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600002577321K/2010-21627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绍兴市教育局 | 公开日期: | 2010-07-28 |
主题分类: | 教育 | 发文字号: | - |
有效性: | 196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评价等级标准 | 评价 分值 | 得分 | |
A 级 | C 级 | ||||
1.专业建设规划与保障措施 (15分) | 1.1专业 建设规划 (5分) | 规划科学、思路清晰,实施已取得明显成效。 | 有规划,有措施,取得初步成效。 | ||
1.2保障 措施(10分) | 重视专业建设,领导和管理体制有力,配套经费落实,经费充足。 | 重视专业建设,配套经费落实。 | |||
2.培养目标 与培养计划 (10分) | 2.1培养目标(4分) | 目标明确,符合学校的定位及社会发展需要。 | 有目标,基本符合学校的定位及社会发展需要。 | ||
2.2教学计划(6分) | 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优化,执行情况好。 | 基本能反映培养目标要求,执行情况较好。 | |||
3.师资队伍 (10分) | 3.1师资队伍结构 (4分) | 年龄、职称、学缘结构合理。数量满足教学需要,青年教师中有研究生学位的比例>60%。 | 结构基本合理,研究生学位40—50%。 | ||
3.2师资 队伍建设 (3分) | 50%以上教师职称、学历在建设期内有提高 | 30%教师职称、学历在建设期内有提高或者在国内外高校有进修访学经历 | |||
3.3主讲 教师(3分) | 符合岗位资格教师>95%,教授、副教授均为本、专科学生上课。 | 符合岗位资格教师85—95%,教授、副教授95%为本、专科学生上课。 | |||
4.教学条件 (10分) | 4.1实验室与实践基地 (6分) | 设施和功能完善,充分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有8个以上实践教学基地,每次实验生均面积大于2m2 | 设施和功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有5个以上实践教学基地 | ||
4.2图书 资料(4分) | 资料丰富,能反映最新学术动态,资料管理好,师生查阅方便。 | 有一定数量的本专业学术期刊。图书资料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 |||
5.课程建设 (15分) | 5.1教学 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5分) | 有规划、有措施,取得重大进展,效果明显。 | 有进展,有一定效果。 | ||
5.2教学 方法与手段改革(4分) | 改革教学办法,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成效显著。有3门以上的专业课程建成教学网站且使用良好 | 注意改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一定使用面。有专业课程建成教学网站且使用良好 | |||
5.3教学 大纲(3分) | 完整,先进,执行情况好。 | 完整,基本体现培养目标要求,执行情况较好。 | |||
5.4教材 (3分) | 全部采用获国家、省部级奖或公认水平较高的优秀教材;配套教材及软件完善:有省级以上重点建设或获奖教材或配套软件。 | 基本选用获国家、省部级奖或公认水平较高的优秀教材,有配套教材或软件。 | |||
6.实践教学(10分) | 6.l实验与实践教学(5分) | 体系科学、内容较新、效果好。 | 效果较好。 | ||
6.2毕业设计(论文) (5分) | 总体质量较高,评分合理。全部由讲师以上职称或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文科人均指导论文不超过15篇,理工科不超过10篇 | 质量基术符合要求。全部由讲师以上职称或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 | |||
教学管理 (5分) | 7.1管理制度及执行(2分) | 管理制度科学健全,执行严格。 | 制度基本健全.执行情况较好。 | ||
7.2教学质量监控(3分) | 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开展了听课、评教等活动,成效明显。 | 建立了监控体系,开展了听课、评教等活动,有成效。 | |||
8.教风与 学风(5分) | 8.1教师风范(3分) | 严谨治学,从严治教,教书育人,教学质量高。有教师获得市级及以上教学奖 | 从严治教,教书育人,注意提高教学质量。有教师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奖 | ||
8.2学习风气(2分) |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遵守校规校纪情况好,勤奋进取。50%以上学生参与科技活动,近2年学生违纪处分率不超过0.5% | 学生基本能遵守校规校纪,学习较认真。30%以上学生参与科技活动,近2年学生违纪处分率不超过1% | |||
9.质量评价(10)分 | 9.1学生综合素质(4分) | 高。有省级学科竞赛以上获奖5人次以上 | 合格。有省级学科竞赛以上获奖3人次以上 | ||
9.2学生评价(3分) | 对本专业师资、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等评价高。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率达90%以上 | 对本专业师资,教学条件,教学质量等基本肯定。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率达80%以上 | |||
10.科学 研究(5分) | 9.3社会评价(3分) | 毕业生流向合理,能很好地体现学校的服务面向,总体评价好。应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大于90% | 流向基本合理,有一定的社会声誉。应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70% | ||
10.1科研成果(2.5分) | 科研成果突出。效益明显。有省级以上立项课题或科研获奖。建设期内人均发表论文3篇及以上 | 有一定的科研成果。有市级以上立项课题或科研获奖。建设期内人均发表论文2篇及以上 | |||
10.2教学研究(2.5分) |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有一定数量的省级以上立项项目或教改成果 | 注意开展教学研究。有一定数量的市级以上课题或教学获奖 | |||
11.特色与优势(5分) | 特色与优势明显。 | 注意特色培育,有一定优势。 | |||
评 估 总 分 | |||||
评价内容 | 评价项目 | 项目内涵及标准 | |
A级标准 | C级标准 | ||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15分) |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3分) | 1.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行业或地区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动态调查,能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优化专业内涵,进行细致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要求分析,在专业目标定位中作用显著。 | 1.开展市场调研,有专业人才要求分析。 |
