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6000025770653/2017-1840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17-02-13 |
主题分类: | 发文字号: |
绍兴市科学技术局
2016年,我市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关于创新驱动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创新生态环境不断趋好。科技主要考核指标完成良好,全社会研发经费113亿元;研发人员数3.65万人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61亿元,同比增长7.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52.6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3家,省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796家;发明专利授权量1836件;技术交易总额8.4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3821.4亿元,同比增长10.2%。发明专利授权量由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从严审查力度,10月份之后授权量呈断崖式下降,全省普遍未能完成目标任务,其他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技术交易总额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数,增幅高达25.7%、42.7%和86.0%。
一、2016年科技创新亮点工作
(一)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大科技”的创新布局逐步形成。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把科技创新列为绍兴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补齐的“第一短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专题研究部署科技工作,在全市营造推进创新的浓厚氛围。制定出台《绍兴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四创两化” 全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行动计划》和《关于全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若干政策》(“科技新政”25条)等政策文件,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向科技创新集聚。
(二)产业科技支撑不断提升
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积极推进印染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印发《切实加强印染企业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力度的若干意见》,联合柯桥区积极推进绍兴市绿色印染技术研究院建设,建立了绿色印染清洁技术科技成果库,组织举办“2016年先进印染工艺及装备技术对接会”、“大院名校绿色高端印染技术成果推介会”等活动,全市近200家企事业参加活动,30家单位达成合作意向,16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12项技术实现了无缝对接。共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8项,省级新产品项目1028项。
(三)创新平台能级不断提升
强化创新资源集聚,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存量、做优增量、协同推进,编制《绍兴科创大走廊发展规划》。规划构建以“一轴三带三区六镇”为空间布局的“绍兴科创大走廊”。提升高新园区发展水平,推进绍兴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支持新昌创建国家高新区。推进“众创空间”等孵化平台建设,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星创天地”1家,新增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
(四)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
积极推进省级“创新国家高企培育机制试点”工作,深入调查摸底,形成《绍兴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调查报告》,研究制定《绍兴市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试点实施方案》,全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3家,省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19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6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96家。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组织开展技术创新50强企业评选,8家企业入选省技术创新能力百强;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6家,总量均居全省前列。新培育省领军型创新团队4家,全省第二。
(五)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推进
全面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研究制定《绍兴市科技成果大转化行动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引进共建研究院成果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继续深化与中科院、复旦大学、浙工大等科技合作对接,先后组织(参加)中科院“五水共治”推介会、浙江省•静冈县企业管理研讨会等活动30余场。加快科技大市场建设,完成市级科技大市场设计、审批、建设工作,累计培育技术经纪人150人;31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居全省前列,2项成果被评为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专利获省级专利优秀奖,2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六)知识产权成果迅速增长
持续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研究制定《绍兴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线上线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完善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和维权援助机制,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律师走进科技型企业活动,专利内审员培训、举行中外知识产权交流等活动,市县联合开展专利行政执法专项行动4次,查处假冒专利案件100余件;处理电子商务领域专利侵权纠纷案件465件,其中假冒专利案件90件。2016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超7.2万件和2.7万件,居全省第二和第四。
(七)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先试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积极谋划“绍兴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建设,启动部门内设机构改革,加快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型。积极推广新昌科技体制改革经验,支持新昌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制定印发《关于在全市推广新昌科技体制改革经验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开展“学习新昌‘比学赶超’”主题活动,进一步激发创新动力,实现赶超发展。5月31日,新昌县作为全国唯一的基层代表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二、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短板和差距
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们努力补齐科技创新“第一短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科技创新面临的形势依旧不容乐观。与杭州、宁波差距较大,嘉兴、湖州、台州、温州等地科技进步水平提升较快,在许多方面,我市科技创新不占优势。尤其是随着我市转型升级的不断加码,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不少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仍然薄弱。我市科创平台建设起步较晚,起点较低,虽然通过多年努力形成一定数量,但是从建设规模看,标杆性创新大平台缺乏,没有类似杭州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宁波新材料科技城、中科院材料所,嘉兴科技城、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创新大平台;从成效看,省级以上高新园区虽多,但在集聚创新资源,引领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7家省级以上高新园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总和不到杭州高新开发区的一半;绍兴高新区全国排106位(全国142家国家高新区)。从引进载体看,引进的科研院所成长性不高,与地方产业的融合度不高,建设扶持力度不大,与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相比,在规模和层次上差距明显,如北大工学院绍兴技术研究院、江南大学绍兴研究院运行情况不佳。
(二)科技创新发展仍然不平衡。长期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格局以传统的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要素瓶颈制约严重,新兴产业成长空间受到挤压,转型升级步履艰难。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存在总量靠前,增长乏力,后劲不足的情况,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等指标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全省第九、第九和第十位);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发明专利授权量、新增高企数、技术交易额等则处于中游(全省第五、第五、第七、第八位);科技金融发展也落后于兄弟地市,创业投资规模小,创业投资机构少,以银行为主的信用评价机制不适应科技创新需要,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难度大,融资服务手段比较单一。
