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概况】 2012年,全市农业部门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全力推进“两区”建设,开展助农增收服务,全市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全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78.59亿元,比2011年增长2.8%;实现农业增加值184.62亿元,同比增长2.9%。全市农村实有劳动力233.93万人,比2011年增加3.48万人,增幅为1.51%,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50.54万人,比2011年减少0.27万人,减幅为0.53%。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19%】 全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706元,比2011年增加1845元,同比增长11.6%。从收入来源看,人均工资性、家庭经营、转移性纯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6%、17%、19.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11107元,比2011年增加1034元,同比增长10.3%。
【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47家】 全年,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593家,比2011年增加447家,新增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18家。入社社员5.70万户,带动农户62万户,社员和带动农户总数占总农户数的54%。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6.88万公顷】 全年,全市新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0.46万公顷,累计流转面积6.88万公顷,占农民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55%。
【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县(市、区)达到5个】 年内,全市深化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开展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创建活动。越城区成功创建为省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县(市、区),绍兴县成功创建为省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县。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完成903个村的集体经济审计。新完成8个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累计已完成118个村。全面推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阳光行动,农民群众对加大涉农收费监管、落实惠农政策的满意率达95%以上。
【推进百个现代农业园区创建活动】 年内,全市有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7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12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5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通过省、市验收认定,累计建成2个现代农业综合区、16个主导产业示范区、36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和8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园区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361.19亿元】 年内,全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227家,总资产达到135.14亿元,比2011年增长16.76%,实现销售额361.19亿元,同比增长13.37%;实现利润23.41亿元,同比增长11.09%;联结基地59.14万公顷,联系农户223.86万户。其中销售额超5000万元企业比2011年增加13家,总数达到170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29家。浙江中大饲料集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农副产品出口额达到7.18亿美元】 全年,全市农副产品出口总额再创新高,出口累计达到7.18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0.56%;新增农业“走出去”企业7家,新增境外投资额0.29亿美元。
【新增9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 年内,第七批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公布,全市有浙江科盛饲料股份有限公司、诸暨市国伟禽业发展有限公司、浙江蓝美农业有限公司、浙江瑞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浙江省新昌县澄潭茶厂、浙江东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绍兴仁昌酱园有限公司、浙江绿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浙江顾大嫂食品有限公司等9家农业龙头企业上榜,总数居全省前列。至此,全市省级以上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到41家,年销售额达178.23亿元,带动农户33.75万户。
【2家基地列为省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创建点】 年内,绍兴县同康竹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新昌县来益葡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被列为省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创建点,浙江省诸暨绿剑茶业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绿色食品示范企业。至此,全市共有4家基地被列为省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创建点,2家企业被评为省绿色食品示范企业。
