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绍兴 > 绍兴年鉴 > 2010年绍兴年鉴 > 专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来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发布日期:2011-11-14 10:10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1949年5月22日,绍兴全境获得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绍兴的解放,是无数仁人志士和共产党人长期英勇斗争、流血牺牲的结果,绍兴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绍兴解放后的三年,新生政权经受住了严峻考验。1949年6月23日,即成立中共浙江省第十地方委员会和浙江省第十专员公署(11月改称中共绍兴地委、绍兴专署)。面对国民党统治时期留下的社会千疮百孔、经济濒临崩溃的局面,绍兴地委和专署带领全区人民开展了接管城市、剿匪反霸、统一财经、民主政权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工作。在农村,开展土地制度改革,翻身农民以极大热情投入到生产中去,使农业生产得以较快恢复。土地制度的改革,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争取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重要条件。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打击投机资本,稳定市场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随着形势发展,又相继开展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医治战争创伤,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经济,实现了由“打江山”到“坐江山”的转变。
  从1953年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开始的三年,绍兴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1953年,党提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绍兴城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1月,全区基本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取得胜利,顺利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1956年开始的十年,绍兴在曲折中探索、实践和前进。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绍兴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农业、地方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都取得较大进展。然而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加上自然灾害影响,绍兴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遇到了严重困难。经过三年国民经济调整,较快地走出困境。在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中期的曲折发展中,绍兴人民仍然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兴奋的业绩和典型:1957年11月,浙江钢铁厂绍兴分厂1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标志着浙江现代钢铁工业的诞生;1961年10月,浙江绍剧团赴京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毛泽东为此而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使绍剧名扬天下;1963年11月,在“社教”运动中诞生的“枫桥经验”,得到毛泽东的批示推广,其基本精神至今仍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1966年,绍兴地区粮食亩产达1027斤,成为全国第一个粮食亩产超千斤的地区,等等。绍兴在工业、农业和文化建设方面创造的这些经验,使人民在艰难曲折中看到了曙光。
  “文化大革命”使绍兴的发展付出了沉痛代价,但绍兴各级党组织和群众在努力抗争中也酝酿着新的突破。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在困境中与“左”倾错误奋起抗争,在全面整顿中发展经济。20世纪70年代初,绍兴县、上虞县排除干扰,先后开展大规模围涂造田,为绍兴工农业发展创造了丰富的土地资源;新昌县、嵊县等地干部群众顶住压力对“包产到户”进行探索与实践;上虞县、绍兴县的城乡开始出现纺织、机械制造企业,后来闻名全国的社队企业由此艰难起步。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移。从此,绍兴人民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解放思想、拨乱反正,迈出了改革开放新步伐。改革首先从农村推行土地承包制起步,至1983年,全区基本实行了联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接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利改税、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厂长负责制、承包和租赁经营等一系列改革。1983年,国务院批准绍兴撤地建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绍兴中心城市建设由此启程。1985年12月,绍兴百货大楼实行股份制,开全省国有大中型零售企业改制的先河。1988年3月,国务院批准绍兴市及所辖绍兴县、上虞县、嵊县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外商投资区、经济开发区纷纷建立,绍兴的对外开放迈出可喜步伐。9月,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提出“科教兴市”发展战略,在抓好科技发展规划同时,以实施“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火炬计划”为载体,依靠科技带动生产发展。在这一历史时期,绍兴抓住了国家“短缺经济”时期的机遇,赢得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抓住商品流通不畅的机遇,抢得了市场大市建设先机。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吹响了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号角。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这为绍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带来了新契机。市委、市政府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改革走上制度创新之路。1992年9月,绍兴市第一塑料厂依法实行破产,开省内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依法破产的先例。自1994年3月“绍兴百大”股票在上交所上市以后,形成资本市场上引人瞩目的“绍兴板块”。在政策的支持鼓励下,全市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不断完善。随着改革深入,市委及时提出“沿线重点,两翼扩展,东西接轨,向外开拓,骨干先行,全面推进”的发展思路,实施堪称绍兴发展史上大手笔的“中兴工程”,进行系统谋划区域发展战略和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的探索,使改革开放实现新的历史性突破。
  1999年5月,中共绍兴市第四次代表大会确立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使绍兴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全市人民围绕“三市"和"率先”目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速。国有、城镇集体和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逐步到位,非公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体制创新的同时,突出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技改投入大幅度提高,效益农业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块状经济茁壮成长,绍兴的体制、机制和产业优势日渐显现。
  2000年6月,绍兴对行政区划进行重大调整。袍江工业区的兴建,为城市北进战略实施提供了支撑点,也给绍兴经济发展和外向开拓注入了强劲动力。以城市广场兴建和环城河综合整治为标志,绍兴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基本实现“三年变新样”的目标。市委在“建设文化名市、弘扬绍兴精神”研讨基础上,将绍兴精神概括为“坚忍不拔、奋发图强、崇尚科学、务实创新”,为凝聚力量、开拓未来提供精神支撑。
