到3月中旬,全市对4245户种粮大户早稻生产情况和种粮大户产销情况开展调查,摸清大户的种植意向,向大户提供信息,宣传政策,确保粮农种上“放心粮”。全市继续组织开展粮食收购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创建活动做到有声势、有氛围,有成效。经过评比,绍兴县、上虞市被评为全省粮食系统粮食收购先进县(市)。全市按照省粮食局统一部署,组织开展早、晚稻两季收购政策落实专项检查。共组织53次,对99个收购点进行了专项检查。全市收购工作中没有发生投诉、信访现象。(朱晓平)
【粮食应急管理逐步完善】 市发改委会同各县(市)粮食局积极组织开展粮食安全应急预案预警演练工作,嵊州市实施了演练。编制绍兴市粮食安全应急预案操作手册,重点明确了粮食应急指挥组织机构和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应急状态事件分级,预警预测工作要求,应急响应程序,应急保障措施等。开展应急粮源、应急加工、应急供应网点“三落实”工作专项检查,全市落实最低周转粮库存3.1万吨,应急成品粮库存3750吨,应急供应网点178个,应急加工企业31家,日加工能力达1445吨。市区1000吨大米储存任务全部到位。加强粮油市场行情和粮油质量监测,每周两次上报监测数据,做好节假日市场粮价值班监测工作。(朱晓平)
【粮食市场供求总体平稳】 全市3家粮食批发市场今年成交量比上年增加10%。针对粮食价格潜在的波动风险,主要落实四方面措施:一抓粮源。上半年,各县(市)局分赴湖北、江西、安徽、河南等地,落实早稻粮源,扩大协作基地,全市共从外省主产区调入早籼稻2.4万吨。下半年,北上黑、吉、辽三省,全力组织口粮粮源。绍兴县、上虞、市区等,先后在黑龙江等地采购了粳谷或者大米,以备应急。二抓行情监测。每季度在认真调查、精心分析基础上,撰写粮情分析材料,上报给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三抓应急防范。经常走访市场、加工厂、供应网点,随时准备应对市场变化。四抓军粮供应。全市统一使用军用购粮卡,取消纸质粮票,全年没有发生断供、脱供现象及质量问题。(朱晓平)
【绍兴市粮食储备(物流)中心建设启动】 2007年9月,绍兴市粮食物流正式启动。8月31日市政府下发抄告单同意按行政划拨解决土地指标4.86公顷、由市财政拨款4200万元,建设绍兴市粮食储备(物流)中心。第一阶段从规划选址、土地预审、土地测绘、可行性研究到项目立项,仅用了17个工作日;第二阶段从10月8日到11月底,完成了土地征用的前期手续。物流一期规划建造2.5万吨粮库及500吨级码头等配套设施。(朱晓平)
【粮库管理日趋规范】 市发改委年初即制订下发2007年全市粮食仓储管理工作意见。针对库存粮食数量大、品种多、储存范围广的实际,提出了加大粮库现代化管理力度、继续开展星级中心粮库创建活动、大力推广科学保粮、绿色储粮技术、依法加强对库存粮食的质量监管、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继续加强保管员队伍建设等6方面的意见,使全年工作有了一个基本的思路。各县(市)继续认真组织开展星级中心粮库创建活动。嵊州市粮食局自加压力,把创建“三星级”粮库目标列入到市政府对粮食局的岗位目标考核当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星级粮库的创建还促进了储备粮集并工作。到12月底,全市集并储备粮120534吨,超额完成省粮食局下达的目标任务。(朱晓平)
【积极探索绿色储粮技术】 县、市粮库由于仓房老化、资金不足,绿色储粮、科学保粮成为工作难点。绍兴市粮食收储公司开展实施的“传统粮食防治中绿色技术的应用”这一项目,被绍兴市科技局选定为2007年绍兴市重点软科学项目。经过一年实施,粮面稻壳压盖薄膜密闭隔热技术, 试验仓年平均粮温达到准低温标准;PVC管套筒推进式库外投药熏蒸技术,避免了仓保人员与药剂,药剂与粮食的直接接触,减少了用药量,气体散发匀称,缩短保管员在有毒气体环境中的工作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两项技术经省市专家鉴定确认,全部试验成功,且在同类粮库中有推广应用价值。(朱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