【3家企业认定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 年内,浙江茂阳农发集团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第二批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全市累计达到6家。诸暨市十里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等3个循环农业示范区被认定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示范企业、示范区总量分别位居全省第一位、第二位。此外,浙江东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减量化投入优质化供给、新昌县回山茭白专业合作社的茭鸭共育两项生产模式,分别获得省生态循环农业创新模式大赛创新奖、优秀奖。
【新增2个“浙江名牌”农产品】 年内,全市2个农产品获得“浙江名牌”称号,分别是诸暨市十里坪有机茶和上虞市二都杨梅。此外,野藤葡萄、会稽龙井茶叶、一景牛奶、国伟绍鸭等5个浙江名牌农产品通过复评。嵊州市泉岗名茶开发有限公司的“前岗”牌茶叶等7个商标被认定为绍兴市著名商标,浙江天使之泪珍珠股份有限公司的“天使之泪”被认定为浙江出口名牌。绍兴绿味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绿味”牌蔬菜等6家企业产品被认定为绍兴名牌产品。浙江东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十里坪”有机茶等2个产品被认定为浙江名牌农产品。
【12个农产品获省农博会金奖】 年内,2012年浙江省农业博览会在杭州举行,全市64家农业企业参展,共实现现场销售650万元,达成意向订单871万元。嵊州溪滩食品有限公司的“懒得动”牌速食米面等12个产品获得省农博会金奖,浙江皂李湖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皂李湖”牌水磨年糕等16个产品获优质产品奖,浙江茂阳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被评为年度省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十佳”企业。
【1个村镇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年内,全市农业部门继续推进“一村一品”战略发展,挖掘农村资源优势、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精神、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被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至此全市共有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2个产品获中国农产品交易会金奖】 年内,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北京举行,全市20多个产品参展,其中,诸暨绿剑茶叶有限公司的“绿剑”茶叶和新昌县荣越蓝莓专业合作社的“天姥蓝”蓝莓果被评为交易会金奖农产品。
【2个产品获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比赛创意奖】 年内,全市组织6个产品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比赛。上虞市虞舜旅游实业有限公司的四季仙果之旅获文化创意银奖,浙江绍兴女儿红酿酒有限公司的纳福花雕酒瓶包装获包装创意优秀奖。
【8个产品获浙江省·静冈县2012年绿茶博览会金奖】 年内,全市27家茶叶企业参加在杭州举行的浙江省·静冈县2012年绿茶博览会,主要展出圆形、扁形、针形三类名优茶产品以及茶叶包装、茶深加工产品。“越乡”牌越乡龙井、“明福”牌大佛龙井、“御茶村”牌平水日铸茶、“十里坪”牌龙井茶、“舜水”牌舜水仙毫、“觉农”舜毫、绿剑茶、“勾山”牌金观音在博览会上获金奖。绍兴市还在中心展示区设立特别两个展位,单独进行绿剑茶与平水日铸茶的品牌推介。
【2个农产品加工项目列为农业部农业对外合作贷款项目】 年内,经农业部审核评估,绍兴市上报的浙江舜地食品有限公司“年产1亿包冻干蔬菜即食汤块”项目和浙江阮仕珍珠股份有限公司“阮氏珍珠国际品牌拓展及出口基地优化养殖项目研发建设”项目被列为农业部“农业对外合作贷款”项目,并获准向中国进出口银行推荐。全省被列入向中国进出口银行推荐的农业部农业对外合作贷款项目只有4个。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年内,全市农业部门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百日大检查”“百日大整治”等行动,重点加大对蔬菜水果茶叶禁限用高毒农药、畜禽养殖使用违禁物质和滥用添加剂、农业投入品、病死猪、初级水产品等的整治力度,全市共定量监测各类农产品及水产苗种3264批次,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保持平稳。在历次抽检中,畜禽产品、蔬菜、水产品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其中瘦肉精抽检合格率保持在100%。
【9个菜篮子基地获评质量安全信用A级单位】 年内,市农业局对市级59个菜篮子基地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强化政策联动,在当年菜篮子项目中优先考虑A级单位,对C级单位不予立项。对发现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业投入品、连续两次抽检不合格的或者经查实有经营病死动物的等不良记录的生产主体,取消相关称号及政策性补贴,三年内不予项目扶持。共评出A级单位9家,B级单位37家,C级单位13家。
【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 年内,全市农业部门按照“五有一追溯”的管理要求,通过政策激励、指导培训等措施,引导全市菜篮子基地、农业园区逐步建立产地准出制度。全市有近200家企业基本达到要求,其中,有50多家企业建立自检室并全部实现联网,自检9469批次,合格率为99.80%。
【基本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 年内,全市共投入1899.70万元,建立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1家、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5家,其中有2家通过省计量认证,市县两级检测机构有在编人员23名、在岗人员43名;乡镇自检室47个,落实检测员72名;基地、市区自检室50多个,基本形成以市级机构为龙头,县、乡机构为依托,基地为补充的农产品检测网络。
【农业生产标准化实施率达到55.5%】 年内,全市以实施省、市、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和“三品”认证为载体,通过企业和合作社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农民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共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3个、市级11个、县级24个,农业标准化实施率达到55.5%。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面积9300公顷,累计达到7.73万公顷。
