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600002577313Q/2016-3189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市文广旅游局 成文日期: 2016-01-12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发文字号:

绍兴市文广局2015年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16-01-12 10:40 浏览次数: 字体:[ ]
分享: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和“十三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也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关键之年。全市文广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文化强市建设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新的成绩。制订出台《关于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2016-2020年)》,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总体部署。绍兴市文化中心开放运行情况良好,全年到馆人次逾150万。越城区图书馆、诸暨市图书新馆建成开放,全市公共图书馆实现全覆盖和数字资源共享。全市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圆满承办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绍兴)现场竞演,搭建了艺术交流、为民惠民的有效平台。越剧《钗头凤》等4个剧目首次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数量位列全省地市级城市首位。演员吴凤花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和中宣部“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演员施洁净荣获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绍兴市文广局荣获第10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优秀组织一等奖,被评为2013-2014年度优秀报刊审读单位。新昌县(新昌调腔)被命名为第二批省级传统戏剧特色县。上虞区崧厦镇成功创建省级文化强镇。

  一、以政策为抓手,积极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调研起草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绍兴实际,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制订出台《关于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2016-2020年)》。建立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协调组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协调组办公室设于市文广局,加强对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协调、督查和指导。

  2.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推进公共图书馆建设。越城区图书馆正式开馆,诸暨市图书新馆建成开放,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全覆盖,全市公共图书馆和乡镇分馆均实现“一卡通”服务和数字资源共享。进一步推进全市省级中心镇图书馆分馆建设,皋埠镇图书分馆正式建成开放。

  完善非遗设施建设。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全面展示嵊州优秀非遗资源。柯桥区建成“莲花书场”,成为曲艺演出重要平台。

  加强镇村文化阵地建设。全市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全面完成,达到2188个行政村全覆盖。全市新建农村文化礼堂119家。做好农村文化礼堂菜单“点单配送”工作,制定了包括公益类78项和市场类29项的“服务菜单”,有效满足农村文化礼堂需求;为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150家农村文化礼堂配送数字电视高清互动机顶盒,加强数字化服务。全市农家书屋新增图书18万册,组织开展以农家书屋为平台的征文比赛、巡展巡讲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实效。新建农村出版物“小连锁”店2家,全市累计建成37家。上虞区崧厦镇成功创建省级文化强镇。

  3.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免费开放服务进一步深化。提高文化中心服务效能,全年组织活动1000余场,接待人次逾150万(其中图书馆80万余人次,文化馆70万余人次)。绍兴图书馆读者自助图书馆于7月份正式开放。张桂铭艺术馆、何水法美术馆举办了“粉墨·社戏--2015中国戏曲人物画名家邀请展”、“桂香铭心--张桂铭先生纪念展”等20余场重要艺术展览和交流活动,参与群众7万余人次。市、县图书馆、文化馆、非遗馆等公益性场所免费开放工作不断深化。

  文化惠民力度进一步加大。深入开展文化“三送”下乡,全年完成送书16万余册,送戏1300余场,送电影2.6万余场。开展文化走亲75场。深入开展春节、元宵、端午等节日期间群众文化活动,有效增添了节日氛围。全年举办“绍剧周末剧场”29场次、“《越乡莲歌》大舞台”68场次、“周末广场电影”135场次。进一步做好绍兴大剧院“文化卡”惠民活动。进一步深化广电惠民,启动中央和我省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

  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进一步创新。扩大深化网络平台信息化服务,与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建立联动关系,发挥文化服务信息预告及需求反馈等功能。绍兴图书馆创新开展“好书天天荐”线上线下荐购活动,读者可通过馆网站、微信、手机APP或新华书店现场荐购图书,充分享受图书采购权,全年成功荐购图书12000余册。数字图书馆有序运行,点击使用人次超过438万。“电视图书馆绍兴模式”课题项目通过专家论证,出台了制度设计成果,进行第三次改版提升。市非遗网站和文化馆网站进行了全面改版,有效整合数字文化资源。进一步扩大政府购买文化服务范围,面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实现重大节日文化活动和进文化礼堂惠民演出由政府买单。

  二、以“争梅”为契机,着力提升文艺精品创作生产

  1.圆满承办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绍兴)现场竞演。

  有效搭建艺术交流与文化惠民平台。竞演活动承办期间(4月16-25日),来自全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个专业院团来绍竞演,近1.7万名观众欣赏了优秀剧目。摄制“梅开朵朵,为民放歌”三集主题演出并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我局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举办了“梅花绽放”新影经典戏曲电影广场展演周活动,在市区越王城等广场免费放映戏曲电影18场,现场观众近万人。同时在剧院周边广场举办了10场群众性戏曲广场演出活动,现场观众近4万余人,搭建起艺术交流借鉴、为民惠民的有效平台。

  “梅花奖”获奖取得新的突破。绍剧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演员施洁净以位列第4名的优异成绩荣获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至此,我市的“梅花奖”队伍扩大到7人次8朵,名列全国地市级城市前茅。积极发挥“梅花奖”后续效应,召开了绍剧艺术振兴工程成果新闻发布会,举办了2场绍剧惠民演出以及“梅花奖”演员剧目展演月等活动,进一步推动绍兴戏剧事业繁荣发展。

