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600002577014T/2016-16783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研究室、市机关事务局) | 公开日期: | 2016-06-29 |
主题分类: | 网络 | 发文字号: | 绍政发〔2016〕27号 |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现将《加快推进互联网应用的实施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绍兴市人民政府
2016年6月28日
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应用的实施计划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浙江省“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加快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努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主动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灵活运用“互联网+”、“+互联网”创新模式,推进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模式与产业升级、城市发展、服务民生等全面融合,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共进,不断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展现绍兴智慧、建设智慧绍兴,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理性发展、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融合创新。加快互联网应用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拓展,以深度融合促进创新发展,释放各类市场要素创新动能,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方式,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创新城市管理和服务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转换。
2.开放共享。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快推动信息资源开放与利用,使互联网成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赢的发展局面。
3.安全有序。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着重提供基础支撑和制度保障,夯实网络发展基础,营造安全网络环境,建立科学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形成优势互补、多元参与、有序竞争的良好氛围。
4.重点突破。将市场需求旺盛、群众关注热切的领域作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政策扶持,通过示范带动、典型引路,有重点、有步骤推进互联网应用和创新。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居全省前列,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显著增强;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不断涌现,“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5,信息经济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建成全国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和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城市运行实现信息互通、反应敏捷、服务精准、决策智能,民生领域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更具活力,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有效提升,成为全国智慧城市典范。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互联网在产业领域应用,加快转型升级
1.强化创新驱动。加快企业云平台建设,完善中小企业公共网络服务平台。推进以E游小镇、智汇小镇为引领的信息特色小镇建设,大力发展“微巢”等新型众创空间,加快柯桥F5创意园、诸暨E谷等专业孵化器建设,打造互联网众创基地10家。加快中科院浙江数字内容研究院、航天长峰智慧城市软件研究院等建设,大力扶持云计算、高端软件、大数据分析、智能感知与交互、宽带网络设备等关键技术研发。鼓励新产品设计与制造,推广工业与服务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新产品,促进车联网、智慧健康等新业态培育和发展。以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核心,加快“线上+线下”科技大市场建设,加强与国内外专利信息、科技成果、技术中介等信息交互,实现科技大市场区、县(市)全覆盖。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效率,建立融管理宣传、交易展示、维权援助、专家服务等功能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人力社保局等)
2.发展智能制造。深入实施省“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十大专项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柯桥、新昌、诸暨省级“两化”深度融合以及上虞、新昌绿色安全制造示范区(试点区)建设,及时做好绩效评价工作。深化“五个一批”“两化”融合示范试点建设,培育一批机联网、厂联网、物联网示范工程,加快推广企业智能化生产、管理、营销模式,实施企业工厂物联网技术50家以上,创建“数字工厂”样板10个。实施百家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完善企业信息化专项规划,大力提升企业资源计划(ERP)普及率、制造执行系统(MES)普及率、装备数控化率、机器联网率,逐步从基础应用、单项应用向集成应用、创新应用、产业链协同应用登高。开展工业信息工程公司培育计划,创建省级重点研究院3家,促进制造业向“制造+服务”转型。加快嵌入式软件等研发应用,推动智能纺织印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铸造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产业化,确保全市30%以上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牵头单位:市经信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等)
3.推广电子商务。深化工业企业与电子商务融合,支持企业在淘宝、京东等开设旗舰店,加快建立网络分销和批发体系。鼓励传统商贸业升级发展,引导重点商圈建立网上销售体系,延伸线下体验功能。推动专业市场自建电商平台、发展电商园区。积极发展跨境电商,科学谋划“一带一路”市场布局,完善跨境电商企业体系。到2020年,培育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电商企业7家、电商上市企业5家,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平台)9家,实现网络零售额650亿元。围绕通关便利化,完善跨境电商仓储物流和服务体系。健全市、县两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发展业务流程、信息技术等服务外包。大力培育多式联运、城市配送、农产品配送体系,推广智能快件箱。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到2020年建成农村服务点1000个以上,打造专业村150个。(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农办、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人力社保局、市邮政管理局、市供销总社)
