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绍兴 > 绍兴年鉴 > 2010年绍兴年鉴 > 区县市

嵊州市

发布日期:2011-11-14 11:25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概况】 至2009年底,嵊州市市域面积为1784平方千米,下辖17个乡镇、4个街道,户籍总人口为73.50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1.18亿元,比2008年增长9.20%。财政总收入20.8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0%和8.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5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87元,同比分别增长9%和9.8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2.10‰。

    【帮助企业化解572个困难问题】 年内,全市开展“走进企业、破解难题”专项行动,帮助企业化解困难问题572个。落实各项企业减负政策,减轻企业负担1亿多元,完成出口退税8.73亿元。推进政银企联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全市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34.50%和35.10%,企业融资难问题有所缓解,风险企业处置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6.70亿元,同比增长4.40%。

    【编制落实“三年双百亿建设计划”】 年内,全市编制落实“三年双百亿建设计划”,争取到中央资金1.18亿元,实施20个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服务业重点项目和54个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分别完成投资18.02亿元和29.6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7%和102%,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36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55.99亿元。

    【开拓各类市场】 年内,在全市启动“嵊州集群产业电子商务应用三年行动计划”,共发展“中国供应商”会员企业298家、“诚信通”会员企业833家,获网络联保贷款1.10亿元。举办第十届嵊州·中国越剧领带节、第二届中国(嵊州)电机展和北京“越乡文化周”活动,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得到提升。加大集群产业营销力度,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领带服装、电器厨具、机械电机三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比2008年分别增长3.20%、8%和0.50%。建筑企业外拓市场力度继续加大,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5.42亿元。
 
    【出台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方案】 年内,嵊州市制订出台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落实“一产业一策”和“五个一”政策。16个领带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重大投资项目全面实施,成功组建2家物流公司,外拓茧丝基地5.70万公顷,以嵊州市为主起草的领带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全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现场会在嵊州召开,领带产业列入首批“省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和“2009年度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嵊州市成为全国唯一的“中国真丝产品流行趋势发布基地”。改进技术装备,加强研发投入,173个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20.27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616万美元,比2008年增长4.90%;引进市外境内工业资金8.93亿元,同比增长7%。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 年内,加大财政对科技支持力度,深化产学研合作,科创中心二期项目进展顺利。全市新引进技术转移中心3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家,新建校企合作项目30余个。新批高新技术企业10家,新认定省级以上新产品73件,专利授权数达到1123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个、省著名商标1个、省名牌产品3个。实施国外智力项目11个,引进国外专家11人。

    【启动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工作】 年内,加强生态市建设,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落实,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生活污水处理,落实重污染企业污水纳管工作,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正式启动。全市各级政府部门鼓励企业改进工艺,转变生产方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预计下降4.4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8.60%和5.20%,6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验收,创建省绿色企业1家。

    【编制城市功能区块规划和专项规划】 年内,加快编制城市功能区块规划和专项规划,全面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建成500千伏苍岩输变电所和220千伏嵊东输变电工程投运,104国道嵊州段改建工程1至6标段建成通车,老城区和城西区完成旧住宅区路面改造2万余平方米。开发区基础设施建成双塔大桥东接线,完成城北区污水管网一期改造和雅戈尔大道政策处理工作,基本完成三塘区块前园片市政配套路基工程和城东北区块市政配套工程,启动下中西排涝站建设。贯彻落实绍兴市关于嵊新区域集约发展要求,稳步实施嵊新接线、新昌引水管网等建设项目,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嵊新检验检疫办事处筹建工作取得进展,国税业务楼顺利结顶。

    【从五方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全年全市完成农村宅基地置换545户,新增土地承包权流转面积1713.33公顷。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6805万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南山、前岩水库国家级除险加固工程,加固病险山塘水库74座,建成清水河道70千米,8万农村人口饮用水条件得到改善。新建联网公路20.10千米,动建农村个私集聚区82个,完成3个乡镇、76个村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与改造,新增省级村庄环境整治合格村70个。开展欠发达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设立农户创业小额贷款贴息基金,启动159个扶贫项目。

    【完善社会保障事业】 年内,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8700多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000多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100多人。新增五大保险参保人数30936人。社会化养老工作取得新进展,市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投入运行,新建和改建养老机构15家,新增福利床位480张。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落实各类救助资金2470万元。城镇低保标准两倍以下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实现“应保尽保”,落实第二期经济适用房150户,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200户。推进“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完成第二代残疾证换证工作,建成全省首个集中供养中心,50余名重度残疾人实现集中供养。

    【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市复查验收】 年内,“振兴越剧六大工程”扎实推进,新越剧艺校顺利结顶,改扩建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建设村级文化活动中心80个,创建省“东海文化明珠”乡镇1个、绍兴市文化示范乡镇2个。举行国庆6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送戏下乡130多场,送电影下乡4800多场,送书下乡2.60万多册,百姓周末、广场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提前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野外普查,新增城隍庙建筑艺术等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市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市复查验收。

    【改造校舍38760平方米】 年内,强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稳步实施,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任务全面完成,幼儿园公办教师工资得到财政全额保障。新增绍兴市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2个,剡湖街道中心学校、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基本建成。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工作,改造校舍38760平方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58.20万人】 年内,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58.20万人,累计报销7845万元。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取得实效,通过灭蚊、灭蟑、灭鼠先进城区复查。成立市医调会,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组建市婚育服务中心,免费婚检和孕检率分别提高96%和97%。

    【获“中国桃形李之乡”称号】 全年全市桃形李产量达1500万千克,创办桃形李果品加工企业3家、专业合作社3家,建立产地批发市场2个,从业人员达1万多人。8月,嵊州市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桃形李之乡”称号。

    【“越乡龙井”入选浙江省“十大名茶”】 嵊州市是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和精制珠茶加工出口基地,茶叶生产量、绿茶出口量、出口总值等几项指标均列全国第一。市政府在2008年就出台了《越乡龙井品牌规划方案》,从2009年起每年落实专项资金2500万元用于茶叶品牌建设。6月28日,嵊州市推荐的“越乡龙井”在第二届浙江省十大名茶评审会上获满票通过,入选第二届“浙江省十大名茶”。

    【连续第六年评为全省发展外向型农业工作先进单位】 全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4.43亿元,比2008年增长3.90%。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技改投入1.67亿元,同比增长11.30%;实现产值32.30亿元,销售收入29.9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0%和10.20%。新增亿元企业1家,新评为绍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新增农业外拓基地5.70万公顷,36个市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得到加强,创建首个国家级标准茶园。连续第六年被评为全省发展外向型农业工作先进单位。(支浩权)
信息来源:中国绍兴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