  2.文艺创作“出人出戏出精品”进一步加强。

  强化文艺创作统筹规划。会同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共同印发《绍兴市文艺创作规划(2015-2017)》,重点明确今后三年全市新创剧目。起草制订了《绍兴市2016-2020年舞台艺术创作规划》,进一步加强精品剧目创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精品创演捷报频传。我市越剧《钗头凤》、越剧《屈原》、绍剧小戏《奈何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巡演)等4个剧目首次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获得国家艺术扶持资金共620万元,数量位列全省地市级城市首位。绍剧《于谦》入选浙江省第三批优秀保留剧目。越剧《马臻太守》入选浙江省文化精品扶持工程第十批项目。根据杭兰英故事改编的越剧《乡村好支书》成功进行全市巡演,有力配合了我市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绍剧研究院施洁净、应林锋、周泽泽分别荣获第25届上海白玉兰主角奖、新人主角奖和新人配角奖,被国内院团誉为“传奇”。此外,在省青年演奏员大赛、省音乐舞蹈节、省曲艺杂技节等3个省级专业比赛中,我市取得了4金4银7铜的良好成绩。

  搭建文艺表演展示平台。举办了“2015绍兴市戏剧折子戏大赛”,全市近百名选手参加角逐,成为迄今为止我市专业艺术赛事中规模最大、参赛人员最多的比赛。举办“绍兴市戏曲新生代优秀演员折子戏汇报演出”,宣传推介我市新生代优秀演员,培育戏迷观众。举办了第六届绍兴市排舞比赛、第五届绍兴市器乐(民乐)比赛、第八届绍兴市合唱比赛、第九届绍兴市乡镇(街道)文艺汇演、“美丽水乡,放飞梦想”绍兴市民才艺秀等全市性群众文化赛事和展演活动,有力提升了基层文化队伍活力。

  提升艺术教育教学水平。绍兴艺校专业学科建设得到有力提升,已拥有省级示范专业1个,市级示范专业1个,市级特色(新兴)专业2个,并被列入绍兴市首批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学校在2015年高考共有83名同学被录取,录取率和综合升学率较去年分别提高了8%和5%;浙江省专业联考通过率100%,创历年最优成绩。绍剧传习班完成了学员九年级文化课程和乐理、美术、书法等综合选修课的教学,学员在全市戏剧折子戏大赛中荣获2金1银2铜,成果喜人。

  3.积极拓展精品文艺演出和交流。

  着力加强文化演出交流。绍兴大剧院引进儿童剧《木偶奇遇记》、《小飞侠》、《绿野仙踪》,大型歌剧《伤逝》,冰岛吉他小提琴钢琴三重奏音乐会等国内外精彩演出,进一步丰富了市区文艺演出市场。柯桥区小百花越剧艺术传习中心赴港参加“越剧经典名剧名家展演”,嵊州市越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赴新加坡开展经典越剧传统大戏展演,新昌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赴台参加“2015年台湾亚太艺术节”交流演出,进一步宣传弘扬了绍兴地方戏曲艺术,提升了“戏曲之乡”的美誉度。

  积极打造精品演出品牌。举办了第13届“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15家国内著名越剧团共上演了《屈原》、《双飞翼》、《孔雀东南飞》等经典越剧大戏27场,并推出历届最低演出票价,让更多戏迷享受越剧“盛宴”。由市演出公司和福建芳华越剧团联合打造的越剧明星版《女驸马》今年在全国22个城市巡演24场,观众达2万余人次;今年还成功亮相国家大剧院,并入选“央视百台精品剧目”。

  三、以服务为重点,有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1.切实履行文化产业管理职能。

  加强对全市文化产业管理工作的指导。根据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重视履行好文化产业社会管理的政府职能,着重做好文化产业的基础工作和服务工作。协助市委宣传部制定了文化产业工作考核办法,细化了文化产业的考核项目和内容。协助召开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推进会和市文化产业促进会一届二次会议,部署了全年文化产业工作。会同宣传部开展了“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专题研究。

  组织好文化产业展会参展组织工作。积极组织全市文化企业组团参加文化展会,推介绍兴文化产品,4月底,组织了53家企业参加第10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荣获展会优秀组织一等奖。协助举办了“GACG·中国绍兴首届水城动漫创意文化节”,来自全国的20家动漫企业集中展销,4天累计销售额270余万元,吸引观众及游客1.1万余人次。

  做好文化产业推进和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对文化产业的调研,落实局领导联系重点文化企业制度,走访全市10多家重点文化企业,帮助提供政策咨询和相关服务。组织文化企业申报文化产品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国家级和市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全市6家文化产业单位共获中央财政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1570万元。指导绍兴东城智库文化创意园的建设工作,指导绍兴市动漫爱好者协会筹办中国绍兴首届水城动漫创意文化节,取得良好成效。指导印刷行业协会组织参加全国印刷质量评奖,获全国金奖5件、银奖10件、铜奖10件。进一步完善了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运行模式,使市区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2.有效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的做大做强。