【举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演练】 年内,为提高农产品安全监管水平和处置突发事故的能力,市农业局举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演练,模拟网络舆论反映市区生产的蔬菜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后,相关部门调查处置的相关过程。此次应急演练的开展,有助于提高相关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应对中的组织指挥、协调配合、快速反应、高效处置能力。
【开通农产品质量安全移动监测系统】 年内,全市农业部门开通农产品质量安全移动监测系统。该系统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形成农业生产主体信用管理电子化档案,便于市、县、镇(乡)三级监管机构、监管人员进行查询、报送和统计分析,有效地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区域、跨时间共享和质量安全预警,从而化解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监管资源难以整合的问题。
【未发生重大植物疫情】 年内,全市农业部门强化植物检疫工作,开展加拿大一枝黄花集中防控活动,强化疫情监控、规范检疫监管、健全植检队伍。全市未发现新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没有重大农业植物疫病流行。加拿大一枝黄花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重发生区域基本消灭,局部区域发散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开展粮经作物种苗、中药材调运检疫460批次,共计433吨、1.47亿株,开具产地检疫证69份,实施稻麦、蔬菜种子基地产地检疫750公顷计3241吨。
【开展“绿剑”系列集中联合执法】 年内,全市农业部门以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组织开展3次“绿剑”系列执法行动和2次全市性植物检疫执法大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4650人次,检查经营单位2872个,印发宣传资料4.43万余份,抽检农业投入品质量369批次,抽检农产品质量5582批次;查获伪劣农资9.52吨,涉案金额8.06万元;查处违法案件85起,结案85起,罚没23.32万元;受理举报投诉39件,办结率100%;调解农业生产事故6起,农户得到赔偿11.43万元。
【农资实名销售试点达到43家】 年内,全市农业部门深入推进农资实名销售体系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农药、化肥、兽药、饲料等农资经营点试行应用实名销售软件,对农资生产、流通、使用各个环节进行全程可追溯管理,农资实名销售试点达到43家。
【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74%】 全年,全市完成中央预算内投资沼气项目5个,建设厌氧池3200立方米,酸化贮肥池1000立方米,贮气柜500立方米。全市新增沼气池容量1万立方米,新增沼气用户1200户,新增纯沼气发电容量590千瓦,发展养殖场沼气工程与村级联户沼气工程1.07万立方米,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0.86万立方米,建设沼气集中供气示范村10个,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万平方米,全市沼肥利用面积超过1330公顷,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7%以上和78%,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74%。
【2人获省农村实用人才农业技能大赛一等奖】 年内,浙江省首届农村实用人才农业技能大赛在金华举行。绍兴市两位选手参加炒茶组比赛,经过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两个环节的较量,两人均获一等奖,其中,嵊州市胡苗忠获第一名,新昌县杨明贵获第二名。
【参加省第七届农民运动会获优异成绩】 年内,浙江省第七届农民运动会在嘉兴市海宁举行,绍兴市组织76名运动员参加田径、风筝、武术、钓鱼、篮球、舞龙等7个项目的团体和个人赛事。其中,钓鱼比赛获团体一等奖;田径比赛获男子团体二等奖、女子团体三等奖,总团体二等奖;风筝比赛获团体三等奖;武术比赛获男子团体二等奖、女子团体三等奖,总团体三等奖;篮球比赛获团体二等奖;并在田径、武术、钓鱼、篮球、舞龙等5个项目赛事中,获团队道德风尚奖。
【推进农业系统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 年内,市农业局制订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统计了各类行政审批事项,统一了事项名称,明确了事项法定依据。全市农业系统行政审批事项共102项,其中市本级55项,包括行政许可22项,行政服务1项,执行上级审批事项32项;县级部门47项,包括行政许可35项,行政许可初审10项,行政服务2项。
【农药经营许可制度落实到位】 年内,全市开展集中办理农药经营许可证活动,进一步规范农药经营市场,共有824家农药经营单位通过审批,农药经营许可制度基本落实到位。(刘伟青)
种植业
【概况】 2012年,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紧扣强基础保供给、重转型促增收、优服务保安全的主线,加大政策支持引导、优化技术服务、强化考核督查,全力稳定种植业生产,种植业发展实现增产增效。全市种植业产值175.41亿元,比2011年增长8.44%。其中,粮食作物产值35.62亿元,同比增长5.29%;经济作物产值139.79亿元,同比增长9.27%。
【粮食生产连续九年增长】 全年,全市积极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和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共落实地方扶持资金1.78亿元,比2011年增长20.6%。春粮、早稻、晚稻实现季季增产,粮食播种面积18.78万公顷,总产量120.03万吨,连续九年实现稳定发展。其中,早稻面积2.92万公顷,同比增长6.5%以上,平均每公顷产量为6799.5千克,居全省第一位;晚稻平均每公顷产量为7681.5千克,创历史新高。其中,诸暨市连续三年打破百亩水稻示范方单产省农业“吉尼斯”纪录;新昌县羽林街道山头里村丁银仁的单季晚稻高产攻关田在全市历史上首次突破每公顷产量15吨的标志线。
【县(市、区)全部成为粮食高产创建单位】 年内,诸暨市被农业部列为粮食高产创建整乡制推进单位,绍兴市区、绍兴县、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分别被农业部列为早稻、早稻、单季晚稻、单季晚稻、单季晚稻万亩示范片高产创建单位,6个县(市、区)首次全部成为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单位。