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5分) | 2.专业定位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联系紧密,能满足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体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群清晰准确,具有可实现性,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并具有特色。 | 2.专业定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合理,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 |
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5分) | 3.体现专业定位与特色,内容合理、详实,实施到位,保障有力,成效显著。 | 3.有较完备的专业建设规划。 | |
招生情况(2分) | 4.专业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匹配,近4年新生报到率均>95%。 | 4.专业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基本匹配,新生报到率均>90%。 | |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15分) | 人才培养模式 (5分) | 1.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工学结合”特征,体现学生学习发展的主体性。符合行业或区域经济社会、学校实际,适应专业自身特点。 | 1.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工学结合”特征,基本能体现学生学习发展的主体性。 |
人才培养方案 (10分) | 1.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扎实的专业调研,有就业目标岗位群任务分析、能力分析、学习领域设计。具有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性、可操作性等特点,特色鲜明。 | 1.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定位明确,有效性好,有自身特色。 | |
2.人才培养方案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明确具体,重视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 2.人才培养方案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均有要求,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 | ||
3.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技能教学结构合理,衔接紧密,符合专业特色。构建了基础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的系统化课程体系,体现“教、学、做”融合的指导思想。 | 3.人才培养方案基础知识教学、技能教学结构基本合理,衔接紧密,基本符合专业特色。 | ||
4.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学时占教学总学时的50%以上,一体化课程教学情况良好。 | 4.一体化课程学时占教学总学时的30%以上。 | ||
三、教学条件(20分) | 师资队伍建设 (8分) | 1.专业带头人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知名度,教学、科研能力强,在专业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有丰富的企业一线实践经历。 | 1.专业带头人具有副高职称,在专业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 |
2. 专业教学队伍结构优化,梯队合理;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30%,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比例≥80%,“双师素质”教师≥80%;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实际参与教学工作的比例高。 | 2. 专业教学队伍结构相对优化,梯队比较合理;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20%,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比例≥40%,“双师型”教师≥50%;有兼职教师实际参与教学工作。 | ||
实践教学条件建设(5分) | 1.校内建有具有真实(仿真)职场情景、能满足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了有利于基地运行的有效机制。 | 1.建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基本满足专业教学要求。 | |
2.实践教学有系统设计,方法先进,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健全、管理完善;必修实践类课程开出率100%。 | 2.有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管理较完善,必修实践类课程开出率95%。 | ||
3.建有稳定的能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等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合作协议,企业指导人员数量能够满足实训要求,顶岗实习效果好。 | 3.有一定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基本满足专业需要,有企业指导人员。 | ||
课程与教材建设 (5分) | 1.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计划制订与实施到位,有明显成效;结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整合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教、学、做”合一;教材建设能较好地满足课程教学需要;有行业企业参与课程、教材建设。 | 1.有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计划,有一定效果;课程体系完整,课程教学方法基本得当;教材建设基本满足课程教学需要。 | |
学校配套经费的落实和使用(2分) | 1.配套经费超过市教育局文件规定。 | 1.配套经费按市教育局文件规定落实。 | |
2.经费使用符合教育局文件规定及财务制度。 | 2.经费使用符合教育局文件规定及财务制度。 | ||