4.建设智慧旅游。完善旅游基础数据库建设,建成全市智慧旅游云平台,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等信息自动采集和智慧化管理。组织打造旅游行程个性化定制平台、三维体验平台,推广绍兴旅游手机APP应用,增强旅游互动效果。推进旅游“电商换市”,完善多元旅游电商平台,推广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建设,建成一批国家和省级示范(试点)智慧旅游企业。优化古城漫旅游电子地图,加大鲁迅故里、兰亭、金沙东方山水等重点景区微视频、微电影宣传推广力度,进一步打响“老绍兴·醉江南”形象品牌。(牵头单位:市旅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文广局、市商务局、市旅游集团等)
5.提升品质农业。加强农业物联网应用,在大田种植推广节水、节药、节肥、节劳动力的物联网技术,在养殖业推广精准饲喂、在线疫病监控、二维码识别等物联网技术,在农机化行业开展智能检测终端和智能作业装备的产业化应用。加强基于互联网的农技推广与应用,积极搭建农技专家远程咨询、诊断平台,提升为农服务效能。完善淘宝特色中国“绍兴馆”、淘实惠、同城易购等平台建设,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生鲜农产品电子营销,推广个性化定制模式。健全农产品二维码追溯系统建设,实现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全覆盖。探索建立耕地、林地、水利设施、农业设施设备、新型经营主体、农业劳动力、金融资本等资源要素数据监测体系,完善以农民信箱为基础的信息服务社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管理在线化和数据化。到2020年,建成智慧农业示范综合区10个,建立物联网示范点50个,培育生鲜农产品网络直销点100家,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100亿元。(牵头单位:市农业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二)推进互联网在城市领域应用,提升治理效能
6.创新社会治理。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扁平化、一体化、智能化的综合城市治理体系建设。打造网上协同治理体系,探索网络化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建成涵盖社会综合治理、综合行政执法等功能的业务协同平台。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升级改造,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打造智慧城管,进一步推动“全民共管”。积极利用政务云构建智慧城管平台,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整合综治、民情通和城管等各部门网格员队伍,完善网格化治理系统,深化安居应急指挥、安居管控和安居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三维立体式、动态防控式、泛在蛛网式的智慧安居目标。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建设全市统一的掌上社区警务服务平台,构建统一、规范、便捷的民警与居民点对点沟通新平台,实现社区警务服务移动化、精准化;完善社区公共信息平台,发展农村社区网店等新型商业服务业态,推进社区志愿互助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精准衔接。(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智慧办〉,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建设局、市城管执法局等)
7.打造易行绍兴。加快全市交通专网建设,推进交通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建成全市综合交通指挥平台。加快现有传感器升级改造,提升桥隧公路、工程检测、移动执法、航道、物流等网络覆盖率。升级推广北斗或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导航、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激光扫测、视频监控等技术,加强船舶、货物智能化管理,建成船舶免停靠报港和免停靠过闸收费系统。积极推进基于宽带移动网络的智能汽车、智能充电桩、智能交通应用示范。推广ETC系统在公路服务区、城市公交、出租汽车、道路客运、停车场等广泛应用。搭建全市小汽车客运行业信息服务监管平台,加强网约车行业规范监管。完善电召服务平台,引导出租汽车企业加快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强基于互联网的多种出行方式信息服务对接和一站式服务,完善“易行绍兴”实时查询系统,推广联网售票系统。引导物流企业加强合作与联盟,完善物流联盟动态监控平台,加快上虞中国智能骨干网、滨海精诚光大物流园、绍兴港现代物流园等项目建设,促进区内重点物流基地、龙头企业信息互联互通。开展电子监管试点,推广市货运监管、物流信息等系统应用。(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商务局、市交投集团等)
8.推行智能环保。加快环境管理转型,深化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试点。完善全市水体、空气、土壤等污染监测系统建设,加强对重点单位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情况的动态监测,建立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企业环境监管体系。加强企业环保信用数据的采集整理,将企业环保信用记录纳入全市信用评价体系。推进整合公安、国土、建设、规划、气象等部门业务数据,加快环境感知、数据传输、服务支撑等应用系统开发,提升环境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实现面向公众的动态在线查询和实时发布。(牵头单位:市环保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水利局、市林业局等)
9.优化政务服务。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加快建设集行政执法、便民服务、政务公开、效能监察等功能于一体,全市统一架构、多级联动的网上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向乡镇延伸,全面推行证照“网上申请、快递送达”服务模式,实现更多审批与服务事项全流程在线办理。大力发展面向移动互联网的政务服务应用,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构建全市一体化移动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全市统一的公共支付平台,实现公共收入支付业务的网上收缴。积极构建网上办税、移动办税、自助办税等基于互联网的便民平台。推进城市运行中心、政府行政云、城市运行云等智慧专项建设。积极推动政务新媒体发展,建设统一投诉和意见征集平台,加强政府与公众的在线沟通交流,探索推动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决策模式。(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室,责任单位:市编委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
(三)推进互联网在民生领域应用,共享品质生活
10.建设健康绍兴。推进人口信息、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实现全市范围内卫生信息整合和共享,构建人口健康大数据应用体系。加强云计算技术在健康领域应用,对潜在患病人群、高危人群、重要疾病开展早期预测、预警和分析,提升服务精准性,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及处置能力。普及在线医疗服务模式,完善掌上健康绍兴平台,形成“线上+线下”双重服务创新模式。探索建立以市级医院为核心、带动部分二级医院、辐射社区和乡镇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新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健康大数据,促进健康信息消费。探索开展“医生进校园”,建立学校卫生公共服务平台。(牵头单位:市卫生计生委,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教育局等)
