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绍兴 > 绍兴年鉴 > 2008年绍兴年鉴 > 医疗卫生

爱国卫生

发布日期:2010-01-14 18:35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概况  2007年的爱国卫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上级爱卫会的帮助指导下,各委员部门的共同努力,紧密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抓住“创卫”这一有效载体,继续开展城乡爱国卫生运动,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爱国卫生运动55周年之际,绍兴市卫生局等4个单位和夏春燕等8位个人分别荣获浙江省爱国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称号。(倪伟昶)

23个单位(社区)被命名为“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  绍兴市区、诸暨市、绍兴县作为国家卫生城市(县城),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作为省级卫生城市(县城),都结合实际,以巩固创建成果为重点,通过不断地加强城区道路改造、完善城市污水处理、改建卫生基本设施、落实城市长效管理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城市整体卫生水平的提高。开展群众性卫生检查评比活动。2007年,全市有23个单位(社区)被省爱卫会命名为“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41个单位(社区)被命名为“绍兴市卫生先进单位”。(倪伟昶)

深入开展农村卫生创建工作  全市各地农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卫生强镇创建等活动,继续加大以环境卫生整治、改水改厕为重点的农村爱国卫生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农村“创卫”活动,绍兴县漓渚镇、诸暨市草塔镇、嵊州市甘霖镇创建成“浙江省卫生镇”,绍兴县齐贤镇巩固“浙江省卫生镇”工作通过复查。诸暨市璜山镇,绍兴县王坛镇、稽东镇、湖塘街道,上虞市谢塘镇,嵊州市雅璜乡以及袍江新区马山镇共7个镇(乡、街道)创建成绍兴市卫生镇(乡、街道)。其中嵊州市雅璜乡成为全市第一个“绍兴市卫生乡”。全市有16个村创建成“浙江省卫生村”,61个村创建成“绍兴市卫生村”。同时,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逐步完善,基本建立了“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区域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设了一批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了相关管理制度和措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倪伟昶)

全市逐步完善三级健康教育网络  全市三级健教网络进一步得到完善。各地还充分利用健康教育网络,继续做好省、市、县各级健康教育资料编发工作。在抓好大众传媒、医院、学校、社区等健康教育等日常工作的同时,继续结合卫生创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卫生宣传日”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全市11个“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暨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项目健康教育示范乡镇”通过了省级现场复核。4所学校获健康促进学校银奖,9所学校获健康促进学校铜奖。绍兴经济开发区稽山街道东方社区作为绍兴唯一的省级社区健康教育试点单位,2007年上半年完成了试点工作终末调查和试点工作总结。(倪伟昶)

农村卫生厕所(户厕)普及率为83.72%  2007年底,全市农村改水受益率为98.23%,农村自来水受益率为93.59%;农村卫生厕所(户厕)普及率为83.72%,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为75.48%,均比2006年有所提高。(倪伟昶)

开展第十九个爱国卫生月活动  4月全国第十九个爱国卫生月活动中,全市上下深入开展了以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除“四害”、健康教育等为重点的爱国卫生月活动。各级爱卫会及成员部门密切协作、各司其职,做到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广泛宣传、全民参与,城乡联动、整治环境,科学规范、消灭“四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倪伟昶)

信息来源:中国绍兴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