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怀远:民间庙会大禹颂

日期: 2017 - 04 - 20 来源: 绍兴晚报 浏览次数: 字号:[ ]

  淮上首善之地,江左咽喉之径,九龙过境,八水勾连,这便是安徽的怀远。在这片坐拥荆涂,襟带两水的大地上,有许多大禹的遗迹和传说,传说大禹治水至此,劈山导淮,其妻在此生子启。“古传神禹迹,今见旧山阿……荒庙立泥骨,岩头风雨过。”宋朝诗人梅尧臣曾来到怀远,大禹传说故事,让他感慨良多。

  80多处遗迹:大禹故事很动人

  “在怀远,大禹遗迹传说甚多,著名的遗迹就有80多处,尤以禹王宫、启王宫、禹墟(禹会村)、防风冢、白狐洞,台桑石、荆涂山峡、荆山、涂山等最为著名。像启王宫,建庙史始于公元前195年,是汉高祖刘邦下令所建,是目前国内建庙史最早的庙宇,全国惟一的启王宫就在怀远的荆山顶。1938年日军侵占怀远时焚毁启王宫,现在只剩下遗址了。”中国大禹文化研究中心安徽分会副会长高群这样对记者说。

  在怀远,你若想看大禹文化,你可以去寻找马石、旷览石、卧仙石、灵泉、圣泉、台桑石、灵塔、望夫石、墓冢、碑刻、禹王宫、禹墟、荆山峡、白乳泉等。怀远涂山之巅有禹王宫,禹王宫现占地34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共有五进。史载禹王宫始建于汉高祖十二年,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几废几兴,今天依然是来来往往的人们朝拜之地。禹王宫内有古树,大有“老树参天欲化龙”之境。这些遗迹遗址,让人感受到古时治水英雄大禹的真实可信,而许多传说故事,也在当地传得津津有味。

  传说大禹治水至怀远时,车睘辕山壑陡峻,只有将其打通才能倾泻洪水。为加快工程进度,大禹变成一头巨熊,以熊掌击山石,熊腿踢山石,禹只顾忙于开山治水,没想到忘了与妻子的约定,听见鼓响妻子便来送饭。当时纷飞而下的石头,击响了大鼓,其妻便将饭送到工地上,却不见大禹。突然发现一头大熊嚎叫着奔她而来。其妻吓得丢下篮子就逃,到半坡时脚下一滑,跌倒在地,随即化为一块巨石。大禹追到近前,伤心地望着巨石,悲痛地呼喊:“还我儿子!”石头“咔”的一声崩裂,生出了呱呱啼叫的启。这当然只是传说。不过现在怀远确实还有台桑石、望夫石。而台桑石便是大禹妻子生下儿子启的地方。在禹会村中,尚存“启母石”和“台桑石”。

  高群告诉记者,怀远的禹墟即禹会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禹墟首次发现了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分布范围自淮河东岸的大堤下一直到村中,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300米。这为大禹治水的故事和中国古代文明探源,提供了一把历史的金钥匙。

  庙会、花鼓灯 :弘扬大禹精神

  有着大禹治水传说故事的怀远,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大禹,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怀远的涂山庙会和每年农历三月廿八举行的怀远花鼓灯艺术节。

  高群告诉记者,怀远纪念大禹的庙会一年有三个:每年农历三月廿八纪念大禹会诸侯于怀远涂山的庙会;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纪念大禹生日庙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登高诗会纪年大禹妻子作的抒情诗。农历三月廿八庙会官祭在1927年中断后,现在只有民众自发登涂山禹王宫祭拜。这天沿淮中游约有20万人前来,场面十分壮观。而花鼓灯艺术节中的花鼓戏和民间舞蹈,更是充满着怀远民俗民情之味,怀远也因此被人称为花鼓之乡。目前政府对大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正在实施中。

  怀远人弘扬大禹治水精神,精心做好治水文章。治准委员会总部也在怀远的涂山之边。现在准水治理得很好,水患全部消除。而怀远县区域内的淮河、涡河、芡河、淝河、澥河、黑河、泥河、茨淮新河等九条大河现在已治理得很好,河水清澈,碧水悠悠,达到了饮用水标准。

  花鼓灯亮,鼓乡情韵,九水清清,水墨入画;皮里阳秋,白雪阳春。淮风骤起,小城诗语。淮水之滨的怀远传说和现实交织在一起,成为怀远人放飞的幸福梦。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