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绍兴治水,生生不息

日期: 2013 - 04 - 26 来源: 中国绍兴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

从大禹治水到当下的清水工程

绍兴的治水史,就是一个个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美丽绍兴的梦想

  会稽山下,鉴水之滨,今天又是公祭大禹陵的日子。震天的鼓响,宏亮的钟声,招展飞扬的龙旗,寄托人们对立国之祖、治水英雄大禹的无限追思,表达了人们弘扬大禹精神的意愿。祭禹,也是绍兴人放飞的一个美丽绍兴之梦。

  大禹治水

  一个民族的安居乐业梦

  传说在帝尧时期,大禹之父鲧治理洪水时,作三仞之城拦截洪水,九年治水不成。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从而平息了水患。重温这远古的历史,是为了深深追忆大禹的明德。他带领众人治水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与自然作斗争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安居乐业、追求幸福美好生活之梦,并孜孜不倦地奋斗的生动写照。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忘我精神,和他“薄衣食”、“卑宫室”的艰苦朴素的品质,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梦想,大禹时期,治理好洪水,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就是那个时代最大的梦想。为了这个梦,一代接着一代,无数人付出了艰辛,付出了心血。一个民族的理想和梦从大禹时代便开始起飞。

  绍兴治水史

  一个人与自然的和谐梦

  大禹娶亲于绍兴,治水成功在绍兴,大会诸侯在绍兴,死后又葬在绍兴。千百年来,大禹的精神激励着绍兴人民为着自己的梦想不倦地奋斗着。

  绍兴是个水城,“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变渠。”绍兴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从一个侧面看,绍兴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的历史,就是与水患作斗争的历史。从大禹治洪水开始,到东汉的马臻开筑鉴湖,从晋时的贺循凿运河,到明朝的汤绍恩建三江闸,戴琥整治钱清江,直到几十年前的围海,现在的环城河整治、清水工程,曹娥江大闸的建造、曹娥江引水工程等等,绍兴人一代又一代,用自己的辛勤与汗水,用自己的智慧与执着,谱写了一部部治水的历史篇章。

  古纤道,三江闸、古石桥……这些与水相关的文物,见证着绍兴人治水的功勋,“轻舟八尺,低篷三扇”的乌篷,是绍兴人与水为邻、与水相亲的化身,仿佛从远古驶来,驶向江河天外。绍兴人不懈地治水,为的就是一个梦,那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遥闻会稽美,一度若耶水。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绍兴因水而患,也因水而美,在这块水网密布的大地上,水承载着绍兴人的无限的追求和希冀。“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人们渴望水带来美好生活,带来幸运和幸福。

  清水工程又三年

  建设美丽绍兴的现代梦

  会稽山下的祭禹典礼,一年又一年,它不仅仅是传承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仅仅重温国家级的祭祀典礼,而是对一种精神的追溯,是不息的追求的延续,是人们对未来美梦的祈求和渴盼。

  2006年绍兴公祭大禹陵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发来贺信:“公祭大禹陵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禹以其疏导洪患的卓越功勋而赢得后世敬仰。其人其事其精神,展示了浙江的文化魅力,是浙江精神的重要渊源。公祭大禹陵,对于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对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都是有益的。”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传承中华文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大省建设,促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今天,我们祭禹之时,我们仍然为这个梦想付诸行动,大禹的精神是我们前行动力的一个源泉。

  今年绍兴又开始了新的三年治水计划,这个计划的目的,就是要让绍兴的水更清、更美,绍兴的生态更美。绍兴既要与水为邻,以水为荣,更要以水为美,使绍兴这个水城真正成为一部精致的大书。(记者 周能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