【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9170公顷】 年内,全市共落实各类建设资金1.11亿元,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23个,面积2780公顷。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253个,面积9170公顷。诸暨市王家井新南、王家井桥头、街亭周村、枫桥永宁、东和十里坪等5个粮食生产功能区通过省级验收认定,总面积350公顷。至此,全市共有14个粮食生产功能区被认定为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面积2.03万公顷。
【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21.43万公顷】 年内,全市农业部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示范应用从水稻扩大到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从水田应用扩展到园地、旱地和设施农业上应用。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1.43万公顷次,总节肥5880吨以上。推广农药减量控害增效集成技术,选用高效安全低度低残留的农药,全市共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面积6.70万公顷,建立示范区240个,核心示范面积1.12万公顷。
【建立水稻机插秧储备保障制度】 年内,为预防水稻特别是早稻育秧期间因天气原因造成的大面积烂秧,市农业局分别在上虞市、绍兴市区、绍兴县扶持建立水稻机插秧储备保障制度。在重点育秧基地(中心)开展早晚稻储备育秧,给予育秧成本等相应补贴,有效防范因缺秧、烂秧等造成的水稻少种、不种现象,实际建立早稻机插储备秧面积(折大田)近200公顷。
【茶叶产值增长9.76%】 全年,茶叶生产实现平产增值,全市茶园总面积3.29万公顷,茶叶总产量5.13万吨,总产值28.05亿元,产值比2011年增长9.76%。名优茶在茶叶生产中比重进一步扩大,产量达1.59万吨,产值19.75亿元。大佛龙井、越乡龙井入选“201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新昌县连续第三次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市)”。
【名优茶全国性市场销售网络基本建立】 全年,全市建成38个茶叶县域中心市场与乡村产地市场,在销区设立了众多直销窗口,组成了由产地市场、集散中心市场、销区市场相配套的市场网络。同时,全市主要名优茶品牌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专卖店(连锁店)500余家,形成了上海、江苏、杭州、山东、北京等较为稳固的名茶销售中心。
【中国茶叶电子商务联盟成立】 年内,中国茶叶电子商务联盟在新昌县正式成立,有近30家单位签约。联盟由茶叶行业电子商务网站和行业信息网站等成员单位组成,旨在顺应电子商务发展潮流,整合茶叶行业力量,聚集全国资源,推进茶叶行业电子商务大发展。
【名优红茶试制取得成功】 年内,为充分利用夏秋茶鲜叶资源,增加茶农收入,绍兴市开展了名优红茶试制工作。通过对现有的不同品种红茶适制性进行筛选试验,共筛选出试制红茶茶树品种2个,其一芽一叶成品红茶接近高档红茶标准。
【蔬菜产值增长8.73%】 全年,全市蔬菜生产总体形势表现为“两增一稳定”,即播种面积保持稳定,产量、产值均有增长。全市蔬菜播种面积6.71万公顷,总产量240.63万吨,比2011年增加1.28%;总产值50.22亿元,同比增长8.73%。其中,常年蔬菜地面积1.68万公顷,良种基地1个,无公害蔬菜示范区2.32万公顷,出口蔬菜加工产值0.49亿元。
【嵊州被认定为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市)】 年内,嵊州被认定为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市、区),为全市唯一入选的县(市)。根据相关规划,嵊州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培育农业经营龙头、建立质量检测与监管体系,建成1个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实行无公害食品标志管理,对获得“三品一标”品牌标志使用权的蔬菜实施免检入市销售。
【蔬菜出口企业首次通过美国FDA检查】 年内,绍兴绿色蔬菜速冻有限公司通过美国FDA的官方检查,这是全市蔬菜加工出口企业首次接受并顺利通过FDA官方检查,树立了全市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良好形象。
【水果总产值增长13.91%】 全年,全市果园总面积1.89万公顷,产量61.93万吨,分别比2011年增长4.04%、0.19%;总产值24.82亿元,同比增长13.91%。果园面积在670公顷以上的乡镇有59个。全市有苗圃面积2310公顷,当年出圃树苗1421.51万株;共有水果加工厂7个,加工水果1.4万吨,产值4亿元。
【4个水果产品获省精品水果展销会金奖】 年内,浙江省精品水果展销会在杭州举行,全市4个水果产品获得金奖,占全省金奖总数的11%。获金奖的单位和产品分别为:上虞市龙浦葡萄专业合作社的夏黑葡萄、绍兴县兰亭村黄家坞水蜜桃专业合作社的兰亭水蜜桃、嵊州市羲之桃形李专业合作社的桃形李和浙江省农村发展集团上虞有限公司的农发蜜梨。
【花卉园艺业产值增长15.32%】 全年,全市共有花卉、苗木、草皮种植面积合计20800公顷,其中花卉种植面积1520公顷,苗木种植面积17240公顷,草皮2040公顷,实现产值20.54亿元;盆栽类园艺实现产值2.65亿元。
【2个鲜花作品获省鲜花展示展销会金奖】 年内,浙江省第三届鲜花展示展销会在杭州举行,全市9家企业参展。在全部10个金奖和20个银奖作品中,绍兴市获得2个金奖、2个银奖。其中,金奖得主为绍兴市鸿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蝴蝶兰和绍兴县颖凡杜鹃花花卉专业合作社的杜鹃,银奖得主为浙江海峡两岸兰花科技园的“拥抱祖国”和绍兴县阿金花卉专业合作社的“空气凤梨”。
【食用菌总产量增长125.06%】 全年,全市有食用菌种场5个,栽培种数量638万瓶,鲜菌总产量7965吨,总产值0.94亿元,产量和产值分别比2011年增长125.06%、46.18%。
【会稽山古香榧群入选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 年内,会稽山古香榧群被列入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古香榧群由诸暨市赵家镇东溪、榧王、相泉、宣家山古香榧群,绍兴县稽东镇占岙、陈村、石岙古香榧群,嵊州市谷来镇袁郭岭、吕岙、榆树古香榧群,诸暨市东白湖镇里四村古香榧群,嵊州市西白山古香榧群共五部分组成,保护范围涉及12个乡镇59个行政村,总面积402平方千米,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香榧群。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79.91平方千米,是千年古香榧林资源的集中展示区;一般保护区面积322.09平方千米,主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人为建设活动的适度控制。(刘伟青)
养殖业
【概况】 2012年,全市紧紧抓住新型养殖产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养殖业,加大扶持和保护开发力度,着力推进养殖业优势产业发展。全市养殖业总产值77.49亿元,比2011年增长3.32%。其中畜牧业总产值52.09亿元,同比增长1.07%;渔业总产值25.40亿元,同比增长8.45%。
