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月,正是“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季节。
行走在绍兴古城,随处可见乌篷欸乃,碧水人家。在这幅主题为“春”的清新画卷中,城、水、人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千年古城因水而灵,一汪碧水因城而活。穿梭在古城的每一条河道,记录着城市的欢声笑语,流淌着丰富的水文化基因,与古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相濡以沫、交相辉映。
这样城水相融的美好景象,在绍兴,似乎已是久违了。
十多年来,为了唤回这一汪碧水,为江南水城“正名”,绍兴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壮士断腕的决心,掀起了一个个声势浩大的治水大战——环城河工程、河道截污清水工程、劣Ⅴ类水剿灭战……走出了一条具有绍兴特色的治水新路。

环城河。 (记者 袁云 摄)
让古城河道活起来
环城河整治的首战告捷,为水乡治水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绍兴治水拉开了更大的序幕。
市内曲折连绵的内河,自然成为绍兴治水的第二个目标。
情况确实到了非常尴尬的地步:河水浑浊,水面黑脏,空气中飘着臭味,市民连拖把都不愿到河里洗,游客坐上乌篷船,还得捏住鼻子。
2006年12月,市委、市政府作出部署,发出实施为期三年的“清水工程”的动员令!
“清水工程”先从河道“清淤”开始。2006年底,绍兴对市区15条内河进行“洗涤”,一年半时间里,总长18公里的内河被全部“清洗”了一遍。
由于市中心区域地势平缓,导致河流大多时候流速平缓。“清淤”之后,要从根本上改善水质,还是要想法让水流动起来。从曹娥江引水,就是最好的办法。
于是,作为“清水工程”的一项关键性工程,曹娥江引水工程于2007年10月正式动工。
2011年1月13日,随着工程竣工,清澈、优质的曹娥江水,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绍兴市区河道。据有关部门测算,大约每半个月可给绍兴环城河和内河换一次水。
自曹娥江引水工程实施后,市区环城河、内河水质变得越来越好,经环保部门检测,水质已从原来的劣Ⅴ类,变成Ⅲ类水标准。
曹娥江引水工程让市区的水“活”了,但如果沿途受到污染,那还是实现不了清水绕城的目标。因此,在引水的同时,还必须实施截污治污、综合整治等一系列工程。
截污治污,首先从观念和制度开始。一方面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教育、监督多管齐下,动员全市百姓自觉投入爱水护水行列中;另一方面,一条条护水治水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更重要的是,绍兴将“清水工程”与正在大力开展的“转型升级”有机结合,如实施印染产业集聚升级,从源头上切断工业污染源;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政策,引导企业减少排污等。
截污治污、综合整治成效明显。数据显示,2009年9月,我市八个重要水质监测站的氨氮指标和化学需氧量均比2007年同期下降,水质有所好转。
为确保绍兴水质持续变好,在第一轮“清水工程”落幕后,新一轮的清水工程又翻开了篇章。
在第二轮“清水工程”结束的2012年底,全市55个水质监测断面达标及基本达标率达74.5%。
就在第二轮“清水工程”结束前一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更加坚定了绍兴治水的决心。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在全市尽早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一定要实现还清水于民!
2013年,我市“清水工程”再翻新篇。当年年初,全市清水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求,通过新一轮“清水工程”,全市功能区水质实现“消灭五类、确保四类、力争三类”目标,使水环境更美,人民群众更满意。
三轮“清水工程”,历时9年,动员了每一位百姓,也回馈了每一位百姓。绍兴市民明显感觉到,河道里的水质变好了,市区沿河钓鱼的人多了,冬天下环城河冬泳的人多了。这一场大范围、高密度的污水歼灭战,堪称新时期的“大禹治水”,足以载入史册。
打通母亲河“主动脉”
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水利专家邱志荣认为,环城河工程,是新时期绍兴城市发展史上水环境整治的一个里程碑。
担当如此评价,环城河工程确有这样的底气。
4月18日上午,市民周锡强沐浴着温和的阳光,行走在环城河边,听河水拍打长堤,看乌篷漫泛水波。从家到环城河,仅十分钟的路程,每天上下午,老周都会到这里来散步,这样的生活,自退休以后就一直陪伴着他。
无法统计,有多少绍兴市民,享受着这份来自母亲河的福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条河,改变了一座城,闪亮了一座城。
时间回到18年前,新兴的古城奔跑在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带来的一个副作用是:忽视了对母亲河的保护。
