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2007年,滨海工业区按照“坚持经济中心、推进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工业新城,大力开展招商投入年、提质增效年、自主创新年和生态建设年活动,全力推进“新型工业集聚区、自主创新实验区、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迈出了“越坎攻坚”的关键一步。全年实现工业性投资55.25亿元,同比增长10.5%;工业总产值376.03亿元,同比增长35.4%,其中规模以上354.03亿元,同比增长35.1%;工业销售收入366.1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344.28亿元,同比均增长36.7%;财政总收入7.39亿元,同比增长46.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9亿元,同比增长38.8%,国税收入6.28亿元,同比增长46.1%,地税收入1.11亿元,同比增长45.4%;合同外资3.05亿美元,同比增长29.6%,实到外资1.50亿美元,同比增长20.0%;自营出口4.96亿美元,同比增长38.8%。新开工项目29只,新投产项目20只。获绍兴市开发区竞赛一等奖,绍兴县岗位责任制考核第一。(傅国灿)
【列为第二批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12月份,经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确定,国务院批准,绍兴滨海工业园区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据悉,第二批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全省只有3家(另两家为巨化集团、宁波金田铜业公司),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将以推进试点建设为目标全面筹划和展开。这标志着滨海工业区创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打造环境友好型开发区品牌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现代工业新城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傅国灿)
【荣膺浙江省环境竞争力十强开发区】 12月份,由浙江日报主办的“浙江省环境竞争力十强开发区”评选结果揭晓,绍兴县滨海工业区名列其中。这次评选开展了“聚焦节能减排”大型系列专题宣传活动,自7月3日开始,历时5个月,近20万读者投票,经候选公示、单位自荐、读者投票、部门专家审定等程序,产生了“节能减排十大领跑县市(区)、环境竞争力十强开发区、节能减排十大标杆企业”等荣誉榜单。(傅国灿)
【马鞍镇被授予中国化纤名镇】 12月5日,马鞍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化纤名镇”称号。这既是对滨海工业区(马鞍镇)化纤产业地位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纺织强县绍兴县的有力注解。在本地优势与外来资本、技术、人员的共同作用下,马鞍镇的经济实力与日俱增,连续多年被评为浙江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镇,2006年,在绍兴市经济发展强镇考核中,它名列首位,而其工业经济也已形成化纤、纺织、印染、建筑四大支柱产业。依托化纤产业起步早的优势,马鞍镇形成了聚酯、化纤、加弹、织造、印染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优势,摘取了“中国化纤名镇”的称号。而它的集群化也成为研究绍兴化纤业的一个突破口。(傅国灿)
【马鞍镇被命名为浙江省级生态镇】 11月,马鞍镇被浙江省环境保护局列入2007年度省级生态乡镇名单之中。马鞍镇已创建绿色生态村7个,省级卫生村1个,市级卫生村3个,县级卫生村7个。全镇投入资金8055万元开展了企业废水、废气专项整治,投入1000多万元开展烟尘专项整治和定型机废气专项治理,全镇所有燃煤锅炉全部使用水膜硫除尘器,有13家印染企业71台定型机全部安装了定型机废气处理设施,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等均达到了省级生态镇的要求。(傅国灿)
【亩均投资强度达到260.49万元】 深化“亩产论英雄”理念,加大有效投入,亩均投资强度达到260.49万元,亩均产出提高到315.17万元。有103只项目进行“零土地”投入,金额达12亿元。全年新引进工业项目24只,总投资57.5亿元。其中金属制品、塑料制品、家具制造、文教体育用品制造、金属冶炼及压延、资源回收利用、电力及水的生产等10多个非纺新兴产业占全部产业的51.3%,发展方式由传统制造逐步向高新技术转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加大规模以上企业培育力度,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6家,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5家。加强对应开工未开工、应竣工未竣工、应达到工程进度而未达到进度要求的“三未”项目的管理与督查,项目的建设进度保持10%的增速;加强综合复核验收工作,18只项目通过复核验收,涉及项目用地101.53公顷,建筑面积48.5万平方米。积极盘活闲置存量土地,共盘活存量土地240.77公顷,政府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77.09公顷,帮助办理企业间调剂50.29公顷,有效保障了建设用地。(傅国灿)
【全年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29项】 出台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品牌创建的一系列政策,积极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积极开展各类项目申报,全年共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29项,有20只被列入计划,其中列入省级新产品计划16只,技术创新项目1只,省级倍增计划1只,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2只。新增省级研发中心1家,市技术中心(研发中心)4家,市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2家;省技术创新项目1只,省高新技术企业2家,市高新技术企业2家,县高新技术企业6家;市科技型企业28家;省高新技术产品2只,浙江省专利企业1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3家,县科学技术奖5项;中国驰名商标2只,市著名商标5只,浙江名牌1只,市名牌产品7只。(傅国灿)