全年生猪饲养量323.49万头,比2011年增加5.89万头,增长1.85%,其中年末存栏125.08万头,同比增长5.22%,年内出栏198.41万头,同比减少0.16%。家禽饲养量3354.09万只,同比减少1.6%,其中年末存栏1101.98万只,年内出栏2252.11万只。牛饲养量2.04万头,其中年末存栏1.12万头,年内出栏0.92万头。羊饲养量27.39万只,其中年末存栏12.31万头,年内出栏15.08万头。兔饲养量103.91万只,其中年末存栏51.35万只,年内出栏52.56万只。全年肉类产量18.25万吨,其中,猪肉14.43万吨,禽肉3.31万吨。禽蛋产量5.13万吨,牛奶产量0.63万吨。
水产养殖总面积20850公顷,水产品总产量9.66万吨,同比增长3.25%,其中海洋捕捞和养殖产量0.15万吨,内陆捕捞和养殖产量9.43万吨。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5330公顷,产量累计2.74万吨,同比减少1.73%。
【建成首家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年内,首批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名单公布,全省共有8家入选,绍兴市 湖避塘农庄有限公司上榜。
【水产品成交额增长12.69%】 全年,全市水产品交易市场数为6个,成交量16.42万吨,成交额98.41亿元,成交量和成交额分别比2011年增长13.37%、12.69%,其中珍珠成交量0.15万吨,交易额80.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92%、14.22%。全市水产品出口0.61万吨,贸易额2.81亿美元,同比分别减少3.97%、1.47%。
【推广稻田养殖面积590公顷】 年内,全市积极实施稻田养鱼增收工程,全年推广稻田养殖面积590公顷,比2011年增长192.53%。与单纯种稻相比,取得了稳粮与增收的效果,稻田病虫害防治次数减少1~2次,平均每公顷成本减少825元;养鱼每公顷增加纯收入7500元~6万元。绍兴县、诸暨市、嵊州市被列为省标准化新型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县(市)。
【试养成功台湾虱目鱼】 年内,绍兴县天元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试养成功号称“台湾第一鱼”的虱目鱼,并再次从台湾引进200万尾鱼苗进行规模养殖。台湾虱目鱼的成功引进与推广,有利于改善全市水产养殖结构,丰富“菜篮子”产品品种。
【水产养殖区域规划印发实施】 年内,《绍兴市水产养殖区域规划(2011~2020年)》由市农业局、市发改委联合印发实施。该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对于加强全市水产养殖业管理,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域资源,保障渔业生产者合法权益,促进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新增3家省级休闲渔业精品基地】 年内,绍兴市
湖避塘农庄有限公司、绍兴市越城区方圆观光农业园和绍兴市越城区和平休闲农庄,被省海洋渔业局和省旅游局认定为首批省级休闲渔业精品基地。
【4个渔业园区通过省级验收】 年内,嵊州剡溪中华鳖特色精品园、上虞玉水河青虾特色精品园、市本级晨辉南美白对虾主导产业示范园区、绍兴县中大南美白对虾主导产业示范园区等4个省级渔业园区创建点通过省级验收。至此,全市共有9个渔业园区通过省级验收。
【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年内,全市持续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共投入资金287.6万元,放流苗种1793.54万尾。其中,市区在镜湖国家湿地公园、内外环城河等水域开展两次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共安排专项资金78万元,放流草鱼、鳊鱼500万尾,鳙鱼、鲢鱼、鲫鱼1000万尾。
【渔船安全生产十二年“零死亡”】 年内,全市渔政部门实行定人定区定时、定人联船等措施,加强渔民安全保障。全市共检验渔船2003艘,排查渔船370艘,未发生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发放柴油补助款624.55万元,全市未发生渔船安全责任事故,实现连续十二年渔船安全生产事故“零死亡”。
【开展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年检】 年内,全市农业部门完成了农业部《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实施以来的首次动物防疫条件和动物疫病执行情况年检工作。市本级核发新版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24本,发证范围涉及屠宰企业3家、养猪企业9家、养羊企业2家、家禽养殖企业10家。
【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100%】 全年,全市动物防疫工作稳步开展,规模化养殖场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生猪定点屠宰检疫到位率、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均为100%,无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全市142家兽药经营企业GSP创建工作成效明显,已有93家通过创建验收。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9个。
【国伟禽业被认定为国家级绍鸭保种场】 年内,农业部公布第三批13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其中,诸暨市国伟禽业发展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国家级绍鸭保种场,这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绍鸭遗传资源保种场。
【全省最大的生猪产销合作社成立】 年内,绍兴市八戒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成立,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新型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注册资金2000万元,首批成员31家,在饲料配送、生猪养殖和防疫方面实行统一标准,生产的生猪统一采用“瘦八戒”品牌,年出栏生猪可达40万头。这是全市推进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实现养猪业从单一生产经营向三大产业联动的重大探索和尝试。(刘伟青)
农业服务业
【概况】 2012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42.17万千瓦,完成水稻机插面积24800公顷,居全省第二位,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1%;新建水稻集中育秧中心18个、粮食烘干中心21个,粮食机械烘干能力已达22.35万吨,提升了粮食应急防灾减灾能力。
