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唐代诗人崔颢在其代表诗篇《黄鹤楼》中的诗句,“晴川”指的是晴川阁,也称晴川楼,与黄鹤楼隔江相望。在武汉市晴川阁管理处主任、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刘国斌眼里,两处著名古建景观隔江而立,这在6300公里长江地貌上“仅此一家”。由于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巧夺天工的设计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墨客的赞美,使它赢得了光鲜的历史地位。因此,获得了“千古钜观”“楚国晴川第一楼”的美称。
晴川阁与大禹治水密切相关
刘国斌长期从事文化地理研究,他认为,晴川阁区域呈现的文化地理现象较为明显。以晴川阁为代表的古建景观,之所以选建在长江与汉水交汇点、大别山(龟山)东麓、长江边的禹功矶上,其自然地貌与4000多年前的民族英雄大禹治水有着密切关系。
据史料记载:晴川阁又名晴川楼,是明代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547~1549年)汉阳知府范之箴为勒记大禹治水之功德而兴建,其名源自唐代诗人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晴川阁自建楼以来,几经兴废,从嘉靖至今的近500年中,先后进行过8次大的维修增建,2次重建。现存建筑是1984年,依据清末晴川阁的历史照片和原遗址范围进行复建的。
相传,大禹治水从黄河南下至长江汉水,来到大别山,看见春水绿波,芳草萋萋,不由惊叹:“一山隔两景,真大别也!”大别山曾是大禹治水时区别江水之地。《湖广通志》记载:“大别因禹导水所憩之地也。”显然,大禹治水与大别山自然地貌的文化已延绵数千年,历史上对龟山的别称也有不少美妙的传说,龟山古名翼际山,又名大别山、鲁山、鸡冠山等。但终究因“山若巨鳌浮水上”之形而取名龟山,沿用至今。
龟山东麓,晴川阁下的禹功矶,突兀江中,危石壁立。相传大禹治水时,疏江导汉,驯服洪水,使长江和汉水在此交汇,朝宗于海,大功告成。后人为了纪念大禹的丰功,命此矶为“禹功矶”。《汉阳志》载:“禹功矶在大别山(龟山)东。”禹功矶与黄鹤楼所立之黄鹄矶夹江相峙,呈“龟蛇锁大江”之天然屏障。
历史上,禹功矶也曾几易其名。三国时期,孙权征黄祖,两军激战于此,黄祖被灭,此地属孙吴,故此矶又称“吴王矶”。至唐代,相传吕洞宾曾在禹功矶上吹笛,故人们牵强附会将此矶一度称为“吕公矶”。元代以后又复名“禹功矶”。
紧邻龟山东面的禹稷行宫(又称大禹庙),是司农少卿张体仁为纪念大禹治水功德于南宋绍兴年间创建,后为历代祭祀大禹之地,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修大禹庙,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改大禹庙为禹稷行宫,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八恺等先贤。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修建。
大禹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作为晴川阁古建群中的重点建筑,禹稷行宫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宫占地面积380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
“在大殿中展陈着大禹治理洪灾的史迹、再现踏迹九州的路线图,两尊大禹塑像注视着前方,其中一尊站立的大禹像,表现的是大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披星戴月和老百姓同劳动,挖山掘石,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科学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刘国斌说。
行宫左右廊庑嵌有6组大禹治水场景的东阳木雕。大禹降生、疏江导汉、三过家门、禹植古柏、禹征三苗、禹定九州,游客拾级登临禹稷行宫拜谒时,这些故事仿佛重现4000多年前,民族先贤大禹“敢为天下先”治理洪水的感人场面与伟大壮举。
据了解,2010年8月,武汉市晴川阁管理处申报成立了“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为全国首家专题研究大禹文化的博物馆。
该馆设有《九州禹迹》《水与城——武汉治水史迹展》《晴川史画》等基本陈列,布展形式结合建筑风格,以独特视觉、匠心独运的展示手法,尽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每年不定期地举办或引进交流展,丰富旅游文化资源。
近年来,晴川阁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成功举办了“晴川中秋诗会”“大禹文化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特色文化活动,其中“晴川迎中秋诗会”已成为文化品牌。“晴川阁大禹文化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了众多中外嘉宾的眼球,这里已成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文化殿堂。”刘国斌说。
(注: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刘国斌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