11.优化文教服务。加快教育专网建设,全市所有中小学实现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和办公室,教育区域无线全覆盖。推进全市智慧教育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中小学优质资源共建共享,通过大数据分析促进教学各环节改进提升。积极创建智慧教室,力争全市每所中小学建有创新实验室。建设集信息、教学、资源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学习网站,形成面向社会的远程教育“超市”。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合作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打造全市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网络平台,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实现点单式精准服务。加快数字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发展交互式、移动式电视业务。大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网络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文化电商平台。发挥互联网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点打造越剧网络推广平台。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新闻网站、手机网站、手机报等新业态。(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文广局)
12.提升社保水平。深化全国智慧居家养老标准化、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信息惠民等试点,完善标准体系,争创“绍兴模式”。建立“老人家庭智能终端—企业信息服务—政府远程监测管理”等三级信息平台和全市老年人动态数据库,应用基于物联网的养老服务实时监测、大数据分析和决策追踪。大力培育发展养老服务市场主体,积极探索互联网在家政保洁、送餐、康复保健、老年教育等领域应用。到2020年,基本建成老年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养老服务平台和业务管理平台等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创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示范社区10个,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标准体系争取成为国家标准。推进市民卡在教育、文体、交通等民生领域的普遍应用,拓展移动支付功能,实现公共服务“一卡通”,并与周边城市互联互通。完善全市统一的“多险合一”信息系统建设,建成“智慧人社通”手机APP,实现网上缴费、信息查询、政策咨询等功能。稳步推进医保全国异地联网结算工作。建成融自助求职、就业E图、助力创业等功能的全市“就业通”信息系统。(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生计生委等)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推进互联网应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各区、县(市)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抓好责任落实,强化工作合力。鼓励各区、县(市)选择重点领域开展互联网应用政策创新试点,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经验。完善信息化专家决策咨询机制,为全市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工作指导和决策咨询服务。
(二)强化资金支持。各级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支持互联网应用。对新建集聚电商企业的电商园区和当年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电商示范产业基地(园区)、平台及企业,按照有关政策给予奖励。对在我市设立总部、将注册地和纳税地迁入我市的互联网企业,经认定符合条件的,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给予资助。鼓励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免费高带宽互联网接入服务,对其房租、宽带接入费用和用于创业服务的公共软件、开发工具费用,按规定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加大市场化推进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互联网应用领域。
(三)推进信息共享。构筑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推动全市基础设施整合、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全市统一、分域管理的政务云平台,分步推进政府部门机房集中汇聚、系统集中部署、数据集中存储。建设省市县乡四级贯通的电子政务视联网平台,实现高清视频的大规模实时传输。积极推动电子证照、电子文件、电子印章等在政务工作中的应用及互通共享。整合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信息系统,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电子交易公共服务系统。完善人口库、法人库和空间地理库,推进视频监控库、政务资源库等多部门共享的数据库建设。加快物联网公共服务系统、服务请求系统建设,完善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搭建全市统一规范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实施公共机构数据开放计划,优先推进民生保障服务领域的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进一步引导各类社会机构整合和开放数据,加强政府与社会信息交互融合的大数据资源的关联分析和挖掘利用。
(四)改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光纤网络能级,扩大光纤入户覆盖率,改善农村宽带网络接入条件。响应省“i-zhejiang”建设,推进重点公共场所无线热点(WiFi)全覆盖。实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全覆盖工程,加快实现电信、广电业务双向进入。积极推动第六版互联网协议(IPv6)的技术研发与商用建设。进一步打通通信设施建设“绿色通道”,机关、事业单位等要支持通信设施建设,有关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要向通信设施建设开放。到2020年,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扩容至2000G,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95%,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Mbps,光宽带覆盖面达到100%,城区WiFi、NGB及IPv6实现全覆盖。
(五)建设人才队伍。实施互联网人才培育计划,以培养互联网融合型人才为目标,鼓励高校和职业(技工)院校加强互联网经济相关专业教育和实用型人才培养,鼓励培训机构、实训基地、创业园区和企业合作培养兼具信息化、工业化、电子商务等知识背景的管理技术人员。建立互联网企业招商数据库,完善高层次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加大对互联网领域高端人才、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的引进力度,探索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发展模式和适应人才特点的评价体系,不断完善高层次科技创业创新人才政策。
备注:该文件已停止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