【发放农机购置补贴5122.23万元】 年内,全市深入开展“阳光购机”行动,严格按照报名申请、审批、公示、购机等程序,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重点补贴农业生产急需和薄弱环节的农业机械。全市共补贴各级财政资金5122.23万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4233.51万元,省补资金291.08万元,县(市)配套资金597.64万元,带动农民投资1.76亿元。新增各类农机具1.59万台(套),其中:动力机械453台,耕整地机械878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1.15万台。新增各类设施大棚118.41万平方米。中央补贴资金及地方配套补贴资金使用在全省均名列前茅。
【农机专业合作社总量达到154家】 年内,全市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全市新建农机专业合作社10家,合作社总量达154家;批处理能力20吨以上烘干中心74个;季育秧能力200公顷以上育秧中心34个,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明显。
【创建32个市级“平安农机”示范村】 全年,全市扎实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打非治违、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年”等活动,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创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乡镇(街道)4个,市级“平安农机”示范村32个,“平安农机”示范合作社4个。发生拖拉机道路交通事故47起,直接经济损失9.34万元,分别比2011年下降40.51%、21.28%,无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特大事故发生。
【新增6家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年内,绍兴市水桥粮食农机专业合作社、绍兴县助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诸暨市恒发农机专业合作社、诸暨市苍湖农机专业合作社、诸暨市定荡畈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嵊州市三界永明农机专业合作社等6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占到全省总数(30家)的1/5。
【启动高耗能农业机械报废经济补偿工作】 年内,全市农机管理部门落实省《高耗能农业机械报废经济补偿办法(试行)》有关规定,部署高耗能农业机械报废补偿工作。对本市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和个人所有的拖拉机,在本市农机主管部门办理注册登记,参加年度安全技术检验,按规定办理报废手续的,均可申请享受经济补偿。补偿标准为定额补偿,具体为:14.7千瓦以下拖拉机每台补偿1500元,14.7千瓦(含)以上拖拉机每台补偿3500元,全市共报废高耗能农机712台。
【创建首家省四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 年内,嵊州市三界永明农机专业合作社入选省四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名单,成为全市首家省级四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也是全市最高级别的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该合作社自2008年成立以来,建起了各类农机配件基本齐全的专业化农机维修中心,同时,还配备了10多名专业维修人员,成为全市设施最完善、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农机维修中心。
【《机插水稻无盘规格化育秧技术规范》发布】 年内,绍兴市市级地方标准《机插水稻无盘规格化育秧技术规范》通过专家会议论证并发布。该规范是在原地方标准《机插水稻无盘简易规格化育秧技术标准》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明确了机插水稻无盘规格化育秧技术的品种筛选、种子处理、秧田准备、播种、秧田管理、机械插秧等重点环节的技术标准,内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可操作强,适合在本地区推广应用。
【新增3家省级农机化示范基地】 年内,绍兴县绿味蔬菜机械栽培示范基地、诸暨市新南村农机化示范基地、嵊州市瑞丰食用菌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通过第五批省级农机化示范基地验收,全市省级农机化示范基地总量达到17家。此外,诸暨市王家井镇、山下湖镇,嵊州市崇仁镇被认定为首批省级农机化示范乡镇。
【两项农业重点科技项目通过市级验收】 年内,“智能化水稻育秧技术的试验与研究”、“稻麦油菜机烘技术的试验与示范”两项重点科技项目通过市级验收。其中,“智能化水稻育秧技术的试验与研究”总投资135.63万元,建成水稻智能化玻璃温室10个,为770公顷大田提供了机插秧苗,提高育秧生产率3.94倍,种子成秧率提高到92.5%,节约使用秧田79.95%。“稻麦油菜机烘技术的试验与示范”总投资58.25万元,建成区域烘干中心55个,推广烘干机281台,为粮农节本增效583.57万元。
【建成48个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年内,全市全面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创建,48个公共服务中心列入省首批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创建名单,并完成建设,使全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6个县(市、区)也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农技推广示范县。
【建成省内首家国家级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 年内,越城区科创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省内首家、全国第二家农业类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该中心由绍兴国家级中华鳖原种场、越城区农林水利局、越城区科技局共同组建,共吸引54家农(渔)业企业入驻,已成为全市重要的农(渔)业科技企业集聚创业基地和种子种苗技术创新基地。
【“万村联网工程”新农村示范网站数量居全省首位】 年内,市、县(市、区)、镇(乡)、村四级联动,通过操作培训和宣传发动,全市2200多个行政村和社区全部建立“万村联网”子网站,建立栏目2.8万余个,年度发布信息14.3万余条,涌现出一大批版面充实、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更新及时、全面反映本村特色的网站,有效推进了基层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全省200个获“万村联网工程新农村示范网站”称号的村级网站中,绍兴市有52个,总数居全省第一位。(刘伟青)
林 业