  2002年7月召开的市委四届九次全会,提出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谋求绍兴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此后新一轮工业、技改和基础设施投入高潮迭起,开发区、工业园区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杭甬运河绍兴段工程动工,曹娥江河口大闸工程上马,绍兴跨海大桥方案通过论证;抓住中国加入“世贸”的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外向型经济呈现出跨越式发展势头。绍兴市委从文化与经济互动的高度,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9月,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提出要把绍兴建设成为百万人口的现代化生态型大城市,确立了“四大组团、绿色空间”总体框架。11月,市区大树江组团工程动工兴建,宣告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越城区二环线内42个城中村改造工程正式动工。12月,市委、市政府召开镜湖新区授牌仪式暨开发建设动员大会,吹响绍兴大城市建设的进军号。2003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迅速崛起,绍兴实施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战略。随着城市北进的顺利推进和坏杭州湾产业核心区开发建设的升温,市委又决定加快启动建设杭州湾绍兴工业新区,构建起融入“长三角”的大舞台,为绍兴跨越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003年以后,绍兴进入协调、统筹、科学发展的历史新阶段。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绍兴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提出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兴市、文化强市、合力建市四大战略,确立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2004年7月召开的市委五届三次全会,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作出《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八八战略”,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决定》,提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率先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重点加快“八个创新提升”。2005年7月召开的市委五届五次全会专门就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生态绍兴、和谐绍兴作出部署,并制定实施意见。在这一时段,全市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展开,不断取得重大成就。全面实施《绍兴大城市发展纲要》,越城组团加强古城保护和开发,鲁迅故里、书圣故里等一批历史街区保护工程相继开工建设,迪荡新城基础设施和商贸项目全面启动;柯桥组团特别是柯北新城快速崛起,袍江组团开发建设实现重大进展,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成开园。
  全面实施《绍兴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重点推进“十大城乡统筹网”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辐射;重点推进覆盖城乡的就业保障体系、医疗保险体系和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针对文化建设滞后影响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市委、市政府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要求和更加务实的举措,强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重点启动越王城、迎恩门风情水街、会稽山休闲度假中心等建设。全面实施《绍兴生态市建设纲要》,全市上下打生态牌,走生态路,扎实推进国家级生态市建设。立足构筑和谐社会,创新发展新时期“枫桥经验”,妥善处理重大突发事件,致力建设“平安绍兴”、“法治绍兴”。同时,市委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弘扬“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新时期胆剑精神,为加快科学发展塑造了鲜明特色的绍兴人文精神。绍兴县、嵊州市、新昌县探索创造的"夏履程序"、“八郑规程"、“儒岙典章"等富有绍兴特色的农村民主治村经验倍受瞩目。
  2007年3月召开的中共绍兴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一批涉及新农村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三产服务业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先进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民生保障建设的重点项目在全市有序展开,并取得重大进展。中共十七大以后,市委按照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的要求,作出“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提出在经济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文化繁荣发展、民生状况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和谐发展六个方面走在前列,进一步明确在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思路举措。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绍兴造成较大的影响,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和风险。对此,各级党委、政府主动出击,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帮助企业化解困局。2009年1月召开的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了“保增长、重民生、促稳定、强党建”的工作主线,作出实施“三年建设计划”部署,围绕城市基础设施、产业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和民生实事工程等四大类重大建设项目,实施“两千亿”工程,力争使绍兴经济在企稳回升的基础上重拾发展优势。2009年7月召开的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以及全市人民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绍兴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新三市”战略目标,即加快把绍兴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围绕这一目标,做出了关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实施意见,力求从经济转型升级、投融资体制、统筹城乡发展、有效改善民生、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行政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改革步伐,为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科学发展进一步构建体制机制优势。
  六十年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解放初期,绍兴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经济地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工业主要是一些手工操作的酿酒、印染、制酱和锡泊作坊,规模小、技术低、结构差;农业主要是单纯的粮食种植,生产力水平很低。1949年,全地区人口222.86万人,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为3.3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024万元、农业总产值2.61亿元;粮食总产量48.54万吨,亩产114公斤。经过60年发展,绍兴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成为市场大市、民营经济大市、块状经济大市、建筑大市、纺织大市、出口贸易大市、商品市场大市和旅游大市,成为“中国优秀创新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和“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全市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和稳定性逐步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3位、同类城市第11位、全省第4位,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33位、全国同类城市第13位;5个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19个乡镇跻身全国百强镇。