(三)科技创新管理体制还不够顺畅。部门协同机制亟待完善,各方同频同向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合力需进一步加强,鼓励和服务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从管理的角度看,科技招商、服务等工作有待于加强和完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引进低于兄弟地市,以创新成果转化带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效果不够明显,科技系统干部队伍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能力有待提升,没有建立专业的行政执法队伍,行政执法工作不能适应面临的形势和工作需要;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创新文化尚未成为主流,小富即安思想还比较严重,创新意识不强,很大程度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2017年科技创新工作思路
2017年,我们将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动能、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动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启动“四创两化”行动计划,以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坚持“两手抓”,力争实现“三大突破”。
主要目标:
——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突破127亿元,同比增长12.4%;研发人员数年达3.86万人年,同比增长7%;
——新认定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20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00家;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37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41亿元,同比增长17%;规模以上新产品产值4015亿元;
——实现发明专利授权量2200件,同比增长20%以上,技术交易总额9亿元。
(一)以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主线
2013年以来,市委先后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力补齐科技第一短板”、“着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等决定,始终把推动创新发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摆在优先位置,持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我们要倍加珍惜,坚定信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2017年的工作中更好地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力争进入国家创新试点城市行列。要对照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进一步细化方案,完善考核机制,抓好任务落实;要对标创新型城市各项指标,着力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的问题,将创新落实到产业活动上;着力构建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产业体系和产业创新体系,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完善科技扶持政策,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
(二)坚持“两手抓”
一手抓重大创新部署。突出“绍兴特色”,体现“全市域战略”,高起点谋划创新驱动发展问题。
1.扎实推进“绍兴科创大走廊”建设。统筹“三区”政策、人才、资本、产业等创新要素,以高铁新区建设为增长极,以“一区多园”的绍兴国家级高新园区为主平台,以科技特色小镇为支点,加快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大企业集团研发中心在大走廊内集聚,促进创新功能、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融合发展。
2.统筹推进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加快诸暨、嵊新两大组团创新平台协同发展,突出产业差异化定位、设施无缝化对接和要素自由化流动,成体系地建设研发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支持新昌创建国家高新区,加快诸暨科技城、嵊州科创中心、新昌南岩科技城等创新平台建设,集聚研发机构、创新创业人才、创业投资资本、重大创新成果等创新要素,打造区域创新中心。
3.大力推进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实施双创空间倍增计划,通过大力发展包括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创业综合体在内的梯级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形成适合各类创新创业需求的生态圈。力争全年新建市级以上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10家以上。
一手抓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服务科技创新的制度合力。
1.健全促进企业创新机制。制定完善“科技新政”实施细则,营造企业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制定出台《绍兴市深化科技计划(基金、平台等)管理改革方案》,综合运用“拨、投、补、奖、买”等多种资助方式,由“政府端菜”转向“企业和科技人员点菜”,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
2.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强化科技创新组织领导,待绍兴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成立后,制定科创委议事协调规则,健全工作清单,建立考核评价制度等;推动各区、县(市)建立科创委,选择工业强镇试点建立镇级科工办,提升全市上下协调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合力。
3.全面推广改革试点经验。支持新昌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推广新昌经验,推动“产学研合作改革、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贷款、创新统计监测评价体系改革”等重点突破的专项改革试点在全市范围推广,从源头上探索破解科技创新“四个不”的体制机制。
(三)实现“三大突破”
一是着力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突破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施创新引领“312”计划。全面推进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力争新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0家以上;实施以各类“高、精、尖、缺”人才为代表的人才引进工程,引进建设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10家以上;针对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重点研发、院校合作)等项目200项以上。
2.推进小微企业“小升高”,深化省级“创新国家高企培育机制试点”工作。强化规上企业研发投入指标,倒逼企业在技术攻关、成果应用、人才引进、科研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当年研发费用达到一定比例的给予奖励;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根据其研发、转化和经营状况,分类培育300家拥有核心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具有一定的成果转化能力、成长性高的优秀企业。
3.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实施新一轮的小微企业培育计划。建立健全“创业孵化、创新支撑、融资服务”三位一体的培育体系,促进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以“六有”(有研发、有团队、有高新产品、有专利、有设备、有制度)为目标,培育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二是着力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实现新突破
1.推进对外开放合作,加强与国内外技术转移中心的联系,推动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加强海外研发机构并购,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际合作基地)1-2个,实施海外并购项目2项以上。
2.打通产学研深度融合通道。嫁接高校院所科研力量,积极推进与复旦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的全面合作关系,支持东华大学绍兴研究生分院建设,积极组织各类科技对接、推介活动20场以上;深化企业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高校的“研之能”与企业“产之需”有机结合。
3.打通技术成果流通渠道。抓好实体场所建设、虚拟平台搭建、科技中介集聚和配套政策出台等工作,汇聚供给、需求、中介、市场运营主体四方合力,建成并运作好绍兴市科技大市场,实现科技大市场区(县、市)全覆盖;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力争全市技术经纪人累计达250人;深化公众创新创业服务行动,全年发放科技创新券2000万元以上。
4.打通科技企业融资“瓶颈”。推动设立10亿元的科技创新基金,全面优化对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服务;支持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贷款等金融创新业务,探索专利保险补偿机制,建立集“银行、保险、创投、财政”等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体系。
三是着力在夯实科技创新基础上实现新突破
1.强化产业科技支撑。继续深化“一个产业引进建立一个研究院”模式,新引进共建湖南大学绍兴研究院、翠溪生物技术研究院、浙工大绍兴研究院等产业研究院3-4家;研究制定《绍兴市市级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在高校院所中部署一批产业公共创新平台,新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公共科技创新平台)5家以上。
2.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围绕生命健康、电子信息、量子通讯、虚拟现实等产业,积极开展国际国内招商;以“生态绍兴”建设为统领,落实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理念,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项目,着力开展科技治水、科技治气、科技治土,积极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3.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以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契机,深化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综合高效管理的探索;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与维权援助机制,加快建立市级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发明专利倍增工作,争取全年专利年申请量超8万件,全市新上省级专利试点(示范)企业10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