【概况】 2012年,全市林业系统以构建“森林绍兴”为主线,以发展林业产业为基础,以森林资源安全为保障,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为创新点,以弘扬生态文化为突破口,多措并举,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林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化建设。全省第三次平原绿化工作座谈会在绍兴举行,2012年全省林业行业、国有场圃、中央基建等会计决算布置会在绍兴召开,嵊州市承办浙江省森林旅游节暨绍兴市第四届森林休闲节。
年内,市森林公安局率先完成地市级森林公安局长高配进班子工作,绍兴县森林公安局长高配为副科级。市森林公安局被省局记集体三等功一次;市森林公安局局长章忠权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董栋等2名民警各记个人三等功一次。上虞林业系统招录2名民警。
【绿化造林0.4万公顷】 全年,全市绿化造林0.4万公顷,完成年计划的142%,新增通道绿色林带468千米。全市16.67万公顷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按285元/公顷的标准,落实补助资金4600万元。全市生态公益林总面积为2496720公顷,其中国家级4340公顷,省级162360,市级2330020公顷。按区域分:越城区106452公顷;绍兴县229518公顷,其中国家级480公顷;诸暨市640010公顷;上虞市220711公顷,其中国家级3860公顷;嵊州市900999公顷;新昌县399030公顷。
至年底,全市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小)区46处,其中省级14处,市级26处,县级6处。
全年,全市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254.7万人,种植各类树木1659万株。
【实现林业产值306.9亿元】 全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306.9亿元,比2011年增长19.93%。其中:第一产业产值83.17亿元,同比增长5.9%,主要是营造林、花卉苗木和经济林产品的种植及采集增长;第二产业产值150.08亿元,同比增长25.07%,主要是木竹苇浆造纸产业的增长;第三产业产值73.62亿元,同比增长28.26%,主要是森林旅游和林产品批发零售的增长。
【25个园区通过省级验收】 全年,全市有6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9个特色精品园通过省级园区验收,至年底,全市共建成省级现代林业园区31个,市级园区30个。
【新增省级林业观光园区11家】 年内,全市新增省级林业观光园区11家,分别是浙江裕田红豆杉林业观光园、绍兴兰亭镇谢家坞四季鲜果观光园、诸暨市香榧森林公园度假村、上虞张家岙林业观光园、上虞晶梅杨梅林业观光园、嵊州市西白山香榧生态观光园、嵊州市星期八户外休闲基地、新昌县洋花园林业观光园、新昌康益祺香榧林业观光园、新昌华叶杨桐林业观光园和绍兴鉴湖休闲林场。至年底,全市共有市级以上林业观光园区75家,其中省级47家。
【新增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 年内,浙江国茵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至年底,全市共有省级林业龙头企业61家,有效带动了全市林业产业发展。
【新增省级林业示范性专业合作社2家】 年内,全市新增省级林业示范性专业合作社2家,分别是诸暨市康旺达竹笋专业合作社和新昌县欣新毛竹专业合作社。至年底,全市共有省级林业示范性专业合作社33家。
【新增省级森林公园3家】 年内,全市新增省级森林公园3家,分别是新昌七盘仙谷森林公园、嵊州谷来香榧森林公园和上虞东山湖森林公园。至年底,全市共有市级以上森林公园25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0家。
【参加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 年内,全市66家企业参加了第五届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共设展位105个,参展产品涉及可食林产品、竹木工艺品、竹木日用品、家具、木结构木建筑、花卉园艺等六大类别,共计100多个品种。其中,千百功红木家具、冠军香榧、龙泰木业等7个产品被评为本届森博会金奖产品;榧姿香榧精油、肯特竹家具等5个产品被评为优秀产品。另外,新昌“石涵铭鉴”龙井禅茶木质礼盒获得首届中国创意林产品大赛(成品组)金奖;冠军香榧酒、山娃子香榧礼盒等4个产品获银奖;平水日铸正韵礼盒、丸十折叠筷子、顺满红空气净化竹炭包等17个产品获优秀奖。绍兴市展团被组委会授予“优秀组织奖”。
【新增省级森林食品基地8个】 年内,全市新增省级森林食品基地8个,分别是绍兴县秦望茶叶专业合作社、绍兴县富盛镇淡竹坞竹笋专业合作社、诸暨市岫山竹笋专业合作社、诸暨东和友谊竹木专业合作社、上虞市汤湖雷竹笋专业合作社、上虞市青峰杨梅专业合作社、嵊州市才兴食品有限公司和新昌县绿野南芦山茶油专业合作社。至年底,全市共有省级森林食品基地93个,面积达3.92万公顷。
【全面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年初,市第七次党代会和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绍兴要积极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市政府向国家林业局提交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申请函和专题报告,8月获得批复同意。在完成了前期基础材料的收集汇总后,市林业局委托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设计编制《绍兴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于年底通过专家评审。同时,全市继续深化森林镇村创建,已建成省级森林城镇18个、森林村庄48个,市级森林城镇31个、森林村庄150个,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进一步夯实基础。
【共发森林火灾7起】 年内,全市共发生森林火灾7起,过火面积58.54公顷,受害森林面积44.48公顷,损失林木387立方米、幼林5.4万株,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和人员伤亡事故,森林火灾发生率为1.57次/10万公顷,受害率为0.0997‰,控制率为6.4公顷/起,远远低于省定考核指标和全省平均数。
【林业资源管理实现新突破】 年内,全市林业系统着力推进林地、林木依法流转,新增林地流转面积1200公顷,累计流转总面积已达33734公顷。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新增林业专业合作社(包含茶叶、水果、花卉等)14家,总量已达412家。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全年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800万元。推进政策性林木保险工作,完成全市174868公顷公益林续保工作,参保率达到100%,总保额达9.67亿元。
【严格林木林地管理】 年内,全市林业管理部门严把林地利用审核关,全市共有征占用林地项目78宗,面积275.63公顷,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1491.5万元。严格按程序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全年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2件。组织开展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修编工作。