四、教学改革研究与科学研究(15分) | 教学改革(5分) | 1.专业教学改革思路清晰,体现专业特色,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 1.专业教学改革思路清晰,与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一致,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 |
2. 课程改革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思路,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可操作模式;重视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改革,大多数教师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得当,使学生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得到较好发挥。 | 2. 课程改革进度明显,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重视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改革,近半数教师因材施教,采取了一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得到一定发挥。 | ||
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10分) | 1.参加科研和教改研究的教师专任≥80%,4年内教师人均发表的论文不少于2篇。 | 1.参加科研和教改研究的专任教师≥50%,4年内教师人均发表的论文不少于1篇。 | |
2.专任教师4年内取得校级以上教科研项目不少于4项,取得省级及以上教科研成果奖不少于1项。 | 2.专任教师4年内取得市级及以上科研成果不少于1项。 | ||
五、教学管理(10分) | 课程标准制定与执行情况 (3分) | 1.制定了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体现“工学结合”要求,执行情况良好。 | 1.制定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良好。 |
教学基本文件 (3分) | 1.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与规章制度规范、健全。 | 1.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与规章制度规范基本健全。 | |
2.教学基本文件(教学日志、教案、试卷、实习报告等)规范、齐全,体现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新要求。 | 2.教学基本文件(教学日志、教案、试卷、实习报告等)基本齐全,并能不断更新。 | ||
教学规章制度及运行管理 (4分) | 1.能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规章制度,重视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有健全的监控体系和信息反馈系统;有结合专业教学和建设的规章制度。 | 1.能执行学校教学规章制度,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一定的实施效果。 | |
六、教学效果(15分) | 专业认可度(2分) | 1.学生热爱专业,熟悉专业,行业、企业高度认可专业教学质量。专业服务行业、企业能力强。 | 1.学生认同专业,了解专业,行业、企业基本认可专业教学质量。专业有一定的服务行业、企业能力。 |
教学评价(3分) | 1.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较高,学生评教优秀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5%以上。 | 1.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基本满意,学生评教优秀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 | |
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 (7分) | 1.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会用,能用学习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考试成绩成正态分布,学生知识掌握与应用程度高。 | 1.多数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会用,能用学习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考试成绩接近正态分布,学生知识掌握与应用程度一般。 | |
2. 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高,90%以上学生获得专业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实施“多证书”制。 | 2. 60%以上学生获得专业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实施“双证书”制。 | ||
3.抽查学生实习报告、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论文)等成果,综合评价高,学生毕业率98%以上。 | 3.抽查学生实习报告、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论文)等成果,综合评价一般,学生毕业率95%以上。 | ||
4.技能竞赛开展情况好,学生参与度高,获得市级及以上技能竞赛奖累计10次以上 | 4.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并在市级及以上技能竞赛获奖5次及以上。 | ||
社会对毕业生综合评价 (3分) | 1.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对口率高,学生的社会声誉好。 | 1.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学生的社会声誉较好。 | |
2.社会用人单位对近三年毕业的学生专业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评价高,优良率大于90%。。 | 2.社会用人单位对近三年毕业的学生专业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评价高,优良率大于70%。 | ||
六、特色与创新 | (10分) | 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在学校和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的项目 | 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作用,有一定成效的项目。 |
[全文下载]:绍市教高[2010]73号.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