当时,全长12公里的环城河,平均淤积深度达40厘米以上,一些地段淤深1.5米以上;城区河道砌坎,但既未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也无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因年久失修,有些地段已经倒塌。大量的城市生活废水、工业污水排入河中,使河水变得又黑又臭,水体完全富营养化。
1999年,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决定把环城河综合整治——城市防洪工程列为“大城建”的综合基础工程项目,作为全市重点实事工程,并于当年全面启动实施。
集防洪、城建、环保、文化和旅游五大功能于一体,力求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环城河工程要求质量之高,可谓前所未有。
时任水利局局长的张伟波先生,在一篇《有感城河水文化》的文章中回忆了环城河建设的过程:“工期紧迫,任务繁重,建设者们冒着严寒酷暑,日夜奋战。工程缺少资金,社会各界踊跃捐款,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童叟,共有22万人次捐款2.2亿元……”
这是一场全城参与的攻坚战,是一个包括截污、清淤、砌砍、拆乱、布绿、建景、造路等众多任务的系统工程。
工程建设力求保持历史名城风貌,并符合绍兴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满足广大市民对生活环境的需求。不仅要提前完成省委、省政府三年建成高标准城防工程的任务,还要让这座古老的城市重现“乌篷小画船,白玉长堤路”的“东方威尼斯”特色,让绍兴人在“蓝天、碧水、绿地”的美好环境中享受新生活。
按这个规划,环城河两年内疏浚淤泥40万立方米,完成了新砌高标准河坎24公里,沿河拆迁房屋64万平方米,配套建成沿河公园绿化带54万平方米。
2001年7月28日,绍兴环城河沿岸的八大景点和绿化带全面建成并向市民开放,不仅赢得了市民的高度认可和赞许,还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赞扬。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赞誉环城河为镶嵌在绍兴古城上的一条“钻石项链”。
今天,漫步在环城河防堤上,一处处休闲广场镶嵌绿地,各式古桥、石桥、拱桥、廊桥横跨于小河上,人们常会发现,设计者的构思是如此精巧,施工的质量是如此之高,古越之风在这些工程景点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绍兴古城在环城河的映照和润泽下,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疏通小微“毛细血管”
环城河工程、清水工程等一系列治水举措,让绍兴的大江大河得到有效治理。在粼粼碧波重现古城时,分布广、数量多的小微水体,却仍存在脏、乱、臭等现象,成为治水顽疾。
绍兴“五水共治”三部曲,在完成了前面两部以后,今年,将目光瞄准了“小微水体”。
年初,绍兴打响“八大战役”,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劣Ⅴ类和Ⅴ类水剿灭战。此后,在我市各部门、各乡镇,一场针对劣Ⅴ类水体的地毯式排查工作全面启动。
《绍兴市劣Ⅴ类水剿灭战役行动方案》随之出台,明确实施“剿灭劣Ⅴ增Ⅲ行动、河湖清淤(污)行动、工业污染整治行动……”等“八大攻坚”行动。目标是,到今年底前,全市所有水体剿灭劣Ⅴ类水,其中128个市级水质考核断面全面剿灭Ⅴ类水,Ⅰ至Ⅲ类水断面比例达80%以上。
3月2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剿灭劣Ⅴ类水誓师大会,向全省发出剿灭劣Ⅴ类水决战决胜的冲锋号。
“以铁的决心全面打赢劣Ⅴ类水剿灭战”“提升治水理念、打造全省治水标杆”…… 在随后召开的全市剿灭劣Ⅴ类水誓师大会上,市委书记彭佳学掷地有声:决不把污泥浊水带进全面小康。
全市各地迅速形成剿劣攻坚的巨大声势,决心之大、力度之强、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一场剿灭劣V类水的全民战争如火如荼。
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入挂联镇街的各个村社,对房前屋后、角角落落所有水体进行了地毯式排查,共摸排出2700多个劣Ⅴ类水体。
对于这些水体劣Ⅴ类,各地迅速建立劣Ⅴ类水体、污染成因、治理项目、销号报结、提标深化“五张清单”,以村社为作战单元,挂图作战,限期治理,销号管理,确保6月底基本完成、9月底全面完成、全年巩固提升。
在剿灭劣Ⅴ类水过程中,一支支治水铁军展现了不凡的战斗力。
4月1日上午,“我们在现场”全市宣传文化系统治水剿劣“六大行动”在安昌镇举行,千名宣传文化干部奔赴基层一线,治水护水;在越城、柯桥、上虞、诸暨、嵊州、新昌等地,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发动群众,助力剿劣。
剿灭劣Ⅴ类水,要依靠科技创新,精准施策。为此,我市专门成立了一支“剿灭劣Ⅴ类水”技术顾问队伍,来自全省的59位专家被聘为治水技术顾问,常年为我市治水提供技术帮扶,做到定点服务、精准对接。
剿灭劣Ⅴ类水是基础、是底线。啃硬骨头、打攻坚战,绍兴必将打通治水“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