【救助野生动物91只(条)】 年内,全市林业管理部门规范森林资源经营利用和驯养繁殖,审核发放各类野生动物许可证件76件。建设镜湖湿地公园和汤浦水库两个野生鸟类疫病疫源监测点,配置移动通信基站,通过网络视频观测候鸟,密切关注候鸟迁飞动向。接收和受理市民送交受伤、迷途野生动物事件20起,救助野生动物91只(条),其中国家级4只(条)、省级重点3只(条),妥善处置罚没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放生活体动物84只(条)。开展全市鸟类资源调查和陆生野生动物调查,并已完成鸟类资源调查成果评审。
【调处山林纠纷6起】 年内,全市林业管理部门通过警民见面会、警民恳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林区社情民意,及时掌握林区治安动态。全年共成功调处山林纠纷6起,其中县际纠纷3起,面积35.07公顷;县内纠纷3起,面积0.47公顷。市森林公安局调处涉林信访40件,来信来访按时办结率为100%。
【侦破涉林刑事案件12起】 年内,全市森林公安机关以专项打击为主要形式,紧跟工作热点,组织开展了“铁拳行动”、侦破森林火灾大会战、“平安清明”、打四黑除四害、打非治违、“绿剑·2012”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共侦破刑事案件1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5人;查处林业行政案件122起,处罚251人次,罚款110万元,收缴野生动物2400只(头、条)、木材303.19立方米,铲除毒品原植物2500株。其中,市本级侦破刑事案件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0人;查处林业行政案件19起,处罚19人次,罚款32.11万元。
【升级改造金盾网】 年内,市森林公安局投入专项资金27万元,添置警务装备,升级改造金盾网,推动森林公安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局民警全部配备台式公安网专用电脑,配备率达100%,积极推进移动执法办案,办案工作中推行网上办案模式,实行电子化笔录,大大提高了执法办案的效率和质量。新购置一套信息采集仪接入公安内网,建成了标准化信息采集室;同时配置了单反相机、红外望远镜、警务通、刑事勘察箱、便携式执法记录仪等装备,确保在执法办案中全面、快捷、准确地采集相关证据、信息,全面实现执法办案视频监控和同步录音录像。
【花卉苗木生产面积达25266.79公顷】 年内,全市花卉苗木生产面积达25266.79公顷,比2011年底增加2533公顷;总产苗量38845.66万株;容器育苗株数1537.20万株,良种育苗株数10812万株(包含茶叶),全年造林实际用苗量961.27万株。全市花卉业总产值达40.1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27.29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0.67亿元,第三产业产值2.21亿元;销售额达22.94亿元,比2011年增长30.95%,其中花卉出口额强劲上升,达3174.52万美元,同比增长20.91%,主要销往日本,主要品种是杨桐、柃木、松枝及鲜切花。
【建成良种示范林总面积1331.47公顷】 3月,细榧品种正式通过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审定,成为全市唯一一个经过国家林业局审定的林木良种。全市建成良种示范林总面积1331.47公顷;建成示范基地37个,如绍兴市芬芳园艺有限公司牌口基地、漓渚花卉示范基地、董村桂精品示范基地、杭坞山香榧种植园等;树立典型27个,如漓渚省级花卉精品园区、浙江美林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天珍食品有限公司、四明山红豆杉基地等;推介细榧、杨梅、猕猴桃、红豆杉、江南油杉、弗吉尼亚栎等优新品种42个;培训林农3870名;规范种苗市场10个,完成森林绍兴良种推广行动的各项任务。
【有序推进珍贵树种进万村行动】 年内,全市林业管理部门推动391个村庄引种珍贵树种,完成率104.30%;落实农户7790户;种植各类珍贵树种苗木如南方红豆杉、光皮桦、浙江楠等49.7万株,其中“四旁”植树12.30万株,自留山和责任山种植18.4万株,其他地方种植19万株。其中,市本级先后向市区10多所学校、6个村庄及部分机关企业赠送浙江樟、榉树、光皮桦等珍贵树种容器苗1.2万余株,其中6000余株为容器大苗。
【林业无公害防治率达97.79%】 年内,全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总发生面积为7101.73公顷,发生率为1.58%,成灾率为1.85‰;按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分为:松材线虫病发生860.4公顷(全部为成灾面积);松褐天牛发生4107公顷,日本松干蚧发生101.73公顷,马尾松毛虫发生13.33公顷,竹子、板栗、花卉等其他病虫害发生2019.27公顷。对发生的主要林业病虫害,各地均采取有效措施开展防治,全市有效防治面积为6346.80公顷,其中仿生防治894.67公顷、化学防治2072.20公顷、人工防治2507.07公顷、其他防治872.86公顷;全市松材线虫病除治面积达1.23万公顷,共清理枯死松树19.39万株,合计3112.53万千克。防治作业面积20142.07公顷,无公害防治作业面积19696.73公顷,无公害防治率达97.79%,高于省下达84%的指标。实施苗木产地检疫面积8342.2公顷,种苗产地检疫率为99.31%,高于省下达96%的指标。调运检疫苗木6300.73万株,木材101343.52立方米,种子6540千克,果品2000千克,花卉4万株;复检苗木78.02万株,木材3300立方米,花卉1000株。完成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面积共1661542.53公顷,其中:松材线虫病等病害监测面积为528089.87公顷,马尾松毛虫、竹卵圆蝽、板栗瘿蜂等虫害监测面积为1133452.66公顷,监测覆盖率达100%。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准确率达96.74%,高于省下达87%的指标。
【有机竹笋经营关键技术推广项目通过验收】 年内,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承担的市级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有机竹笋及可持续经营关键技术中试示范及推广应用”(计划编号:2011B60010)通过专家验收。该项目建立了9个集监测、防治、推广于一体的有机竹笋生产示范基地;总结完善了竹笋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方法;形成了一套有机竹园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通过对主要竹子病虫害的综合控制,防治效果达到95%以上;培训指导竹农1800多人次,提高了竹农科学经营的水平。项目实施期间,累计推广面积达7866.71公顷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市林业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