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22.95亿元,户籍人口人均GDP7300美元;财政总收入274.6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3.6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8.89亿元;进出口总额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突破200亿美元,达到238.27亿美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263.10亿元、2490.86亿元;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35(目前36)家,累计从证券市场筹资120多亿元(累计融资额超130亿元);建筑业总产值2391亿元,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地级市领先地位;全市有51家民营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10家企业入选中国最具品牌竞争潜力100强民营企业,37家企业进入全省100强民营企业;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217家,特色农业基地17.74公顷,外拓农业基地61.11公顷;接待境内外游客2474.9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3.60亿元,名列“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第20位。
  六十年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解放初期,10万人口的绍兴古城,基础设施极端缺乏,城内街路狭小、泥泞,市容破烂不堪,通信落后,城乡道路年久失修,交通运输落后。今天的绍兴,已经从“山阴时代”迈向“鉴湖时代”和“杭州湾时代”,正在建设成为百万人口的现代化生态型大城市,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约90平方千米。全市城乡统筹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通信、供水、供电、供气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能力处于全国、全省领先水平,全市城乡统筹协调度超过75%。2008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5天,优良率达86.10%;市区居民饮用水质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按照“水为城市之源、绿为城市之美、文为城市之魂、人为城市之本”的理念开展城市建设与管理。古城保护不断加强,历史街区基本修复,道路网络进一步完善,街景整治全面完成,城河环境全面改善。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3299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3.0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62平方米;全市已建成8个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13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45个省级生态乡镇,以及一大批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省级绿色企业、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全市92%的行政村建立了垃圾集中处理机制,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覆盖率达到90%;建成杭甬运河绍兴段、曹娥江大闸、小舜江供水、天然气综合利用等重大设施工程。全市实现了“一小时经济圈、两小时旅游区”和“县县通高速”,高级、次高级路面占97%,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8.60%。建立农村信息化村334个、电气化村204个,城乡固定电话普及率达88.06号线/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76.42部/百人,互联网用户数150.10万户。绍兴还先后获省级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以及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
  六十年来,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解放初期,绍兴没有像样的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寥寥无几;全地区没有大中专学校,只有2372所小学、18所中学(在校生5708人),文盲占总人口的90%以上;20家卫生机构,961名卫生技术人员;文化体育设施十分简陋。今天的绍兴,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强市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发展总指数名列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相继建成绍兴广电中心、绍兴大剧院、绍兴图书馆、鲁迅电影城、绍剧艺术中心、绍兴体育中心、黄酒博物馆、绍兴游泳健身中心、越国文化博物馆、绍兴档案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先后举办了中国兰亭书法节、公祭大禹陵、绍兴黄酒节、水乡风情旅游节、鲁迅文化艺术节、第七届中国艺术节、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进一步扩大了绍兴文化的影响力。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全市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99.30%,绍兴文理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等7座高等院校相继建立,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突破5万人。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有3145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其中综合医院38家,实际开放床位14007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295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达90%以上。全市科技事业持续发展,名列中国城市自主创新科学评价地市级第8位,科技综合实力居全省第3位,所辖5个县(市)全部成为省级科技强县(市);共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8家、省级347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2家,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13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9家。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取得可喜成绩。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绍兴籍运动员孟关良勇夺金牌,两次为祖国升起了国旗、唱响了国歌。
  六十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解放初期,绍兴人民与全国人民一样,缺衣少食,生活贫困。六十年来,随着党的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绍兴经济持续发展,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基本实现全面小康。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46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553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950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877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7.4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5.41平方米。居民消费已从满足吃穿等必需品消费阶段,向追求发展和享受的消费阶段过渡,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从制度层面上实现了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全覆盖。全市基本消除城镇和农村低保户中的零就业家庭,城乡最低生活和被征地农民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口比例达到95%。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75%,居全省第4位,全市社会发展综合水平评价居浙江省第4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居全国第20位,城市和谐指数居全国第8位。群众安全感认可度高达98%,被新华社《 望东方周刊》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鲁孟河)
信息来源:中国绍兴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