  抓好市直文化系统的企业管理。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抓好大剧院(演出公司)、文化发展集团、文物公司的规范管理,做好直属企业年度经营目标和经营者年薪制考核相关工作。加强联系、服务、协调和指导,推进企业内部机制改革,激发产业活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家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实现基本稳定。

  指导协助直属企业开拓文化产业项目。积极争取并指导协助直属企业抓住机遇、开拓项目,为做大做强企业创造条件。绍兴文化发展集团实现票房收入513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55%;其开拓的新昌世贸电影城开业,截至年底票房收入达到760万元;鲁迅电影城4楼艾米电影街建成开业。绍兴大剧院积极推进越剧传承发展计划,启动了筹建中国(绍兴)越剧演出推广有限公司的项目方案。文物公司尝试开展了艺术品网上拍卖和销售,取得20万元的拍卖和销售收入。电影市场、演出市场和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开拓经营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四、以传承为主线,逐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1.做好非遗申报工作。开展第六批市级非遗名录申报、认定工作,全市共有35个项目被列入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8个项目被列入扩展项目。开展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共向省文化厅推荐13名。新昌县(新昌调腔)被命名为第二批省级传统戏剧特色县;柯桥区安昌镇、新昌县小蒋镇南洲村分别被评为省级非遗主题小镇和省级民俗文化村。

  2.组织开展“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以非遗教学传承基地为重点,组织绍兴童谣专场演出、绍兴市优秀校本教材(读本)评选活动。以非遗生产性保护为重点,组织绍兴非遗集市,全市共有66个项目亮相,以展示、销售的形式,吸引市民参与。以非遗品牌为重点,组织了绍兴市“文化遗产日”庆祝活动10年回顾展、绍兴师爷讲故事全市比赛、水乡社戏专场展演等活动。

  3.积极开展非遗普及性传承。组织面向未成年人的非遗手工体验课,开展面塑、棕榈叶编织等技艺普及工作。继续组织传统曲艺培训班,开办绍兴平湖调、莲花落、摊簧传习班,培训学员近200人。组织开展传统节日习俗传承推广活动,在元宵、清明、中秋、七夕等传统佳节组织元宵灯会、中秋祭月等庆祝活动。充分发挥非遗传承志愿者作用,制定了2015年度非遗服务菜单,向基层提供非遗讲座、手工技艺体验课、短期传习班、地方戏剧曲艺综合演出等4类共 40多课(次)的点单服务,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文化礼堂。

  五、以依法行政为保障,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1.积极履行文化市场监管职能。加强市级与越城区管理体制调整衔接后的指导工作,特别是在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复检等重要时段,派员协助相关工作,使区级监管责任体系能顺利过渡并独当一面。创新监管方法和手段,积极实施分类监管、分级监督和过程管理。加强源头治理,组织开展了文化经营单位业主准入培训、岗位培训等,指导其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推进工作项目化管理,确定“扫黄打非”、网吧监管、营业性演出市场、出版物市场整治等重点工作,细化任务,形成“人人肩上有担子,一级抓一级”的良好工作格局。

  2.深入推进“扫黄打非”专项整治。积极开展“净网”行动,严查网络淫秽色情信息;开展“清源”行动,净化出版物市场;开展“秋风”行动,严打假媒体、假记者站、假记者;开展“护苗”行动,集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全市全年共出动检查9687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14595家次,立案查处违法违规经营单位201家,取缔无证出版物游商地摊122个,收缴非法音像制品18502张(盒、部)、非法书刊3480册,有效维护了文化市场安全秩序。

  3.着力提升全民法规意识。根据文化部统一部署,开展了“3·18”文化市场法制宣传日和“4.26”反侵权宣传教育活动,向群众宣传文化市场相关法律法规。高度重视文化市场从业人员的法规培训和教育,先后召开网吧、歌舞娱乐、电子游戏、演出场所等各类文化市场经营业主政策法规培训会。做好全局法制工作,按时参加全市的法制联席会议,对执法支队依法处罚的案卷进行审核,确保处罚公正公平。全面落实国办发[2013]88号和国版发[2014]6号精神,建立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长效机制;分级推进国有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

  六、以“三严三实”为载体,着力深化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1.深入学习贯彻“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落实“四个全面”为重点,深化作风建设,扎实推进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组织开展了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的“三新”专题讨论、“我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献一计”金点子征集、“三严三实”学习体会交流读书会等专题学习活动,进一步加强学习、推动工作。

  2.完善机制建设,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结合文广系统实际,从基础性、规定性、创新性三个层面,细化完善党建考核办法。进一步规范系统党员发展工作,吸收党员3名,接转关系6名。指导局属单位做好全国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认真履行“五水共治”河长联系部门的职责,积极联络,加强检查,推动高新区直宫江的治理工程。扎实推进鉴湖镇“清三河”每周巡查的协调督查。扎实推进系统垃圾分类工作。

  3.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从基础着手,认真落实已制定出台的公开招聘、人事档案管理、职称评聘等工作制度。开展了系统文化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调研,进一步做好市委高层次人才政策的落实工作和高级专家、拔尖人才的选拔推荐工作。

编辑:(市文广局)
信息来源:市文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