【抓好“三个层面循环”倡导循环经济】 立足资源环境特点和产业基础,充分把握市场机遇,切实抓好“三个层面循环”,积极倡导循环经济。第一,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打造企业层面小循环,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把节能降耗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突破口,抓好中水回用,锅炉烟气脱硫除尘和定型机废气整治、清洁生产推广、变频节电和节能管理,工业区20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4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认证,26家企业的134台定型机全部进行废气收集装置的安装收集。工业区万元产值电耗下降10%,规模以上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1.4%,均达到县下达的下降5%的指标。第二,注重构建生态产业链,打造行业层面中循环,促进创新发展。构建了纺织品制造业产业链,构筑成以石油化工PTA、聚酯化纤、纺织针织、印染后整理、服装加工一条龙的纺织品制造业产业链。构建了农产品深加工业产业链,形成以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紧密衔接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做好了废物回收利用,如废纸回收进行纸管、纸箱等包装材料的再利用,纺织企业和服装加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如废丝、废纱线、废边角料等进行回收合成化纤,化工企业残渣及催化剂废料进行回收稀有金属或有机化工原料等。第三,加强循环经济基础三大工程建设,打造社会层面大循环,推动集约发展。工业企业用热单位统一规划集中供热,统一淘汰、取缔分散的、小型的、燃煤的蒸汽锅炉,同时兼顾酒店、宾馆等三产服务业热用户,热能的梯级利用率提高了97%以上。实施区域集中统一供水,统一收集,统一处理、排放工程。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的分质供水系统全部投入运行;建污水截污管网,污水收集系统覆盖整个工业区,投产企业污水入网排放率达100%,化工、医药企业的特种固废处置、焚烧率达100%。(傅国灿)
【全年完成三产增加值3.6亿元】 把商贸三产服务项目的招商、建设作为工业提升发展的配套和现代工业新城建设的迫切需要加以重视,未雨绸缪,商贸三产服务项目快速启动。一是不断完善商贸规划,编制了招商地块规划图则、商贸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核心区块城市设计,合理布局商贸三产服务网点,制订出台了《工业区商贸三产服务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了工程建设阶段建设目标。二是不断加大招商力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招商方式,积极推介商贸三产、房地产项目。三是有序推进商贸项目建设。按照“动工一批、拍卖一批、签约一批”的思路,采取意向地块抓签约、签约地块抓拍卖、拍卖地块抓动工“三步走”策略,争分夺秒抓商贸项目建设进度。目前,人才商住楼项目、迪拜商场项目、滨海酒店项目已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的碧海嘉苑安置房已竣工,总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完成主体四层。全年商贸三产、房地产项目土地出让5宗,完成商贸开发投资3.52亿元,完成三产增加值3.6亿元。(傅国灿)
【编制6项工业区市政建设规划】 不断加强规划控制,先后编制工业区产业布局规划、工业区2007年开发区块市政专项规划、绍兴和柯桥入口景观规划、马鞍分区规划等6项规划。不断完善市政配套,完成政府性基础设施投资10405.5万元,社会化基础设施投资96565万元,主要建设了二期北侧区块“四路三桥”工程、滨海大道延伸工程、北六路工程、东联村拆违覆绿工程、绍兴和柯桥两个入口景观工程、50万伏绍北变电所、22万伏长征变电所、11万伏安镇变电所、绍兴水处理三期工程、天马热电厂二期技改项目、远东热电厂热网建设项目和钱塘江码头及配套工程。不断加强城市管理。开展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大拆违力度,共拆除违章建筑17500余平方米,实现违章建筑零增长;开展了市政设施的安全摸排工作,确保各类市政设施无安全隐患;加强了建筑行业管理,管理工作受到了市有关部门领导的好评;加强了170多万平方米的绿地养护考核,提高了绿地养护质量。(傅国灿)
【签约并拆除161840平方米】 平稳推进拆迁安置工作,完成丈量评估实际面积162638平方米,签约并拆除161840平方米,超额完成全年拆迁工作任务;历年来剩余的20户拆迁难题户得到顺利解决。完成皋合、华阳等8个村(居)340户690套计73432平方米安置房的分配工作。(傅国灿)
【全年项目环评执行率达100%】 加快推进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的创建工作,严格项目审批,狠抓“三同时”验收,全年项目环评执行率达100%;大力实施“碧水工程”,实行“三班制”环保巡查,强化雨水排放口管理;实施新时期治水工程,工业区水质状况名列全县前列。建成了24.33公顷口门丘高标准沿海防护林工程。积极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业区和16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百丽恒印染、中大油脂2家企业通过市级环境友好型企业认证。加强了动物防疫工作,全年免疫家禽13107只,生猪65000多头,超额完成了县下达的动物防疫任务;开展了加拿大一枝黄花春秋两季防控和森林植物检疫和农产品产地检疫等工作,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傅国灿)
【区内发展环境得到新改善】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投资1138万元新建了望海小学,启动滨海小学二期工程和镇校食宿改造工程;7月份投入50万元开通了工业区环线公交,解决了进区企业、居民出行难问题;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41家企业办理了社保手续,完成了滨海片医保参保工作;妥善解决好拆迁安置、征地补偿、失地农民保障等问题,社会救助工作步入系统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大力推进“平安滨海”建设,与进区62家投产(试生产)企业签订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并完善了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加强了二三线海塘防汛道路和16座节制闸的日常养护,工业区防汛抗台设施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力推进“法制滨海”建设,开展“综治进民企”活动,区内66家企业完成“综治进民企”创建,加强外来人口管理,社会治安更加稳定;开展企业欠薪处理和职工维权行动,全年共处理劳动投诉97起,协调处理工伤争议13起,办理工伤认定16起,杜绝了信访、群访事件的发生。(傅国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